朱亨嘉穿越前讀大學的時候,有一迴問自己的國文老師:“古代文人的美妙生活是怎樣子的?”長著一臉古典文學的老師迴答道:“紅袖添香夜讀書”。


    如今穿迴古代了,“紅袖添香夜讀書”沒體驗到,“紅袖添香夜批疏”倒是日日體會。


    今天陪伴的紅袖乃是賢妃黃婉。


    賢妃嘛,自然賢慧。黃婉時而研墨,時而幫朱亨嘉推拿肩頸。


    看著黃婉的柔荑,朱亨嘉忽然來了興致,“婉兒,坐朕腿上,替朕研墨”。


    “不嘛,陛下,與禮不合”。


    “啥禮不禮的,國計在朕手中,大地在朕腳下,誰敢多說話?”


    “陛下,您是沒事,妾的罪可就大了。讓那些史官們知道了,還不得罵妾是褒姒、妲己?妾萬死不敢從命”,黃婉死活不肯。


    見黃婉不肯,朱亨嘉隻得道:“那婉兒搬把椅子坐朕旁邊,朕挨著婉兒坐,心裏快活”。


    紅袖添香,其樂融融。


    “陛下,您怎麽笑了?”


    “安南巡撫胡執恭說,安南行省已重新規劃,增加海陽、奉化、建平、河靜、廣平、廣治、嘉萊、昆蒿八府,加上原先的瓊州、諒山、新安、鴻基、華英五府,已經有十三個府了。自甲申以來,弘光、隆武無不失土,唯朕能拓土。婉兒汝說,朕算不算千古一帝?”


    “陛下英明神武,自然是千古一帝,妾身以陛下為榮”,黃婉抿嘴淺笑。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尤其是紅袖拍的馬屁,更是香得很。光武大帝哈哈大笑,十分受用,又打開一道奏疏。


    “嗯?”


    大帝皺起了眉頭。


    “陛下,您怎麽了?”


    “張名振上疏說鄭氏餘孽在嘉興、奠邊、清化、義安四府流竄。他正準備遷移山區百姓、在各山之間遍設砦堡,圍死、困死鄭軍。這麽搞,太費銀子!這四府可是個大泥潭,搞不好就要把朕的國庫掏空。可若置之不理,我大明的麵子又下不來。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陛下覺得是雞肋,何不派人招降?自古寬容能得百萬兵,沒必要為了塊雞肋,空耗國力”,黃婉眨了眨大眼睛,勸道。


    “招降?”


    朱亨嘉仔細品味著黃婉的話,良久點了點頭,“婉兒知朕啊!”


    ??


    阮仁政和張名振談判沒談成,心懷鬱鬱,不甘心地折往升龍府,打算去安南國王黎維禑處碰碰運氣。


    升龍城不愧是安南的國都,京城、皇城、宮城,三道城牆高大威武,簡直就是縮小版的北京城。


    街道上,到處可見穿錦羅沙葛的富人和穿赧色粗布衣的窮人,偶爾也能看見穿青色衣的官員、穿褐色或黑色布衣的吏役。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一個穿錦羅沙葛的大胖子,摟著一個歌女打扮的人從酒樓出來,“呃”,一個大大的酒嗝,噴得阮仁政發暈。


    氣憤地一甩?子,“哼,商人不知亡國恨啊!”


    走到皇城前通報。


    聽說鄭氏來使,黎維禑在祥光殿召見了他,自從金光殿被焚後,祥光殿便成了安南國王處理政務的地方。


    “鄭根派汝來見孤有何事?”


    “世子願意歸順殿下,請殿下說服明軍撤兵”。


    黎維禑大怒,“鄭氏殺害先王,尚想活命耶?”


    “王上差矣,殺害先王者乃是鄭棟,跟我主鄭根無關。且鄭棟被大軍所殺,可謂已遭天譴。為君者,當以國事為重,豈可拘泥於私怨哉?如今,王上之憂,在莫氏,不在鄭氏。何不留鄭製莫?請王上思之”,阮仁政迴答得不慌不忙。


    “留下鄭氏牽製莫氏?”


    黎維禑心念一動,這莫氏野心極大,除了一直割據的高平、北幹、太原三府外,此番又趁機控製了宣光、河江、歸化、萊州四府,掌控了大半個升龍府。長期下去,自己必成傀儡,留下鄭氏製衡莫氏,倒也是步好棋。不過,孤也該有自己能夠直接控製的地盤。


    黎維禑想了想道:“孤可以勸說明軍退兵,並允許鄭氏繼續保有清化、義安二府。但是鄭氏必須向孤稱臣,並將嘉興、奠邊二府割讓給孤”。


    “喏。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阮仁政急忙答應,向黎維禑舞蹈山唿。


    政治便是這個鳥德性,剛才還打生打死,轉眼便握手言和。


    ??


    朱亨嘉的聖諭來了,讓張名振一邊掃蕩,一邊誘降。邊打邊談,以談為主。中心要點是,少死人,少花錢,多辦事。


    張名振嗬嗬一笑,“果然不出予所料”。


    他見莫氏勢力日漲,有獨霸安南之心,擔心莫氏會成為第二個鄭氏,日久必為中國患。有心提醒光武帝,又知道皇帝和趙王太妃的關係,估計說了皇帝不肯聽,便起了留下鄭氏牽製莫氏之心。


    直接說放過鄭氏,以光武帝那好大喜功的性格,未必會同意。還好,這位皇帝是位守財奴,出了名的怕花銀子,幹脆上疏獻大築堡砦、鐵壁合圍之計。計是好計,就是太耗銀子,這麽個搞法,沒有百餘萬兩辦不下來。果然,光武皇帝一聽要花這麽多錢,立即下令談判。


    張名振正暗暗得意,忽報阮仁政帶著安南國王黎維禑的書信來了。不禁大笑,“前些日子,本帥欲擒故縱,拒絕了此人,正愁沒機會轉寰,就有人主動來遞梯子。


    大搖大擺地端坐於帥帳內,接見阮仁政,“本帥不是說了嘛,鄭氏必須無條件投降,汝怎麽又迴來了?”


    阮仁政也是個戲精,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大帥,我主鄭根已經獻上嘉興、奠邊二府,歸降了安南國王黎維禑。黎維禑是大明之臣,我主是黎維禑之臣,自然也是大明之臣。願世世代代效忠大明,若違此誓,人神共棄。上天有好生之德,貴軍更是仁義之師,求大帥允我主歸降”。


    合情合理,謙卑之極,給足了天朝麵子。張名振十分滿意,假裝思索了一下,然後同意了。


    “既如此,本帥便同意汝主歸降。汝迴去告訴鄭根,當忠心侍奉天朝,否則必有不測之禍。


    鄭根歸降後,安南國終於恢複了和平,各股勢力之間,出現了一種平衡。


    大明朝並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楊武又誘降了位於占城國和廣南國之間的墨儂族、麻族、叻族三個少數民族,上奏朝廷,封三族族長為安撫使。


    以楊武的性子,還欲侵占真臘國東浦一帶(嘉定)。這一帶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曆史上大明遺臣楊彥迪、陳上川流亡安南後,曾奉阮氏之命攻占過此地。朱亨嘉堅決不同意,說真臘國是大明屬國,對大明一向恭順,我天朝斷不可做此背信棄義之事。楊武方才罷手。


    平安南之役告一段落,朱亨嘉下令楊武、胡執恭、馬玄生、馮安平、黃昭留守安南,張名振、阮進、王朝先諸將率軍返迴。


    不料,定西侯張名振在安南時,因水土不服,染上病症,居然病故於迴師途中。


    朱亨嘉大慟,謂眾臣曰:“失去了張名振這樣敢直諫的大臣,是朕的損失啊!”


    下旨追封張名振為定西公、上柱國、太子太保。


    又作《憶王孫·思張》一詞曰:


    疾風勁草最難求,


    投筆從戎誌不休。


    遺恨安南古渡頭。


    淚悠悠。


    化作相思點點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