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節
十四爺的躺贏人生[清穿] 作者:邈邈一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比曾經的弘暉,四爺對弘曆也可以說是一百個不滿意,他都已經打算好了,若是這幾年還不能再生個一兒半女,那就立皇太弟,十四弟的能力沒得說,而且身子骨比他強多了,怎麽著也能比他多活個二三十年吧,再加上她本來就比十四弟年長十歲,加起來那可有足足三四十年了。
胤禎並不完全知曉四哥的打算,他隻知道四哥對弘曆確實不怎麽滿意就是了,為此,他還特意穿著常服去廟裏拜了拜,保佑四哥跟四嫂早日得償所願。
若這世間真有輪迴的話,能讓弘暉重新投胎到四嫂肚子裏,那就是更好的事兒了。
不過,這世上難有十全十美的事兒,雍正四年,已經四十多歲的四嫂懷孕了,整個太醫院都跟著緊張,連額娘也跟著提心吊膽。
好在四嫂身子骨還是不錯的,之前的準備也充足,中間沒出什麽岔子,也就是弘曆的額娘熹嬪被奪了封號,又降為了貴人,連帶著弘曆也跟著消停了不少。
剛生下來就被皇上賜了名,而且是順著皇子起的名——弘昭。
這聽起來實在不像是一個女孩兒的名字,甚至還有老學究反對,不過沒泛起什麽水花就是了。
孩子的性別確實讓很多人都失望了,但皇上這麽多年終於又得一女,也給了很多人希望。
第118章
因為是嫡公主,弘昭不光是名字,連待遇也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方麵都已經遠勝於皇子了,比如啟蒙的先生。
弘昭三歲啟蒙,光是先生就有四位,十四算是其中的一個,餘下還有兩位也是議政大臣,最後一位雖然不是議政大臣,但是比前頭這三位還要特殊。
曾經的廢太子,如今的理親王,皇家學院的院長。
這樣的四位啟蒙先生,若是安排給哪個皇子,幾乎就是擺明了告訴眾人,這位將是未來的太子。
但弘昭再怎麽特殊,也不過隻是一位公主,別說旁人了,就是弘昭的三位兄長,也都沒想那麽多。
弘曆也隻是慶幸得虧皇額娘生的是個女兒,若是個兒子,就看皇阿瑪這意思,將來哪還有他什麽事兒。
弘昭出生的時候,弘曆隻是慶幸,弘昭三歲啟蒙的時候,弘曆也還隻是慶幸,這份慶幸一直持續到理親王府立世女。
同樣都是沒有嫡子,理親王在庶子和嫡女之間選擇了嫡女,偏偏皇阿瑪還同意了。
明明是一件極不合規矩的事兒,朝堂上一開始反應聲勢挺大的,可卻外強中幹,沒起到多少作用就被壓下去了,從二伯上折子開始,一直到皇阿瑪下旨定下這事,總共花了也才不過十日的功夫。
爵位不同於皇位,弘曆當然也知道這兩者不能一概而論,但就怕皇阿瑪起了旁的心思,理親王府立世女,開了一個相當不好的頭。
皇阿瑪太過強勢,那麽多人反對,竟沒起到多少作用,還有他的那些叔叔伯伯們,明明早些年爭得那麽厲害,說是兄弟反目都不為過了,如今又兄弟情深給誰看。
居然在這事兒上都沒反對皇阿瑪。
弘曆不是一個喜歡坐以待斃的人,在二伯上折子的頭一天,他不光是讓底下的人反對,還去見了大伯,見了八叔、三伯、七叔……
這些叔叔伯伯們有一個算一個,就連二伯和十四叔那他也去了,要知道這兩位可是弘昭的啟蒙先生,素來跟他也不怎麽親近。
但他還是去探了這兩位的口風,沒一個讓他滿意的。
就算是之前就主動跟他有過接觸的十二叔,也隻會說些漂亮話,在這件事情上壓根就沒使力氣,一副畏懼於皇阿瑪的樣子,瞧著都讓人覺得牙疼。
年歲越長,弘曆就越是發覺皇阿瑪在朝堂上的強勢是遠勝於皇瑪法的,無論是造船出海,還是大興工商業,甚至在摒除滿漢差別上,皇阿瑪都強勢的讓他有些不安。
但這些年下來,朝堂上又確實沒有出過大的紕漏,盡管有些文人說話不太好聽,但皇阿瑪壓根兒就放任不管,任由這些人評說。
在這方麵,皇阿瑪倒是顯得比皇瑪法還要寬厚幾分。
弘曆在心裏頭其實是更向往做皇瑪法那樣的皇帝,那他能不能做皇帝還得是皇阿瑪說了算,尤其是在出了這事兒之後。
弘曆盡可能向自家皇阿瑪的想法靠攏,就算他不理解,不讚成,但做做樣子還是會的。
這樣的做法,在很多人看來那叫有吾皇之風,但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就有些……東施效顰之意了。
胤禎就覺得有些辣眼睛,弘曆的那些小心思,瞞不了多少人,他在兄弟們當中已經算是傻白甜了,連他都能看得出來,旁人就更不用說了。
四哥那就更瞞不住了。
“與其讓他這樣蒙著眼睛瞎使勁兒,倒不如把事情挑明了,也省得將來迴不了頭。”胤禎跟自家四哥提議道。
弘昭的資質確實要比弘曆強,而且弘昭在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被灌輸的就是四哥的理念。
如今弘昭已經七歲了,除了是女兒身之外,其餘都比弘曆更適合那個位子。
四哥顯然已經下定決心了,他也覺得弘昭更合適,甚至二哥和十三哥,還有給弘昭做先生的另外兩名議政大臣,在這件事情上都已經有默契了。
與其拖延下去,倒不如早一點挑明,看著弘曆侄兒犯蠢,也是覺得挺可憐的,還不如趁著弘曆執念還不深的時候,先把事情定下來,免得毀了一個孩子。
四爺已經習慣自家十四弟這樣時不時的天真了,他當然也想保全弘曆了,盡管做繼承人不滿意,但也是自家孩子。
但是這事兒十四弟想的這麽簡單,上輩子弘曆或許沒起心思,算是起了心思,也沒多少,畢竟他從一開始弘暉就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年歲上又比弘曆大了那麽多。
但這輩子,弘曆一直把自個兒當成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弘昭年歲上比弘曆小了不少,而且又是女子,即便是把事情挑明了,即便他把弘昭立為皇太女,弘曆怕是也很難認命。
“朕原是想再等幾年的,等朝廷在海外安排的人再多些的時候,就把弘曆送出海,避免兄妹相爭。”
朝廷在海外安排的人越多,一方麵弘曆出海也就越安全,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弘昭將來能夠掌控全局,弘曆就算是出了海,也不能對大清造成威脅。
四爺之所以敢再等幾年,也是覺得自己對朝堂的掌控力足夠,哪怕再過上個幾年、十幾年,弘曆在朝堂上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不會像當年九龍奪嫡的時候那樣,把滿朝文武都牽扯進去。
胤禎自覺在這方麵是比不過四哥的,他也不過是提個建議,究竟怎麽做,還得看四哥自己的安排。
相比於四哥對侄子侄女們的長久安排,胤禎這邊就簡單多了,早些年的時候,還需要他往府上請先生教導兒女,但後來不是有了皇家學院和皇家女子學院嘛,也就用不著他再操那麽多心了。
至於爵位的繼承權,財產的分配,他不偏心,也無需考慮太多,直接照規矩來就是了。
就連兒女的婚嫁,那也都是四哥四嫂說了算,論看人的眼光,他是比不過的,論收集情報的能力,那也是四哥手底下的粘杆處更厲害,用不著他再派人去打聽。
府裏的一切事宜隻要是照著規矩來,就出不了大亂子,也杜絕了一些人的小心思。
無論是做阿瑪,還是做一家之主,在胤禎這兒都是挺輕鬆的。
第119章 一更
理親王府立世女,勤親王府可以不受影響,但是九貝勒那邊兒,就很難不受影響了,畢竟他們家跟二哥家情況相似。
八個兒子皆是妾室所生,六個女兒裏,唯有第四女出自福晉,是嫡出的格格。
要說命苦,還是九福晉命苦,府裏頭八個庶子,妾室也多,有正經通過選秀進來的,但隻是少數,更多的都是底下人送上來給自家爺的。
八爺是愛妻的,所以底下臭的香的,人家一概不要,十爺是個摳摳搜搜的,不樂意掏那麽多銀子來養妾室,所以也不要。
唯獨自家爺,是個心裏頭沒數的,什麽髒的臭的都接迴府裏頭,這些人的開銷加起來可不小,而且把整個後院兒弄得喧喧嚷嚷,一點都不清靜。
這麽多年了,九福晉對自家也早就死了心,她不過是想著好好將自己女兒撫養大,準備足夠多的銀兩,到時候給女兒壓箱底兒做嫁妝,最好夫家就選在京城,不用跑到大草原上去吃苦。
爺和爺底下那些兒子,就不圖他們有多大本事了,別給自家閨女惹禍事就行,屁大點兒的光沒沾上,再被連累了去,那才慘呢。
九福晉所想,或許就是曾經的理親王福晉所想,畢竟這世道就是如此,但一旦有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剩下的又怎麽能不心動。
讓旁人的兒子繼承爵位,又怎麽比得過讓自己的女兒來繼承。
九福晉早些年還想過抱一個庶子到膝下撫養,但她自個兒又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女兒被平白壓過去一頭,也不甘心把好處平白讓給那些個賤人當中的一個,所以這事也隻是想想,這麽多年了,也沒把哪個庶子充作嫡子來教養。
如今看來,還好是這一份不甘心,讓她沒動手。
九福晉跟九爺之間算不得是什麽貼心人,或許曾經貼心過,但這些年情分也早就耗光了。
至於自家女兒,在爺那兒也算不得是什麽獨一無二的,他不覺得自家也會像理親王一樣,替嫡女爭取到繼承人的位置。
自家女兒,能靠的隻有自己和她這個當額娘的。
九福晉雖然沒上過朝,但也曉得,自家女兒首先得有這份能力,才能去跟庶子爭,好在,自家爺是個不怎麽愛管孩子的,那些個庶子,原本親生的額娘出身就不太高,整日裏又忙著爭寵,幾乎沒有能一門心思教導孩子的人,就算有也拿不出這份金錢和人脈來。
她就不同了,早在這個女兒出生之前,她就知道男人不靠譜了,所以她才給女兒請了那麽多的名師。
有正經啟蒙讀書的女先生,有教琴棋書畫和女工的先生,管理內宅和管理府外的鋪子、莊子,這些都是她親自教的。
後來又送去了皇家女子學院,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也算是有了個好的基礎。
但是想要成為世女,光這些還不夠,感謝理親王夫婦,有現成的例子在眼前擺著呢。
九福晉怕自己照貓畫虎學的不像,還特意去請教了自家二嫂,深知開口請求讓自家女兒跟在侄女兒身邊一塊兒學習。
她與二嫂沒什麽交情,但為人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她想讓女兒有出息,二嫂也是如此,正在二嫂的角度來看,世女當然是越多越好,彼此之間也好有個幫襯。
果然不出她所料,二嫂不光是應下了,還特別積極的給她出謀劃策。
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從自家爺那裏下手,若是不行的話,那就隻能迂迴著來了,先培養能力,再培養人脈,最後造勢,隻要能進入聖上眼裏頭,就有可能翻盤。
九福晉壓根兒就沒想著走自家爺的路子,她跟女兒商量了,也迴去跟阿瑪額娘和兄弟商量了,甚至來找二嫂之前,她都沒跟自家爺透過一點兒風聲。
就怕說了以後,沒等來讚同,而是等到了反對聲,若現在這種情況下,自家爺出手阻撓,那她再做什麽也是枉然,倒還不如瞞著點兒,悶聲發大財。
跟九福晉這種想法一樣的人並不多,但不得不說有理親王府立世女的例子在,情況相仿的人家,總還是有動心的。
就連沒有爵位的人家,也有一些起了心思,如今朝堂上沒有女子,但等到將來世女繼承爵位,可不就是有女子上朝了,皇家的女子可以,那自家的是不是也行……
有沒有能力跟性別還真沒什麽關係,有些人家盡管對男子資源傾斜得厲害,但偏偏一家子的靈氣都聚在了女兒身上,以前是隻能困守在內宅之中,但如今已經能看得到希望了。
這苗頭正是四爺想要看到的,苗頭越大,將來他立皇太女的阻礙就會越小,更何況優勝劣汰,朝廷也必然可以迎來一大批能臣。
單從皇家學院和皇家女子學院兩邊的成績來看,差距還真不大,尤其是排在最前頭的那幾位。
事實永遠勝於雄辯。
——
胤禎接了宗令的差事,宗令雖然聽起來威風,但處理的都是一些雞皮蒜毛的小事兒,不像做九門提督的時候,過手的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不過,這些雞皮蒜毛的小事裏頭也分大小,如今就多了不少大的,比如女子繼承爵位,他雖管不了,但可以直接告知四哥,再比如這家產繼承之事兒,他就可以幫著給決斷了。
女子倘若能夠頂門立戶,而不是嫁出去,家產方麵確實要按照男子來等同對待了,這道理還是說得通的。
無論是做家主,還是做宗令,胤禎都秉承規矩辦事兒,基本上不摻雜他與這些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倒是也得了個鐵麵無私的美稱。
當然,他也知道,好些人私底下抱怨他冷酷無情,有不少還是在自家府裏頭。
比如自己的兩位側福晉,早些年受過較大的恩寵,那時候都已經敢跟福晉掰腕子了,而且還能不落於下風,可見這恩寵之重了。
至於這些年,胤禎就有些像戲文上演的負心漢了,說變心就變心,不光是對曾經心愛的女子變了心,而且心愛女子所生的子女,也都沒了曾經的優待。
這要是過兩年換上原身迴來,妥妥的追妻火葬場,但是到了胤禎這裏,他倒並不在意這些人私底下的議論,反正他又沒苛待了誰,一切照著規矩來,甚至在規矩之外,他已經給了足夠多的照顧了。
足夠……他問心無愧。
但人心並不是輕易就能得到滿足的,尤其是從高地迴到原地的人。
就連胤禎也沒有想到,他的長子,性格雖有幾分莽撞,但看起來真算不上心狠之人的弘春,在被教育了那麽多年之後,還能再犯大錯。
胤禎並不完全知曉四哥的打算,他隻知道四哥對弘曆確實不怎麽滿意就是了,為此,他還特意穿著常服去廟裏拜了拜,保佑四哥跟四嫂早日得償所願。
若這世間真有輪迴的話,能讓弘暉重新投胎到四嫂肚子裏,那就是更好的事兒了。
不過,這世上難有十全十美的事兒,雍正四年,已經四十多歲的四嫂懷孕了,整個太醫院都跟著緊張,連額娘也跟著提心吊膽。
好在四嫂身子骨還是不錯的,之前的準備也充足,中間沒出什麽岔子,也就是弘曆的額娘熹嬪被奪了封號,又降為了貴人,連帶著弘曆也跟著消停了不少。
剛生下來就被皇上賜了名,而且是順著皇子起的名——弘昭。
這聽起來實在不像是一個女孩兒的名字,甚至還有老學究反對,不過沒泛起什麽水花就是了。
孩子的性別確實讓很多人都失望了,但皇上這麽多年終於又得一女,也給了很多人希望。
第118章
因為是嫡公主,弘昭不光是名字,連待遇也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方麵都已經遠勝於皇子了,比如啟蒙的先生。
弘昭三歲啟蒙,光是先生就有四位,十四算是其中的一個,餘下還有兩位也是議政大臣,最後一位雖然不是議政大臣,但是比前頭這三位還要特殊。
曾經的廢太子,如今的理親王,皇家學院的院長。
這樣的四位啟蒙先生,若是安排給哪個皇子,幾乎就是擺明了告訴眾人,這位將是未來的太子。
但弘昭再怎麽特殊,也不過隻是一位公主,別說旁人了,就是弘昭的三位兄長,也都沒想那麽多。
弘曆也隻是慶幸得虧皇額娘生的是個女兒,若是個兒子,就看皇阿瑪這意思,將來哪還有他什麽事兒。
弘昭出生的時候,弘曆隻是慶幸,弘昭三歲啟蒙的時候,弘曆也還隻是慶幸,這份慶幸一直持續到理親王府立世女。
同樣都是沒有嫡子,理親王在庶子和嫡女之間選擇了嫡女,偏偏皇阿瑪還同意了。
明明是一件極不合規矩的事兒,朝堂上一開始反應聲勢挺大的,可卻外強中幹,沒起到多少作用就被壓下去了,從二伯上折子開始,一直到皇阿瑪下旨定下這事,總共花了也才不過十日的功夫。
爵位不同於皇位,弘曆當然也知道這兩者不能一概而論,但就怕皇阿瑪起了旁的心思,理親王府立世女,開了一個相當不好的頭。
皇阿瑪太過強勢,那麽多人反對,竟沒起到多少作用,還有他的那些叔叔伯伯們,明明早些年爭得那麽厲害,說是兄弟反目都不為過了,如今又兄弟情深給誰看。
居然在這事兒上都沒反對皇阿瑪。
弘曆不是一個喜歡坐以待斃的人,在二伯上折子的頭一天,他不光是讓底下的人反對,還去見了大伯,見了八叔、三伯、七叔……
這些叔叔伯伯們有一個算一個,就連二伯和十四叔那他也去了,要知道這兩位可是弘昭的啟蒙先生,素來跟他也不怎麽親近。
但他還是去探了這兩位的口風,沒一個讓他滿意的。
就算是之前就主動跟他有過接觸的十二叔,也隻會說些漂亮話,在這件事情上壓根就沒使力氣,一副畏懼於皇阿瑪的樣子,瞧著都讓人覺得牙疼。
年歲越長,弘曆就越是發覺皇阿瑪在朝堂上的強勢是遠勝於皇瑪法的,無論是造船出海,還是大興工商業,甚至在摒除滿漢差別上,皇阿瑪都強勢的讓他有些不安。
但這些年下來,朝堂上又確實沒有出過大的紕漏,盡管有些文人說話不太好聽,但皇阿瑪壓根兒就放任不管,任由這些人評說。
在這方麵,皇阿瑪倒是顯得比皇瑪法還要寬厚幾分。
弘曆在心裏頭其實是更向往做皇瑪法那樣的皇帝,那他能不能做皇帝還得是皇阿瑪說了算,尤其是在出了這事兒之後。
弘曆盡可能向自家皇阿瑪的想法靠攏,就算他不理解,不讚成,但做做樣子還是會的。
這樣的做法,在很多人看來那叫有吾皇之風,但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就有些……東施效顰之意了。
胤禎就覺得有些辣眼睛,弘曆的那些小心思,瞞不了多少人,他在兄弟們當中已經算是傻白甜了,連他都能看得出來,旁人就更不用說了。
四哥那就更瞞不住了。
“與其讓他這樣蒙著眼睛瞎使勁兒,倒不如把事情挑明了,也省得將來迴不了頭。”胤禎跟自家四哥提議道。
弘昭的資質確實要比弘曆強,而且弘昭在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被灌輸的就是四哥的理念。
如今弘昭已經七歲了,除了是女兒身之外,其餘都比弘曆更適合那個位子。
四哥顯然已經下定決心了,他也覺得弘昭更合適,甚至二哥和十三哥,還有給弘昭做先生的另外兩名議政大臣,在這件事情上都已經有默契了。
與其拖延下去,倒不如早一點挑明,看著弘曆侄兒犯蠢,也是覺得挺可憐的,還不如趁著弘曆執念還不深的時候,先把事情定下來,免得毀了一個孩子。
四爺已經習慣自家十四弟這樣時不時的天真了,他當然也想保全弘曆了,盡管做繼承人不滿意,但也是自家孩子。
但是這事兒十四弟想的這麽簡單,上輩子弘曆或許沒起心思,算是起了心思,也沒多少,畢竟他從一開始弘暉就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年歲上又比弘曆大了那麽多。
但這輩子,弘曆一直把自個兒當成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弘昭年歲上比弘曆小了不少,而且又是女子,即便是把事情挑明了,即便他把弘昭立為皇太女,弘曆怕是也很難認命。
“朕原是想再等幾年的,等朝廷在海外安排的人再多些的時候,就把弘曆送出海,避免兄妹相爭。”
朝廷在海外安排的人越多,一方麵弘曆出海也就越安全,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弘昭將來能夠掌控全局,弘曆就算是出了海,也不能對大清造成威脅。
四爺之所以敢再等幾年,也是覺得自己對朝堂的掌控力足夠,哪怕再過上個幾年、十幾年,弘曆在朝堂上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不會像當年九龍奪嫡的時候那樣,把滿朝文武都牽扯進去。
胤禎自覺在這方麵是比不過四哥的,他也不過是提個建議,究竟怎麽做,還得看四哥自己的安排。
相比於四哥對侄子侄女們的長久安排,胤禎這邊就簡單多了,早些年的時候,還需要他往府上請先生教導兒女,但後來不是有了皇家學院和皇家女子學院嘛,也就用不著他再操那麽多心了。
至於爵位的繼承權,財產的分配,他不偏心,也無需考慮太多,直接照規矩來就是了。
就連兒女的婚嫁,那也都是四哥四嫂說了算,論看人的眼光,他是比不過的,論收集情報的能力,那也是四哥手底下的粘杆處更厲害,用不著他再派人去打聽。
府裏的一切事宜隻要是照著規矩來,就出不了大亂子,也杜絕了一些人的小心思。
無論是做阿瑪,還是做一家之主,在胤禎這兒都是挺輕鬆的。
第119章 一更
理親王府立世女,勤親王府可以不受影響,但是九貝勒那邊兒,就很難不受影響了,畢竟他們家跟二哥家情況相似。
八個兒子皆是妾室所生,六個女兒裏,唯有第四女出自福晉,是嫡出的格格。
要說命苦,還是九福晉命苦,府裏頭八個庶子,妾室也多,有正經通過選秀進來的,但隻是少數,更多的都是底下人送上來給自家爺的。
八爺是愛妻的,所以底下臭的香的,人家一概不要,十爺是個摳摳搜搜的,不樂意掏那麽多銀子來養妾室,所以也不要。
唯獨自家爺,是個心裏頭沒數的,什麽髒的臭的都接迴府裏頭,這些人的開銷加起來可不小,而且把整個後院兒弄得喧喧嚷嚷,一點都不清靜。
這麽多年了,九福晉對自家也早就死了心,她不過是想著好好將自己女兒撫養大,準備足夠多的銀兩,到時候給女兒壓箱底兒做嫁妝,最好夫家就選在京城,不用跑到大草原上去吃苦。
爺和爺底下那些兒子,就不圖他們有多大本事了,別給自家閨女惹禍事就行,屁大點兒的光沒沾上,再被連累了去,那才慘呢。
九福晉所想,或許就是曾經的理親王福晉所想,畢竟這世道就是如此,但一旦有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剩下的又怎麽能不心動。
讓旁人的兒子繼承爵位,又怎麽比得過讓自己的女兒來繼承。
九福晉早些年還想過抱一個庶子到膝下撫養,但她自個兒又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女兒被平白壓過去一頭,也不甘心把好處平白讓給那些個賤人當中的一個,所以這事也隻是想想,這麽多年了,也沒把哪個庶子充作嫡子來教養。
如今看來,還好是這一份不甘心,讓她沒動手。
九福晉跟九爺之間算不得是什麽貼心人,或許曾經貼心過,但這些年情分也早就耗光了。
至於自家女兒,在爺那兒也算不得是什麽獨一無二的,他不覺得自家也會像理親王一樣,替嫡女爭取到繼承人的位置。
自家女兒,能靠的隻有自己和她這個當額娘的。
九福晉雖然沒上過朝,但也曉得,自家女兒首先得有這份能力,才能去跟庶子爭,好在,自家爺是個不怎麽愛管孩子的,那些個庶子,原本親生的額娘出身就不太高,整日裏又忙著爭寵,幾乎沒有能一門心思教導孩子的人,就算有也拿不出這份金錢和人脈來。
她就不同了,早在這個女兒出生之前,她就知道男人不靠譜了,所以她才給女兒請了那麽多的名師。
有正經啟蒙讀書的女先生,有教琴棋書畫和女工的先生,管理內宅和管理府外的鋪子、莊子,這些都是她親自教的。
後來又送去了皇家女子學院,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也算是有了個好的基礎。
但是想要成為世女,光這些還不夠,感謝理親王夫婦,有現成的例子在眼前擺著呢。
九福晉怕自己照貓畫虎學的不像,還特意去請教了自家二嫂,深知開口請求讓自家女兒跟在侄女兒身邊一塊兒學習。
她與二嫂沒什麽交情,但為人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她想讓女兒有出息,二嫂也是如此,正在二嫂的角度來看,世女當然是越多越好,彼此之間也好有個幫襯。
果然不出她所料,二嫂不光是應下了,還特別積極的給她出謀劃策。
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從自家爺那裏下手,若是不行的話,那就隻能迂迴著來了,先培養能力,再培養人脈,最後造勢,隻要能進入聖上眼裏頭,就有可能翻盤。
九福晉壓根兒就沒想著走自家爺的路子,她跟女兒商量了,也迴去跟阿瑪額娘和兄弟商量了,甚至來找二嫂之前,她都沒跟自家爺透過一點兒風聲。
就怕說了以後,沒等來讚同,而是等到了反對聲,若現在這種情況下,自家爺出手阻撓,那她再做什麽也是枉然,倒還不如瞞著點兒,悶聲發大財。
跟九福晉這種想法一樣的人並不多,但不得不說有理親王府立世女的例子在,情況相仿的人家,總還是有動心的。
就連沒有爵位的人家,也有一些起了心思,如今朝堂上沒有女子,但等到將來世女繼承爵位,可不就是有女子上朝了,皇家的女子可以,那自家的是不是也行……
有沒有能力跟性別還真沒什麽關係,有些人家盡管對男子資源傾斜得厲害,但偏偏一家子的靈氣都聚在了女兒身上,以前是隻能困守在內宅之中,但如今已經能看得到希望了。
這苗頭正是四爺想要看到的,苗頭越大,將來他立皇太女的阻礙就會越小,更何況優勝劣汰,朝廷也必然可以迎來一大批能臣。
單從皇家學院和皇家女子學院兩邊的成績來看,差距還真不大,尤其是排在最前頭的那幾位。
事實永遠勝於雄辯。
——
胤禎接了宗令的差事,宗令雖然聽起來威風,但處理的都是一些雞皮蒜毛的小事兒,不像做九門提督的時候,過手的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不過,這些雞皮蒜毛的小事裏頭也分大小,如今就多了不少大的,比如女子繼承爵位,他雖管不了,但可以直接告知四哥,再比如這家產繼承之事兒,他就可以幫著給決斷了。
女子倘若能夠頂門立戶,而不是嫁出去,家產方麵確實要按照男子來等同對待了,這道理還是說得通的。
無論是做家主,還是做宗令,胤禎都秉承規矩辦事兒,基本上不摻雜他與這些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倒是也得了個鐵麵無私的美稱。
當然,他也知道,好些人私底下抱怨他冷酷無情,有不少還是在自家府裏頭。
比如自己的兩位側福晉,早些年受過較大的恩寵,那時候都已經敢跟福晉掰腕子了,而且還能不落於下風,可見這恩寵之重了。
至於這些年,胤禎就有些像戲文上演的負心漢了,說變心就變心,不光是對曾經心愛的女子變了心,而且心愛女子所生的子女,也都沒了曾經的優待。
這要是過兩年換上原身迴來,妥妥的追妻火葬場,但是到了胤禎這裏,他倒並不在意這些人私底下的議論,反正他又沒苛待了誰,一切照著規矩來,甚至在規矩之外,他已經給了足夠多的照顧了。
足夠……他問心無愧。
但人心並不是輕易就能得到滿足的,尤其是從高地迴到原地的人。
就連胤禎也沒有想到,他的長子,性格雖有幾分莽撞,但看起來真算不上心狠之人的弘春,在被教育了那麽多年之後,還能再犯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