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穿越之知青時代[空間] 作者:酥肉曲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對方幾人也有同樣的顧慮,那些人的屯子要上交的公糧更多,壓秤的紅薯自然也放得更多,顯然各屯都歉收得厲害。
與人山人海的糧站相比,辦事處就要清靜許多,裏頭的人還記得陶湘,畢竟十裏八村,下鄉來的南方知青又是烈士後代的唯有她一人。
“有白米嗎?這個月的精細糧份全兌白米。”陶湘將糧本和副票本遞給對方。
從下鄉後的這個十月份算起,陶湘憑著原身父母的票本,每個月可以領得三十五斤的糧票(包括糧本上五斤細糧份額),四十一塊錢的津貼以及若幹副食品票。
“有,我給你拿。”辦事處人員之前接觸過一次,好說話得很,當下就進了後頭庫房給陶湘取精白米。
庫房裏還幫存著糧站堆不下的麥稻公糧,一時耽擱得有些久,陶湘無聊極了,便與裏頭的工作人員閑聊起天來。
“像我這種普通糧票可以換精細糧嗎?哪怕折個比?”陶湘捏著籮筐袋子問道。
如今陳家的夥食已從陶湘來時的蕎麥紅薯濃粥退化成稀湯,一家人全靠不值錢的野菜糙米窩窩填肚子,挑嘴的陶湘隻能背地裏靠麵糕點心續命,實在是想吃上一頓正正經經的白米飯。
隻可惜對方出來後搖搖頭:“不成,我們這沒這種換法的。”
足五斤的白米被放進了陶湘的籮筐裏,辦事處人員又繼續給陶湘發放本月的普糧票與副票,這些可以在各個國營地方使用。
見嶄新的票證本在桌麵上被翻動,陶湘這才想起詢問秋收交公糧的事:“今年節氣不好,落了好大一場雨,我們屯裏的糧食收得不怎麽好,但是我見糧站這邊公糧倒是交得還挺多?”
“那當然,公糧可是要上交給國家的。”辦事處員工說得挺自豪,“一顆一粒都不能少!”
他就是吃公糧的,餓死誰也餓不死他,當然陶湘也一樣,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國家給發放的,與地方農民並不同。
“噢,原來是這樣……”無意間打聽到這些的陶湘點點頭,表情若有所思。
不一會兒,一根瑩潤纖長的食指壓在即將被裁的票證上,手指的主人下一刻露出討喜的笑臉:“同誌勞駕,幫我把糧票也都換成糧食唄,就要那個蕎麥……”
辦事處人員:“……”
出了辦事處,背著總共三十五斤糧食的陶湘隻覺得肩膀都快勒斷了,連忙找了個無人的巷道將籮筐裏的東西收了大半進空間,這才感覺好些。
其他錢票暫且不論,原身積攢下的糧票之前陶湘買點心並沒有花去多少,大概還剩有七八十斤的樣子,這次她打算全部用掉,還好帶了個籮筐可以遮掩。
然而夭壽,到了糧店陶湘才發現,每個月能憑糧票換的糧食都是定量的,而剛剛她已經把這個月的份額都用掉了……
好在主糧定量,但是供銷社裏需要糧票購買的糕點卻不用。
可惜陶湘也不敢買多,在糧店還能有借口,供銷社這地方就算了,小地方上露個麵都能被別人記住,她可不敢做出頭鳥。
最終陶湘隻花了十斤糧票,買了數大包夠吃一段時間的核桃酥餅與油麻餅,吃不下糙食的時候,就全靠它們頂著了。
饒是這樣,也被眼皮子忒淺的人暗稱有錢,陶湘隻好當沒聽見地走開,決定下迴去遠些的地方上買。
作者有話要說: 懟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試寫一發套路文案:
顧景恩一直礙著成分,不敢與陶湘深交
直到後來某天夜晚,有人在後山見到一個男人
死死壓著一個姑娘,細細密密地親…
啊好像不行,放棄了,讀者崽崽們來~
第十五章
旮遝屯生產隊十一月的大秋總分配提前到了十月中下旬進行,這是所有人秋收後最值得期待的事之一。
難得天氣稍晴些,大隊長號召了所有屯民與知青集合,記分員抱著本子坐在最前頭一張簡陋的桌子上算賬,空曠的村口場上堆了許多化肥袋裝的糧食。
寒冷的秋風裏,陶湘同知青們站在一起,等待著即將吃到春耕的口糧發放下來。
大部分知青還穿著下鄉時體麵的那一套,有的外頭披了件薄夾衣,站在風裏瑟瑟發抖。
放眼望去,大多瘦黑了許多,越發朝屯裏人靠攏了。
陶湘也裹著一件舊襖,這是她在原身行李箱裏找到的最不出彩的一套,但仍比其他人的要質感一些,起碼沒有補丁,穿在身上看著就出挑。
前頭大隊長還在報著數,什麽人多少工分,能獲得多少糧食,每人超過三百六十斤定量,剩下的就全折算成錢。
從分多到分少,先分上的是屯裏的勞動標兵模範,十分製他們能拿上滿分,加起來的數字無比駭人,自然糧食與錢也分得越多。
旮遝屯怎麽說也有上百口人,期間耽誤的時間不少,但並沒有人感到無趣,都削尖著腦袋往前排望。
而先拿到糧食的人家也沒急著走,拖著口袋站到邊上去,他們不光想知道自己家分得的糧食,還想知道別人家的概況,這事在沒什麽娛樂活動的鄉下足夠拿出去翻來覆去地說上一年。
陶湘聽到一些三姑六婆在後頭低聲談論著八卦,無非就是誰家的小子掙了不少工分,瞧著是個有能耐的,可以介紹給誰誰誰家姑娘,又譬如某家糧食分得多,是個家底殷實的大戶……
諸如此類的家常話語裏充斥著羨慕、笑諷,神遊天外的陶湘自動屏蔽掉這些沒有什麽營養的話題,因此也就沒發現還有其他角落正在評論著她和知青們。
“這城裏來的姑娘就是好看精神噢,看那陶知青……”
“人家有錢著呢,供銷社的常客,聽我鎮上的老表說,前些天還見到她買了不少吃食,也是舍得……”
“對了,你打聽她做啥?怎麽?想娶個知青迴家做兒媳婦?”
“那哪能,城裏來的知識分子怎麽會肯留在我們屯子……”
……
好不容易旮遝屯裏的人都分完,終於開始輪到知青。
隻見大隊長握著本冊子,一板一眼地念道:“陶湘,九十三工分,五十四斤。”
聽到大隊長報出的工分數,陶湘嚇了一跳,她正兒八經上工也沒多久,工分怎麽算也不會有這麽多。
陶湘這樣想著,便沒第一時間上前領糧,隻聽得大隊長繼續下報道:“黃自如,七十六工分,四十四斤。”
很明顯,黃自如比自己上的工多,被記的工分竟這樣少,應該就是算錯了吧。
陶湘剛想開口糾正,卻聽同側的黃自如已經不滿地嚷嚷起來:“這分亂記的吧!我每天上工才得七十六,陶湘還空躺了好多天呢,怎麽她就有九十三!”
被這麽一打岔,原本還算安靜的場麵頓時嘈雜起來。
工分是命,每個人都指望著工分活,如果裏頭有錯,那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大隊長聞言表情變得沒變,隻是略有些不耐煩地一擺手:“她參加搶收了!一天八個工分,三天三夜就是四十八個!”
所有參加搶收的人都會有額外的工分被分配,這跟秋收上工是一樣的道理。
旮遝屯民至此不再發出質疑,反而對陶湘言語間多有驚奇稱讚,畢竟知青裏除了兩個男知青,也就她一個女知青下地幫了忙。
眾目睽睽之下,陶湘受寵若驚地領到了自己的那份口糧,五十四斤紅薯瓜。
而其他知青除了男同誌上了六七十斤,別的女同胞更是少,四十來斤打底的樣子,別說吃到來年春耕,就連吃到年底都懸,更別提有錢分了。
但目前並沒有人關心知青們艱難的處境,眼下年景不好,旮遝屯能吃飽的隻有人口最多的幾家,好些還掙紮在饑飽線上,哪有心力去管別家的事。
等糧食全部分發完畢,見沒什麽熱鬧可看,場上的人很快推著自家的糧食一哄而散,各迴各家儲藏去了。
陶湘自然是跟著陳阿婆與果果走的,陳家有一個老舊的獨輪車,左右兩邊各安著一個盛滿紅薯的大苗籃,推起來雖吱嘎作響讓人害怕散架,但著實省力不少。
路上還遇見了同路的顧同誌,對方輕輕鬆鬆扛著兩大袋紅薯,步履輕鬆極了,猶有餘力的樣子。
見男人垂眸望過來,陶湘彎著唇角對他笑了笑,笑意帶著刻意的疏離,與對待別人時的一樣。
很快一人進院中,一人過牆角,外人看來完全陌生無言的兩道背影。
沒高興去想別的,按照老規矩,陶湘把自己的五十來斤紅薯信任地交給了陳阿婆處理。
不過之前用糧票換的那三十斤蕎麥她卻沒有交予,而是全部藏在了自己的空間。
年歲忽然變得貧瘠艱苦,旮遝屯連正經麥糧都沒有了,隻能用口感不好的白心紅薯糊弄成村裏人的口糧,糧食危機四個大字在陶湘的心頭發出警告。
從現在開始積攢糧食總是沒有錯的,她想。
比起敏感多思的陶湘,陳阿婆雖然也焦慮,但程度就要輕上許多。
鄉下人都是從六零年初節糧度荒活過來的,野菜挖過,觀音土吃過,這年頭再怎麽壞,如今半數糧食總歸是捏在手裏的,熬到開年就好了。
然而比起陶湘陳阿婆,或是旮遝屯的其他戶人家,集體住在知青宿舍的女知青們才是最最著急的。
三個女流之輩,糧食卻隻有一點點,壓根不夠吃。
更主要的是,她們與一起吃飯的原住民人家鬧翻了,以後得自己開鍋做飯,境況變得更加尷尬不說,還得罪了不少人。
之所以鬧翻,是因為那戶人家後期每天隻給她們喝清湯寡粥配野菜窩頭,滋味不好也就罷了,還吃不飽肚子。
由黃自如帶頭覺得人家克扣了口糧,由此鬧了一波便散夥了,可之後再想找別的人家合廚卻屢屢被拒。
“所以你們找我是為了?”陶湘看著出現在自己麵前的三個女知青,忽然感覺麻煩找上了門。
自認與陶湘關係到位的某位女知青直接開口說道:“我們看你借住的這戶人家蠻好,要不你去跟阿婆說說,讓我們也跟著你們一起吃唄?”
另一位女知青則更加直接:“我們把糧食都帶來了。”
她用手一指,旁邊地上是三個矮墩麻袋,排了一排,顯然黃自如也在裏麵。
“……”不方便。
陶湘見狀不著痕跡地微蹙著眉頭:“可是你們這些糧食並不能吃多久啊?到時候不還得散……”
“你們怕是不知道,我們這做飯都是要稱的,你多少我多少算得仔仔細細,吃不了少也吃不了多……”陶湘越說越偏,索性睜著眼睛說瞎話,“不是我說,你們還不如自己去采點野菜煮著吃劃算些,知青宿舍的鍋爐不是都起好了嗎?”
這麽多日,陶湘在女知青們麵前還是挺有話語權的,隻見她們聽了,紛紛都有些躊躇。
但黃自如卻心神清明,她冷哼一聲:“你還不是不想我們跟你一起吃?算了,我們自己去想辦法!”
“你能想什麽辦法?”陶湘反問道。
就在雙方僵持著的時候,遠遠的走過來一群婆嬸,直往四合院裏來了,像是來找陳阿婆話家常的。
陳阿婆雖然性子孤僻,但心好,因此在屯子裏人緣不錯,眼下農閑,便會有人來與她敘敘話。
“呦,知青小姐們這是來做什麽?”有婆嬸問道。
小姐一詞在這個時代並不是什麽好話,被人說出口的時候總會有些反諷的意味。
黃自如氣紅了臉,又自持城裏人身份,不肯與鄉下人一般計較,當下一把拿了自己的口糧,轉身就走。
剩下的兩個女知青彼此互看了一眼,也沒有多說話,拎著各自的麻袋也離開了。
在他們走後,有個嫂子吐了口唾沫,她就是之前被寄住那戶人家的媳婦,姿態間對幾位女知青多有憤懣的模樣。
一見她這個樣子就是有事,其他人連忙追問起來,表情透露著興奮。
“都是些城裏來的懶爛貨。”那個嫂子也是憋得狠了,當即痛痛快快吐露出來。
“她們還當我們扣了她們糧食呢,嗬,也不看自己當初拿來的是多少!就那麽三小口袋糧食,夠她們吃上這麽久的嗎?我還沒問她們要我家貼進去的紅薯錢呢!”
與人山人海的糧站相比,辦事處就要清靜許多,裏頭的人還記得陶湘,畢竟十裏八村,下鄉來的南方知青又是烈士後代的唯有她一人。
“有白米嗎?這個月的精細糧份全兌白米。”陶湘將糧本和副票本遞給對方。
從下鄉後的這個十月份算起,陶湘憑著原身父母的票本,每個月可以領得三十五斤的糧票(包括糧本上五斤細糧份額),四十一塊錢的津貼以及若幹副食品票。
“有,我給你拿。”辦事處人員之前接觸過一次,好說話得很,當下就進了後頭庫房給陶湘取精白米。
庫房裏還幫存著糧站堆不下的麥稻公糧,一時耽擱得有些久,陶湘無聊極了,便與裏頭的工作人員閑聊起天來。
“像我這種普通糧票可以換精細糧嗎?哪怕折個比?”陶湘捏著籮筐袋子問道。
如今陳家的夥食已從陶湘來時的蕎麥紅薯濃粥退化成稀湯,一家人全靠不值錢的野菜糙米窩窩填肚子,挑嘴的陶湘隻能背地裏靠麵糕點心續命,實在是想吃上一頓正正經經的白米飯。
隻可惜對方出來後搖搖頭:“不成,我們這沒這種換法的。”
足五斤的白米被放進了陶湘的籮筐裏,辦事處人員又繼續給陶湘發放本月的普糧票與副票,這些可以在各個國營地方使用。
見嶄新的票證本在桌麵上被翻動,陶湘這才想起詢問秋收交公糧的事:“今年節氣不好,落了好大一場雨,我們屯裏的糧食收得不怎麽好,但是我見糧站這邊公糧倒是交得還挺多?”
“那當然,公糧可是要上交給國家的。”辦事處員工說得挺自豪,“一顆一粒都不能少!”
他就是吃公糧的,餓死誰也餓不死他,當然陶湘也一樣,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國家給發放的,與地方農民並不同。
“噢,原來是這樣……”無意間打聽到這些的陶湘點點頭,表情若有所思。
不一會兒,一根瑩潤纖長的食指壓在即將被裁的票證上,手指的主人下一刻露出討喜的笑臉:“同誌勞駕,幫我把糧票也都換成糧食唄,就要那個蕎麥……”
辦事處人員:“……”
出了辦事處,背著總共三十五斤糧食的陶湘隻覺得肩膀都快勒斷了,連忙找了個無人的巷道將籮筐裏的東西收了大半進空間,這才感覺好些。
其他錢票暫且不論,原身積攢下的糧票之前陶湘買點心並沒有花去多少,大概還剩有七八十斤的樣子,這次她打算全部用掉,還好帶了個籮筐可以遮掩。
然而夭壽,到了糧店陶湘才發現,每個月能憑糧票換的糧食都是定量的,而剛剛她已經把這個月的份額都用掉了……
好在主糧定量,但是供銷社裏需要糧票購買的糕點卻不用。
可惜陶湘也不敢買多,在糧店還能有借口,供銷社這地方就算了,小地方上露個麵都能被別人記住,她可不敢做出頭鳥。
最終陶湘隻花了十斤糧票,買了數大包夠吃一段時間的核桃酥餅與油麻餅,吃不下糙食的時候,就全靠它們頂著了。
饒是這樣,也被眼皮子忒淺的人暗稱有錢,陶湘隻好當沒聽見地走開,決定下迴去遠些的地方上買。
作者有話要說: 懟妻一時爽,追妻火葬場
試寫一發套路文案:
顧景恩一直礙著成分,不敢與陶湘深交
直到後來某天夜晚,有人在後山見到一個男人
死死壓著一個姑娘,細細密密地親…
啊好像不行,放棄了,讀者崽崽們來~
第十五章
旮遝屯生產隊十一月的大秋總分配提前到了十月中下旬進行,這是所有人秋收後最值得期待的事之一。
難得天氣稍晴些,大隊長號召了所有屯民與知青集合,記分員抱著本子坐在最前頭一張簡陋的桌子上算賬,空曠的村口場上堆了許多化肥袋裝的糧食。
寒冷的秋風裏,陶湘同知青們站在一起,等待著即將吃到春耕的口糧發放下來。
大部分知青還穿著下鄉時體麵的那一套,有的外頭披了件薄夾衣,站在風裏瑟瑟發抖。
放眼望去,大多瘦黑了許多,越發朝屯裏人靠攏了。
陶湘也裹著一件舊襖,這是她在原身行李箱裏找到的最不出彩的一套,但仍比其他人的要質感一些,起碼沒有補丁,穿在身上看著就出挑。
前頭大隊長還在報著數,什麽人多少工分,能獲得多少糧食,每人超過三百六十斤定量,剩下的就全折算成錢。
從分多到分少,先分上的是屯裏的勞動標兵模範,十分製他們能拿上滿分,加起來的數字無比駭人,自然糧食與錢也分得越多。
旮遝屯怎麽說也有上百口人,期間耽誤的時間不少,但並沒有人感到無趣,都削尖著腦袋往前排望。
而先拿到糧食的人家也沒急著走,拖著口袋站到邊上去,他們不光想知道自己家分得的糧食,還想知道別人家的概況,這事在沒什麽娛樂活動的鄉下足夠拿出去翻來覆去地說上一年。
陶湘聽到一些三姑六婆在後頭低聲談論著八卦,無非就是誰家的小子掙了不少工分,瞧著是個有能耐的,可以介紹給誰誰誰家姑娘,又譬如某家糧食分得多,是個家底殷實的大戶……
諸如此類的家常話語裏充斥著羨慕、笑諷,神遊天外的陶湘自動屏蔽掉這些沒有什麽營養的話題,因此也就沒發現還有其他角落正在評論著她和知青們。
“這城裏來的姑娘就是好看精神噢,看那陶知青……”
“人家有錢著呢,供銷社的常客,聽我鎮上的老表說,前些天還見到她買了不少吃食,也是舍得……”
“對了,你打聽她做啥?怎麽?想娶個知青迴家做兒媳婦?”
“那哪能,城裏來的知識分子怎麽會肯留在我們屯子……”
……
好不容易旮遝屯裏的人都分完,終於開始輪到知青。
隻見大隊長握著本冊子,一板一眼地念道:“陶湘,九十三工分,五十四斤。”
聽到大隊長報出的工分數,陶湘嚇了一跳,她正兒八經上工也沒多久,工分怎麽算也不會有這麽多。
陶湘這樣想著,便沒第一時間上前領糧,隻聽得大隊長繼續下報道:“黃自如,七十六工分,四十四斤。”
很明顯,黃自如比自己上的工多,被記的工分竟這樣少,應該就是算錯了吧。
陶湘剛想開口糾正,卻聽同側的黃自如已經不滿地嚷嚷起來:“這分亂記的吧!我每天上工才得七十六,陶湘還空躺了好多天呢,怎麽她就有九十三!”
被這麽一打岔,原本還算安靜的場麵頓時嘈雜起來。
工分是命,每個人都指望著工分活,如果裏頭有錯,那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大隊長聞言表情變得沒變,隻是略有些不耐煩地一擺手:“她參加搶收了!一天八個工分,三天三夜就是四十八個!”
所有參加搶收的人都會有額外的工分被分配,這跟秋收上工是一樣的道理。
旮遝屯民至此不再發出質疑,反而對陶湘言語間多有驚奇稱讚,畢竟知青裏除了兩個男知青,也就她一個女知青下地幫了忙。
眾目睽睽之下,陶湘受寵若驚地領到了自己的那份口糧,五十四斤紅薯瓜。
而其他知青除了男同誌上了六七十斤,別的女同胞更是少,四十來斤打底的樣子,別說吃到來年春耕,就連吃到年底都懸,更別提有錢分了。
但目前並沒有人關心知青們艱難的處境,眼下年景不好,旮遝屯能吃飽的隻有人口最多的幾家,好些還掙紮在饑飽線上,哪有心力去管別家的事。
等糧食全部分發完畢,見沒什麽熱鬧可看,場上的人很快推著自家的糧食一哄而散,各迴各家儲藏去了。
陶湘自然是跟著陳阿婆與果果走的,陳家有一個老舊的獨輪車,左右兩邊各安著一個盛滿紅薯的大苗籃,推起來雖吱嘎作響讓人害怕散架,但著實省力不少。
路上還遇見了同路的顧同誌,對方輕輕鬆鬆扛著兩大袋紅薯,步履輕鬆極了,猶有餘力的樣子。
見男人垂眸望過來,陶湘彎著唇角對他笑了笑,笑意帶著刻意的疏離,與對待別人時的一樣。
很快一人進院中,一人過牆角,外人看來完全陌生無言的兩道背影。
沒高興去想別的,按照老規矩,陶湘把自己的五十來斤紅薯信任地交給了陳阿婆處理。
不過之前用糧票換的那三十斤蕎麥她卻沒有交予,而是全部藏在了自己的空間。
年歲忽然變得貧瘠艱苦,旮遝屯連正經麥糧都沒有了,隻能用口感不好的白心紅薯糊弄成村裏人的口糧,糧食危機四個大字在陶湘的心頭發出警告。
從現在開始積攢糧食總是沒有錯的,她想。
比起敏感多思的陶湘,陳阿婆雖然也焦慮,但程度就要輕上許多。
鄉下人都是從六零年初節糧度荒活過來的,野菜挖過,觀音土吃過,這年頭再怎麽壞,如今半數糧食總歸是捏在手裏的,熬到開年就好了。
然而比起陶湘陳阿婆,或是旮遝屯的其他戶人家,集體住在知青宿舍的女知青們才是最最著急的。
三個女流之輩,糧食卻隻有一點點,壓根不夠吃。
更主要的是,她們與一起吃飯的原住民人家鬧翻了,以後得自己開鍋做飯,境況變得更加尷尬不說,還得罪了不少人。
之所以鬧翻,是因為那戶人家後期每天隻給她們喝清湯寡粥配野菜窩頭,滋味不好也就罷了,還吃不飽肚子。
由黃自如帶頭覺得人家克扣了口糧,由此鬧了一波便散夥了,可之後再想找別的人家合廚卻屢屢被拒。
“所以你們找我是為了?”陶湘看著出現在自己麵前的三個女知青,忽然感覺麻煩找上了門。
自認與陶湘關係到位的某位女知青直接開口說道:“我們看你借住的這戶人家蠻好,要不你去跟阿婆說說,讓我們也跟著你們一起吃唄?”
另一位女知青則更加直接:“我們把糧食都帶來了。”
她用手一指,旁邊地上是三個矮墩麻袋,排了一排,顯然黃自如也在裏麵。
“……”不方便。
陶湘見狀不著痕跡地微蹙著眉頭:“可是你們這些糧食並不能吃多久啊?到時候不還得散……”
“你們怕是不知道,我們這做飯都是要稱的,你多少我多少算得仔仔細細,吃不了少也吃不了多……”陶湘越說越偏,索性睜著眼睛說瞎話,“不是我說,你們還不如自己去采點野菜煮著吃劃算些,知青宿舍的鍋爐不是都起好了嗎?”
這麽多日,陶湘在女知青們麵前還是挺有話語權的,隻見她們聽了,紛紛都有些躊躇。
但黃自如卻心神清明,她冷哼一聲:“你還不是不想我們跟你一起吃?算了,我們自己去想辦法!”
“你能想什麽辦法?”陶湘反問道。
就在雙方僵持著的時候,遠遠的走過來一群婆嬸,直往四合院裏來了,像是來找陳阿婆話家常的。
陳阿婆雖然性子孤僻,但心好,因此在屯子裏人緣不錯,眼下農閑,便會有人來與她敘敘話。
“呦,知青小姐們這是來做什麽?”有婆嬸問道。
小姐一詞在這個時代並不是什麽好話,被人說出口的時候總會有些反諷的意味。
黃自如氣紅了臉,又自持城裏人身份,不肯與鄉下人一般計較,當下一把拿了自己的口糧,轉身就走。
剩下的兩個女知青彼此互看了一眼,也沒有多說話,拎著各自的麻袋也離開了。
在他們走後,有個嫂子吐了口唾沫,她就是之前被寄住那戶人家的媳婦,姿態間對幾位女知青多有憤懣的模樣。
一見她這個樣子就是有事,其他人連忙追問起來,表情透露著興奮。
“都是些城裏來的懶爛貨。”那個嫂子也是憋得狠了,當即痛痛快快吐露出來。
“她們還當我們扣了她們糧食呢,嗬,也不看自己當初拿來的是多少!就那麽三小口袋糧食,夠她們吃上這麽久的嗎?我還沒問她們要我家貼進去的紅薯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