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乘坐著由太仆寺從國丈田弘遇家定製的數輛豪華四輪馬車中的一輛,行駛在寬闊平坦的京津官道之上。
與上一次乘坐大輅前往通州的時候一路上的顛簸不堪不同,這一次,他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的顛簸。
崇禎皇帝透過馬車的車窗,凝望著在人馬間隙之中不斷閃現而過的廣闊原野,心中一時感慨萬千。
自從李代桃僵地來到這個時代以後,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就一直處在各種隻爭朝夕、絞盡腦汁的緊張忙碌之中。
唯恐哪一步行差踏錯,犯下了戰略性的錯誤,會讓原本還能夠再堅持上十七年的大明朝,提前結束在自己的手裏。
這幾年來的生活,確是如同當日馬乾所說的那樣,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殫精竭慮,憂心如焚。
不僅要與東北的建虜鬥,與西北的流賊鬥,還要與朝中一波又一波迂腐的大臣們鬥智鬥勇。
正應了後世紅朝太祖的那句話,真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隻是這其中的“樂”,對有的人來說是樂,對他而言,實在是讓他樂不起來,或者說讓他苦不堪言!
好在這幾年的時間過去,如今的一切都正在好轉,大明朝的國勢也開始漸漸恢複並有所提升,變得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如同曆史上那樣,一年比一年敗壞!
很多次,在夜裏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時候,他也曾反思過自己這幾年的作為,反省自己有沒有行差踏錯的地方,對於自己之前的有些安排,他也自知其中存在問題。
對於其中一些考慮不周的舉措,他在心中也曾深深懊悔。
但是,總體上來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於自己之前采取的一係列措施,還算是基本滿意。
最起碼,到了崇禎四年的今日,大明朝的形勢,算得上是天啟朝以來最好的時候了吧!
至少比崇禎元年和崇禎二年時那種天下板蕩危機四伏的情形,要好上不知多少倍了。
因為大明朝外部的兩個最大的敵人,也即是東北的建虜和西北的流賊,眼下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至少近兩年之內,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主動向大明朝發起進攻,更別說再一次打進大明朝的腹地了。
崇禎皇帝雖然一直都是身在京師,都是身在紫禁城內,但是錦衣衛和東廠以及新建的內務府卻有大量來自東江、旅順和遼西的情報,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他的手中。
這些情報,盡管千頭萬緒、語焉不詳,有的隻是隻言片語,連個完整的句子都沒有,而且多數還都是後金國內公開發布的一些禁令與文告之類的東西,說起來價值並不大。
因為不管是錦衣衛遼東千戶所和東江千戶所的諜報人員,還是東廠遼東站在後金國內潛伏和招募的探子,目前還都是一些生活在後金國底層的漢人包衣,他們很難打入後金國女真八旗的高層圈子裏麵去。
不過,崇禎皇帝卻能夠結合自己來自後世了解曆史的巨大優勢,從一些看似沒什麽關聯的消息之中,推測出後金國內的一些基本情形。
黃台吉讓女真八旗大搞墾荒屯田,說明後金國內同樣存在著嚴重的缺糧問題,甚至存在著饑荒的隱患。
而黃台吉讓人大肆搜羅工匠,開礦冶鐵鑄炮,則說明黃台吉將要把本就不多的財力,投入到與大明朝的軍備競賽上來了。
一開始,了解到這個情報的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以及軍機大臣孫承宗、兵部尚書南居益,還有軍機處的幾個年輕人們,都曾表露過一個想法,那就是,大明朝應該搶在建虜的大炮鑄造成功之前,就向建虜發動全麵的進攻。
在他們看來,要是讓建虜那邊也造出來了紅夷大炮,那將來的仗可就沒法打了。
如今大明朝能夠仰仗的東西,不就是堅城巨炮嗎?
但是,崇禎皇帝否定了這個想法。
對他來說,女真人一旦走上了與大明朝同樣的道路,比如開始走上築城和造炮的道路,將後金國本就有限的財力投入到這個軍備競賽上來,那麽他們的滅亡,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以大明朝的財力、人口、工匠和技術,尚且最後倒在了這個戰略之上。
那麽,在後金國國內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如今的女真八旗貴族們有什麽能耐執行這樣一個戰略並最後取得成功?!
曆史上,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軍遼東戰略的失敗,得益於他們與那些通敵的晉商們之間的大規模走私貿易,以及建虜軍隊一而再再而三的南下搶掠人口和物資。
這些從朝鮮、從蒙古、從大明腹地搶得的人口和物資,不僅供養了後金國內的女真八旗子弟,而且也大大地破壞了大明朝的財政,緩解了他們自己的經濟困境。
如果沒有這些搶來的海量物資,如果不是大明朝的大動亂,僻居在東北一隅的小小後金國,根本沒有能力鯨吞掉整個大明朝!
這一世,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
不僅後金國與朝鮮之間的聯係,被再次異軍突起於朝鮮的東江鎮各路總兵府所隔斷,而且他們也沒有如同曆史上那樣順利地征服蒙古。
林丹汗雖然如同曆史上一樣被後金國的人馬給嚇退了,逃走了,但是這一世的這個結果,卻便宜給了大明朝。
氣候與宣大地區差不了多少的漠南大地,成為了大明朝解決民亂問題,安置各地饑民災民與亂民,並且用來開荒屯墾的千裏沃野。
而且威脅大明朝西北地區已經兩百有餘年的鄂爾多斯諸部蒙古,也被順便解決掉了。
這等於是已經斬斷了後金國伸向大明朝的兩條臂膀,剩下的就是看什麽時候時機成熟,由崇禎皇帝本人再來一次禦駕親征遼沈了。
至於西北的流賊,就在崇禎皇帝敲定了前往天津的方案之後,來自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密報,也在滯後了十餘日後,終於送到了京師,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裏。
滯後也有滯後的好處。
至少高時明、胡一魁聯署的密報,一方麵佐證了李邦華等人的軍情奏報,而另一方麵卻也比李邦華他們當初撰寫奏報的時候所掌握的情況要更加詳實,更加周至。
從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密報之中,崇禎皇帝得知,羅汝才在率部倒戈歸降了王廷臣的近衛軍第四鎮之後,張獻忠率領自己的中軍和後營,一路往西逃往了河州。
雖然王廷臣所部沒有大舉追擊,但是近衛軍第四鎮虎大威所部騎兵卻已隨後抵近河州,並與河州城內的賊軍巡哨交戰。
張獻忠率部奔逃以及官軍騎兵前鋒的隨後出現,讓坐鎮河州的“義軍”左路副元帥改世王劉希堯及其副手爭世王藺養成驚慌失措。
崇禎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夜裏,率部駐守河州的“義軍”左路副元帥改世王劉希堯突然單獨率部撤離河州,撤往蘭州,再次依附“奉天昌義大元帥”闖王高迎祥而去。
而奉命駐守河州左路積石關的另一支流賊頭領爭世王藺養成,則在進退兩難之下,被右路副元帥八大王張獻忠半是勸說半是強迫著,兩支隊伍合二為一,一道出積石關奔西寧湟中而去。
張獻忠的大西營實力大損,怕被收編,不敢徑自前往蘭州,而且他的大西營部將士卒們自感與木速蠻已經仇深似海,也不願意渡河西去河西,去依附那裏遍地的木速蠻們。
因此,天下雖大,但到了崇禎四年正月下旬的時候,張獻忠卻無路可去,要麽留在早已沒有一顆糧食的河州城內繼續挨餓,要麽就是西出積石關,去奪西寧。
就這樣,西北邊防重鎮河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一戰沒打就變成了一座空城,並且在崇禎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被追擊張獻忠的近衛軍第四鎮虎大威所部,兵不血刃地給收複了。
西北邊地這種瞬息萬變的局勢,讓剛剛呈遞了捷報還沒收到朝廷反饋旨意的李邦華等人應接不暇,這一次在消息的呈報上,則明顯地落在了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後麵。
好在這是好消息,崇禎皇帝除了對西北的流賊作亂更加放心之外,也沒有再做出新的安排,隻等李邦華等人的軍報再次送達之後,再做處理了。
如今的崇禎皇帝,已經十分確信,丟掉了安定之後,尤其是丟掉了臨洮與河州之後,高迎祥隻有一條路走,那就是去河西。
而這正是三年之前崇禎皇帝定下的西北戰略,如今幾年來的精心布局,總算是沒有白費。
也正是在得到了來自錦衣衛西鎮撫司的這個消息之後,崇禎皇帝才算是對西北之事真正放了心。
隻要武備院緊急調撥過去的彈藥補給轉運到位,那麽西北陝甘的局麵,很快就將迎來徹底的改善。
與上一次乘坐大輅前往通州的時候一路上的顛簸不堪不同,這一次,他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的顛簸。
崇禎皇帝透過馬車的車窗,凝望著在人馬間隙之中不斷閃現而過的廣闊原野,心中一時感慨萬千。
自從李代桃僵地來到這個時代以後,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就一直處在各種隻爭朝夕、絞盡腦汁的緊張忙碌之中。
唯恐哪一步行差踏錯,犯下了戰略性的錯誤,會讓原本還能夠再堅持上十七年的大明朝,提前結束在自己的手裏。
這幾年來的生活,確是如同當日馬乾所說的那樣,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殫精竭慮,憂心如焚。
不僅要與東北的建虜鬥,與西北的流賊鬥,還要與朝中一波又一波迂腐的大臣們鬥智鬥勇。
正應了後世紅朝太祖的那句話,真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隻是這其中的“樂”,對有的人來說是樂,對他而言,實在是讓他樂不起來,或者說讓他苦不堪言!
好在這幾年的時間過去,如今的一切都正在好轉,大明朝的國勢也開始漸漸恢複並有所提升,變得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如同曆史上那樣,一年比一年敗壞!
很多次,在夜裏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時候,他也曾反思過自己這幾年的作為,反省自己有沒有行差踏錯的地方,對於自己之前的有些安排,他也自知其中存在問題。
對於其中一些考慮不周的舉措,他在心中也曾深深懊悔。
但是,總體上來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於自己之前采取的一係列措施,還算是基本滿意。
最起碼,到了崇禎四年的今日,大明朝的形勢,算得上是天啟朝以來最好的時候了吧!
至少比崇禎元年和崇禎二年時那種天下板蕩危機四伏的情形,要好上不知多少倍了。
因為大明朝外部的兩個最大的敵人,也即是東北的建虜和西北的流賊,眼下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至少近兩年之內,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主動向大明朝發起進攻,更別說再一次打進大明朝的腹地了。
崇禎皇帝雖然一直都是身在京師,都是身在紫禁城內,但是錦衣衛和東廠以及新建的內務府卻有大量來自東江、旅順和遼西的情報,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他的手中。
這些情報,盡管千頭萬緒、語焉不詳,有的隻是隻言片語,連個完整的句子都沒有,而且多數還都是後金國內公開發布的一些禁令與文告之類的東西,說起來價值並不大。
因為不管是錦衣衛遼東千戶所和東江千戶所的諜報人員,還是東廠遼東站在後金國內潛伏和招募的探子,目前還都是一些生活在後金國底層的漢人包衣,他們很難打入後金國女真八旗的高層圈子裏麵去。
不過,崇禎皇帝卻能夠結合自己來自後世了解曆史的巨大優勢,從一些看似沒什麽關聯的消息之中,推測出後金國內的一些基本情形。
黃台吉讓女真八旗大搞墾荒屯田,說明後金國內同樣存在著嚴重的缺糧問題,甚至存在著饑荒的隱患。
而黃台吉讓人大肆搜羅工匠,開礦冶鐵鑄炮,則說明黃台吉將要把本就不多的財力,投入到與大明朝的軍備競賽上來了。
一開始,了解到這個情報的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以及軍機大臣孫承宗、兵部尚書南居益,還有軍機處的幾個年輕人們,都曾表露過一個想法,那就是,大明朝應該搶在建虜的大炮鑄造成功之前,就向建虜發動全麵的進攻。
在他們看來,要是讓建虜那邊也造出來了紅夷大炮,那將來的仗可就沒法打了。
如今大明朝能夠仰仗的東西,不就是堅城巨炮嗎?
但是,崇禎皇帝否定了這個想法。
對他來說,女真人一旦走上了與大明朝同樣的道路,比如開始走上築城和造炮的道路,將後金國本就有限的財力投入到這個軍備競賽上來,那麽他們的滅亡,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以大明朝的財力、人口、工匠和技術,尚且最後倒在了這個戰略之上。
那麽,在後金國國內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如今的女真八旗貴族們有什麽能耐執行這樣一個戰略並最後取得成功?!
曆史上,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軍遼東戰略的失敗,得益於他們與那些通敵的晉商們之間的大規模走私貿易,以及建虜軍隊一而再再而三的南下搶掠人口和物資。
這些從朝鮮、從蒙古、從大明腹地搶得的人口和物資,不僅供養了後金國內的女真八旗子弟,而且也大大地破壞了大明朝的財政,緩解了他們自己的經濟困境。
如果沒有這些搶來的海量物資,如果不是大明朝的大動亂,僻居在東北一隅的小小後金國,根本沒有能力鯨吞掉整個大明朝!
這一世,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
不僅後金國與朝鮮之間的聯係,被再次異軍突起於朝鮮的東江鎮各路總兵府所隔斷,而且他們也沒有如同曆史上那樣順利地征服蒙古。
林丹汗雖然如同曆史上一樣被後金國的人馬給嚇退了,逃走了,但是這一世的這個結果,卻便宜給了大明朝。
氣候與宣大地區差不了多少的漠南大地,成為了大明朝解決民亂問題,安置各地饑民災民與亂民,並且用來開荒屯墾的千裏沃野。
而且威脅大明朝西北地區已經兩百有餘年的鄂爾多斯諸部蒙古,也被順便解決掉了。
這等於是已經斬斷了後金國伸向大明朝的兩條臂膀,剩下的就是看什麽時候時機成熟,由崇禎皇帝本人再來一次禦駕親征遼沈了。
至於西北的流賊,就在崇禎皇帝敲定了前往天津的方案之後,來自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密報,也在滯後了十餘日後,終於送到了京師,送到了崇禎皇帝的手裏。
滯後也有滯後的好處。
至少高時明、胡一魁聯署的密報,一方麵佐證了李邦華等人的軍情奏報,而另一方麵卻也比李邦華他們當初撰寫奏報的時候所掌握的情況要更加詳實,更加周至。
從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密報之中,崇禎皇帝得知,羅汝才在率部倒戈歸降了王廷臣的近衛軍第四鎮之後,張獻忠率領自己的中軍和後營,一路往西逃往了河州。
雖然王廷臣所部沒有大舉追擊,但是近衛軍第四鎮虎大威所部騎兵卻已隨後抵近河州,並與河州城內的賊軍巡哨交戰。
張獻忠率部奔逃以及官軍騎兵前鋒的隨後出現,讓坐鎮河州的“義軍”左路副元帥改世王劉希堯及其副手爭世王藺養成驚慌失措。
崇禎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夜裏,率部駐守河州的“義軍”左路副元帥改世王劉希堯突然單獨率部撤離河州,撤往蘭州,再次依附“奉天昌義大元帥”闖王高迎祥而去。
而奉命駐守河州左路積石關的另一支流賊頭領爭世王藺養成,則在進退兩難之下,被右路副元帥八大王張獻忠半是勸說半是強迫著,兩支隊伍合二為一,一道出積石關奔西寧湟中而去。
張獻忠的大西營實力大損,怕被收編,不敢徑自前往蘭州,而且他的大西營部將士卒們自感與木速蠻已經仇深似海,也不願意渡河西去河西,去依附那裏遍地的木速蠻們。
因此,天下雖大,但到了崇禎四年正月下旬的時候,張獻忠卻無路可去,要麽留在早已沒有一顆糧食的河州城內繼續挨餓,要麽就是西出積石關,去奪西寧。
就這樣,西北邊防重鎮河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一戰沒打就變成了一座空城,並且在崇禎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被追擊張獻忠的近衛軍第四鎮虎大威所部,兵不血刃地給收複了。
西北邊地這種瞬息萬變的局勢,讓剛剛呈遞了捷報還沒收到朝廷反饋旨意的李邦華等人應接不暇,這一次在消息的呈報上,則明顯地落在了錦衣衛西鎮撫司的後麵。
好在這是好消息,崇禎皇帝除了對西北的流賊作亂更加放心之外,也沒有再做出新的安排,隻等李邦華等人的軍報再次送達之後,再做處理了。
如今的崇禎皇帝,已經十分確信,丟掉了安定之後,尤其是丟掉了臨洮與河州之後,高迎祥隻有一條路走,那就是去河西。
而這正是三年之前崇禎皇帝定下的西北戰略,如今幾年來的精心布局,總算是沒有白費。
也正是在得到了來自錦衣衛西鎮撫司的這個消息之後,崇禎皇帝才算是對西北之事真正放了心。
隻要武備院緊急調撥過去的彈藥補給轉運到位,那麽西北陝甘的局麵,很快就將迎來徹底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