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立下了規矩,有了可以遵循的先例,往後就好辦了。
這一次崇禎四年的正旦大朝會就是這樣,雖然千頭萬緒,事務繁多,但是因為有了崇禎皇帝即位以來逐漸形成的先例,一切都照著規矩,順順利利地辦了下來。
所有那些需要皇帝出麵接見屬國、外藩和西夷番邦使節的活動,都被內閣和禮部安排在了過年前的十二月裏進行。
到了正旦當日的大朝會上,這些來自各個蜀國番邦的使節,就隻是跟著大明朝的其他勳貴大臣們一樣,在皇極殿內外走個過場,就算是完事了。
而內閣的幾位大臣,以及英國公張惟賢去世之後自動成為了京師勳貴世家之首的定國公徐允禎,則繼續按照往年的分工與慣例,代替崇禎皇帝,分別前往京城南北的天壇地壇太廟,以及山川日月社稷壇等正旦祭祀的場所,將大明朝一年來的業績寫下來,通過當場宣讀與焚燒帛書,告祭天地祖宗,並祈禱崇禎四年諸神護佑風調雨順。
除此之外,崇禎皇帝也再一次借著這個正旦大朝會的機會,將自己與內閣大臣們早就商議定好的一些朝廷大政方針,以正旦詔書的名義,昭告天下萬民。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事情,就是對於崇禎四年春闈的有關安排了。
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徐光啟,再一次出任崇禎四年春闈的主考官,也就是總裁官。
而年前剛從琉球國冊封琉球國王歸來的禮部侍郎何如寵,則因為出使琉球辦差有功,被崇禎皇帝欽點出任了崇禎四年春闈的兩位副主考之一。
另外一位副主考,則是如今崇禎皇帝的禦用喉舌之一,都察院左幅都禦史賈繼春。
除了向全天下公布了崇禎四年春闈的正副主考官之外,正式以詔書的形式,大明朝原來的兩京十三省之外新設的行省如河北、熱河、河中、大同等列入了朝廷科舉選士的北榜之中。
與此同時,朝鮮、琉球、莫氏的安南,以及新入大明宗藩體係之內的東籲緬甸和宗氏的對馬藩,也都在崇禎四年的這封重定科舉南北榜的詔書之中,被納入到了大明朝開科取士的科舉體係之中。
朝鮮國可以在大明駐朝使節的監管之下,自行舉行鄉試,鄉試得中的舉人,可以由大明駐朝使節報備大明禮部,然後前來北京參加大明朝的會試。
旅居朝鮮的大明士子,同樣可以在朝鮮就地參加鄉試,所考取的舉人功名在大明朝一視同仁。
其中得中進士者,既可以在大明朝的各地做官,也可以迴到朝鮮國內為官。
而居住琉球的士人,不論琉球土人還是大明的僑民,經過大明朝駐琉球的使節舉薦之後,皆可以以秀才的身份,參加浙江的鄉試。
其中鄉試中舉者,則可以在次年的春闈之中,以浙江舉子的身份,參加大明朝的會試,列入南榜錄取。
此外,緬甸的士人,不論是緬族、撣族、孟族,或者是客居緬甸或者緬中的士人,皆可以參加雲南行省的院試(錄取者為秀才即生員)、鄉試(錄取者即為舉人),鄉試中舉之後,同樣以雲南舉子的身份授官,或者參加大明朝的會試。
莫氏統治下的安南北朝,則可以以如今轄內的高平省自行舉行院試,可以自行錄取秀才,然後參加廣西的鄉試。
與此同時,經過閩浙總督府連續兩年的呈請,這一次,東番島上的讀書人們,也被納入到了福建的鄉試之中。
至於東番島上的院試,也就是錄取秀才生員的考試,則由福建的提學副使每三年親赴東番單獨考試錄取。
這些偏遠邊地的讀書人,雖然被納入到了大明朝的科舉體係之中,但是對大明原來兩京十三省的讀書人們來說,不僅不是什麽問題,而且還意味著一些新的機會。
比如讀書人最多的浙江等地,原本考試了多年可能連個秀才生員的功名都考取不了的讀書人,這下子可以通過移居到琉球或者是東番島上,來降低閩浙或者南直隸地區讀書人之間的激烈競爭了。
大明朝原有的兩京十三省對會試考生籍貫的問題追查極重,主要就是為了避免明朝時候層出不窮的科舉移民問題。
如今禮部在兩京十三省對於考生籍貫的要求一如既往,但是對於邊地新設的行省以及朝鮮、琉球這樣的屬國,卻完全放開了限製。
目的很簡單,就是鼓勵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的讀書人們,移民到那些地區去。
這樣一種對於科舉製度的安排,短時期內可能還看不到效果,但是三年之後或者六年之後,就肯定會有效果出來。
大明朝的讀書人對於科舉製度的熱衷,是後世之人無法想象的。
而這樣的安排,會誘導著那些在大明內地州府屢考不中的讀書人,自發地移民前往朝廷新辟的邊地行省或者地區,這一點,可比崇禎皇帝再發布多少次招墾令,都更加有用。
當然,這一次皇極殿的正旦大朝會上,崇禎皇帝除了將崇禎四年三月下旬的春闈有關事項昭告天下,用科舉製度籠絡四海之內的讀書人意外,同樣也少不了再次拿出數百萬銀圓的真金白銀,犒賞京畿與九邊將士。
其中包括值守紫禁城的親軍三衛八千人,值守皇城的神機營一萬兩千人,以及值守京畿之地的六萬近衛軍將士,還有那四十萬九邊將士。
在一年多前,在居庸關和居庸關外的宣大地區經過了幾番大戰的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各自都損失了數千士卒。
其中第一鎮在居庸關和居庸關外損失的較少,總計兩千餘人。
第二鎮在紫荊關上損失了不少,出了紫荊關後,又在桑幹河畔遭遇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大軍圍攻,損失較大,幾乎損失了接近一半,最後統計下來超過了六千之數。
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編練的第一支、第二支新軍,從來都是當作自己核心的力量之一來看待。
因此,在遭受了這樣的損失之後,近衛軍第一鎮與第二鎮,於崇禎三年裏,相繼撤迴到了各自的駐地休整補充。
一方麵崇禎皇帝需要他們駐紮在京師的南北,發揮穩定京畿與震懾朝堂的作用,為崇禎三年的一係列改革做後盾。
另一方麵,也是這兩鎮近衛軍的損失需要盡快地得到補充。
而近衛軍第一鎮都統製使出身的近衛軍都督府左都督馬世龍,以及近衛軍第二鎮都統製使出身的後備軍都督府左都督王輔,也都在新官上任之後,立刻將涿州新軍訓練大營裏訓練出來的新兵,優先補充給了近衛軍第一鎮和第二鎮。
類似這樣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崇禎皇帝明發旨意來指點,馬世龍與王輔這兩個人自己就會下大力去做了。
到了崇禎三年的十月,駐守通州的近衛軍第一鎮,特別是損失較大的駐守保定的近衛軍第二鎮,再一次實現了齊裝滿員,重新達到了《皇明近衛軍編製條例》的要求,即,將校士卒滿編一萬五千員。
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與建虜的那場激戰,以及各自在戰爭中的損失,讓馬世龍和王輔對於近衛軍這種冷熱兵器混編的新軍隊伍,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原本就是由馬世龍主持編撰的《皇明近衛軍編製條例》,在他出任了近衛軍都督府左都督之後,第一時間內就報請崇禎皇帝,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
其中各標、各營、各隊、各哨之中士卒該有多少,戰馬與馱馬該有幾匹,火槍該有多少杆,火炮該有多少門,輜重大車該有多少輛,將校官佐該有多少員、參謀訓導又該配幾個,全部都規定得一清二楚。
崇禎一式前裝燧發滑膛槍,曆經三年的作戰,經受住了檢驗,也得到了近衛軍諸鎮將領們的信任。
因此,在新修訂的近衛軍編製條例之中,輕裝火槍手大幅度增加,身披鐵甲行動遲緩的刀盾手大幅度減少,而野外防禦騎兵衝擊的長槍手,則基本保持地位不變。
至於近衛軍原有編製中成建製存在的弓箭手,則被徹底淘汰,他們原有的建製被訓練整編為了一個全新的兵種——擲彈兵。
這一次崇禎四年的正旦大朝會就是這樣,雖然千頭萬緒,事務繁多,但是因為有了崇禎皇帝即位以來逐漸形成的先例,一切都照著規矩,順順利利地辦了下來。
所有那些需要皇帝出麵接見屬國、外藩和西夷番邦使節的活動,都被內閣和禮部安排在了過年前的十二月裏進行。
到了正旦當日的大朝會上,這些來自各個蜀國番邦的使節,就隻是跟著大明朝的其他勳貴大臣們一樣,在皇極殿內外走個過場,就算是完事了。
而內閣的幾位大臣,以及英國公張惟賢去世之後自動成為了京師勳貴世家之首的定國公徐允禎,則繼續按照往年的分工與慣例,代替崇禎皇帝,分別前往京城南北的天壇地壇太廟,以及山川日月社稷壇等正旦祭祀的場所,將大明朝一年來的業績寫下來,通過當場宣讀與焚燒帛書,告祭天地祖宗,並祈禱崇禎四年諸神護佑風調雨順。
除此之外,崇禎皇帝也再一次借著這個正旦大朝會的機會,將自己與內閣大臣們早就商議定好的一些朝廷大政方針,以正旦詔書的名義,昭告天下萬民。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事情,就是對於崇禎四年春闈的有關安排了。
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徐光啟,再一次出任崇禎四年春闈的主考官,也就是總裁官。
而年前剛從琉球國冊封琉球國王歸來的禮部侍郎何如寵,則因為出使琉球辦差有功,被崇禎皇帝欽點出任了崇禎四年春闈的兩位副主考之一。
另外一位副主考,則是如今崇禎皇帝的禦用喉舌之一,都察院左幅都禦史賈繼春。
除了向全天下公布了崇禎四年春闈的正副主考官之外,正式以詔書的形式,大明朝原來的兩京十三省之外新設的行省如河北、熱河、河中、大同等列入了朝廷科舉選士的北榜之中。
與此同時,朝鮮、琉球、莫氏的安南,以及新入大明宗藩體係之內的東籲緬甸和宗氏的對馬藩,也都在崇禎四年的這封重定科舉南北榜的詔書之中,被納入到了大明朝開科取士的科舉體係之中。
朝鮮國可以在大明駐朝使節的監管之下,自行舉行鄉試,鄉試得中的舉人,可以由大明駐朝使節報備大明禮部,然後前來北京參加大明朝的會試。
旅居朝鮮的大明士子,同樣可以在朝鮮就地參加鄉試,所考取的舉人功名在大明朝一視同仁。
其中得中進士者,既可以在大明朝的各地做官,也可以迴到朝鮮國內為官。
而居住琉球的士人,不論琉球土人還是大明的僑民,經過大明朝駐琉球的使節舉薦之後,皆可以以秀才的身份,參加浙江的鄉試。
其中鄉試中舉者,則可以在次年的春闈之中,以浙江舉子的身份,參加大明朝的會試,列入南榜錄取。
此外,緬甸的士人,不論是緬族、撣族、孟族,或者是客居緬甸或者緬中的士人,皆可以參加雲南行省的院試(錄取者為秀才即生員)、鄉試(錄取者即為舉人),鄉試中舉之後,同樣以雲南舉子的身份授官,或者參加大明朝的會試。
莫氏統治下的安南北朝,則可以以如今轄內的高平省自行舉行院試,可以自行錄取秀才,然後參加廣西的鄉試。
與此同時,經過閩浙總督府連續兩年的呈請,這一次,東番島上的讀書人們,也被納入到了福建的鄉試之中。
至於東番島上的院試,也就是錄取秀才生員的考試,則由福建的提學副使每三年親赴東番單獨考試錄取。
這些偏遠邊地的讀書人,雖然被納入到了大明朝的科舉體係之中,但是對大明原來兩京十三省的讀書人們來說,不僅不是什麽問題,而且還意味著一些新的機會。
比如讀書人最多的浙江等地,原本考試了多年可能連個秀才生員的功名都考取不了的讀書人,這下子可以通過移居到琉球或者是東番島上,來降低閩浙或者南直隸地區讀書人之間的激烈競爭了。
大明朝原有的兩京十三省對會試考生籍貫的問題追查極重,主要就是為了避免明朝時候層出不窮的科舉移民問題。
如今禮部在兩京十三省對於考生籍貫的要求一如既往,但是對於邊地新設的行省以及朝鮮、琉球這樣的屬國,卻完全放開了限製。
目的很簡單,就是鼓勵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的讀書人們,移民到那些地區去。
這樣一種對於科舉製度的安排,短時期內可能還看不到效果,但是三年之後或者六年之後,就肯定會有效果出來。
大明朝的讀書人對於科舉製度的熱衷,是後世之人無法想象的。
而這樣的安排,會誘導著那些在大明內地州府屢考不中的讀書人,自發地移民前往朝廷新辟的邊地行省或者地區,這一點,可比崇禎皇帝再發布多少次招墾令,都更加有用。
當然,這一次皇極殿的正旦大朝會上,崇禎皇帝除了將崇禎四年三月下旬的春闈有關事項昭告天下,用科舉製度籠絡四海之內的讀書人意外,同樣也少不了再次拿出數百萬銀圓的真金白銀,犒賞京畿與九邊將士。
其中包括值守紫禁城的親軍三衛八千人,值守皇城的神機營一萬兩千人,以及值守京畿之地的六萬近衛軍將士,還有那四十萬九邊將士。
在一年多前,在居庸關和居庸關外的宣大地區經過了幾番大戰的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各自都損失了數千士卒。
其中第一鎮在居庸關和居庸關外損失的較少,總計兩千餘人。
第二鎮在紫荊關上損失了不少,出了紫荊關後,又在桑幹河畔遭遇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大軍圍攻,損失較大,幾乎損失了接近一半,最後統計下來超過了六千之數。
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編練的第一支、第二支新軍,從來都是當作自己核心的力量之一來看待。
因此,在遭受了這樣的損失之後,近衛軍第一鎮與第二鎮,於崇禎三年裏,相繼撤迴到了各自的駐地休整補充。
一方麵崇禎皇帝需要他們駐紮在京師的南北,發揮穩定京畿與震懾朝堂的作用,為崇禎三年的一係列改革做後盾。
另一方麵,也是這兩鎮近衛軍的損失需要盡快地得到補充。
而近衛軍第一鎮都統製使出身的近衛軍都督府左都督馬世龍,以及近衛軍第二鎮都統製使出身的後備軍都督府左都督王輔,也都在新官上任之後,立刻將涿州新軍訓練大營裏訓練出來的新兵,優先補充給了近衛軍第一鎮和第二鎮。
類似這樣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崇禎皇帝明發旨意來指點,馬世龍與王輔這兩個人自己就會下大力去做了。
到了崇禎三年的十月,駐守通州的近衛軍第一鎮,特別是損失較大的駐守保定的近衛軍第二鎮,再一次實現了齊裝滿員,重新達到了《皇明近衛軍編製條例》的要求,即,將校士卒滿編一萬五千員。
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與建虜的那場激戰,以及各自在戰爭中的損失,讓馬世龍和王輔對於近衛軍這種冷熱兵器混編的新軍隊伍,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原本就是由馬世龍主持編撰的《皇明近衛軍編製條例》,在他出任了近衛軍都督府左都督之後,第一時間內就報請崇禎皇帝,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
其中各標、各營、各隊、各哨之中士卒該有多少,戰馬與馱馬該有幾匹,火槍該有多少杆,火炮該有多少門,輜重大車該有多少輛,將校官佐該有多少員、參謀訓導又該配幾個,全部都規定得一清二楚。
崇禎一式前裝燧發滑膛槍,曆經三年的作戰,經受住了檢驗,也得到了近衛軍諸鎮將領們的信任。
因此,在新修訂的近衛軍編製條例之中,輕裝火槍手大幅度增加,身披鐵甲行動遲緩的刀盾手大幅度減少,而野外防禦騎兵衝擊的長槍手,則基本保持地位不變。
至於近衛軍原有編製中成建製存在的弓箭手,則被徹底淘汰,他們原有的建製被訓練整編為了一個全新的兵種——擲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