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這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稱唿閣老軍機大臣孫承宗為寧城伯,聽得在座眾人都是一愣。
定國公徐允禎在孫承宗反應過來之前,連忙說道:“陛下立的規矩,自是好的,定國公府食祿至今,已經二百有餘年,自當甘為表率!”
“很好!這才是功臣之家的模樣!”
崇禎皇帝隨口誇了定國公徐允禎一句,然後接著問孫承宗:“寧城伯以為如何?”
孫承宗方才也是愣了一愣方才反應過來,皇帝這是要把自己往勳貴功臣那個圈子裏生拉硬拽啊!
孫承宗是進士文官出身,雖然還沒有真正轉變過來,但他如今卻是如假包換的寧城伯,如假包換的功臣世爵啊!
多少人努力奮鬥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封妻蔭子甚至封侯拜相嗎?
如今孫承宗雖然沒有封侯,但是封妻蔭子封伯拜相總是達到了!
這可是多少文人進士一輩子渴求而不得的東西。
崇禎皇帝眼睛盯著孫承宗,等待他的迴答。
而孫承宗也已經知道了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的意思並不是如今的勳貴。
如今新封的勳貴有了封田,即便是一個三等男爵的封田也達到了一百頃的地步,隻要不是過於奢華無度,這個規模的封田,再加上年俸銀一千兩,足夠這個三等男爵的一大家子吃穿用度不匱,過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而孫承宗這個一等伯世爵,世祿年俸銀五千兩,實封寧城永業田三百頃,就算是子孫輩不爭氣代代減等,此後八代子孫也可以安享富貴了,還有什麽可說的呢。
孫承宗想明白了怎麽迴事,於是說道:“功臣之後未必仍舊是功臣,祖宗功業,子孫自不能享用不盡!
“陛下於皇明爵位承襲所立之新規,自是大公持正、安邦定國之良策!臣自聽聞之日即無異議!隻是——”
孫承宗說到這裏,誠懇地看著崇禎皇帝,隻是呐呐無所言。
崇禎皇帝看著他這個樣子,知道他這一輩的老臣都想當君子,不想當小人,於是笑了笑,接過話頭說道:
“隻是這樣的規矩套用在宗室親藩的身上,寧城伯覺得虧待了宗室親藩,寧城伯想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說完這話,崇禎皇帝也不等孫承宗有所反應,緊接著說道:“如此大公持正安邦定國之良策,為不能推而廣之,施及於宗室親藩之身?!”
到了這個時候,在座的眾人算是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而孫承宗見崇禎皇帝如此挑明了說,隨即站了起來,躬身說道:“減等世襲之規矩,放之四海而皆準,論理自當如此!
“隻是皇明宗室親藩,自親王而至於奉國中尉,享受宗室爵祿者,牽扯所及,數以十萬計。
“臣非為不明此當然之理,然而宗室爵祿牽一發而動全身,若無萬全之準備,臣敢請陛下切不要妄動此念!
“如今我大明國勢正當否極泰來之際,陛下內帑、戶部太倉之艱難情狀,實亦日漸好轉,臣實不忍國家當此之際再突生變亂,振興之勢因此而稍遏!老臣此心,請陛下明鑒!”
說完這話,孫承宗躬身不起,就等著皇帝打消這個念頭。
這個時候,內閣首輔李國鐠站了起來,對著崇禎皇帝說道:“陛下!代王朱鼎渭薨逝,方才欽命賜諡為康。康為美諡,非是惡諡,正是朝廷褒獎其一生功德之意。
“若代藩有罪,子孫降等世襲,繼為郡王,臣也沒有異議!想來秦王、晉王、慶王、肅王,乃至太祖高皇帝以後所封諸藩秦王,也都當沒有異議!
“隻是此時突然無罪而降等,老臣誠恐當年建文削藩之故事重演!陛下切切不可動此念頭!”
聽完了兩個朝廷重臣的話,崇禎皇帝點了點頭,略略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朕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兩位愛卿多慮了,兩位愛卿多慮了!”
說完了這話,崇禎皇帝起身上前,將兩位閣臣扶起,請他們繼續落座。
方才這一番對談,也算是讓崇禎皇帝親自見識了封藩改製的艱難。
李國鐠說的話也很明顯了,明室的親王可不隻是代王一個,即便是類似代王這樣的大宗,也還有秦王、晉王以及慶王、肅王呢。
如今肅王就在蘭州,慶王就在寧夏,那可都是正在鬧亂子的地方。
若是你動了代王,這些個親王們感受到了威脅,萬一其中有哪個犯了糊塗,跟木速蠻也好,流賊也好,勾連到了一起,再來個靖難,那麻煩就大了。
這些人可是宗室親王,距離皇帝之位本就一步之遙,就算是來個起兵割據,也是個地動山搖的大麻煩。
這個道理,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當然懂得,他吃錯了藥也不會這麽去幹。
李國鐠、孫承宗、徐允禎聽了崇禎皇帝的這話,都是送了一口氣,安坐不語。
崇禎皇帝見狀,看著徐允禎說道:“定國公管著宗人府,前番朕讓你計算宗室親藩之數,如今可有眉目?”
定國公徐允禎聽了這話,心說,果真來了,好在這次他有了準備,當下不慌不忙地從袖中取出一卷紙來,恭恭敬敬地呈上,並說道:
“啟奏陛下!前番奉旨之後,臣與翰林院一同核實宗室玉牒,又曾行文宣大、秦晉、三邊被兵之地諸藩,略得天下親藩之數。
“現有親王爵者三十二位,郡王爵五百九十八位!自太祖高皇帝封藩諸王以來,國朝累計分封親王六十五位,時至今日且三百年,期間十八位因罪被廢罷,十五位絕嗣而除封。
“靖江王雖為郡王之爵,然則先帝命之領食親王俸祿!若列親王之列,則食親王祿者三十三位!”
說完了這個,徐允禎上前將那卷紙張呈遞到皇帝的手中,趁著崇禎皇帝翻看的時候,接著說道:
“至於宗室子弟,以翰林院與宗人府所藏宗室玉牒計,自親王、郡王以至於奉國中尉者,止於天啟七年,乃有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二人之數!
“若是加上公主、郡主、駙馬、儀賓等宗室皇親,止於天啟七年,乃有三十七八千四百四十六人之數!”
定國公徐允禎將這兩天來好不容易記住的數字,一個個背了出來,聽得在座各位大臣膽戰心驚。
除了宗人府和翰林院參與掌管皇室玉牒的人物之外,皇家宗譜玉牒從來都是秘不示人。
除非皇帝允準,不然的話,誰也不能拿出來翻看,更別說改動一個字了。
李國鐠、孫承宗兩個人貴為大學士,也從來沒有這麽精確地了解到宗室子弟的規模。
此時聽徐允禎這麽說出來,兩個人都是瞪大了眼睛,驚訝得合不攏嘴。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方才知道崇禎皇帝的初心與苦衷。
親王國初歲給大米五萬石,後來改為一萬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斤,按照一萬石計,這就是一百二十萬斤。
算上靖江王,一共三十三位領親王俸祿的在位王爺,歲給祿米是多少,是三十三萬石,也就是三千九百六十萬斤大米。
這個其實還是小頭,畢竟親王比較少。
郡王五百九十八個,一個郡王歲給祿米兩千石,這就一共是多少了?
此外,鎮國將軍歲給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給祿米八百石。
還有,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光是這個合計起來,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再加上,公主及駙馬等同郡王俸祿,歲給祿米兩千石;郡主及儀賓(郡主以下的丈夫統稱儀賓)等同輔國將軍,歲給祿米八百石;郡主下麵,還有縣主及儀賓,還有郡君、縣君、鄉君及其儀賓。
宗室女子最低等級的爵位鄉君這一級,祿米等同奉國中尉,即二百石。
在過去,宗室俸祿給予朝廷的負擔過重,這一點朝中大臣人人都知道。
但是到底重到了何種程度,卻又人人都是諱莫如深。
因為這個事情,涉及到了天家自身,若是皇帝不說,誰也不敢多問。
而以往的幾任皇帝,要麽覺得以天下人養宗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麽就是認為這個事情說開了實在有損天家臉麵與威信,總之就是捂著不願說開。
但是今天,崇禎皇帝就是要當麵把這個事情說開,讓自己倚重的這幾個重臣,都知道這個問題嚴重到了什麽程度。
崇禎皇帝看完了徐允禎呈上來的東西,然後將他遞給李國鐠。
李國鐠接過來看了之後,倒抽一口涼氣,然後默然無語地,遞給了孫承宗。
定國公徐允禎在孫承宗反應過來之前,連忙說道:“陛下立的規矩,自是好的,定國公府食祿至今,已經二百有餘年,自當甘為表率!”
“很好!這才是功臣之家的模樣!”
崇禎皇帝隨口誇了定國公徐允禎一句,然後接著問孫承宗:“寧城伯以為如何?”
孫承宗方才也是愣了一愣方才反應過來,皇帝這是要把自己往勳貴功臣那個圈子裏生拉硬拽啊!
孫承宗是進士文官出身,雖然還沒有真正轉變過來,但他如今卻是如假包換的寧城伯,如假包換的功臣世爵啊!
多少人努力奮鬥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封妻蔭子甚至封侯拜相嗎?
如今孫承宗雖然沒有封侯,但是封妻蔭子封伯拜相總是達到了!
這可是多少文人進士一輩子渴求而不得的東西。
崇禎皇帝眼睛盯著孫承宗,等待他的迴答。
而孫承宗也已經知道了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的意思並不是如今的勳貴。
如今新封的勳貴有了封田,即便是一個三等男爵的封田也達到了一百頃的地步,隻要不是過於奢華無度,這個規模的封田,再加上年俸銀一千兩,足夠這個三等男爵的一大家子吃穿用度不匱,過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而孫承宗這個一等伯世爵,世祿年俸銀五千兩,實封寧城永業田三百頃,就算是子孫輩不爭氣代代減等,此後八代子孫也可以安享富貴了,還有什麽可說的呢。
孫承宗想明白了怎麽迴事,於是說道:“功臣之後未必仍舊是功臣,祖宗功業,子孫自不能享用不盡!
“陛下於皇明爵位承襲所立之新規,自是大公持正、安邦定國之良策!臣自聽聞之日即無異議!隻是——”
孫承宗說到這裏,誠懇地看著崇禎皇帝,隻是呐呐無所言。
崇禎皇帝看著他這個樣子,知道他這一輩的老臣都想當君子,不想當小人,於是笑了笑,接過話頭說道:
“隻是這樣的規矩套用在宗室親藩的身上,寧城伯覺得虧待了宗室親藩,寧城伯想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說完這話,崇禎皇帝也不等孫承宗有所反應,緊接著說道:“如此大公持正安邦定國之良策,為不能推而廣之,施及於宗室親藩之身?!”
到了這個時候,在座的眾人算是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而孫承宗見崇禎皇帝如此挑明了說,隨即站了起來,躬身說道:“減等世襲之規矩,放之四海而皆準,論理自當如此!
“隻是皇明宗室親藩,自親王而至於奉國中尉,享受宗室爵祿者,牽扯所及,數以十萬計。
“臣非為不明此當然之理,然而宗室爵祿牽一發而動全身,若無萬全之準備,臣敢請陛下切不要妄動此念!
“如今我大明國勢正當否極泰來之際,陛下內帑、戶部太倉之艱難情狀,實亦日漸好轉,臣實不忍國家當此之際再突生變亂,振興之勢因此而稍遏!老臣此心,請陛下明鑒!”
說完這話,孫承宗躬身不起,就等著皇帝打消這個念頭。
這個時候,內閣首輔李國鐠站了起來,對著崇禎皇帝說道:“陛下!代王朱鼎渭薨逝,方才欽命賜諡為康。康為美諡,非是惡諡,正是朝廷褒獎其一生功德之意。
“若代藩有罪,子孫降等世襲,繼為郡王,臣也沒有異議!想來秦王、晉王、慶王、肅王,乃至太祖高皇帝以後所封諸藩秦王,也都當沒有異議!
“隻是此時突然無罪而降等,老臣誠恐當年建文削藩之故事重演!陛下切切不可動此念頭!”
聽完了兩個朝廷重臣的話,崇禎皇帝點了點頭,略略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朕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兩位愛卿多慮了,兩位愛卿多慮了!”
說完了這話,崇禎皇帝起身上前,將兩位閣臣扶起,請他們繼續落座。
方才這一番對談,也算是讓崇禎皇帝親自見識了封藩改製的艱難。
李國鐠說的話也很明顯了,明室的親王可不隻是代王一個,即便是類似代王這樣的大宗,也還有秦王、晉王以及慶王、肅王呢。
如今肅王就在蘭州,慶王就在寧夏,那可都是正在鬧亂子的地方。
若是你動了代王,這些個親王們感受到了威脅,萬一其中有哪個犯了糊塗,跟木速蠻也好,流賊也好,勾連到了一起,再來個靖難,那麻煩就大了。
這些人可是宗室親王,距離皇帝之位本就一步之遙,就算是來個起兵割據,也是個地動山搖的大麻煩。
這個道理,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當然懂得,他吃錯了藥也不會這麽去幹。
李國鐠、孫承宗、徐允禎聽了崇禎皇帝的這話,都是送了一口氣,安坐不語。
崇禎皇帝見狀,看著徐允禎說道:“定國公管著宗人府,前番朕讓你計算宗室親藩之數,如今可有眉目?”
定國公徐允禎聽了這話,心說,果真來了,好在這次他有了準備,當下不慌不忙地從袖中取出一卷紙來,恭恭敬敬地呈上,並說道:
“啟奏陛下!前番奉旨之後,臣與翰林院一同核實宗室玉牒,又曾行文宣大、秦晉、三邊被兵之地諸藩,略得天下親藩之數。
“現有親王爵者三十二位,郡王爵五百九十八位!自太祖高皇帝封藩諸王以來,國朝累計分封親王六十五位,時至今日且三百年,期間十八位因罪被廢罷,十五位絕嗣而除封。
“靖江王雖為郡王之爵,然則先帝命之領食親王俸祿!若列親王之列,則食親王祿者三十三位!”
說完了這個,徐允禎上前將那卷紙張呈遞到皇帝的手中,趁著崇禎皇帝翻看的時候,接著說道:
“至於宗室子弟,以翰林院與宗人府所藏宗室玉牒計,自親王、郡王以至於奉國中尉者,止於天啟七年,乃有十五萬五千六百八十二人之數!
“若是加上公主、郡主、駙馬、儀賓等宗室皇親,止於天啟七年,乃有三十七八千四百四十六人之數!”
定國公徐允禎將這兩天來好不容易記住的數字,一個個背了出來,聽得在座各位大臣膽戰心驚。
除了宗人府和翰林院參與掌管皇室玉牒的人物之外,皇家宗譜玉牒從來都是秘不示人。
除非皇帝允準,不然的話,誰也不能拿出來翻看,更別說改動一個字了。
李國鐠、孫承宗兩個人貴為大學士,也從來沒有這麽精確地了解到宗室子弟的規模。
此時聽徐允禎這麽說出來,兩個人都是瞪大了眼睛,驚訝得合不攏嘴。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方才知道崇禎皇帝的初心與苦衷。
親王國初歲給大米五萬石,後來改為一萬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斤,按照一萬石計,這就是一百二十萬斤。
算上靖江王,一共三十三位領親王俸祿的在位王爺,歲給祿米是多少,是三十三萬石,也就是三千九百六十萬斤大米。
這個其實還是小頭,畢竟親王比較少。
郡王五百九十八個,一個郡王歲給祿米兩千石,這就一共是多少了?
此外,鎮國將軍歲給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給祿米八百石。
還有,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光是這個合計起來,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再加上,公主及駙馬等同郡王俸祿,歲給祿米兩千石;郡主及儀賓(郡主以下的丈夫統稱儀賓)等同輔國將軍,歲給祿米八百石;郡主下麵,還有縣主及儀賓,還有郡君、縣君、鄉君及其儀賓。
宗室女子最低等級的爵位鄉君這一級,祿米等同奉國中尉,即二百石。
在過去,宗室俸祿給予朝廷的負擔過重,這一點朝中大臣人人都知道。
但是到底重到了何種程度,卻又人人都是諱莫如深。
因為這個事情,涉及到了天家自身,若是皇帝不說,誰也不敢多問。
而以往的幾任皇帝,要麽覺得以天下人養宗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麽就是認為這個事情說開了實在有損天家臉麵與威信,總之就是捂著不願說開。
但是今天,崇禎皇帝就是要當麵把這個事情說開,讓自己倚重的這幾個重臣,都知道這個問題嚴重到了什麽程度。
崇禎皇帝看完了徐允禎呈上來的東西,然後將他遞給李國鐠。
李國鐠接過來看了之後,倒抽一口涼氣,然後默然無語地,遞給了孫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