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萊總兵官張可大,與明朝末年許多軍中的將領一樣,都是世襲了兩三百年的都司衛所將領世家出身。


    具體說來,這個張可大的出身,乃是南京羽林衛的世襲千戶。


    算起來,他的祖上在當年應該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侍衛親軍出身了。


    到了明末,這樣的世襲衛所千戶出身,可能會讓其中許多人成為紈絝子弟,作為世襲武官連最基本的行軍布陣、弓馬騎射等等東西都不懂,卻能夠生來身居高位。


    這樣當然不好。


    但是,這樣的人縱有百般不好,卻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非常忠誠可靠。


    有的時候,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特別是當一個人到了一定的高位之上,忠誠是更加重要的品質。


    這一點在張可大的身上體現的就很明顯。


    原本曆史上,崇禎四年的時候,毛文龍被殺之後的最大一次禍患爆發。


    孔有德、耿仲明在被抽調前往遼東作戰的路上,突然起兵造反,迴師攻打登萊,接連占據了山東、登萊等地的數座城池。


    當年冬季,孔有德、耿仲明率領大批叛軍進攻登州城,沒多久,因為城中內應開門登州城遂破,張可大率領水師軍隊退守登州水城,繼續堅持抵抗。


    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叛將遣人勸降,願奉張可大這個登萊總兵官為主一起造反,但是張可大堅持不從。


    最終,張可大率眾堅守水城抵抗圍攻,身邊將領管維城、陳良謨、盛洛、姚士良相繼戰死,張可大見大勢已去,令弟弟張可度、兒子張鹿征護送老母乘船出海轉赴天津逃生。


    按照當時的情況,他本來也可以一起逃走,但他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在叛軍攻入水城的時候,殺了妻妾,然後自殺而死。


    讓弟弟和兒子帶著老母逃走,是孝悌,留下自己力戰到最後自殺,是盡忠。


    這樣的人物,即使能力稍微差點,也仍然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要優先重用的,更何況張可大這個人未見得能力就差了。


    張可大雖然是南京羽林衛世襲千戶出身,但是他現在的位置可不是全靠世襲來的。


    世襲千戶的出身,隻是給了他一塊敲門磚,要想在大明朝的武官體係裏混到總兵官的高位,光有世襲的千戶出身是遠遠不夠的。


    他真正擔任武將實職,是以千戶之身中了朝廷的武舉之後,先是被安排到了廣東當參將,數年之後,又調到了浙江舟山當水師參將,期間多有功勞,後升任副總兵。


    又過了多年之後,張可大被調到南京,掌管南京以及整個江南的錦衣衛,再然後進入南京五軍都督府擔任都督僉事。


    崇禎皇帝繼位之初,將之調到登萊總兵官的任上。


    張可大的這樣一個任職履曆,被軍機處呈遞上來之後,本就對其忠誠可靠比較放心的崇禎皇帝,傳旨讓他入京覲見。


    崇禎皇帝問他對海戰的看法,張可大說:


    “臣聞當年朝鮮平倭之戰,我朝大軍水陸並進,大小百餘戰,前後耗時數年,耗餉千萬,然而到最後,實決勝於海上!


    “時倭寇渡海來攻,錢糧兵馬源源不斷,所仰仗者,海上倭船也!自其海上戰敗,倭船全軍覆沒,其陸上兵馬遂無以為繼,後乃有我大軍朝鮮平倭之大捷!


    “臣奉旨守登萊,以水師策應遼海,常思當年海戰之勝因,久之遂有一得之愚。


    “蓋我朝水師福船高大如城,動行全仗風勢,驅之非靠人力,而倭船自來矮小如我小蒼船,且以槳手多故,所載兵力不足,故每戰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所過皆碎,可知當年我朝水師之勝,實鬥船力而不在鬥人力也!


    “故而以臣之見,海戰無他竅門,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快船勝慢船,以快銃勝慢銃,更兼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者也!


    “我大明海軍之水師,若能以數十艘大艦,配千百門巨炮,從此自可橫行海上,再揚國威於萬裏波濤!”


    正是聽了張可大的這番話,崇禎皇帝在召見張可大之後,就下定了決心,當張可大出任海軍都督府的首任左都督。


    對於海軍的打造,崇禎皇帝本來還有著很多的話要說,還有很多的思路要跟張可大談談,但是聽了他的這番話以後,突然發覺自己想說的那些話,與之相比,竟然全都是泛泛之言,隔靴搔癢而未深入實質。


    以大勝小,以快勝慢,以多勝寡,這個道理,不管是擱在陸戰上,還是擱在海戰上,都是千古不變的勝戰至理。


    這個道理,不光是張可大知道,戚繼光、俞大猷、盧鏜、湯克寬等等嘉靖以來的那一批名將,誰不知道?!


    那麽,原本曆史上的大明朝為什麽不搞一支強大的海軍呢?!


    搞一支強大的海軍,從遼海登陸,從朝鮮登陸,更甚者繞過朝鮮,從圖們江口登陸,豈不比從全國各地調集十數萬以至數十萬大軍,走山海關北上攻打後金國,更加有效?!


    如果說當時的崇禎皇帝沒有這個意識,那麽當年打過萬曆朝鮮平倭之戰的那些老臣老帥們也意識不到?


    萬曆末年的時候或許是輕視女真,沒料到他們那麽難打。


    但是到崇禎年間沒有這個意識,或者不敢想這個戰略,卻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朝廷沒有錢。


    而海軍或者說能戰的水師,絕對是燒錢的買賣。


    當初沈廷揚帶著一批人馬,跟著荷蘭傳教士範德烈下南洋,前往巴達維亞商購海船,之所以同意以十萬兩白銀的價格,購買一艘已經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服役超過二十年的退役夾板船加利恩號,就是因為他知道這樣的遠洋夾板船值得這個價。


    原本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會以這個價格購買一艘外國人的退役海船嗎?


    肯定不會。


    而當這個消息被送迴北京的時候,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卻立馬果斷地同意了。


    即使是這個價格的背後仍然有著一係列附帶的政治條件、貿易條件,他也都答應了。


    除去其他的考慮之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知道這個價格其實並不是太離譜。


    類似荷蘭東印度公司加利恩號這種千噸級的荷蘭夾板船,擁有三層甲板,其中兩層是可以安裝火炮的炮甲板,在當時的西歐各國,雖然已經算是比較常見的大路貨了,並不是最先進最強大的戰船,但是其新船的造價,仍在三萬英鎊左右。


    十七世紀早期的三萬英鎊,那可是不得了的,換算成當時的白銀來計價的話,約在十萬兩以上。


    若是船上中間兩層火炮甲板上的每個炮位(約六十個),都配上火炮的話,那造價就更高了。


    一艘這樣的海軍戰船,從開工建造到拉到海上實現作戰,總的造價就得在十五萬兩白銀之上。


    即使是這個時代荷蘭人的造船成本,整體上比英國人的成本低上三成,那也得十萬兩白銀以上。


    當然了,這樣造價的一艘船,在修修補補服役二十年之後,肯定是掉價嚴重。


    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就要是以新船的造價賣艘退役的舊船給你,你有什麽辦法?


    除了打一場戰爭,並且通過戰場上俘獲這樣的戰船,你沒更好的途徑獲得。


    但是與荷蘭人打上一場海戰,勝負且先不說,就是打贏了,也搶到了船,你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怕也能夠買上幾艘這樣的舊船了吧。


    這樣的舊船,其實當時鄭芝龍的手裏也已經有了,隻不過這東西在鄭芝龍那裏更是視為生命,不僅你朝廷要不來,你要硬要,那也等於是逼他造反!


    總的來說,這樣的近代海軍,絕對是燒錢的買賣,若是沒有足夠的銀子,根本玩不起。


    曆史上的崇禎皇帝及其手下大臣不敢玩兒,但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不一樣,再貴也要搞起來。


    海軍都督府左都督張可大走馬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天津船廠,將崇禎皇帝撥款給他的海軍籌建款項,拿出一半來,先以十萬崇禎銀圓一艘的價錢,一口氣預購了十艘千噸級的仿加利恩號夾板船。


    當然了,至於什麽時候能夠全部建造完成,那就隻有天知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