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一道聖旨撤銷了熱河鎮守府的建製,不是他對曹文詔有意見,也不是他對鎮守府這樣的建製不滿意。


    而是熱河鎮守府的設置本身,就是一個臨時性、過渡性的設置。


    在他最初推出這個新的建製的時候,就是出於一個臨時性的目的,一旦漢人移民的人口,及其開荒屯田的麵積,增加到了一定數量,他就要撤銷這個建製,然後將其所轄的土地真正收歸華夏的版圖,收歸朝廷的手中。


    崇禎皇帝當然不會懷疑曹文詔及其所部武烈營的忠誠,但是朝廷製度的設計,卻不能建立在對某一個人人品的信任之上。


    畢竟鎮守府軍政合一、軍民合一的設置,及其鎮守使軍權與財權合一的製度,長處與短處一樣突出。


    其長處是,鎮守府軍政軍民合一賦予了鎮守使完全不受製約的權力。


    這個專斷的權力,在遠離京師,遠離朝堂的邊疆地區非常有必要。


    但是這個長處,也正是它的短處。


    那就是鎮守使的權力不受製約,容易發展成為唐朝中後期節度使那樣的藩鎮軍閥。


    不是崇禎皇帝對曹文詔的人品不信任,而是薊鎮邊外熱河堡鎮守的這個地方,對於大明京師來說,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


    一旦擁有專斷權力的鎮守使不得人,那麽這個地方立刻就會成為一個能夠直接威脅京師的重大隱患。


    而將人口、城堡、軍屯、民屯等條件相對成熟的鎮守府,改為與內地一樣的民政、司法和軍事三權分立,然後上麵又有一個得力巡撫坐鎮的行省,那麽這個隱患也就不存在了。


    崇禎三年正旦大朝會過後的一段時間之內,崇禎皇帝一邊享受著難得的後宮享樂時光,一邊默默地在心中盤算著鎮守府的設立與改製問題。


    該設立的還要繼續設立。


    而條件相對成熟、該改製的,自然也不能耽擱。


    其中,首當其衝的需要改製的鎮守府,就是熱河鎮守府了。


    恰好,曹文詔奉命帶熱河鎮守府的主力騎兵西進多倫、歸化,隨後又跟著李邦華繼續西去,前往收複河套。


    於是崇禎皇帝就做出了將熱河鎮守府改製,設立三司並設立熱河巡撫的決定。


    當然,在封了曹文詔為安遠伯的爵位之後,崇禎皇帝雖然免去了其熱河鎮守使的位置,同時撤銷了熱河鎮守府,但並卻沒有將曹文詔及其武烈營這把利劍收歸鞘中。


    也完全沒有一丁點兒從此將鎮守府這個設置收迴的打算,相反,在撤銷熱河鎮守府的同時,崇禎皇帝在對有功武將的安排上,一口氣又設立了四個鎮守府。


    第一個鎮守府,就是專門為曹文詔及其武烈營量身定做的朔方鎮守府。


    所轄之地,正是後世內蒙古西部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前後旗地區,也就是狼山腳下著名的後套平原。


    這個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既有狼山南麓廣闊的天然牧場,又有黃河兩岸特別宜耕的大片農田。


    漢唐時期,此地正是華夏版圖之中的朔方郡,此時被崇禎皇帝歸在了朔方鎮守府的管轄之內。


    而第一任朔方鎮守使,自然由安遠伯曹文詔這個有著熱河鎮守使履曆和豐富經驗的人物來擔任了。


    這次設立的第二個鎮守府,則是九原鎮守府。


    包克圖後世稱為包頭,這都是蒙語的音譯,蒙語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但是在華夏民族的曆史之上,後世稱為包頭的這個地方,叫作九原。


    這一次,河套被收歸華夏,自然不能再用包克圖這麽一個蒙古人賦予的名字。


    而在籌劃布置這個事情的時候,崇禎皇帝隻是站在武英殿的巨型沙盤麵前,定下了四個新設鎮守府的位置之後,軍機處以及兵部職方司的軍機參議和郎中、主事們,很快就幫著取好了名字,根本不需要崇禎皇帝親自為之命名。


    而受命擔任九原鎮守府鎮守使職務的人選,則是皇帝身邊的天策衛副指揮使,新晉的一等子爵劉肇基。


    被崇禎皇帝選在身邊精心培養的那些個少壯派將領,當然不能一直留在紫禁城裏,因為選拔他們到自己身邊的用意,就是將來有一點,把他們放到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去。


    劉肇基帶著天策衛的部分將士,往返西南、作戰有功,在朱燮元寫給給崇禎皇帝和朝廷的奏報之中,對天策衛副指揮使劉肇基及其副手莫與京的表現讚不絕口。


    這也就為崇禎皇帝提拔和重用這兩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這一次,有了九原鎮守府鎮守使的職位,崇禎皇帝將自己身邊的這些少壯派武官數了個遍,最後還是發現劉肇基最為合適。


    劉肇基是山海鎮騎兵將領出身,擅長騎兵作戰的他自然適合西北河外的作戰環境。


    與此同時,講武堂的經曆,禦前侍從武官的經曆,以及崇禎二年率領天策衛千餘火槍手帶著火槍火炮前往西南作戰的經曆,也讓他對皇帝的火器戰術以及朝廷的新式火器裝備,既非常重視,又非常熟悉。


    這兩方麵的條件,都促成了崇禎皇帝的這個安排。


    而劉肇基交卸了天策衛副指揮使的職務之後,接替他的自然是他的副手莫與京。


    這次崇禎皇帝根據兵部職方司提請設立的第三個鎮守府,則是武川鎮守府。


    而擔任武川鎮守府鎮守使一職的人選,則是祖大壽麾下擅長騎兵奔襲作戰的悍將劉天祿。


    祖大壽麾下的大同邊軍騎兵,之所以私底下被人稱為祖家軍,主要是因為他擁有一批從遼東帶來的鐵杆部將。


    這些鐵杆部將並不全都是姓祖的祖家子弟,其中還有一批類似劉天祿這樣的並非祖家人的悍將。


    隨著祖大壽被調到大同,他身邊的祖家子弟少了一半還多,兄弟之中,除了祖大成跟著來到了大同鎮,最後死在了殺胡口以外,子侄輩中的猛將,養子祖可法死在了得勝堡。


    長子祖澤潤,因為玩忽職守,被皇帝免去了錦衣衛大同千戶所千戶的職務,弄到了京師,送進了國子監學習。


    而悍勇非常、作戰有功的祖克勇,這一次也被皇帝留在紫禁城中充任禦前侍從武官。


    到了現在祖大壽的身邊祖家子弟就剩下了一個祖澤遠。


    非祖姓的左膀右臂,也在這一戰中損失慘重,張弘謨最後重傷不治而亡,曹恭誠死於追擊黃台吉的戰陣之中,唯有劉天祿每戰必先卻活到了最後。


    這一次,大同鎮邊軍的功勞成全了祖大壽,讓其得到了武川伯的世爵,但是其麾下大同鎮邊軍損失慘重,好幾個猛將陣亡,也要有個說法。


    除了撫恤、追贈之外,活著的人中,也應該有個提拔的獎勵。


    作為兵部職方司郎中兼軍機處參議的牛聚明,參與了整個封賞方案以及戰後安排的籌劃。


    而讓祖大壽的左膀右臂劉天祿從祖大壽的身邊離開,出任武川鎮守府鎮守使的職務,就是他的手筆。


    牛聚明這個人是個天生的陰謀論者,揣摩人心也好,挑撥離間也好,包括往各種大人物的身邊釘釘子、摻沙子,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作為職方司郎中,防止軍中形成各種各樣的山頭和派係,也是他的分內所在。


    當初皇帝把祖大壽從鐵板一塊的遼東鎮中調出來,放到大同鎮去的做法,讓得知此事的牛聚明心中佩服不已。


    那之後,他就一直在默默地觀察皇帝對於九邊各鎮總兵的態度,久而久之,他自認為已經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各種小動作層出窮,全都是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而來。


    有些小動作,本意是拍馬屁但卻拍在了馬蹄子上。


    但是這一次,讓劉天祿從祖大壽身邊離開,去當武川鎮守府的鎮守使,卻讓崇禎皇帝眼前一亮。


    原本曆史上,崇禎二年底,黃台吉率領建虜大軍繞道攻入京畿,袁崇煥、祖大壽率領關寧鐵騎迴援,崇禎皇帝在宮中召見袁崇煥的時候,當場下令將其扣押收監。


    祖大壽害怕自己出事,在出城之後,一聲令下,關寧軍萬餘鐵騎,完全置建虜大軍兵圍京師於不顧,唿嘯東歸,並且為了阻截追兵,還一把火燒了山海關。


    這一件原本曆史上曾經發生的事件,讓如今這位來自後世的崇禎皇帝印象極為深刻。


    那支祖大壽麾下的關寧軍,也就是那一支耗費了大明朝廷無數錢糧財力供養武裝起來的關寧鐵騎,根本不是朝廷的軍隊。


    他們是祖大壽自己的軍隊。


    所以這一世,他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會像曆史上的那位一樣,花了無數的錢糧軍餉,最後卻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軍閥山頭。


    因此,對於牛聚明的這種小動作,隻要不太過分,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采取的,都是默許和縱容的態度。


    包括在對待東江鎮的問題上麵,也是如此。


    而這一次,朝廷一口氣設立的四個新的邊地鎮守府中,就有一個在東江鎮新占的地盤之上。


    這就是圖們鎮守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