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老百姓們都愛看熱鬧,而且中外皆是如此,不光是中國老百姓喜歡熱鬧。
這也是人之常情,隻要這個熱鬧的苦主不是自己,從來都是人越多越好,場麵越誇張或者越激烈越好。
曆代的統治者,之所以都喜歡當眾行刑,正是利用了百姓們愛看熱鬧的這個習性,借著這個機會進行一次震懾百姓、規訓後人的暴力宣示。
崇禎三年二月十八日午時,京師內城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部在頭一日就清空了這一片十字路口的開闊地,將賣菜賣肉的小商小販們清了場,之後還差人連夜搭建起了一個約莫三尺高、一丈寬、十五六丈長的大台子。
這台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戲台,台上的地方不僅窄,而且也太長了。
再加上台上一長溜形同秋千架的東西,看著也挺瘮人。
除此之外,這個奇怪的長方形大台子上,除了一長溜的“秋千架”之外,還樹立著不多不少四十二根原木柱子。
這可絕不是要唱戲的樣子啊!
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地處京師南城也就是外城,是天子腳下這座四九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這個地方,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就是北京城中最大的蔬菜市場,從內城往南出了宣武門後,街道寬暢,又是個十字路口,眼界的菜店、菜攤眾多。
久而久之,宣武門外大街,就有了菜市街的名頭,而宣武門外的這個路口,也就叫做了菜市口。
崇禎三年二月十八日的上午,京師城中那些前來賣菜的老百姓們,雖然沒有像往常那樣順利買到菜,但卻看見了比賣菜賣肉更加有趣的場麵。
皇城根下有許多消息靈通的人,此時站在人群中眉飛色舞地炫耀著自己的見多識廣。
而有許多識字的人,也已經從朝廷三法司聯署發布的告示之中知道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麽,都是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觀望著。
二月中旬的京師,天氣依舊寒冷,不過正午的陽光已經有了溫熱的力量。
帶著南城兵馬司的人員,站在人群的前麵維持刑場秩序的閻應元,擠來擠去的竟然擠出了一身臭汗。
越來越投入到了自己南城兵馬司指揮這個角色之中的閻應元,其實並不希望看到眼前的場麵,在他看來,行刑嘛,一刀砍了就完事了,何必弄出這麽大的陣仗,搞得幾乎全城的老百姓都來了似的,以至於整個宣武門外大街上水泄不通。
作為南城兵馬司的指揮,如今閻應元考慮的問題可多了。
除了轄區內的緝捕防盜、破案抓賊以及救火救人之外,現在連大街上車水馬龍的通行問題,都得兵馬司來進行疏導指揮了。
如今這麽多人擁擠在菜市口這個十字路口,將東來西去南來北往特別是進入宣武門的通道,給堵了個嚴嚴實實。
除了街道擁堵的問題之外,更讓閻應元操心的是,這麽多人擁擠在一起,一旦發生一點什麽變亂,那問題可就大了,後果可就嚴重了。
不過,閻應元向自己的上司五城兵馬司都指揮劉文炳報告了之後,劉文炳一笑了之,對閻應元的種種擔心根本不予理睬。
眼看著日上三竿,午時三刻快要到了,閻應元不由自主地朝著宣武門的方向看去。
宣武門上大明軍隊的龍飛鳳舞旗幟迎風飄揚,一隊手持火槍、身材挺拔的神機營士兵,肅立在高大的城牆之上,漠視著城門外菜市街上擁擠喧鬧的人群。
閻應元正看著那年龍飛鳳舞的軍旗出神,突然聽見宣武門內一陣“哐哐哐哐”的銅鑼聲。
這是城內的兵馬司為這次監刑的三法司官員開道的銅鑼聲。
五城兵馬司的人員,多是由一些五大三粗的地痞流氓組成,此時穿著號衣,狐假虎威、人五人六地驅趕著城門口看熱鬧的老百姓,硬生生打出來了一條通道。
閻應元遠遠地看著,直搖頭,但是這個時候,也確實是想不出別的更有效的辦法。
一隊隊兵馬司的人馬通過之後,就是刑部大牢裏的班軍衙役,這些班軍衙役之後則是一個接著一個被上了枷鎖腳鐐的通虜事敵的“漢奸”了。
對於漢奸罪這個當今皇帝新發名的罪名,熟知大明律的閻應元也找不出哪裏有什麽不對,反而一聽說這個罪名,就覺得把這個罪名用在過去通虜事敵的人頭上,兼職恰如其分。
在曆朝曆代的曆史之上,可以稱之為漢奸的人真的是層出不窮,每一代都有那麽幾個罪大惡極的漢奸現世。
就在漢民族剛剛形成的時代漢朝,就有投靠了匈奴人的中行說引領匈奴人攻打漢朝。
宋朝時候的張元、吳昊投靠西夏人,引領西夏軍隊進攻陝西。
還有南宋末年的張弘範,更是在崖山留下了“宋張弘範滅宋於此”的笑話。
到了明朝此時,這樣的大漢奸也不少,且不說範文程兄弟、寧完我之類投靠女真人的這種了,就是在僻居西南的緬甸土人,也有個別漢奸為了榮華富貴去投靠。
這個人叫嶽鳳。
嶽鳳本是一個商人,投靠了莽應裏之後,將雲南邊地的虛實情況,以及大明朝在北方的戰爭情況,全都告訴了莽應裏。
莽應裏知道大明朝如此外強中幹之後,聚集了大批象兵,然後在嶽鳳的引領之下,領著緬甸軍隊進攻大明,占領緬北原屬大明和雲南的許多地方。
當然,最後這個嶽鳳也沒落好下場,他和他的兒子都在第二年緬軍兵敗撤退之後,被劉綎斬首。
隻是萬曆年間嶽鳳引領緬軍北伐大明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
如果不是這一次殺胡口的晉商通敵問題,被殺胡口內逃出來的薑鑲揭開,那麽如今的大明朝,除了現在這位崇禎皇帝之外,恐怕也沒有多少會在意,或者說會把這個問題看得有多嚴重。
崇禎皇帝雖然已經著人在近衛軍中,在邊軍之中,在講武堂、南北國子監中,安排所有人背誦牢記太祖高皇帝的奉天北伐討元檄文(即《諭中原檄》),並安排翰林院的檢討編修們,加緊編纂注釋曆朝曆代華夷之辯的警句名言,然後輯錄成冊發放,以供各地私塾縣學府學使用,但是迄今為止,華夷之防或者華夷之辯的思想,仍然沒能普及開來。
也因此,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能認識到漢奸的危害。
不過,對於閻應元這樣的人來說,在講武堂的學習之中,特別是在禦前侍從武官處的時候,與崇禎皇帝的接觸之中,已經具有了樸素的民族觀念。
他知道不管是蒙古也好,或者是女真也好,一旦進入中國,那就要以夷變夏了,按照當今皇帝的說法,這可不僅僅是意味著亡國,而且還意味著亡天下了!
就在閻應元領著南城兵馬司的人員辛苦地維持著菜市街秩序的同一個時間,寧完我、範永鬥、王登庫以下四十二個被判處淩遲處死的漢奸,被一個個綁在了樹立著的原木柱子之上。
另有範毓棟、範毓馨等一百二十三人,也被刑部大牢的班軍衙役們一個接著一個地押送到了高台之上,在他們的脖子裏套好了絞索,然後扯下蒙在他們頭上的黑布。
其中有些人,比如範永鬥的幾個孫子,都還是小孩子。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聽完了三法司人員宣讀的這些人的罪行,台下的老百姓看客們,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
雖然有些婦人捂上了自己孩子的眼睛,但是卻有更多的人,將手中的石頭和雜物,投向了這些據說甘作建虜的內應,勾結建虜大軍來攻京師的漢奸們。
人群喧囂著,吵鬧著,喝罵著,仿佛是在公審這些從內部揪出來的公敵。
就在這種喧囂之中,被判了絞立決的一百二十三人,一個接一個,在刑部衙役的用力下拉之下,被套在脖子上的絞索高高地吊了起來,哭喊著,掙紮著,最後伸直了雙腿,在凜冽的寒風中隨風飄蕩。
寧完我在被帶到這處刑場之前早已被錦衣衛折磨得半死不活、神誌不清了,此時聽見了周遭人山人海中傳出來的歡唿和尖叫,努力地睜開還能睜開的左眼,嘴巴上往外不由自主地流淌這膿血,看了一會兒,又閉上了眼睛,似乎無動於衷。
而範永鬥親眼看著自己的幾個年幼的孫子,像被吊死一條狗一樣,被吊死在絞刑架上,怒睜著雙眼,聲嘶力竭地哭嚎著,早已沒有了眼淚的三角眼,快要哭出了血。
然而等待他的,以及等待他的兄長範永奎、兒子範三拔等人的,則是曆時長達三日的千刀萬剮。
這也是人之常情,隻要這個熱鬧的苦主不是自己,從來都是人越多越好,場麵越誇張或者越激烈越好。
曆代的統治者,之所以都喜歡當眾行刑,正是利用了百姓們愛看熱鬧的這個習性,借著這個機會進行一次震懾百姓、規訓後人的暴力宣示。
崇禎三年二月十八日午時,京師內城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部在頭一日就清空了這一片十字路口的開闊地,將賣菜賣肉的小商小販們清了場,之後還差人連夜搭建起了一個約莫三尺高、一丈寬、十五六丈長的大台子。
這台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戲台,台上的地方不僅窄,而且也太長了。
再加上台上一長溜形同秋千架的東西,看著也挺瘮人。
除此之外,這個奇怪的長方形大台子上,除了一長溜的“秋千架”之外,還樹立著不多不少四十二根原木柱子。
這可絕不是要唱戲的樣子啊!
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地處京師南城也就是外城,是天子腳下這座四九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這個地方,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就是北京城中最大的蔬菜市場,從內城往南出了宣武門後,街道寬暢,又是個十字路口,眼界的菜店、菜攤眾多。
久而久之,宣武門外大街,就有了菜市街的名頭,而宣武門外的這個路口,也就叫做了菜市口。
崇禎三年二月十八日的上午,京師城中那些前來賣菜的老百姓們,雖然沒有像往常那樣順利買到菜,但卻看見了比賣菜賣肉更加有趣的場麵。
皇城根下有許多消息靈通的人,此時站在人群中眉飛色舞地炫耀著自己的見多識廣。
而有許多識字的人,也已經從朝廷三法司聯署發布的告示之中知道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麽,都是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觀望著。
二月中旬的京師,天氣依舊寒冷,不過正午的陽光已經有了溫熱的力量。
帶著南城兵馬司的人員,站在人群的前麵維持刑場秩序的閻應元,擠來擠去的竟然擠出了一身臭汗。
越來越投入到了自己南城兵馬司指揮這個角色之中的閻應元,其實並不希望看到眼前的場麵,在他看來,行刑嘛,一刀砍了就完事了,何必弄出這麽大的陣仗,搞得幾乎全城的老百姓都來了似的,以至於整個宣武門外大街上水泄不通。
作為南城兵馬司的指揮,如今閻應元考慮的問題可多了。
除了轄區內的緝捕防盜、破案抓賊以及救火救人之外,現在連大街上車水馬龍的通行問題,都得兵馬司來進行疏導指揮了。
如今這麽多人擁擠在菜市口這個十字路口,將東來西去南來北往特別是進入宣武門的通道,給堵了個嚴嚴實實。
除了街道擁堵的問題之外,更讓閻應元操心的是,這麽多人擁擠在一起,一旦發生一點什麽變亂,那問題可就大了,後果可就嚴重了。
不過,閻應元向自己的上司五城兵馬司都指揮劉文炳報告了之後,劉文炳一笑了之,對閻應元的種種擔心根本不予理睬。
眼看著日上三竿,午時三刻快要到了,閻應元不由自主地朝著宣武門的方向看去。
宣武門上大明軍隊的龍飛鳳舞旗幟迎風飄揚,一隊手持火槍、身材挺拔的神機營士兵,肅立在高大的城牆之上,漠視著城門外菜市街上擁擠喧鬧的人群。
閻應元正看著那年龍飛鳳舞的軍旗出神,突然聽見宣武門內一陣“哐哐哐哐”的銅鑼聲。
這是城內的兵馬司為這次監刑的三法司官員開道的銅鑼聲。
五城兵馬司的人員,多是由一些五大三粗的地痞流氓組成,此時穿著號衣,狐假虎威、人五人六地驅趕著城門口看熱鬧的老百姓,硬生生打出來了一條通道。
閻應元遠遠地看著,直搖頭,但是這個時候,也確實是想不出別的更有效的辦法。
一隊隊兵馬司的人馬通過之後,就是刑部大牢裏的班軍衙役,這些班軍衙役之後則是一個接著一個被上了枷鎖腳鐐的通虜事敵的“漢奸”了。
對於漢奸罪這個當今皇帝新發名的罪名,熟知大明律的閻應元也找不出哪裏有什麽不對,反而一聽說這個罪名,就覺得把這個罪名用在過去通虜事敵的人頭上,兼職恰如其分。
在曆朝曆代的曆史之上,可以稱之為漢奸的人真的是層出不窮,每一代都有那麽幾個罪大惡極的漢奸現世。
就在漢民族剛剛形成的時代漢朝,就有投靠了匈奴人的中行說引領匈奴人攻打漢朝。
宋朝時候的張元、吳昊投靠西夏人,引領西夏軍隊進攻陝西。
還有南宋末年的張弘範,更是在崖山留下了“宋張弘範滅宋於此”的笑話。
到了明朝此時,這樣的大漢奸也不少,且不說範文程兄弟、寧完我之類投靠女真人的這種了,就是在僻居西南的緬甸土人,也有個別漢奸為了榮華富貴去投靠。
這個人叫嶽鳳。
嶽鳳本是一個商人,投靠了莽應裏之後,將雲南邊地的虛實情況,以及大明朝在北方的戰爭情況,全都告訴了莽應裏。
莽應裏知道大明朝如此外強中幹之後,聚集了大批象兵,然後在嶽鳳的引領之下,領著緬甸軍隊進攻大明,占領緬北原屬大明和雲南的許多地方。
當然,最後這個嶽鳳也沒落好下場,他和他的兒子都在第二年緬軍兵敗撤退之後,被劉綎斬首。
隻是萬曆年間嶽鳳引領緬軍北伐大明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
如果不是這一次殺胡口的晉商通敵問題,被殺胡口內逃出來的薑鑲揭開,那麽如今的大明朝,除了現在這位崇禎皇帝之外,恐怕也沒有多少會在意,或者說會把這個問題看得有多嚴重。
崇禎皇帝雖然已經著人在近衛軍中,在邊軍之中,在講武堂、南北國子監中,安排所有人背誦牢記太祖高皇帝的奉天北伐討元檄文(即《諭中原檄》),並安排翰林院的檢討編修們,加緊編纂注釋曆朝曆代華夷之辯的警句名言,然後輯錄成冊發放,以供各地私塾縣學府學使用,但是迄今為止,華夷之防或者華夷之辯的思想,仍然沒能普及開來。
也因此,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能認識到漢奸的危害。
不過,對於閻應元這樣的人來說,在講武堂的學習之中,特別是在禦前侍從武官處的時候,與崇禎皇帝的接觸之中,已經具有了樸素的民族觀念。
他知道不管是蒙古也好,或者是女真也好,一旦進入中國,那就要以夷變夏了,按照當今皇帝的說法,這可不僅僅是意味著亡國,而且還意味著亡天下了!
就在閻應元領著南城兵馬司的人員辛苦地維持著菜市街秩序的同一個時間,寧完我、範永鬥、王登庫以下四十二個被判處淩遲處死的漢奸,被一個個綁在了樹立著的原木柱子之上。
另有範毓棟、範毓馨等一百二十三人,也被刑部大牢的班軍衙役們一個接著一個地押送到了高台之上,在他們的脖子裏套好了絞索,然後扯下蒙在他們頭上的黑布。
其中有些人,比如範永鬥的幾個孫子,都還是小孩子。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聽完了三法司人員宣讀的這些人的罪行,台下的老百姓看客們,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
雖然有些婦人捂上了自己孩子的眼睛,但是卻有更多的人,將手中的石頭和雜物,投向了這些據說甘作建虜的內應,勾結建虜大軍來攻京師的漢奸們。
人群喧囂著,吵鬧著,喝罵著,仿佛是在公審這些從內部揪出來的公敵。
就在這種喧囂之中,被判了絞立決的一百二十三人,一個接一個,在刑部衙役的用力下拉之下,被套在脖子上的絞索高高地吊了起來,哭喊著,掙紮著,最後伸直了雙腿,在凜冽的寒風中隨風飄蕩。
寧完我在被帶到這處刑場之前早已被錦衣衛折磨得半死不活、神誌不清了,此時聽見了周遭人山人海中傳出來的歡唿和尖叫,努力地睜開還能睜開的左眼,嘴巴上往外不由自主地流淌這膿血,看了一會兒,又閉上了眼睛,似乎無動於衷。
而範永鬥親眼看著自己的幾個年幼的孫子,像被吊死一條狗一樣,被吊死在絞刑架上,怒睜著雙眼,聲嘶力竭地哭嚎著,早已沒有了眼淚的三角眼,快要哭出了血。
然而等待他的,以及等待他的兄長範永奎、兒子範三拔等人的,則是曆時長達三日的千刀萬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