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禎皇帝自己的本心之中,並不是非要將這些木速蠻斬盡殺絕不可。
首先一點,這樣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中華大地上,東南西北中許多地方,都有木速蠻的聚居區。
到了此時,迴迴遍天下的說法,已經不隻是一個說法了,而是一個既成的事實了。
其次,從明朝建立的時候開始,就有許多迴族的將領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這些人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在地方,都有相當的勢力。
即便是如今崇禎皇帝自己的朝廷之中,也有許多歸化和內附的迴迴官員,比如世代將門的麻家、黑家。
這些人安安穩穩地做官,恭恭敬敬地做著大明朝的臣子,總不能僅僅因為他是木速蠻出身,就一起清洗掉吧。
有人說迴迴或者畏烏爾都是天生的木速蠻,這話其實不對。
畏烏爾起初作為蒙古人的奴隸,他們信仰的是佛教。
隻是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時候才被大食教滲透進來的。
一個人成為木速蠻,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是後天的選擇。
這一點,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不過要改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生存聚居的環境。
到了明朝的時候,改變起來雖然已經有點晚了,但卻不是沒有機會。
當然了,如果改變不了他們,那麽隻好改變他們生存聚居的環境了,因為那些土地,是華夏固有的版圖。
不守華夏習俗、文明和法度的,隻好請他們離開了。
所以,隻有那些已經遍布西北的大量木速蠻造反了,作為皇帝的他才能光明正大地,通過鎮壓叛亂這個誰也無法質疑的理由和手段,盡可能地將西北腹心之地快速漢化,並且在同時又不必引起朝中迴迴出身的文武官員的強烈反彈。
正所謂“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明太祖朱元璋的這個態度,就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態度。
入居於華夏,習從華夏禮儀,並且願為華夏臣民者,自然與華夏一體而視之。
否則的話,那就哪兒遠滾哪兒去。
至於那些既不願接受華夏文化,又不願離開華夏土地的,那麽就隻有一個條路可走了。
這條路叫作黃泉路。
崇禎皇帝既然下定了這樣的心思,對於三邊之地的亂象,也就不再那麽擔心了。
於是,頂著朝野之間的輿論壓力,繼續讓袁崇煥戴罪留任在三邊總督的任上。
與此同時,他也接受了袁崇煥的建議,讓名義上是京營神機營副總兵而實際上一直都在西北、從未迴京到任的周遇吉,署理楊麒定虜鎮總兵官的職位。
至於平定三邊總督轄區內部的兵變及民亂問題,除了向袁崇煥提出了幾條原則性的要求之外,一切都繼續交給袁崇煥自行處理。
他相信,一向心高氣傲的袁崇煥,這一次在處理木速蠻兵變與三邊民亂的問題,一定不會心慈手軟。
不過在派人趕往西北傳旨讓袁崇煥戴罪留任處理善後的同時,崇禎皇帝也順便給陝西巡撫洪承疇、延綏巡撫孫傳庭各傳了一道密旨,給他們畫下了一條底線。
那就是,讓他們集中重兵,嚴防死守黃河和潼關一線,絕不允許已經竄迴陝北的流賊,以及洮岷、固原等地的迴亂,通過陝西境內波及蔓延到中原腹地。
等到崇禎皇帝給陝西三邊地區的軍政事務,快刀斬亂麻似地迅速定下了一個基調之後,時間已經進入了十二月的最後幾天。
不管是紫禁城中,還是京師內外,都是一片喜氣洋洋。
來自塞北草原上的寒風,再怎麽冰冷刺骨,也吹滅不了老百姓們過年的熱情。
十月底京師裏出現的那一場對於北虜入侵的恐慌,就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往裏辛苦做工的,到了這個時候也都放下了手中的夥計,收拾著準備過年了。
國子監裏的學子們,也早就放了假,在京居住的則早迴了家,整日吃喝玩樂去了,家不在京師的,則雇了車馬,緊趕慢趕地趕迴自己的老家。
京師內外的老百姓們,也都忙著趕廟會,備年貨,挑選著一件件據說來自海外番邦的各種新鮮玩意兒。
大街小巷中到處都是一片熱氣騰騰、紅紅火火。
“自從萬歲爺開海以來,這京師市麵上的新鮮玩意兒,可是越來越多了啊!閻老大,您老看這副西洋鏡可還入眼?大過年的哥哥也迴不了家,哥幾個湊了點小錢兒,給哥哥添置一個物件,免得過幾日得了假,嫂子倒不讓進家門了!”
一個滿臉胡子的中年漢子說完了這話,他身後的一幫人都是湊了上來,一邊打量著店家擺放在店鋪門前的大鏡子,一邊嘻嘻哈哈地笑著打趣。
說話的這漢子,人稱董大,是兵馬司的一個副指揮。
而他口中的閻老大,則正是閻應元。
每年到了這個年關將近的時候,京師各大衙門口都要封印休沐,但是唯獨一個衙門,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卻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節。
這個衙門就是京師的五城兵馬指揮司,更多的時候簡稱為五城兵馬司。
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下午,身為南城兵馬司指揮的武狀元閻應元,身著便裝,在幾個副指揮的陪同之下,微服私訪式地巡視著自己負責的這一大片街區。
閻應元在去考武進士之前,本就是通州縣衙裏的捕快班頭出身,而且這也是家傳的職位和手藝,所以,自來對於京師地界上的三教九流各類人物熟悉無比。
閻應員考中武狀元之後,又在講武堂裏受訓了三個月,然後就一步登天,來到了皇帝陛下的身邊,擔任禦前侍從武官。
對於閻應元這個出身於世代吏員之家的縣衙捕頭來說,這一連番的經曆,簡直是不可思議,別說他的家中老母、親友了,就是他自己連做夢都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人生際遇。
不過,與每日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在紫禁城中當值相比,他更喜歡眼前這種充滿了煙火氣的市井生活。
所以當崇禎皇帝把他找來,征求他的意見,問他願不願意離開禦前侍從武官處,到五城兵馬司任職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每天在紫禁城裏護衛在皇帝的左右,跟著皇帝上朝議事,跟著皇帝接見大臣,等等,雖然地位崇高、待遇優厚、工作清閑,但卻不是他閻應元報效皇帝知遇之恩的地方。
此時聽了手下那副指揮的話,閻應元笑著迴道:“你這個董大啊!兄弟初來南城之日就三令五申,不許巡防營上官收受部屬財物,違令者杖十五,罰銀十五!你這是引誘老子自己壞了自己立下的規矩麽?”
“啊呀呀!哪裏就敢壞了閻老大的規矩啊!這是兄弟們對閻老大的一點心意!啊——不!這是兄弟們對閻老大家嫂子的一點心意!”
那叫董大的副指揮聽了閻應元的話,連忙又說出這麽一番話來,引得身旁的其他同僚又是一陣哄笑。
“董副指揮,你這話一說,閻老大更不能要了!這是對閻老大家嫂子有那個啥想法啊!”
那叫董大的聽了這話,扭頭追著身後的幾個就是幾個巴掌打過去,邊打邊說:“你們這群王八蛋,老子是那個意思嗎?!咱這不都是商量好的麽?”
其他幾個人則是邊躲邊笑。
對於這幾個自己親自從通州縣衙裏,抽調到南城兵馬司,組建起巡防營的老弟兄,閻應元與他們相交多年,彼此知根知底,知道這些人是想感謝自己。
閻應元到五城兵馬司之中的南城兵馬司任職,當然不是一般性的積累履曆,而是擔負著皇帝交辦的任務。
正如崇禎皇帝讓南居益擔任直隸總督,然後在北直隸率先開展稅製改革試點一樣,崇禎皇帝讓閻應元這個通州縣衙捕快班頭出身的武狀元去南城兵馬司當指揮,也有他的想法。
大明朝並沒有獨立的警察體係和警察製度,基本上是處於軍警不分的狀態。
錦衣衛和東廠這樣的特務機構,變相地擔負著秘密警察的職能,但是他們的對象主要是文武百官,與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他們負責也隻是皇帝的安全,而不是公共安全。
尤其是錦衣衛,完全是軍隊的編製和構成,雖然擔負著警察的部分職能,但卻是嚴重的軍警不分。
也因此,大明朝的軍隊承擔的任務太多,除了奉命外出征戰或者抵禦外敵入侵,他們還擔負著鎮壓地方叛亂、維持地方治安,甚至是放火、防汛的職能。
招募的營兵還好說一點,他們有軍餉錢糧,平時不需要耕種農田,而那些衛所兵擔負的職能就更多了,他們除了軍隊應當擔負的一切職能之外,還要耕種衛所的農田來養活自己和家人。
甚至還要耕種衛所上官家裏的田莊,淪為各級衛所官員的佃農或者農奴。
以至於許多社會上的公共事務,比如說修橋鋪路、防火防汛、衛生防疫、緝捕防盜等等,卻沒有專門的隊伍或者專門的力量去處理。
首先一點,這樣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中華大地上,東南西北中許多地方,都有木速蠻的聚居區。
到了此時,迴迴遍天下的說法,已經不隻是一個說法了,而是一個既成的事實了。
其次,從明朝建立的時候開始,就有許多迴族的將領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這些人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在地方,都有相當的勢力。
即便是如今崇禎皇帝自己的朝廷之中,也有許多歸化和內附的迴迴官員,比如世代將門的麻家、黑家。
這些人安安穩穩地做官,恭恭敬敬地做著大明朝的臣子,總不能僅僅因為他是木速蠻出身,就一起清洗掉吧。
有人說迴迴或者畏烏爾都是天生的木速蠻,這話其實不對。
畏烏爾起初作為蒙古人的奴隸,他們信仰的是佛教。
隻是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時候才被大食教滲透進來的。
一個人成為木速蠻,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是後天的選擇。
這一點,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不過要改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生存聚居的環境。
到了明朝的時候,改變起來雖然已經有點晚了,但卻不是沒有機會。
當然了,如果改變不了他們,那麽隻好改變他們生存聚居的環境了,因為那些土地,是華夏固有的版圖。
不守華夏習俗、文明和法度的,隻好請他們離開了。
所以,隻有那些已經遍布西北的大量木速蠻造反了,作為皇帝的他才能光明正大地,通過鎮壓叛亂這個誰也無法質疑的理由和手段,盡可能地將西北腹心之地快速漢化,並且在同時又不必引起朝中迴迴出身的文武官員的強烈反彈。
正所謂“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明太祖朱元璋的這個態度,就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態度。
入居於華夏,習從華夏禮儀,並且願為華夏臣民者,自然與華夏一體而視之。
否則的話,那就哪兒遠滾哪兒去。
至於那些既不願接受華夏文化,又不願離開華夏土地的,那麽就隻有一個條路可走了。
這條路叫作黃泉路。
崇禎皇帝既然下定了這樣的心思,對於三邊之地的亂象,也就不再那麽擔心了。
於是,頂著朝野之間的輿論壓力,繼續讓袁崇煥戴罪留任在三邊總督的任上。
與此同時,他也接受了袁崇煥的建議,讓名義上是京營神機營副總兵而實際上一直都在西北、從未迴京到任的周遇吉,署理楊麒定虜鎮總兵官的職位。
至於平定三邊總督轄區內部的兵變及民亂問題,除了向袁崇煥提出了幾條原則性的要求之外,一切都繼續交給袁崇煥自行處理。
他相信,一向心高氣傲的袁崇煥,這一次在處理木速蠻兵變與三邊民亂的問題,一定不會心慈手軟。
不過在派人趕往西北傳旨讓袁崇煥戴罪留任處理善後的同時,崇禎皇帝也順便給陝西巡撫洪承疇、延綏巡撫孫傳庭各傳了一道密旨,給他們畫下了一條底線。
那就是,讓他們集中重兵,嚴防死守黃河和潼關一線,絕不允許已經竄迴陝北的流賊,以及洮岷、固原等地的迴亂,通過陝西境內波及蔓延到中原腹地。
等到崇禎皇帝給陝西三邊地區的軍政事務,快刀斬亂麻似地迅速定下了一個基調之後,時間已經進入了十二月的最後幾天。
不管是紫禁城中,還是京師內外,都是一片喜氣洋洋。
來自塞北草原上的寒風,再怎麽冰冷刺骨,也吹滅不了老百姓們過年的熱情。
十月底京師裏出現的那一場對於北虜入侵的恐慌,就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往裏辛苦做工的,到了這個時候也都放下了手中的夥計,收拾著準備過年了。
國子監裏的學子們,也早就放了假,在京居住的則早迴了家,整日吃喝玩樂去了,家不在京師的,則雇了車馬,緊趕慢趕地趕迴自己的老家。
京師內外的老百姓們,也都忙著趕廟會,備年貨,挑選著一件件據說來自海外番邦的各種新鮮玩意兒。
大街小巷中到處都是一片熱氣騰騰、紅紅火火。
“自從萬歲爺開海以來,這京師市麵上的新鮮玩意兒,可是越來越多了啊!閻老大,您老看這副西洋鏡可還入眼?大過年的哥哥也迴不了家,哥幾個湊了點小錢兒,給哥哥添置一個物件,免得過幾日得了假,嫂子倒不讓進家門了!”
一個滿臉胡子的中年漢子說完了這話,他身後的一幫人都是湊了上來,一邊打量著店家擺放在店鋪門前的大鏡子,一邊嘻嘻哈哈地笑著打趣。
說話的這漢子,人稱董大,是兵馬司的一個副指揮。
而他口中的閻老大,則正是閻應元。
每年到了這個年關將近的時候,京師各大衙門口都要封印休沐,但是唯獨一個衙門,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卻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節。
這個衙門就是京師的五城兵馬指揮司,更多的時候簡稱為五城兵馬司。
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下午,身為南城兵馬司指揮的武狀元閻應元,身著便裝,在幾個副指揮的陪同之下,微服私訪式地巡視著自己負責的這一大片街區。
閻應元在去考武進士之前,本就是通州縣衙裏的捕快班頭出身,而且這也是家傳的職位和手藝,所以,自來對於京師地界上的三教九流各類人物熟悉無比。
閻應員考中武狀元之後,又在講武堂裏受訓了三個月,然後就一步登天,來到了皇帝陛下的身邊,擔任禦前侍從武官。
對於閻應元這個出身於世代吏員之家的縣衙捕頭來說,這一連番的經曆,簡直是不可思議,別說他的家中老母、親友了,就是他自己連做夢都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人生際遇。
不過,與每日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在紫禁城中當值相比,他更喜歡眼前這種充滿了煙火氣的市井生活。
所以當崇禎皇帝把他找來,征求他的意見,問他願不願意離開禦前侍從武官處,到五城兵馬司任職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每天在紫禁城裏護衛在皇帝的左右,跟著皇帝上朝議事,跟著皇帝接見大臣,等等,雖然地位崇高、待遇優厚、工作清閑,但卻不是他閻應元報效皇帝知遇之恩的地方。
此時聽了手下那副指揮的話,閻應元笑著迴道:“你這個董大啊!兄弟初來南城之日就三令五申,不許巡防營上官收受部屬財物,違令者杖十五,罰銀十五!你這是引誘老子自己壞了自己立下的規矩麽?”
“啊呀呀!哪裏就敢壞了閻老大的規矩啊!這是兄弟們對閻老大的一點心意!啊——不!這是兄弟們對閻老大家嫂子的一點心意!”
那叫董大的副指揮聽了閻應元的話,連忙又說出這麽一番話來,引得身旁的其他同僚又是一陣哄笑。
“董副指揮,你這話一說,閻老大更不能要了!這是對閻老大家嫂子有那個啥想法啊!”
那叫董大的聽了這話,扭頭追著身後的幾個就是幾個巴掌打過去,邊打邊說:“你們這群王八蛋,老子是那個意思嗎?!咱這不都是商量好的麽?”
其他幾個人則是邊躲邊笑。
對於這幾個自己親自從通州縣衙裏,抽調到南城兵馬司,組建起巡防營的老弟兄,閻應元與他們相交多年,彼此知根知底,知道這些人是想感謝自己。
閻應元到五城兵馬司之中的南城兵馬司任職,當然不是一般性的積累履曆,而是擔負著皇帝交辦的任務。
正如崇禎皇帝讓南居益擔任直隸總督,然後在北直隸率先開展稅製改革試點一樣,崇禎皇帝讓閻應元這個通州縣衙捕快班頭出身的武狀元去南城兵馬司當指揮,也有他的想法。
大明朝並沒有獨立的警察體係和警察製度,基本上是處於軍警不分的狀態。
錦衣衛和東廠這樣的特務機構,變相地擔負著秘密警察的職能,但是他們的對象主要是文武百官,與普通的老百姓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他們負責也隻是皇帝的安全,而不是公共安全。
尤其是錦衣衛,完全是軍隊的編製和構成,雖然擔負著警察的部分職能,但卻是嚴重的軍警不分。
也因此,大明朝的軍隊承擔的任務太多,除了奉命外出征戰或者抵禦外敵入侵,他們還擔負著鎮壓地方叛亂、維持地方治安,甚至是放火、防汛的職能。
招募的營兵還好說一點,他們有軍餉錢糧,平時不需要耕種農田,而那些衛所兵擔負的職能就更多了,他們除了軍隊應當擔負的一切職能之外,還要耕種衛所的農田來養活自己和家人。
甚至還要耕種衛所上官家裏的田莊,淪為各級衛所官員的佃農或者農奴。
以至於許多社會上的公共事務,比如說修橋鋪路、防火防汛、衛生防疫、緝捕防盜等等,卻沒有專門的隊伍或者專門的力量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