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賀時雨率領延綏鎮騎兵數千人在臘月初三清晨的風雪之中悄然離去。
而李邦華也在這批騎兵離去的清晨,派出了一隊人馬快速往東,去聯絡大同鎮祖大壽所部騎兵盡快趕來增援。
與此同時,原本設在庫庫和屯北門外阻擋城中建虜突圍北上的延綏軍營地,被李邦華刻意地保持了原狀,目的就是故布疑陣,讓城中的建虜不敢從北門突圍。
但是這個故布疑陣的營地,隻發揮了一個白天的作用。
到了當日傍晚,就被什麽都不管不顧,隻管往前衝的豪格帶著鑲黃旗和科爾沁殘部騎兵萬餘人一衝而過了。
而到了此時,城中的黃台吉、拜山、嶽托、莽古爾泰等人,也都知道了城外明軍的大體虛實——庫庫和屯北門外的明軍大隊騎兵不見了。
當天夜裏,李邦華一邊焦急地等待著大同鎮的援軍,一邊猶豫著要不要趕緊率軍離開,以便防止自己麾下以步兵為主的山西鎮軍隊,被城中突然之間增加了萬餘騎兵的建虜和蒙古軍隊殲滅。
而同一個時間,庫庫和屯城中的黃台吉行宮裏,也在上演著同樣糾結的一幕。
豪格、齋桑、揚書、索海等人,率軍衝進了庫庫和屯城中之後,很快就被何洛會帶到了黃台吉的行宮之中。
豪格等人一見黃台吉,當即跪地請罪,而豪格本人更是跪地痛哭。
豪格一邊哭著,一邊說道:“汗阿瑪!兒臣辜負了汗阿瑪的信任!兒臣辜負了汗阿瑪的重托!鑲黃旗在獨石口和多倫城下攻堅不利,折損了不少旗下勇士和人馬!”
接下來豪格一邊抽泣,一邊顛三倒四地,將獨石口外和多倫諾爾一帶的遭遇一一說來。
而科爾沁左翼貝勒齋桑、鑲黃旗總管旗務大臣揚書、固山額真索海,也是語帶沉痛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補充著,並且還將他們如何躲避薊鎮、山海鎮和多倫部追兵的追擊,策馬衝進大沙窩之後的遭遇一一稟報。
這些人的訴說,說得身在黃台吉行宮中陪同的嶽托、拜山等人神情悲戚、不住搖頭歎氣,包括黃台吉本人也是眼睛通紅,時而憤恨,時而追悔。
等到豪格、齋桑、揚書、索海等人說罷了來龍去脈,黃台吉走下座位,上前將豪格等人一一攙扶起來,說道:
“有道是,勝敗乃兵家常事!此番鑲黃旗兵馬,雖然折損嚴重,然而汝等卻能穿越瀚海,帶迴上萬勇士,已經是十分難得!”
“這一次朕率大軍平定漠南之後,不該在情況不明之時即貿然南下,以至於損兵折將,落入今日之局麵!其間種種,朕這幾日思來,也多有懊悔之處!汝等且先不必自責!”
說完了這番話,黃台吉站在眾人中間,背著手走了幾步,然後再次說道:
“朕數日之前,即已下定決心撤離此處險地,如今鑲黃旗與科爾沁左翼兵馬抵達,城中大軍足以突圍。
“隻是貝勒阿巴泰所部一萬五千人馬西去至今,音訊全無,朕心實在憂慮!若是朕率汝等就此離開庫庫和屯,阿巴泰所部若是仍然聽從前命,率軍來此會合,將來怕是兇多吉少啊!”
黃台吉說完了這話,環視了眾人一圈,目光落在了嶽托的身上。
嶽托當即躬身說道:“大汗!奴才觀今日之局勢,我大軍在漠南已不能再多停留!
“且不說我大金國遼沈根本之地如今情形危機,就隻說明國輔政閣臣孫承宗所部熱河、薊鎮、山海鎮之兵馬齊聚,庫庫和屯就已經再難久居下去!
“今日豪格貝勒衝入城中,足以說明明軍山西督師李邦華麾下兵力不足,北門營地是座空營。這正是我軍的一次機會!而且這個機會一旦錯過,等到明國關內大軍趕來,或者明國閣臣孫承宗率領大軍趕來,大汗悔之晚矣!”
嶽托說完了這個話以後,行禮退後,這個時候莽古爾泰突然說道:“大汗要撤軍還要快下決斷!豪格貝勒率軍前來,當然是見好事,可是城中憑空增添了萬餘人馬,這每天的糧草消耗,也要增加不少!庫庫和屯中的糧草再多,也撐不住這許多人馬整日坐吃山空!
“至於大汗所說阿巴泰貝勒的情況,我莽古爾泰就信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且以其所部一萬五千人馬的騎士,隻要不出意外,自保綽綽有餘!庫庫和屯的外麵天大地大,大不了一走了之,反而強過我等眾人被圍在這城中!”
嶽托、莽古爾泰表明了態度之後,行宮中的眾人也看清了黃台吉的態度,豪格、拜山、齋桑、揚書、索海等人也紛紛說話,都是勸說黃台吉早下決心,趁著追擊豪格的大批明軍騎兵趕來庫庫和屯之前,盡快突圍北上,盡快離開漠南,繞道漠北,返迴遼東。
等到眼下行宮中的這些,對於黃台吉來說比較重要的建虜人物,一個個地都表明了拋下阿巴泰不管,然後盡快撤離漠南突圍北上的態度之後,黃台吉終於說道:
“既然如此,事不宜遲!今夜各部休整,準備幹糧,明日卯時,大軍出北門,突圍北上!”
說完了這話,黃台吉突然轉過頭盯著莽古爾泰說道:“朕的本意,是讓你正藍旗留守庫庫和屯,等待阿巴泰率部歸來!
“不過,朕又慮大軍走後,此地過於危險,所以打消了此意!但是,大軍北上突圍之際,你部需走在最後,若有明軍騎兵來追,則由你部正藍旗負責斷後!”
黃台吉說完這話,也不管莽古爾泰的反應,緊接著又說道:“今日各旗貝勒在此,朕也明令汝部斷後,若是再有違令不遵之舉,朕與汝雖為兄弟,也定要治你抗命違令之罪!”
莽古爾泰聽了這幾番話後,心中憤怒,突然按刀而起,怒視著黃台吉,良久,終究沒有進一步動作,而是怒哼一聲,扭頭離去。
莽古爾泰的舉動,讓黃台吉麵紅耳赤,更讓黃台吉身邊的臣子,人人目瞪口呆。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個場麵很快就過去了,當此之際,也沒有人有心思去追究莽古爾泰對黃台吉的不敬之罪。
當天夜裏,庫庫和屯城中外鬆內緊,人人準備行囊和幹糧。
而莽古爾泰更是指揮正藍旗餘部人馬,將搶來的金銀分散包裝,不僅人人攜帶,也將部分糧食和金銀捆綁在了馬匹身上。
到了第二天早上卯時前後,也就是臘月初四的早上寅時左右,庫庫和屯城中的建虜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紅旗,以及科爾沁等蒙古仆從軍的人馬,累計三萬左右,人人整裝待發,沿著庫庫和屯北門的大道,列隊完畢。
寒冬臘月的漠南草原上之上,清晨卯時天色將亮未亮,庫庫和屯城外的李邦華所部山西鎮大軍,除了輪流值守夜哨的營頭之外,其他的主力大軍都還蜷縮在自己的帳篷之中休息。
就是在這個時候,黃台吉騎著一匹黃驃馬,在正黃旗護軍擺牙喇牛錄章京何洛會、阿哈旦等人的護衛之下,出現在了庫庫和屯的北門之內。
黃台吉的身影一出現在庫庫和屯的北門,負責指揮此次突圍北上的宗室人物拜山立刻大聲傳令道:
“大汗有令!打開北門!北上額仁浩特!轉道賽罕山,大軍迴師遼東!迴師遼東了!”
拜山話音剛落,早有前鋒人馬吱吱嘎嘎地打開了庫庫和屯沉重的北門,拜山率領所部蒙古仆從軍當先策馬而出。
緊接著,黃台吉在正黃旗護軍擺牙喇的重重護衛之下,策馬疾馳而出。
黃台吉帶著正黃旗人馬一走,接下來的建虜和蒙古人馬頓時大亂,原定的鑲黃旗、鑲紅旗、正藍旗序列,隨著莽古爾泰率眾搶道而出,也亂做了一團。
身在庫庫和屯南門外大營之中的李邦華、王國梁等人很快收到了消息。
王國梁率領麾下不多的騎兵,與前察哈爾萬戶額爾克楚虎爾所部騎兵,快速由南邊繞城追擊而來。
兩個人知道實力相差懸殊,不敢攔截和硬攻,隻在側麵不斷地騎射騷擾,雖然沒有留駐多少建虜人馬,卻也取得了不少的戰果。
並且讓本來就已經擁擠慌亂的建虜隊伍更加擁擠慌亂,不少人在混亂中落馬,被隨後的馬匹踩踏而死。
等到李邦華率領著步卒大隊人馬和為數不多的火槍手趕到的時候,剛剛雲集庫庫和屯北門的建虜和蒙古騎兵已經全數衝出城外,踩冰踏雪往北而去,除了建虜遠去的背影,就剩下庫庫和屯北門外一片被馬蹄踩成了一片爛泥的雪地,雪地中依稀可辨的屍體。
缺乏騎兵的李邦華,沒有敢於讓麾下僅有的那點騎兵前去追擊,而是再次派出信使往東,去找孫承宗的麾下,告訴他們建虜突圍北上返迴遼東的消息,讓他們盡快派出騎兵騷擾截擊。
與此同時,李邦華傳令麾下大軍占領並盡快入駐庫庫和屯亦即歸化城。
也是從這一刻起,歸化城再次易主,正式落入了明軍之手。
而李邦華也在這批騎兵離去的清晨,派出了一隊人馬快速往東,去聯絡大同鎮祖大壽所部騎兵盡快趕來增援。
與此同時,原本設在庫庫和屯北門外阻擋城中建虜突圍北上的延綏軍營地,被李邦華刻意地保持了原狀,目的就是故布疑陣,讓城中的建虜不敢從北門突圍。
但是這個故布疑陣的營地,隻發揮了一個白天的作用。
到了當日傍晚,就被什麽都不管不顧,隻管往前衝的豪格帶著鑲黃旗和科爾沁殘部騎兵萬餘人一衝而過了。
而到了此時,城中的黃台吉、拜山、嶽托、莽古爾泰等人,也都知道了城外明軍的大體虛實——庫庫和屯北門外的明軍大隊騎兵不見了。
當天夜裏,李邦華一邊焦急地等待著大同鎮的援軍,一邊猶豫著要不要趕緊率軍離開,以便防止自己麾下以步兵為主的山西鎮軍隊,被城中突然之間增加了萬餘騎兵的建虜和蒙古軍隊殲滅。
而同一個時間,庫庫和屯城中的黃台吉行宮裏,也在上演著同樣糾結的一幕。
豪格、齋桑、揚書、索海等人,率軍衝進了庫庫和屯城中之後,很快就被何洛會帶到了黃台吉的行宮之中。
豪格等人一見黃台吉,當即跪地請罪,而豪格本人更是跪地痛哭。
豪格一邊哭著,一邊說道:“汗阿瑪!兒臣辜負了汗阿瑪的信任!兒臣辜負了汗阿瑪的重托!鑲黃旗在獨石口和多倫城下攻堅不利,折損了不少旗下勇士和人馬!”
接下來豪格一邊抽泣,一邊顛三倒四地,將獨石口外和多倫諾爾一帶的遭遇一一說來。
而科爾沁左翼貝勒齋桑、鑲黃旗總管旗務大臣揚書、固山額真索海,也是語帶沉痛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補充著,並且還將他們如何躲避薊鎮、山海鎮和多倫部追兵的追擊,策馬衝進大沙窩之後的遭遇一一稟報。
這些人的訴說,說得身在黃台吉行宮中陪同的嶽托、拜山等人神情悲戚、不住搖頭歎氣,包括黃台吉本人也是眼睛通紅,時而憤恨,時而追悔。
等到豪格、齋桑、揚書、索海等人說罷了來龍去脈,黃台吉走下座位,上前將豪格等人一一攙扶起來,說道:
“有道是,勝敗乃兵家常事!此番鑲黃旗兵馬,雖然折損嚴重,然而汝等卻能穿越瀚海,帶迴上萬勇士,已經是十分難得!”
“這一次朕率大軍平定漠南之後,不該在情況不明之時即貿然南下,以至於損兵折將,落入今日之局麵!其間種種,朕這幾日思來,也多有懊悔之處!汝等且先不必自責!”
說完了這番話,黃台吉站在眾人中間,背著手走了幾步,然後再次說道:
“朕數日之前,即已下定決心撤離此處險地,如今鑲黃旗與科爾沁左翼兵馬抵達,城中大軍足以突圍。
“隻是貝勒阿巴泰所部一萬五千人馬西去至今,音訊全無,朕心實在憂慮!若是朕率汝等就此離開庫庫和屯,阿巴泰所部若是仍然聽從前命,率軍來此會合,將來怕是兇多吉少啊!”
黃台吉說完了這話,環視了眾人一圈,目光落在了嶽托的身上。
嶽托當即躬身說道:“大汗!奴才觀今日之局勢,我大軍在漠南已不能再多停留!
“且不說我大金國遼沈根本之地如今情形危機,就隻說明國輔政閣臣孫承宗所部熱河、薊鎮、山海鎮之兵馬齊聚,庫庫和屯就已經再難久居下去!
“今日豪格貝勒衝入城中,足以說明明軍山西督師李邦華麾下兵力不足,北門營地是座空營。這正是我軍的一次機會!而且這個機會一旦錯過,等到明國關內大軍趕來,或者明國閣臣孫承宗率領大軍趕來,大汗悔之晚矣!”
嶽托說完了這個話以後,行禮退後,這個時候莽古爾泰突然說道:“大汗要撤軍還要快下決斷!豪格貝勒率軍前來,當然是見好事,可是城中憑空增添了萬餘人馬,這每天的糧草消耗,也要增加不少!庫庫和屯中的糧草再多,也撐不住這許多人馬整日坐吃山空!
“至於大汗所說阿巴泰貝勒的情況,我莽古爾泰就信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且以其所部一萬五千人馬的騎士,隻要不出意外,自保綽綽有餘!庫庫和屯的外麵天大地大,大不了一走了之,反而強過我等眾人被圍在這城中!”
嶽托、莽古爾泰表明了態度之後,行宮中的眾人也看清了黃台吉的態度,豪格、拜山、齋桑、揚書、索海等人也紛紛說話,都是勸說黃台吉早下決心,趁著追擊豪格的大批明軍騎兵趕來庫庫和屯之前,盡快突圍北上,盡快離開漠南,繞道漠北,返迴遼東。
等到眼下行宮中的這些,對於黃台吉來說比較重要的建虜人物,一個個地都表明了拋下阿巴泰不管,然後盡快撤離漠南突圍北上的態度之後,黃台吉終於說道:
“既然如此,事不宜遲!今夜各部休整,準備幹糧,明日卯時,大軍出北門,突圍北上!”
說完了這話,黃台吉突然轉過頭盯著莽古爾泰說道:“朕的本意,是讓你正藍旗留守庫庫和屯,等待阿巴泰率部歸來!
“不過,朕又慮大軍走後,此地過於危險,所以打消了此意!但是,大軍北上突圍之際,你部需走在最後,若有明軍騎兵來追,則由你部正藍旗負責斷後!”
黃台吉說完這話,也不管莽古爾泰的反應,緊接著又說道:“今日各旗貝勒在此,朕也明令汝部斷後,若是再有違令不遵之舉,朕與汝雖為兄弟,也定要治你抗命違令之罪!”
莽古爾泰聽了這幾番話後,心中憤怒,突然按刀而起,怒視著黃台吉,良久,終究沒有進一步動作,而是怒哼一聲,扭頭離去。
莽古爾泰的舉動,讓黃台吉麵紅耳赤,更讓黃台吉身邊的臣子,人人目瞪口呆。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個場麵很快就過去了,當此之際,也沒有人有心思去追究莽古爾泰對黃台吉的不敬之罪。
當天夜裏,庫庫和屯城中外鬆內緊,人人準備行囊和幹糧。
而莽古爾泰更是指揮正藍旗餘部人馬,將搶來的金銀分散包裝,不僅人人攜帶,也將部分糧食和金銀捆綁在了馬匹身上。
到了第二天早上卯時前後,也就是臘月初四的早上寅時左右,庫庫和屯城中的建虜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鑲紅旗,以及科爾沁等蒙古仆從軍的人馬,累計三萬左右,人人整裝待發,沿著庫庫和屯北門的大道,列隊完畢。
寒冬臘月的漠南草原上之上,清晨卯時天色將亮未亮,庫庫和屯城外的李邦華所部山西鎮大軍,除了輪流值守夜哨的營頭之外,其他的主力大軍都還蜷縮在自己的帳篷之中休息。
就是在這個時候,黃台吉騎著一匹黃驃馬,在正黃旗護軍擺牙喇牛錄章京何洛會、阿哈旦等人的護衛之下,出現在了庫庫和屯的北門之內。
黃台吉的身影一出現在庫庫和屯的北門,負責指揮此次突圍北上的宗室人物拜山立刻大聲傳令道:
“大汗有令!打開北門!北上額仁浩特!轉道賽罕山,大軍迴師遼東!迴師遼東了!”
拜山話音剛落,早有前鋒人馬吱吱嘎嘎地打開了庫庫和屯沉重的北門,拜山率領所部蒙古仆從軍當先策馬而出。
緊接著,黃台吉在正黃旗護軍擺牙喇的重重護衛之下,策馬疾馳而出。
黃台吉帶著正黃旗人馬一走,接下來的建虜和蒙古人馬頓時大亂,原定的鑲黃旗、鑲紅旗、正藍旗序列,隨著莽古爾泰率眾搶道而出,也亂做了一團。
身在庫庫和屯南門外大營之中的李邦華、王國梁等人很快收到了消息。
王國梁率領麾下不多的騎兵,與前察哈爾萬戶額爾克楚虎爾所部騎兵,快速由南邊繞城追擊而來。
兩個人知道實力相差懸殊,不敢攔截和硬攻,隻在側麵不斷地騎射騷擾,雖然沒有留駐多少建虜人馬,卻也取得了不少的戰果。
並且讓本來就已經擁擠慌亂的建虜隊伍更加擁擠慌亂,不少人在混亂中落馬,被隨後的馬匹踩踏而死。
等到李邦華率領著步卒大隊人馬和為數不多的火槍手趕到的時候,剛剛雲集庫庫和屯北門的建虜和蒙古騎兵已經全數衝出城外,踩冰踏雪往北而去,除了建虜遠去的背影,就剩下庫庫和屯北門外一片被馬蹄踩成了一片爛泥的雪地,雪地中依稀可辨的屍體。
缺乏騎兵的李邦華,沒有敢於讓麾下僅有的那點騎兵前去追擊,而是再次派出信使往東,去找孫承宗的麾下,告訴他們建虜突圍北上返迴遼東的消息,讓他們盡快派出騎兵騷擾截擊。
與此同時,李邦華傳令麾下大軍占領並盡快入駐庫庫和屯亦即歸化城。
也是從這一刻起,歸化城再次易主,正式落入了明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