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剌川上的追擊戰,以豪格率軍逃入大沙窩失去蹤影,趙率教、曹文詔所部在第二天上午拔營南下、繞道西進而結束。


    從此,薊鎮和宣府邊外北到烏蘭哈達山城乃至西拉木倫河以南,都沒有了建虜騎兵的蹤影。


    而率領著大同鎮的騎兵從鎮川口出關,想要在舊集寧堡一帶草原上攔截阻擊黃台吉的祖大壽,並沒有如願以償地等來黃台吉的殘部。


    不過他卻在十二月初一日的傍晚,等來了繞道南下的趙率教等人率領的大隊騎兵。


    在這個時代,早已破敗廢棄的前興和衛集寧堡,正是後來漠南各部歸降黃台吉之後被命名的烏蘭察布盟所在地,也就是後世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


    此地地處塞外東西南北之要衝,往南距離大同二百多裏,往西距離歸化也是二百多裏,往東距離張家口三百裏,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關鍵。


    臘月初一的傍晚,趙率教、曹文詔等人,率領著追擊豪格所部的大明騎兵,就是在這個地處要衝的集寧堡,與從大同北上的祖大壽所部實現了會師,相互之間通報了關內關外的戰況,心中都放心了下來。


    祖大壽也不再需要提防雲集在獨石口外的鑲黃旗和科爾沁大軍,終於可以放心西進歸化城了。


    而一直憂心關內戰局的趙率教、曹文詔,也可以放手在草原山圍追堵截北逃出關的建虜軍隊了。


    祖大壽、趙率教和曹文詔三人都是出身遼東,又都是頗有大局觀的悍將,此時在塞外的集寧堡碰了麵,除了互相通報戰況之外,對於接下來大軍進兵的方向,也都是出奇的一致。


    臘月初三的上午,持續了兩天的風雪,終於停了下來。


    在集寧堡內得到了休整之後的趙率教,先是派了一隊人馬趕迴多倫城送信,向軍機大臣孫承宗報告行止,然後留下一批因為連續作戰累倒和凍傷的傷病士卒繼續在集寧堡裏休養。


    而他本人與祖大壽、曹文詔、多倫部首領哈丹巴特爾等將領,則各帶所部精選出的精銳騎兵,合作一股大軍,朝著歸化城的方向快速推進。


    十二月初的塞北,大漠草原上冰冷的西北風帶著酷寒,肆虐著荒野上的一切生靈。


    早已習慣了邊外冬季酷寒的大同鎮、薊州鎮、山海鎮,以及熱河堡的明軍騎兵將士們,策馬奔行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個個凍得“咬牙切齒”,瑟瑟發抖。


    明軍製式鐵盔帽的冬季內襯下緣垂下來護耳護麵的棉簾子上,凝結著一層哈氣汗氣形成的冰霜。


    天氣雖然嚴寒,但是這一支明軍騎兵的士氣卻是十分高漲。


    之前連番的勝利,鼓舞了所有人。


    要知道,數年之前,甚至是兩年之前,明軍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卒,已經被建虜鐵騎打得聞風喪膽,從來不敢在建虜鐵騎出沒的地方,這麽人歡馬叫浩浩蕩蕩地行軍。


    更別說,在野外追擊建虜和蒙古騎兵並且連番獲勝了。


    這是大明朝薊鎮、山海鎮甚至大同鎮的騎兵老卒們,在之前從來也不敢想象的一種場麵。


    虜騎敗逃,而官軍野戰追擊取勝,對於士氣的鼓舞,對於士卒的信心來說,比吃飽穿暖發揮的激勵作用更大。


    如今的明軍溫飽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困擾了多年的冬季作戰瓶頸,也正在得到妥善的解決。


    鐵質板甲裏麵配發的製式對襟鴛鴦襖,也不再是數年如一日不發不換了,而是每年秋冬之際都會發放一件武備院通州被服廠製作的新棉襖。


    雖然依舊解決不了量體裁衣、大小合身的問題,但是畢竟實現了顏色和製式上的統一。


    再配上統一的盔帽和鐵甲,大明九邊的軍隊,已經儼然是一支有著統一旗號、統一服色、統一裝備的製式軍隊了。


    這本來是一支軍隊最基本的東西,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且不說大明邊軍與內地的營兵衛所,在各方麵實現不了統一了,就是大明九邊各鎮,在軍服盔甲、旗幟號令、編製序列、軍馬錢穀等方麵,甚至是在武器裝備上麵,都實現不了基本的統一。


    一支軍隊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別提上下一致、號令統一了。


    崇禎二年十二月的塞北荒原上,與大明邊軍騎兵一樣忍受著奇寒折磨的,還有之前衝入大沙窩(後世稱為渾善達克沙地)的豪格、齋桑所部人馬。


    這些人對於寒冷的耐受能力,當然要比一般的明軍漢人士卒強上許多,也有自己抗寒禦寒的方法。


    但是策馬奔行在號稱瀚海沙漠的大沙窩戈壁荒原之中,方圓上千裏的範圍之內沒有人煙,而且當饑餓的戰馬,刨開覆蓋在地麵上的冰雪,卻找不到足夠的幹草可以食用的時候,這支建虜和蒙古鐵騎,也就很快迎來了嚴峻的考驗。


    大量的鑲黃旗旗丁悍卒因為寒冷和饑餓而生病,然後因為生病了掉隊。


    同時也有大量的戰馬,同樣因為饑寒交迫而倒斃在一望無際的冰雪荒原之上,連帶著又有一批身體健壯的旗丁失去了戰馬,不得不淪為掉隊的人員,然後被肆虐的風雪所吞噬。


    就在趙率教、曹文詔等人南下集寧堡躲避風雪兼且休整人馬的同一個時間,豪格帶著麾下鑲黃旗和科爾沁的騎兵主力,雖然損失和丟棄了數千騎兵和戰馬,卻也依靠著不斷的殺馬而食,在風雪之中穿越了大沙窩。


    臘月初三的傍晚,漠南重鎮庫庫和屯一帶籠罩在一片狂風暴雪之中。


    終於率軍活著走出了大沙窩的豪格等人,率領著僅存的萬餘人馬,突然出現在了庫庫和屯城的北方。


    緊接著,這一支疲憊已極的建虜和蒙古鐵騎殘部,眼看著庫庫和屯就在眼前,終於再次奮起餘勇,唿嘯南下,在何洛會的向導之下,接連衝破了庫庫和屯外圍的數座明軍營地,衝進入了庫庫和屯城中,算是得救了。


    至於庫庫和屯城外圍城的明軍,大營一片接著一片,卻多數都是空營。


    這個被李邦華那倆嚇唬庫庫和屯城中守軍的計策,也因為豪格等人的意外衝陣而城中的黃台吉等人識破了。


    李邦華之所以這麽做,當然是出於無奈。


    且說,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李邦華在殺胡口內簡單休整了一番,補充了一些糧草之後,就在孫傳庭、丁啟睿、賀時雨、王國梁等人的建議之下,率領麾下主力大軍出了殺胡口,直奔庫庫和屯而來。


    他們這些人到達殺胡口的時候,殺胡口內屍橫遍地,建虜和蒙古兵早就不知去向了。


    不過之前王國梁、賀時雨等人從範永鬥那一幫人的嘴裏也已經拷問出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不管是知道了莽古爾泰屠了殺胡口內的山西商會商兵夥計,而且也知道了黃台吉率領殘部逃出關外,此刻就在距離殺胡口已經不遠的歸化城中。


    李邦華雖然心思慎重,擔心麾下人馬雜亂且山西鎮步卒過多,騎兵較少,在塞北開闊的草原地帶不是建虜和蒙古騎兵的敵手,但是也不願意放棄就在眼前的良機。


    若是能夠在庫庫和屯城下一戰而定漠南,且不說封侯不是問題,就是大明北邊兩百年來時時刻刻都在的威脅,也會從此煙消雲散。


    對於任何一個有誌於報效天子、青史留名的文臣來說,都經不起這樣的誘惑。


    就這樣,十一月三十日的中午,大明朝廷的閣老兼軍機大臣之一李邦華,留下丁啟睿及其所部大同鎮衛所人馬守衛殺胡口,然後率領著延綏鎮孫傳庭、賀時雨部的四千餘騎騎兵、山西鎮王國梁部的八千多步卒,以及額爾克楚虎爾的兩千多騎蒙古騎兵,在殺胡口外再一次誓師北上。


    在平虜衛衛城之中俘虜的多達八千六百多人的青壯男子,也一個不落地被征做隨軍民夫,編為了一個輜重匠作營,跟著大軍押運糧草輜重,運送火炮彈藥,同時也幫著大軍安營紮寨,照管騾馬牲畜。


    十二月初二日的上午,孫傳庭、賀時雨所部四千餘騎兵,冒著風雪率先抵達庫庫和屯城下。


    若是擱在往日,明軍這樣大大咧咧地北上建虜盤踞的城池,一定會立刻遭到建虜的出城攻擊。


    但是這一次,城中建虜和蒙古軍隊人數也不少,但卻沒有一人一馬出城邀戰。


    黃台吉已經決定放棄庫庫和屯了,自然沒有必要再在這個節骨眼上與明軍騎兵打什麽硬仗。


    而也有一戰之力的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得知遼東腹地的消息之後,歸心似箭,若不是黃台吉等人堅決不同意,執意要等豪格和阿巴泰前來會合,他當時就要率軍離開了。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自然也不願意出城來戰。


    就這樣,到了十二月初二日的傍晚,李邦華率領著麾下的主力即步兵大隊,跟著孫傳庭的腳步,來到了庫庫和屯的城外。


    大軍抵達城下,即安營紮寨,架設炮陣。


    根據李邦華、孫傳庭等人的計劃,原本第二天一早,他們就要對庫庫和屯發起猛攻的。


    畢竟冬季嚴寒,人馬屯駐野外,實在不利久戰。


    但是這個計劃剛剛敲定下來,就在當天夜裏,卻被丁啟睿緊急派人送來的消息和信件所中斷了。


    次日淩晨,經過了短暫休整補充之後的孫傳庭、賀時雨,率領著麾下的四千餘延綏鎮騎兵,在夜幕和風雪之中迅速離去。


    而留在的庫庫和屯城外的李邦華,與庫庫和屯城中的黃台吉一樣,何去何從,成了他們共同麵對的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