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末的時候,工商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皇家不能隻是站在地主階層和讀書人的一邊,而是要想辦法盡量與新興工商業階層的利益綁到一起去,隻有這樣才會有更廣泛的統治基礎。


    隻是這個事情急不得,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不過通過開辦銀行的辦法匯集資金,然後投資或者支持工商業發展,就是一個正確的路子。


    正所謂,隻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因為總會收到成效的。


    六月二十一日中午,正當崇禎皇帝開開心心地領著幾個後妃在乾清宮裏參觀那一扇扇門窗之上新安裝的玻璃窗子的時候,突然看見當值的禦前侍從武官鄧天河,領著軍機處當值的中書舍人吳偉業,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吳偉業隔著十幾步遠就跪在地上,有點急切地說道:“啟稟陛下!遼東緊急軍報!”


    吳偉業經匆匆趕來說有遼東緊急軍報,崇禎皇帝自然沒辦法再領著後妃們參觀乾清宮的玻璃窗了,隻好留她們自行觀賞,而自己則帶著禦前侍從武官和吳偉業去了武英殿。


    如今的禦前侍從武官第一批招進來的人,幾個月後就都分派出去任職了,即使是第二批進來的,比如閻應元、陳奏廷等人,如今也都已經算是老人了。


    至於鄧天河、吳克忠、楊振等人,則更是新近被皇帝欽點進來不久的青年才俊了。


    此時二十歲剛出頭的鄧天河,是如今宣府鎮副總兵鄧祖禹的長子,在曆史上就是勇冠三軍的猛將,最後戰死在與李自成所部作戰時的衝鋒陷陣之中,當崇禎皇帝從講武堂第三批短期班畢業生中一眼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就把他要到了自己的身邊。


    這種自小生長在軍中的將才,雖然需要戰場上的摔打磨練,可是卻絕對不能輕易地死在衝鋒陷陣之中,把他們要到自己的身邊,耳提麵命地灌輸一些火器時代的戰略戰術,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


    吳克忠是恭順侯吳惟英的嫡長子,將來也是恭順侯這個爵位的繼承人,曆史上李自成率軍進城之後,抵抗失敗,剛剛繼承爵位不久的吳克忠率領恭順侯,滿門死節。


    一個歸化的蒙古家族能夠做到這一點,應該說十分難得。


    至於楊振,則是從遼東鎮推薦入讀講武堂的,推薦原因也不複雜,除了他個人的悍勇之外,他還是如今薊遼督師府中軍參將楊國柱的親侄子。


    其父楊國棟在當年遼東大麵淪陷之後,跟著毛文龍主動請纓深入敵後作戰,是當時那一批不到二百個敢戰之士中的一個,當然,楊國棟也是戰死在敵後的一個。


    如果他不是當時戰死了的話,恐怕此時也早已經是東江鎮的一員大將了。


    其父楊國棟戰死之後,楊振先是投奔依附毛文龍為親兵,後來有了自家叔父楊國柱的消息之後,又冒險從東江鎮穿越敵後,逃歸寧錦,投靠了自己的叔父。


    曆史上,崇禎十二年春,滿清數萬大軍繞開錦州猛攻鬆山,金國鳳所部三千人被圍在鬆山城中,時任遼東巡撫方一藻要求麾下眾將出兵救援鬆山,但是遼鎮諸路總兵副總兵沒有一個人敢於領命北上。


    這個時候,隻有身為寧遠副將的楊振,明知道兇多吉少,還是站了出來,率領所部人馬,冒死衝向鬆山,最後被滿清大軍圍困鬆山城外圍的呂洪山下,戰敗被俘。


    當時,建虜把他押到鬆山城下,讓他勸降城中守軍,而楊振卻借著這個機會告知城中人務必堅守到底,說援軍很快就到。


    楊振說了這話之後,城中士氣大振,堅守之心遂定,但是楊振及其麾下卻當場被殺。


    而得到了楊振的消息之後,鬆山城中的金國鳳所部遂以三千之眾,打退滿清十數次進攻,力抗滿清數萬大軍長達兩月之久,一直耗到了滿清大軍糧盡自退,崇禎十二年的鬆山之圍遂解。


    兩年之後,也就是崇禎十四年,錦州被圍,崇禎皇帝心急如焚,下旨讓洪承疇率軍救援錦州,但是當崇禎皇帝的旨意傳到遼東之後,洪承疇麾下雲集了八個支援遼東的總兵官,卻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領旨率軍前往,最後時任宣府總兵的楊國柱看不下去,站了出來。


    結果,在救援錦州的途中,在鬆山附近陷入滿清大軍包圍,楊國柱率軍一路激戰,突圍來到了呂洪山下再一次被重兵圍困,麵對滿清大軍的四麵唿降,麾下眾將也都意誌崩潰,紛紛跪地勸降。


    楊國柱想到老楊家滿門皆死,自己的哥哥、侄子,還有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全部戰死沙場,而自己視為己出的侄子楊振就在此地被殺,不由悲從中來,對部將說道:“這裏是吾兄子昔日殉難處也,吾豈能為降將軍乎?”


    楊國柱言畢,遂在呂洪山下痛哭一場,然後單槍匹馬衝入敵陣而死,其部下感其忠烈,也奮起餘勇,死戰不降,最後少部分突圍而出,大部分戰死圍中。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前世每讀史至此,常忍不住掩卷歎息,如今既然有機會改變他們的命運,當然不會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


    而這些在曆史上已經經受過了血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抉擇的忠烈之士,自然也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重點栽培對象了。


    所以當崇禎皇帝之前從遼東發來的奏報之中得知,楊國柱跟曆史上一樣在寧遠任職的時候,很快就以寧遠平亂之功讓鹿善繼提拔他當了參將。


    而時任寧遠千總的楊振,自然也就很快地進入到了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視野之中,先是進入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又被皇帝選入禦前侍從武官武官的行列。


    這一批入選的幾個人中除了宣府鎮的鄧天河、恭順侯家的吳克忠、遼東鎮的楊振之外,還有東江鎮的王弼等人,就沒法一一細說了。


    崇禎皇帝從各鎮的少壯悍將之中選拔禦前侍從武官,當然是要為自己在各個邊鎮之中培植親信。


    這些人雖然在皇帝身邊擔任侍從武官的時間短的隻有三個月,長的也不過半年,但是一旦他們迴到了邊鎮或者其他地方任職之後,就等於是牢牢地給他們大上了皇帝親信的烙印。


    對這些少壯派武官來說是好事,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當然也是好事。


    且說,崇禎皇帝帶著幾個侍從武官,匆匆來到武英殿中,從吳偉業的手中接過遼東發來的急報,一看之下,心中恍然。


    “原來是廣寧被建虜包圍了!”


    這份緊急軍報,是由如今的薊遼督師鹿善繼簽發傳遞而來的,說的是六月初十日上午,建虜大軍突然出現在廣寧北門之外,駐守廣寧的曹文耀緊急派出信使出城到了錦州,報說建虜大軍圍三缺一,請示是撤是守。


    作為薊遼督師的鹿善繼一看曹文耀送來的軍報,知道建虜大軍圍三缺一的目的,就是要讓蜷縮在寧錦防線背後的明軍前去救援,然後建虜途中設伏搞圍點打援,所以當時心中就有了主意,不管是撤還是守,就是不能去救。


    但是麵對如今麾下諸路總兵的紛紛請戰,作為薊遼督師的鹿善繼實在頭疼不已,之前初上任的時候因為傳出了棄守廣寧和大淩河等城池的消息,搞得寧遠城中的一些士卒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兵變,此時遼東鎮兵強馬壯,一戰不打就丟棄二百裏土地,又有點張不開這個嘴。


    不管是麾下將領不服,就是朝廷之中恐怕也會再次出現彈劾之聲。


    所以,想來想去,最後鹿善繼還是在自己幕僚的建議下,將這個問題緊急報送到了皇帝的跟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