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務東麵,是靠海的天津,北麵是白冶城附近的各大礦場,西麵不遠是通州,往南又有大運河聯通各地。
可以說,這個地方水運發達,交通便利,商貿興盛,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不管是生產玻璃製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沙子、石灰、堿等物產,還是玻璃煆燒爐需要的燃料焦炭或者木炭,在河西務這個地方都可以就近采購到。
至於這個時代製造玻璃製品的技術工藝,其實並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隻是崇禎皇帝這個穿越客,對於後世技術方麵的東西知道的十分有限,充其量也隻是略懂一點皮毛而已。
對於煉製玻璃溶液的原料以及爐溫,他知道個大概,但是對於各種原料的配比,那就隻能是從事這方麵工作多年的老工匠才能掌握的秘密了。
若是新手,那真是不知道得經曆過多少實驗,經曆多少次失敗,浪費多少時間,才能搞明白的了。
崇禎皇帝當然也想過不依賴什麽葡萄牙人或者其他西洋傳教士,來推廣這些技術產品,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畢竟你的身份是大明朝的皇帝,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每天看過什麽書,接觸過什麽人,甚至說過什麽話,都是有記錄可查的。
若是你從小到大,都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現在卻突然能夠指導著一批工匠,去研究和製造大明境內前所未有的近現代工藝製品,那樣會不會顯得太妖孽了呢?
不管怎麽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寧肯讓利給這些洋鬼子一點,借助他們的手,來循序漸進地推廣普及一些這個時代泰西諸國領先於大明的工業技術,也不能自己給自己平添無數的麻煩,留下無數的後患。
位於天津河西務的羅戈聯合公司玻璃製品廠,五月下旬開始點爐開工,到了六月初的時候,第一爐燒製出來的壓花玻璃,經過打磨平整,就被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以及方正化派到河西務來當寶和公司常駐執事的東廠番子朱甲六,一起運到了京師,運到了宮裏。
這個時候的平麵玻璃製品,跟後世的平板玻璃可是沒法比。
後世的浮法玻璃,根本不需要打磨就光滑如鏡麵,而這個時代根本沒有人直到浮法玻璃的製造方法,即使在這個時代的歐洲,玻璃製品也都是先將高溫玻璃熔液,傾倒在耐高溫的平板之上,一邊冷卻,一邊將它壓平碾平。
在壓製和碾製的過程中,玻璃製品上麵就會出現很多褶皺和波紋,而且越是大塊的玻璃,褶皺和波紋就會越多。
因此等到徹底冷卻之後,還需要小心翼翼地進行打磨,一方麵將它的表麵磨平,盡可能光滑平整,另一方麵也是通過不斷的打磨,將它的厚度降低。
特別是用在門窗之上的大塊壓花玻璃,除了冷卻碾壓的時候產生的褶皺和花紋以外,有時候還需要在七八百度的玻璃熔液之中加入各種造型的金屬線,比如金絲,銀絲,銅絲,甚至是鐵絲,用來增加其堅固程度。
因為對於那個時代玻璃製品的製造工藝來說,如果其中不加入金屬絲線的話,大塊玻璃很容易碎裂。
金銀銅鐵這幾種金屬製品之中,銀的熔點最低,但是它的熔點還是要比玻璃熔液的溫度高,所以,並不會因為加入玻璃熔液之中而被熔掉。
不過一旦加入了金絲銀絲哪怕是銅絲,這種玻璃製品的價格也會變得很高。
這是普通用在門窗之上的壓花玻璃。
至於製造小型鏡子之用的玻璃製品,相對來說就要容易得多了。
因為麵積小,所以因為碾壓而產生的褶皺和花紋很容易全部磨平,根本看不出什麽壓花和紋路。
至於生產單筒望遠鏡所需要的小塊玻璃,除了保持純淨度透明度以外,就尤其容易生產和打磨了。
這一次運送到紫禁城中,獻給大明皇帝的玻璃製品之中,既有可以用在門窗之上的大塊壓花玻璃,也有小型的沒有壓花的鏡子,更有製造工藝簡單的單筒和雙筒望遠鏡。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在後世的時候已經習慣了明亮的玻璃窗,到了這個時空之中以後,即使是尊貴如紫禁城,也沒有一扇窗戶上使用了玻璃製品。
雖然這個時代的歐洲,用在門窗之上的玻璃製品早就大行其道了,但在東方世界,大塊玻璃製品卻是難得一見的奢侈稀罕之物,根本沒有機會被用在門窗之上。
所以見到方正化領著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運到宮中來的大塊壓花玻璃之中,崇禎皇帝當即決定要從自己入股的這家公司大批量采購這種加入了各種花紋造型鐵絲的大塊壓花玻璃,將紫禁城幾個主要宮殿門窗之上的窗紗窗紙,全部替換成為玻璃窗。
後世參觀過紫禁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中宮殿的門窗更換為平板透明玻璃,是從乾隆年間才開始的,而且全都是從當時的西方國家進口過來的,價格非常昂貴。
現在,不僅比原本曆史上提前了一百三十多年,而且折算下來,造假極其低廉。
先不說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原本就是要通過將製造出來的玻璃製品獻給大明的皇帝陛下,來給自己的玻璃製品打開銷路,單純說如今大明皇家在這家玻璃製品公司三成五的持股,就已經讓紫禁城改裝玻璃門窗的成本降到了成本價了。
當然了,崇禎皇帝既然要“招商引資”,鼓勵工礦業的發展,那就不能采取殺雞取卵的方法,所以還是自己花錢,以五十萬銀元的價格,將紫禁城中的三大殿、內閣、軍機處,文華殿、武英殿,乾清宮、坤寧宮以及諸後妃居住的宮殿比如慈寧宮、承乾宮、長春宮和儲秀宮等,全部改裝為平板壓花玻璃窗。
羅戈聯合公司第一個訂單,就是來自大明皇帝陛下,而且一出手就是五十萬銀元,涵蓋了幾乎整個紫禁城重要建築的玻璃窗改裝,這讓懷拽著發財夢想來到東方闖蕩的葡萄牙商人卡洛斯-戈蒂尼奧以及在東方闖蕩了更久的喬-羅德裏格斯欣喜若狂。
除了皇帝本人的訂單之外,試用了羅德裏格斯獻上的雙筒望遠鏡之後,崇禎皇帝還讓武備院從羅戈聯合公司訂購了一批單筒和雙筒望遠鏡,等到生產出來之後,盡快裝備京營、近衛軍和九邊各鎮邊軍將校官佐。
除了羅戈聯合公司的玻璃製品之外,專門麵向大明武備院進行生產的迪亞士火藥廠,也早在幾個月前就在通州八裏橋開工投產了,完全按照葡萄牙人的標準工藝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顆粒化黑火藥,如今已經成為了大明武備院所需火藥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了。
毫不例外的是,屬於皇家產業的寶和公司,同樣持有大量迪亞士火藥廠的股份,包括寶和公司出麵購置的土地和建造的廠房在內,加上投入的本金,累計持有的股份占到四成。
而另外兩位大股東,則是葡萄牙沒落貴族退役上尉安東尼奧·德·卡波,以及退役老兵兼老水手兼老火藥匠人迪亞士,胡安-迪亞士。
武備院的火藥廠不是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精細顆粒黑火藥,隻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既然將迪亞士監工生產出來的顆粒化黑火藥命名為迪亞士火藥了,早就習慣了歐洲專利化商業運作的安東尼奧·德·卡波和胡安-迪亞士,很快就不滿足於武備院安排的職務和高額的薪水了。
他們來東方的目的是為了發大財來的,既然有發大財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
可惜的是,大明不是葡萄牙,也不是歐洲,高品質黑火藥的生產,如今是朝廷壟斷,他們就是開辦了迪亞士火藥廠,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所有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黑火藥,必須優先賣給大明的武備院。
除非經過大明武備院的同意,否則不能賣給第三方。
若是品質沒有達標,大明的武備院不予采購,同時又不允許其賣給第三方,那麽他們就隻能銷毀或者重新調配、碾磨和篩製。
對於這些非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軍火廠商,不管是從製度規定上,還是從合資的股權控製上,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都必須要保證他們不能為大明朝廷的敵人所用。
當然,如今安東尼奧·德·卡波和胡安-迪亞士設在通州八裏橋的迪亞士火藥廠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黑火藥供不應求,除了大明武備院之外,也還根本不存在第三方的購買者。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購買者的,崇禎皇帝讓皇家的寶和公司入股這個眼下規模不大的火藥廠,當然正是看中了軍火生意在未來的光明前景。
可以說,這個地方水運發達,交通便利,商貿興盛,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不管是生產玻璃製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沙子、石灰、堿等物產,還是玻璃煆燒爐需要的燃料焦炭或者木炭,在河西務這個地方都可以就近采購到。
至於這個時代製造玻璃製品的技術工藝,其實並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
隻是崇禎皇帝這個穿越客,對於後世技術方麵的東西知道的十分有限,充其量也隻是略懂一點皮毛而已。
對於煉製玻璃溶液的原料以及爐溫,他知道個大概,但是對於各種原料的配比,那就隻能是從事這方麵工作多年的老工匠才能掌握的秘密了。
若是新手,那真是不知道得經曆過多少實驗,經曆多少次失敗,浪費多少時間,才能搞明白的了。
崇禎皇帝當然也想過不依賴什麽葡萄牙人或者其他西洋傳教士,來推廣這些技術產品,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放棄了,畢竟你的身份是大明朝的皇帝,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每天看過什麽書,接觸過什麽人,甚至說過什麽話,都是有記錄可查的。
若是你從小到大,都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現在卻突然能夠指導著一批工匠,去研究和製造大明境內前所未有的近現代工藝製品,那樣會不會顯得太妖孽了呢?
不管怎麽說,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寧肯讓利給這些洋鬼子一點,借助他們的手,來循序漸進地推廣普及一些這個時代泰西諸國領先於大明的工業技術,也不能自己給自己平添無數的麻煩,留下無數的後患。
位於天津河西務的羅戈聯合公司玻璃製品廠,五月下旬開始點爐開工,到了六月初的時候,第一爐燒製出來的壓花玻璃,經過打磨平整,就被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以及方正化派到河西務來當寶和公司常駐執事的東廠番子朱甲六,一起運到了京師,運到了宮裏。
這個時候的平麵玻璃製品,跟後世的平板玻璃可是沒法比。
後世的浮法玻璃,根本不需要打磨就光滑如鏡麵,而這個時代根本沒有人直到浮法玻璃的製造方法,即使在這個時代的歐洲,玻璃製品也都是先將高溫玻璃熔液,傾倒在耐高溫的平板之上,一邊冷卻,一邊將它壓平碾平。
在壓製和碾製的過程中,玻璃製品上麵就會出現很多褶皺和波紋,而且越是大塊的玻璃,褶皺和波紋就會越多。
因此等到徹底冷卻之後,還需要小心翼翼地進行打磨,一方麵將它的表麵磨平,盡可能光滑平整,另一方麵也是通過不斷的打磨,將它的厚度降低。
特別是用在門窗之上的大塊壓花玻璃,除了冷卻碾壓的時候產生的褶皺和花紋以外,有時候還需要在七八百度的玻璃熔液之中加入各種造型的金屬線,比如金絲,銀絲,銅絲,甚至是鐵絲,用來增加其堅固程度。
因為對於那個時代玻璃製品的製造工藝來說,如果其中不加入金屬絲線的話,大塊玻璃很容易碎裂。
金銀銅鐵這幾種金屬製品之中,銀的熔點最低,但是它的熔點還是要比玻璃熔液的溫度高,所以,並不會因為加入玻璃熔液之中而被熔掉。
不過一旦加入了金絲銀絲哪怕是銅絲,這種玻璃製品的價格也會變得很高。
這是普通用在門窗之上的壓花玻璃。
至於製造小型鏡子之用的玻璃製品,相對來說就要容易得多了。
因為麵積小,所以因為碾壓而產生的褶皺和花紋很容易全部磨平,根本看不出什麽壓花和紋路。
至於生產單筒望遠鏡所需要的小塊玻璃,除了保持純淨度透明度以外,就尤其容易生產和打磨了。
這一次運送到紫禁城中,獻給大明皇帝的玻璃製品之中,既有可以用在門窗之上的大塊壓花玻璃,也有小型的沒有壓花的鏡子,更有製造工藝簡單的單筒和雙筒望遠鏡。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在後世的時候已經習慣了明亮的玻璃窗,到了這個時空之中以後,即使是尊貴如紫禁城,也沒有一扇窗戶上使用了玻璃製品。
雖然這個時代的歐洲,用在門窗之上的玻璃製品早就大行其道了,但在東方世界,大塊玻璃製品卻是難得一見的奢侈稀罕之物,根本沒有機會被用在門窗之上。
所以見到方正化領著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運到宮中來的大塊壓花玻璃之中,崇禎皇帝當即決定要從自己入股的這家公司大批量采購這種加入了各種花紋造型鐵絲的大塊壓花玻璃,將紫禁城幾個主要宮殿門窗之上的窗紗窗紙,全部替換成為玻璃窗。
後世參觀過紫禁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中宮殿的門窗更換為平板透明玻璃,是從乾隆年間才開始的,而且全都是從當時的西方國家進口過來的,價格非常昂貴。
現在,不僅比原本曆史上提前了一百三十多年,而且折算下來,造假極其低廉。
先不說戈蒂尼奧和羅德裏格斯原本就是要通過將製造出來的玻璃製品獻給大明的皇帝陛下,來給自己的玻璃製品打開銷路,單純說如今大明皇家在這家玻璃製品公司三成五的持股,就已經讓紫禁城改裝玻璃門窗的成本降到了成本價了。
當然了,崇禎皇帝既然要“招商引資”,鼓勵工礦業的發展,那就不能采取殺雞取卵的方法,所以還是自己花錢,以五十萬銀元的價格,將紫禁城中的三大殿、內閣、軍機處,文華殿、武英殿,乾清宮、坤寧宮以及諸後妃居住的宮殿比如慈寧宮、承乾宮、長春宮和儲秀宮等,全部改裝為平板壓花玻璃窗。
羅戈聯合公司第一個訂單,就是來自大明皇帝陛下,而且一出手就是五十萬銀元,涵蓋了幾乎整個紫禁城重要建築的玻璃窗改裝,這讓懷拽著發財夢想來到東方闖蕩的葡萄牙商人卡洛斯-戈蒂尼奧以及在東方闖蕩了更久的喬-羅德裏格斯欣喜若狂。
除了皇帝本人的訂單之外,試用了羅德裏格斯獻上的雙筒望遠鏡之後,崇禎皇帝還讓武備院從羅戈聯合公司訂購了一批單筒和雙筒望遠鏡,等到生產出來之後,盡快裝備京營、近衛軍和九邊各鎮邊軍將校官佐。
除了羅戈聯合公司的玻璃製品之外,專門麵向大明武備院進行生產的迪亞士火藥廠,也早在幾個月前就在通州八裏橋開工投產了,完全按照葡萄牙人的標準工藝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顆粒化黑火藥,如今已經成為了大明武備院所需火藥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了。
毫不例外的是,屬於皇家產業的寶和公司,同樣持有大量迪亞士火藥廠的股份,包括寶和公司出麵購置的土地和建造的廠房在內,加上投入的本金,累計持有的股份占到四成。
而另外兩位大股東,則是葡萄牙沒落貴族退役上尉安東尼奧·德·卡波,以及退役老兵兼老水手兼老火藥匠人迪亞士,胡安-迪亞士。
武備院的火藥廠不是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精細顆粒黑火藥,隻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既然將迪亞士監工生產出來的顆粒化黑火藥命名為迪亞士火藥了,早就習慣了歐洲專利化商業運作的安東尼奧·德·卡波和胡安-迪亞士,很快就不滿足於武備院安排的職務和高額的薪水了。
他們來東方的目的是為了發大財來的,既然有發大財的機會,自然不會錯過。
可惜的是,大明不是葡萄牙,也不是歐洲,高品質黑火藥的生產,如今是朝廷壟斷,他們就是開辦了迪亞士火藥廠,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所有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黑火藥,必須優先賣給大明的武備院。
除非經過大明武備院的同意,否則不能賣給第三方。
若是品質沒有達標,大明的武備院不予采購,同時又不允許其賣給第三方,那麽他們就隻能銷毀或者重新調配、碾磨和篩製。
對於這些非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軍火廠商,不管是從製度規定上,還是從合資的股權控製上,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都必須要保證他們不能為大明朝廷的敵人所用。
當然,如今安東尼奧·德·卡波和胡安-迪亞士設在通州八裏橋的迪亞士火藥廠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黑火藥供不應求,除了大明武備院之外,也還根本不存在第三方的購買者。
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購買者的,崇禎皇帝讓皇家的寶和公司入股這個眼下規模不大的火藥廠,當然正是看中了軍火生意在未來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