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如今的官軍來說,糧食的問題,照比曆史上崇禎二年的同一個時期,已經是緩解了很多了。
軍機大臣李邦華離開京畿之地的時候,就從通州的戶部倉場裏隨軍起運了大批糧草輜重,雖然一路上人吃馬嚼,到了潞安府的時候,已經是十成耗掉了五成,但是從潞安府前往介休的時候,沈王府分期交付的第一批糧草也已經到位了,被礦營和天雄營攜帶運往了靈石和石門關。
而第二批沈王府交付的糧食也已經離開了潞安府,正由山西兵備副使袁繼鹹帶領著部分鄉兵人馬正緊急調運靈石,此外還有介休商民捐助的糧餉,等等。
所以,糧食輜重本身並不是絕對性的那種短缺,而是受困於這個時代的道路條件和運輸能力。
因為征集和運送所需要的時間太久,而且路上的損耗太大。
這個問題,對於身在呂梁山西麓石樓、寧鄉一線的洪承疇、張宗衡來說尤其突出。
按照原定的計劃,洪承疇原本指揮的南線官軍,主要是由李邦華坐鎮的潞安府以及洪承疇本人當時所在的平陽府給予糧食供應的,但是當洪承疇緊急西進,進駐石樓之後,李邦華從潞安府出來,親率大軍到了靈石、石口,洪承疇所部官軍的後勤供給就變得困難了。
因為不管是潞安府,還是平陽府,與如今洪承疇所在的西線之間,都隔著一座呂梁山呢。
糧食雖然不是絕對性的那種短缺,但是運輸的問題一時半會兒是沒有辦法妥善解決。
好在當初,張國興帶著三千陝軍在蒲州、濕州一帶又是搶掠,又是勒索,搞到了一大批糧草補給,沒怎麽使用消耗,就全軍覆沒了,最後都歸給了張宗衡所帶的鎮西營。
所以在洪承疇到了石樓之後的都半個多月裏,加上鎮西營在內麾下總計四千五百多人的兵馬,並不缺少糧食補給。
不過等到半個多月之後,當新任陝西總兵官王承恩,帶著兩千陝西撫標精銳趕到石樓的時候,原本還不算緊缺的糧食供應問題,立刻就成了製約官軍向離石、寧鄉和廣武莊方向發動進攻的最大問題。
五月中旬以來,洪承疇一邊讓山西按察使張宗衡派人去濕州、蒲州等地征集糧草,一邊讓手下拿著自己陝西巡撫的手令西渡黃河,去向靠近山西的陝西府縣征集糧草,包括向隻有一河之隔的延綏鎮監軍禦史馬懋才求助。
短期內能夠指望上的辦法,洪承疇都想到了,而且也都去做了。
而他現在所能夠做的,一麵是整編訓練麾下的人馬,特別是督促鎮西營的訓練,另一麵就是等待派出去聯絡軍糧的人馬迴來。
五月十六日上午辰時,早飯剛畢,洪承疇接到一個令他坐立不安的消息:
李邦華李閣部親率官軍主力攻陷石門關,流賊塌天王劉國能所部率眾投降,神南峪的南麵門戶大開。
接到這個消息之後的整個一個上午,洪承疇都在石樓縣衙後院裏背著手來迴地踱步,內心一直處在躁動不安之中。
不是他不願意看見如今這個形勢的進展,而是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若是再這麽等待下去,再不出手的話,呂梁山南段的這一夥流賊主力,就會被王國梁、盧象升這樣的人物,給全數剿滅了。
真到了那個時候,哪裏還有自己什麽事兒啊!
當今皇帝陛下對自己如此賞識器重,頂著朝野上下多少次的彈劾壓力,對自己信任如初,若是自己不能在這次入晉剿賊的戰事之中有所建樹,豈不是顯得皇帝陛下識人不明,也顯得自己無能無用?
若是再加上此前自己麾下原陝西總兵張國興三千陝軍精銳因為輕敵冒進而全軍覆沒的事情,那麽自己這個陝西巡撫還能不能幹了?
所以在接到了李邦華通報的石門關戰報,特別是其中提到的張國興死訊,讓這個雖然年輕但卻一貫表現的十分穩健老練的陝西巡撫,突然變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了。
前幾天東麵的呂梁山上漫天燃燒的大火濃煙,他也已經知道了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情,原本在他看來顯得頗為庸碌無能的山西鎮總兵王國梁居然用了這樣的手段,拿下險峻的黃蘆嶺,令他簡直是刮目相看。
素來心機深沉的洪承疇當然也考慮過使用火攻,畢竟天幹物燥的情況,他也看在眼裏,隻是苦等著風向轉變的他,始終沒有等來對自己有利的風向。
有道是水火無情,沒有萬全的把握,冒冒失失地點燃山火,稍有不慎就是一個玩火自焚的後果。
不過,當黃蘆嶺方向大火漫天,整個山神峪、神南峪都被籠罩在煙霧之中的那幾日裏,洪承疇也乘勢派出了人馬向著寧鄉和廣武莊兩個方向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
在接二連三的前哨戰中,雖然有勝有敗,沒有取得什麽大的戰果,但是卻也成功地將“大梁王”王左掛、“紫金梁”王自用的人馬,給嚇了迴去。
因為從黃蘆嶺方向蔓延開來的山火,火勢十分迅猛,所以在洪承疇想著趁機發動進攻能撿點兒便宜就撿點兒便宜的同時,從山神峪一路帶著麾下人馬丟盔棄甲地跑到了寧鄉縣城的王左掛,也在想著繼續往西跑,能跑多遠跑多遠。
畢竟吳延貴所部將近兩萬人馬在山火之中十不存一的巨大損失,讓王左掛心驚膽戰。
所以到了寧鄉縣城之後,王左掛雖然已經遠離了山火蔓延的中心地帶,但他依然心有餘悸,依然覺得不夠安全,擔心被他拋在了身後的山火下一步再蔓延到寧鄉周邊。
有著這種憂慮和恐懼的,還有鎮守廣武莊一帶的王自用和羅汝才。
迎著山火趕赴神南峪救火的想法,王自用隻是一閃而過就被他自己給打消了。
而羅汝才自始至終都沒有過迴頭去救援神南峪或者山神峪的想法。
所以當大火燒到了山神峪,原本鎮守山神峪的“大梁王”王左掛帶領所部人馬撤往寧鄉方向,而朝廷官軍又集中主力猛攻石門關的消息,傳到了廣武莊之後,王自用和羅汝才麵對著橫天王王嘉胤和左丞相王二的調令,最終還是無動於衷,選擇了置之不理。
不僅置之不理,而且他們還都像王左掛一樣,生出了盡快撤離這個是非之地的想法。
而所有的這一切,最後都因為洪承疇與張宗衡指揮著人馬發起的試探性進攻,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了。
因為當王左掛從寧鄉方向,王自用從廣武莊方向,經過了幾次的前哨戰,終於試探出了官軍的虛實,決心帶著大軍離開山區、躲避山火的時候,一場大雨突然降下,接連持續了三四天的降雨,不僅阻礙了王左掛、王自用所部撤離的腳步,而且也澆滅了他們這些人最為懼怕的山火。
很快,身在神南峪的王嘉胤和王二,就與王左掛、王自用等人取得了聯係。
這樣一來,王左掛和王自用等人也就沒有了撤離的理由,於是再次選擇了堅守。
若非如此的話,洪承疇和張宗衡麾下的這點兵馬,很難擋得住寧鄉和廣武莊這兩個方向上的賊軍突圍,而賊軍一旦突圍,再次在晉西南或者晉西北流竄起來,那麽後果又將不堪設想了。
所以,此時心急如焚著急建功的洪承疇,實際上已經通過之前發起的試探性進攻,為這次山西剿賊的大局,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對於這一點,身在石門關把控大局的軍機大臣李邦華心裏卻是十分清楚。
也因此,石門關拿下之後,李邦華在給洪承疇的情況通報之中,隻提及了從石口往北進攻神南峪的計劃,並沒有提出洪承疇所部必須如何如何的要求。
不過,李邦華雖然沒提出什麽硬性的要求,卻架不住洪承疇對自己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接到了李邦華率軍拿下石門關的消息之後,他才會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就在洪承疇在石樓縣城的縣衙後院裏心急如焚了半天之後,當日中午,數日之前派往陝北延安府去找馬懋才的信使迴來了。
信使在延長境內就遇到了正在當地督領大批民壯采掘猛火油的馬懋才本人,而延綏鎮監軍禦史馬懋才也答應從甘泉峪墾區征集五千擔番薯土豆玉米等各類粗糧。
而且五日以內,必定從吳堡過河,直接走水路,送至山西這邊柳林堡附近的青龍渡,請洪承疇所部到吳堡對岸的青龍渡收取交接,並給與迴執文書。
洪承疇得報大喜,心中的憂慮一掃而空。
不管這批五千擔的糧食是粗糧還是細糧,是贈與,還是暫借,或者哪怕算作購買,他都不在乎。
因為五千擔的糧食,足夠他麾下的人馬食用十來天了,加上目前石樓縣城之中仍有的兩日之糧,半個月內,他無論如何也要發起進攻,有所建樹了。
所以,就在接到馬懋才答應運送五千擔粗糧到青龍渡的消息之後,洪承疇命令張宗衡、裴世澤統帶鎮西營留守石樓縣城,嚴密防範廣武莊方向賊軍突圍。
而他自己,則集結了新任陝西總兵王承恩帶過來的陝西撫標精銳,總計三千餘人,在第二天快速北上青龍渡附近的柳林堡,預備對寧鄉方向的王左掛所部賊軍發動進攻。
軍機大臣李邦華離開京畿之地的時候,就從通州的戶部倉場裏隨軍起運了大批糧草輜重,雖然一路上人吃馬嚼,到了潞安府的時候,已經是十成耗掉了五成,但是從潞安府前往介休的時候,沈王府分期交付的第一批糧草也已經到位了,被礦營和天雄營攜帶運往了靈石和石門關。
而第二批沈王府交付的糧食也已經離開了潞安府,正由山西兵備副使袁繼鹹帶領著部分鄉兵人馬正緊急調運靈石,此外還有介休商民捐助的糧餉,等等。
所以,糧食輜重本身並不是絕對性的那種短缺,而是受困於這個時代的道路條件和運輸能力。
因為征集和運送所需要的時間太久,而且路上的損耗太大。
這個問題,對於身在呂梁山西麓石樓、寧鄉一線的洪承疇、張宗衡來說尤其突出。
按照原定的計劃,洪承疇原本指揮的南線官軍,主要是由李邦華坐鎮的潞安府以及洪承疇本人當時所在的平陽府給予糧食供應的,但是當洪承疇緊急西進,進駐石樓之後,李邦華從潞安府出來,親率大軍到了靈石、石口,洪承疇所部官軍的後勤供給就變得困難了。
因為不管是潞安府,還是平陽府,與如今洪承疇所在的西線之間,都隔著一座呂梁山呢。
糧食雖然不是絕對性的那種短缺,但是運輸的問題一時半會兒是沒有辦法妥善解決。
好在當初,張國興帶著三千陝軍在蒲州、濕州一帶又是搶掠,又是勒索,搞到了一大批糧草補給,沒怎麽使用消耗,就全軍覆沒了,最後都歸給了張宗衡所帶的鎮西營。
所以在洪承疇到了石樓之後的都半個多月裏,加上鎮西營在內麾下總計四千五百多人的兵馬,並不缺少糧食補給。
不過等到半個多月之後,當新任陝西總兵官王承恩,帶著兩千陝西撫標精銳趕到石樓的時候,原本還不算緊缺的糧食供應問題,立刻就成了製約官軍向離石、寧鄉和廣武莊方向發動進攻的最大問題。
五月中旬以來,洪承疇一邊讓山西按察使張宗衡派人去濕州、蒲州等地征集糧草,一邊讓手下拿著自己陝西巡撫的手令西渡黃河,去向靠近山西的陝西府縣征集糧草,包括向隻有一河之隔的延綏鎮監軍禦史馬懋才求助。
短期內能夠指望上的辦法,洪承疇都想到了,而且也都去做了。
而他現在所能夠做的,一麵是整編訓練麾下的人馬,特別是督促鎮西營的訓練,另一麵就是等待派出去聯絡軍糧的人馬迴來。
五月十六日上午辰時,早飯剛畢,洪承疇接到一個令他坐立不安的消息:
李邦華李閣部親率官軍主力攻陷石門關,流賊塌天王劉國能所部率眾投降,神南峪的南麵門戶大開。
接到這個消息之後的整個一個上午,洪承疇都在石樓縣衙後院裏背著手來迴地踱步,內心一直處在躁動不安之中。
不是他不願意看見如今這個形勢的進展,而是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若是再這麽等待下去,再不出手的話,呂梁山南段的這一夥流賊主力,就會被王國梁、盧象升這樣的人物,給全數剿滅了。
真到了那個時候,哪裏還有自己什麽事兒啊!
當今皇帝陛下對自己如此賞識器重,頂著朝野上下多少次的彈劾壓力,對自己信任如初,若是自己不能在這次入晉剿賊的戰事之中有所建樹,豈不是顯得皇帝陛下識人不明,也顯得自己無能無用?
若是再加上此前自己麾下原陝西總兵張國興三千陝軍精銳因為輕敵冒進而全軍覆沒的事情,那麽自己這個陝西巡撫還能不能幹了?
所以在接到了李邦華通報的石門關戰報,特別是其中提到的張國興死訊,讓這個雖然年輕但卻一貫表現的十分穩健老練的陝西巡撫,突然變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了。
前幾天東麵的呂梁山上漫天燃燒的大火濃煙,他也已經知道了到底是怎麽一迴事情,原本在他看來顯得頗為庸碌無能的山西鎮總兵王國梁居然用了這樣的手段,拿下險峻的黃蘆嶺,令他簡直是刮目相看。
素來心機深沉的洪承疇當然也考慮過使用火攻,畢竟天幹物燥的情況,他也看在眼裏,隻是苦等著風向轉變的他,始終沒有等來對自己有利的風向。
有道是水火無情,沒有萬全的把握,冒冒失失地點燃山火,稍有不慎就是一個玩火自焚的後果。
不過,當黃蘆嶺方向大火漫天,整個山神峪、神南峪都被籠罩在煙霧之中的那幾日裏,洪承疇也乘勢派出了人馬向著寧鄉和廣武莊兩個方向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
在接二連三的前哨戰中,雖然有勝有敗,沒有取得什麽大的戰果,但是卻也成功地將“大梁王”王左掛、“紫金梁”王自用的人馬,給嚇了迴去。
因為從黃蘆嶺方向蔓延開來的山火,火勢十分迅猛,所以在洪承疇想著趁機發動進攻能撿點兒便宜就撿點兒便宜的同時,從山神峪一路帶著麾下人馬丟盔棄甲地跑到了寧鄉縣城的王左掛,也在想著繼續往西跑,能跑多遠跑多遠。
畢竟吳延貴所部將近兩萬人馬在山火之中十不存一的巨大損失,讓王左掛心驚膽戰。
所以到了寧鄉縣城之後,王左掛雖然已經遠離了山火蔓延的中心地帶,但他依然心有餘悸,依然覺得不夠安全,擔心被他拋在了身後的山火下一步再蔓延到寧鄉周邊。
有著這種憂慮和恐懼的,還有鎮守廣武莊一帶的王自用和羅汝才。
迎著山火趕赴神南峪救火的想法,王自用隻是一閃而過就被他自己給打消了。
而羅汝才自始至終都沒有過迴頭去救援神南峪或者山神峪的想法。
所以當大火燒到了山神峪,原本鎮守山神峪的“大梁王”王左掛帶領所部人馬撤往寧鄉方向,而朝廷官軍又集中主力猛攻石門關的消息,傳到了廣武莊之後,王自用和羅汝才麵對著橫天王王嘉胤和左丞相王二的調令,最終還是無動於衷,選擇了置之不理。
不僅置之不理,而且他們還都像王左掛一樣,生出了盡快撤離這個是非之地的想法。
而所有的這一切,最後都因為洪承疇與張宗衡指揮著人馬發起的試探性進攻,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了。
因為當王左掛從寧鄉方向,王自用從廣武莊方向,經過了幾次的前哨戰,終於試探出了官軍的虛實,決心帶著大軍離開山區、躲避山火的時候,一場大雨突然降下,接連持續了三四天的降雨,不僅阻礙了王左掛、王自用所部撤離的腳步,而且也澆滅了他們這些人最為懼怕的山火。
很快,身在神南峪的王嘉胤和王二,就與王左掛、王自用等人取得了聯係。
這樣一來,王左掛和王自用等人也就沒有了撤離的理由,於是再次選擇了堅守。
若非如此的話,洪承疇和張宗衡麾下的這點兵馬,很難擋得住寧鄉和廣武莊這兩個方向上的賊軍突圍,而賊軍一旦突圍,再次在晉西南或者晉西北流竄起來,那麽後果又將不堪設想了。
所以,此時心急如焚著急建功的洪承疇,實際上已經通過之前發起的試探性進攻,為這次山西剿賊的大局,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對於這一點,身在石門關把控大局的軍機大臣李邦華心裏卻是十分清楚。
也因此,石門關拿下之後,李邦華在給洪承疇的情況通報之中,隻提及了從石口往北進攻神南峪的計劃,並沒有提出洪承疇所部必須如何如何的要求。
不過,李邦華雖然沒提出什麽硬性的要求,卻架不住洪承疇對自己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接到了李邦華率軍拿下石門關的消息之後,他才會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就在洪承疇在石樓縣城的縣衙後院裏心急如焚了半天之後,當日中午,數日之前派往陝北延安府去找馬懋才的信使迴來了。
信使在延長境內就遇到了正在當地督領大批民壯采掘猛火油的馬懋才本人,而延綏鎮監軍禦史馬懋才也答應從甘泉峪墾區征集五千擔番薯土豆玉米等各類粗糧。
而且五日以內,必定從吳堡過河,直接走水路,送至山西這邊柳林堡附近的青龍渡,請洪承疇所部到吳堡對岸的青龍渡收取交接,並給與迴執文書。
洪承疇得報大喜,心中的憂慮一掃而空。
不管這批五千擔的糧食是粗糧還是細糧,是贈與,還是暫借,或者哪怕算作購買,他都不在乎。
因為五千擔的糧食,足夠他麾下的人馬食用十來天了,加上目前石樓縣城之中仍有的兩日之糧,半個月內,他無論如何也要發起進攻,有所建樹了。
所以,就在接到馬懋才答應運送五千擔粗糧到青龍渡的消息之後,洪承疇命令張宗衡、裴世澤統帶鎮西營留守石樓縣城,嚴密防範廣武莊方向賊軍突圍。
而他自己,則集結了新任陝西總兵王承恩帶過來的陝西撫標精銳,總計三千餘人,在第二天快速北上青龍渡附近的柳林堡,預備對寧鄉方向的王左掛所部賊軍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