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曰廣一行人的船隊,進了大同江江口之後不久,就在朝鮮黃海道一側的一處臨江碼頭上靠了岸。
破舊簡陋的河岸碼頭上,沒有一個人。
也不知道是本來就沒有人,還是說那些朝鮮人見了大明的船隊之後逃之夭夭,總之當尹暄從船上下來的時候,碼頭上空無一人。
尹暄從船上下來,然後帶著自己的一些親信隨從,向著位於黃海道北部,距離大同江並不遠的黃州城進發。
朝鮮所謂的黃海道,就是以黃州和海州這兩個城池的名字而來的。
如今劃歸了大明的鹹鏡道、平安道也是如此。
鹹鏡道的名字,來源於境內的鹹興和鏡城兩座城池的合稱。
而平安道,則是平壤和安州這兩座城池的合稱。
道下設府、縣,基本上是一個道有那麽兩到三個府,然後六七個小縣城的樣子。
如今失去了牧守之地的尹暄,需要先行迴到漢京,向其兄長朝鮮領議政尹昉通報情況,同時也要先跟朝鮮小朝廷之上的同黨們,事先通個氣,爭取把這個條約順順利利地簽下來。
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那麽尹暄本人,包括金尚容、李廷龜兩人,甚至是包裹尹暄的哥哥領議政尹昉都有可能因此而倒台,甚至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點,不光是金尚容、李廷龜心裏明白,即便是薑曰廣也能夠理解他們的憂慮。
畢竟朝鮮國主派金尚容等人到大明朝的京師去見大明皇帝,目的可不是為了割讓鹹境道和平安道兩道的土地去的,而是想要經過大明皇帝的手,將這些土地從東江鎮的手中要迴來的。
然而這些人並沒有取得這樣的成果,而是帶著一個割讓兩道之地的條約迴來了。
這樣一個情況,是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情況,若是朝鮮國主李倧拒不接受,對於大明這邊來說,最多是再增加點麻煩而已,但是對金尚容這幾個出使大明的使節來說,可就是大禍臨頭了。
因為朝鮮的小朝廷雖然小,但是也黨爭不斷,此時更是也分為了兩大派,一大派是親明派,另一大派是降虜派。
親明派的勢力比降虜的勢力大,但卻也並不能完全壓製住降虜派的聲音,畢竟在天啟七年黃台吉率軍東征朝鮮的時候,親明派是主戰派,而降虜派是主和派。
主戰的結果很清楚,在建虜的八旗鐵騎麵前,朝鮮不堪一擊,當時主戰派的好幾個骨幹大臣,都被主和派給獻出去,被建虜處死了。
這之後,主和派占了上風,於是朝鮮投降了後金,與後金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改向後金稱臣納貢。
等到後金大軍一退,被迫簽訂江華島條約的朝鮮國主李倧,在主戰派的支持下,又拿下了幾個甘當後金軍隊帶路黨的降虜派,最後選擇了一貫支持自己並傾向明朝的騎牆派領袖尹昉當領議政,這才把朝鮮的小朝廷暫時穩定了下來。
但是,朝鮮內部從天啟七年建虜後金國征服朝鮮過程中出現的親明派與降虜派的激烈鬥爭,始終沒有停息過。
尹暄在黃海道上了岸,帶著一些心腹侍從,緊趕慢趕地奔往黃州城而去。
與此同時,薑曰廣一行人繼續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結果沒有走多遠,就遇上了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前來迎接的船隊。
帶領這支內河船隊的將領,正是平壤伯劉興祚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的複州軍反正歸明之後,全都剪掉了醜陋的金錢鼠尾,一開始都是光頭的“和尚兵”,現在半年過了,頭發雖然長出來了,但是還是與正常的大明官軍有所不同,帶上如今明軍統一製式的圓頂寬簷鐵皮盔,與其他邊鎮明軍無異,但是摘掉了頭盔,露出頭上的短發,卻依然給人一種異類的觀感。
正是這些此前光頭、如今短發示人的東江鎮右路兵,既讓大同江兩岸的朝鮮人切齒痛恨,同時又讓他們聞風喪膽。
東江鎮在戰後整編的過程中,劉興祚以平壤伯的身份擔任東江鎮右路總兵,他的幾個弟弟也都在東江鎮右路總兵府擔任各級將領職務。
其中劉興治被任命為東江鎮右路副總兵,然而就在兩三個月之前,劉興治又被崇禎皇帝欽命征調入京,去擔任了京營之中三千營的副總兵,而接替他的也不是別人,正是劉興祚、劉興治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兄弟在崇禎元年九月反正歸明之後,如今成了那場戰事之後最大的贏家之一,如果不計算那些在戰爭之中損失的複州軍兵力的話,劉氏兄弟甚至可以說是那場戰事之後在朝鮮半島上得利最大的一支力量了。
崇禎皇帝在戰後特意表現出來的對劉氏兄弟的重視和恩遇,讓他們大為放心,而將劉氏兄弟及其麾下安排在平壤城以及周邊地區,同樣也他們以及他們麾下的複州兵們非常滿意。
與如今東江鎮整編之後的前其他四路相比,右路不僅遠離遼東的建虜,相對更加安全,而且大同江兩岸的土地也比其他四路的防區更為肥沃和易於耕種。
因為這片地區,此前就是朝鮮國內開發較早的地區,大多數都是平原熟地,不需要篳路藍縷、大事墾荒即可坐享其成,隻要把這塊土地上原本已經不多的朝鮮人全數殺掉或者趕走即可。
而劉興祚、劉興治這些人的手下,早在跟著建虜打朝鮮的時候,就已經殺過不少棒子了,知道棒子的虛實,此時更是無所顧忌,肆無忌憚。
之前,征服朝鮮的過程中,跟著建虜軍隊打頭陣的複州軍,燒殺搶掠而來的東西大部分是要上交給建虜的,根本得不到多少戰利品,而此時不同,不管是圈占的土地也好,搶來的錢糧也好,全都是自己的家底,都是自己的私產,這樣一開,哪裏還會手下留情?!
所過之處,男女老幼之中但凡敢於反抗的全數被殺,唯有青年女子能夠留下,土地房屋、糧食牲畜一概據為己有,那真是一針一線都不肯給棒子留下!
短短半年之內,不光是原定的大同江以西沿岸的土地,盡數歸入劉氏兄弟及其親信部將的手中,原本屬於朝鮮勳舊貴族的大量土地和莊園,成為了他們的私產,而且大同江南江以東的許多肥沃土地也都成了東江右路總兵府的軍屯民屯地區了。
這一線的城池自然成為了劉氏兄弟及其親信部將的地盤,而城池之外原本的朝鮮行政區劃也全被廢除,土地上所有的朝鮮人要麽逃走,要麽被殺,要麽淪為東江鎮右路軍將士的家奴,然後被編入整個東江鎮的三十六堡軍屯、六十四堡民屯的統治體係之中。
東江鎮的三十六堡軍屯,劉氏兄弟的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占了其中的六堡,六十四堡民屯之中,劉氏兄弟的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卻獨占了十四堡。
軍屯六堡,意味著劉氏兄弟的麾下在編士卒有六千人,背後就是六千戶軍屬家庭,而民屯十四堡這意味著,劉氏兄弟的治下有一萬四千戶遼東漢人難民,若按平均每戶五口計算的話,那麽就有七萬人左右。
不僅如此,每戶出一個丁壯,劉氏兄弟的麾下除了領餉的正規軍六千人以外,迅速就又擁有了利用淘汰下來的複州軍武器,裝備起來的一萬四千東江鎮右路鄉兵。
之所以劉氏兄弟的治下,比其他四路的平均戶口數要多上不少,就是因為他們所占據的土地不僅都是易於耕種的熟地,而且還遠離鴨綠江西側的建虜腹地,因此更加安全,更能吸引遼東漢民來此占地定居。
總體上,比起劉氏兄弟在遼東半島上的複州,跟著建虜與大明東江和登萊對抗之時,如今的情況自然要好上了很多。
雖然麾下將士在複州的那些土地財產如今都損失掉了,但是他們卻從軟弱可欺的朝鮮人那裏收獲了更多,不管是東江鎮右路軍將士人人成了大小不一的地主,而且跟著劉氏兄弟輾轉混了多年多年的遼東漢民,也總算是等來了安居樂業的這一天。
破舊簡陋的河岸碼頭上,沒有一個人。
也不知道是本來就沒有人,還是說那些朝鮮人見了大明的船隊之後逃之夭夭,總之當尹暄從船上下來的時候,碼頭上空無一人。
尹暄從船上下來,然後帶著自己的一些親信隨從,向著位於黃海道北部,距離大同江並不遠的黃州城進發。
朝鮮所謂的黃海道,就是以黃州和海州這兩個城池的名字而來的。
如今劃歸了大明的鹹鏡道、平安道也是如此。
鹹鏡道的名字,來源於境內的鹹興和鏡城兩座城池的合稱。
而平安道,則是平壤和安州這兩座城池的合稱。
道下設府、縣,基本上是一個道有那麽兩到三個府,然後六七個小縣城的樣子。
如今失去了牧守之地的尹暄,需要先行迴到漢京,向其兄長朝鮮領議政尹昉通報情況,同時也要先跟朝鮮小朝廷之上的同黨們,事先通個氣,爭取把這個條約順順利利地簽下來。
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那麽尹暄本人,包括金尚容、李廷龜兩人,甚至是包裹尹暄的哥哥領議政尹昉都有可能因此而倒台,甚至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點,不光是金尚容、李廷龜心裏明白,即便是薑曰廣也能夠理解他們的憂慮。
畢竟朝鮮國主派金尚容等人到大明朝的京師去見大明皇帝,目的可不是為了割讓鹹境道和平安道兩道的土地去的,而是想要經過大明皇帝的手,將這些土地從東江鎮的手中要迴來的。
然而這些人並沒有取得這樣的成果,而是帶著一個割讓兩道之地的條約迴來了。
這樣一個情況,是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情況,若是朝鮮國主李倧拒不接受,對於大明這邊來說,最多是再增加點麻煩而已,但是對金尚容這幾個出使大明的使節來說,可就是大禍臨頭了。
因為朝鮮的小朝廷雖然小,但是也黨爭不斷,此時更是也分為了兩大派,一大派是親明派,另一大派是降虜派。
親明派的勢力比降虜的勢力大,但卻也並不能完全壓製住降虜派的聲音,畢竟在天啟七年黃台吉率軍東征朝鮮的時候,親明派是主戰派,而降虜派是主和派。
主戰的結果很清楚,在建虜的八旗鐵騎麵前,朝鮮不堪一擊,當時主戰派的好幾個骨幹大臣,都被主和派給獻出去,被建虜處死了。
這之後,主和派占了上風,於是朝鮮投降了後金,與後金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改向後金稱臣納貢。
等到後金大軍一退,被迫簽訂江華島條約的朝鮮國主李倧,在主戰派的支持下,又拿下了幾個甘當後金軍隊帶路黨的降虜派,最後選擇了一貫支持自己並傾向明朝的騎牆派領袖尹昉當領議政,這才把朝鮮的小朝廷暫時穩定了下來。
但是,朝鮮內部從天啟七年建虜後金國征服朝鮮過程中出現的親明派與降虜派的激烈鬥爭,始終沒有停息過。
尹暄在黃海道上了岸,帶著一些心腹侍從,緊趕慢趕地奔往黃州城而去。
與此同時,薑曰廣一行人繼續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結果沒有走多遠,就遇上了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前來迎接的船隊。
帶領這支內河船隊的將領,正是平壤伯劉興祚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的複州軍反正歸明之後,全都剪掉了醜陋的金錢鼠尾,一開始都是光頭的“和尚兵”,現在半年過了,頭發雖然長出來了,但是還是與正常的大明官軍有所不同,帶上如今明軍統一製式的圓頂寬簷鐵皮盔,與其他邊鎮明軍無異,但是摘掉了頭盔,露出頭上的短發,卻依然給人一種異類的觀感。
正是這些此前光頭、如今短發示人的東江鎮右路兵,既讓大同江兩岸的朝鮮人切齒痛恨,同時又讓他們聞風喪膽。
東江鎮在戰後整編的過程中,劉興祚以平壤伯的身份擔任東江鎮右路總兵,他的幾個弟弟也都在東江鎮右路總兵府擔任各級將領職務。
其中劉興治被任命為東江鎮右路副總兵,然而就在兩三個月之前,劉興治又被崇禎皇帝欽命征調入京,去擔任了京營之中三千營的副總兵,而接替他的也不是別人,正是劉興祚、劉興治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兄弟在崇禎元年九月反正歸明之後,如今成了那場戰事之後最大的贏家之一,如果不計算那些在戰爭之中損失的複州軍兵力的話,劉氏兄弟甚至可以說是那場戰事之後在朝鮮半島上得利最大的一支力量了。
崇禎皇帝在戰後特意表現出來的對劉氏兄弟的重視和恩遇,讓他們大為放心,而將劉氏兄弟及其麾下安排在平壤城以及周邊地區,同樣也他們以及他們麾下的複州兵們非常滿意。
與如今東江鎮整編之後的前其他四路相比,右路不僅遠離遼東的建虜,相對更加安全,而且大同江兩岸的土地也比其他四路的防區更為肥沃和易於耕種。
因為這片地區,此前就是朝鮮國內開發較早的地區,大多數都是平原熟地,不需要篳路藍縷、大事墾荒即可坐享其成,隻要把這塊土地上原本已經不多的朝鮮人全數殺掉或者趕走即可。
而劉興祚、劉興治這些人的手下,早在跟著建虜打朝鮮的時候,就已經殺過不少棒子了,知道棒子的虛實,此時更是無所顧忌,肆無忌憚。
之前,征服朝鮮的過程中,跟著建虜軍隊打頭陣的複州軍,燒殺搶掠而來的東西大部分是要上交給建虜的,根本得不到多少戰利品,而此時不同,不管是圈占的土地也好,搶來的錢糧也好,全都是自己的家底,都是自己的私產,這樣一開,哪裏還會手下留情?!
所過之處,男女老幼之中但凡敢於反抗的全數被殺,唯有青年女子能夠留下,土地房屋、糧食牲畜一概據為己有,那真是一針一線都不肯給棒子留下!
短短半年之內,不光是原定的大同江以西沿岸的土地,盡數歸入劉氏兄弟及其親信部將的手中,原本屬於朝鮮勳舊貴族的大量土地和莊園,成為了他們的私產,而且大同江南江以東的許多肥沃土地也都成了東江右路總兵府的軍屯民屯地區了。
這一線的城池自然成為了劉氏兄弟及其親信部將的地盤,而城池之外原本的朝鮮行政區劃也全被廢除,土地上所有的朝鮮人要麽逃走,要麽被殺,要麽淪為東江鎮右路軍將士的家奴,然後被編入整個東江鎮的三十六堡軍屯、六十四堡民屯的統治體係之中。
東江鎮的三十六堡軍屯,劉氏兄弟的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占了其中的六堡,六十四堡民屯之中,劉氏兄弟的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卻獨占了十四堡。
軍屯六堡,意味著劉氏兄弟的麾下在編士卒有六千人,背後就是六千戶軍屬家庭,而民屯十四堡這意味著,劉氏兄弟的治下有一萬四千戶遼東漢人難民,若按平均每戶五口計算的話,那麽就有七萬人左右。
不僅如此,每戶出一個丁壯,劉氏兄弟的麾下除了領餉的正規軍六千人以外,迅速就又擁有了利用淘汰下來的複州軍武器,裝備起來的一萬四千東江鎮右路鄉兵。
之所以劉氏兄弟的治下,比其他四路的平均戶口數要多上不少,就是因為他們所占據的土地不僅都是易於耕種的熟地,而且還遠離鴨綠江西側的建虜腹地,因此更加安全,更能吸引遼東漢民來此占地定居。
總體上,比起劉氏兄弟在遼東半島上的複州,跟著建虜與大明東江和登萊對抗之時,如今的情況自然要好上了很多。
雖然麾下將士在複州的那些土地財產如今都損失掉了,但是他們卻從軟弱可欺的朝鮮人那裏收獲了更多,不管是東江鎮右路軍將士人人成了大小不一的地主,而且跟著劉氏兄弟輾轉混了多年多年的遼東漢民,也總算是等來了安居樂業的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