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個時候,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當然早就已經明白了畢懋康、孫元化等人所說之物,到底是個什麽東西了。


    沒錯,孫和鬥演示投擲的所謂轟天雷,正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手榴彈的前身。


    其實,歸根溯源的話,手榴彈還真的就是中國人的發明。


    最晚到了北宋年間,當時的禁軍和西軍之中,就已經裝備了大量的手榴彈。


    隻是那時的手榴彈,還叫作震天雷,而且由於黑火藥古方的原因,威力也並不大,就像是一個裝足了普通火藥的大炮仗一樣,在野戰之中最大的作用,或許就是給西夏或者遼軍的騎兵,製造一些混亂罷了。


    因為當時的火藥威力不夠,震天雷中的火藥要是裝多了,就投擲不了多遠,要是把藥裝少了,殺傷力又不夠,所以,宋代的時候,震天雷主要被用於守城作戰。


    因為在守城戰中,可以過量裝藥,然後給攻城的敵人造成一定的殺傷和威懾。


    不過,與大炮仗不同的是,原始的手榴彈或者說震天雷的外殼,多數都是采取土陶、石頭或者陶瓷製作的,裏麵除了裝上大量火藥之外,還要裝上各種彈丸,比如碎石、鐵釘、鐵蒺藜等等。


    整個形狀,類似石榴一般,麵外是光滑的表皮,而裏麵則如同石榴籽一樣,裝滿了各種鐵釘、碎石、彈丸等等傷人之物。


    而這也正是後世所謂榴彈的起源,榴彈的榴,指的就是石榴的榴。


    當然了,這種傳統的原始手榴彈,到了南宋滅亡之後,就已經不常見了,而明初之時,大明軍威之重,也不需要這種主要用於防禦的守城武器,所以也沒有什麽發展。


    倒是這種震天雷,隨著蒙古人的西征歐洲,傳到了西方,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西方人的戰場上就開始出現改進型的手榴彈了。


    拿破侖麾下最著名的軍團,就是擲彈兵軍團,而所謂的擲彈兵,實際上就是徒手投擲手榴彈的一個兵種。


    因為到了拿破侖的時候,手榴彈的發展已經有了質的變化,火藥威力的大增,使得手榴彈的威力也隨之大增,並且也不再僅僅用於城堡防禦了,而是被拿破侖創造性地集中用於野戰進攻之中。


    拿破侖在戰爭史上最大的創舉,恐怕就是火炮在野戰進攻中的大規模集中使用和手榴彈在野戰進攻中的大規模使用了。


    不過,拿破侖的這兩個壯舉,今後就要屬於如今這位大明崇禎皇帝陛下了。


    因為隨著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葡萄牙槍炮技師的重用,特別是武備院對於原來工部火藥局的統一監管,大明武備院各個火藥廠生產出來的顆粒黑火藥的質量已經大有提升了。


    明朝時候,大明軍隊中的火器普及程度比當時的西方還要廣,但是神機營主力裝備的所謂“神槍”,就製造配備了九萬杆之多。


    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帶著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大舉脅迫明軍放開了居庸關,然後大舉進攻京師,而於謙等明朝大臣之所以能夠取得北京保衛戰的輝煌勝利,靠的就是神機營留在京師的大量火器。


    而到了明末之後,之所以在遼東一敗再敗,除了明末明軍火器自身的質量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明末朝廷官辦火藥廠生產的火藥質量實在是太差了。


    黑火藥的配比比例,明朝的工匠們早就掌握了,但是由於朝廷財政緊張,投入較少,而且火藥生產的精細管理嚴重不到位,到處都是胡亂應付、敷衍了事,使得木炭、硫磺、硝石之中雜質過多。


    甚至有的火藥幹脆就是濫竽充數,裏麵還摻雜了許多沙土。


    這樣一來,裝填了這類劣質火藥的槍炮,要麽打不響,要麽威力小的可憐。


    戰場之上,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一旦發生這樣的問題,主要裝備都是火器的明軍,焉能不敗,焉能不逃?!


    這個問題,當然必須高度重視。


    恰好,孫和鬥從濠鏡澳帶迴來的第二批葡萄牙人中,就有幾個專門製作黑火藥的工匠,一個叫作迪亞士的葡萄牙老水手。


    崇禎皇帝接見過孫和鬥等人不久,就在孫和鬥的推薦下,被急於解決火藥威力問題的孫元化,任命為武備院火藥局的副使,專門指導武備院火藥生產,並驗收各個火藥廠的成品,火藥的質量一下子就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提升。


    而這也是孫和鬥、迪亞士等人敢於向皇帝演示“手榴彈”的根本原因。


    孫和鬥演示完了轟天雷的投擲和爆炸之後,圍在皇帝身邊的諸臣,以及如今由鹿善繼的兒子鹿化麟所統帶的拱衛司人員,也都是鬆了一口氣。


    轟天雷擁有如此大的威力,若是有人陰謀不軌,將之投擲到了皇帝的身邊,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看來今後一定要好好勸勸皇帝陛下,不要輕易到武備院的這些廠區裏來了。


    孫承宗和李邦華相互對視了一眼之後,孫承宗說道:“臣等恭喜陛下,我大明軍隊又獲一殺敵利器!從此,寧錦防線更可以高枕無憂了!”


    李邦華也說道:“此物雖小,但卻大有來頭。如今經武備院改造之後,威力大增!此誠可謂近戰禦敵之利器!若陛下,允準武備院即可設立作坊,專司督造,盡快裝備神機營和近衛軍。”


    崇禎皇帝聽完兩位軍機大臣的這些話,點了點頭,剛想說話,就看見孫和鬥走了過來,手中還拿著一個已被拆解開來的轟天雷,隔著數步跪下說道:“稟報陛下,微臣已將一枚轟天雷拆解,去掉了彈藥,特來呈給陛下!”


    崇禎皇帝當即說道:“準了,拿來朕看!”


    隨侍在皇帝附近的鹿化麟當即上前,從孫和鬥手中接過了已被拆解成了兩個部分的轟天雷。


    鹿化麟拿過來之後,先被皇帝身邊的李邦華接過。


    李邦華看了又看之後,才又親手遞給崇禎皇帝。


    對李邦華等人的小心謹慎,崇禎皇帝當然能夠理解,即便是四百年後的後世,普通人觸碰手榴彈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行為,何況當下還是四百年前的明朝,而他還是如今這個大明王朝的皇帝。


    崇禎皇帝衝李邦華點了點頭,然後從他手中接過了已被拆分為一個菠蘿一般大小的鐵皮彈殼和一個半尺長的木製手柄。


    鐵皮彈殼是生鐵鑄造或者鍛造的,很薄,也很粗糙,而木製手柄是中空的,其中空的部分塞得的正是導火的藥撚子。


    這個所謂的轟天雷,結構非常簡單,也很輕便,充填火藥彈丸之後也不過一兩斤重,製造和使用起來並不困難。


    雖然比後世的手榴彈略重一點,但是考慮到如今的黑火藥即便是顆粒化的黑火藥,也沒有後世的炸藥威力大,所以裝藥量多一點,也是很合理的了。


    對於這個時代而言,這個轟天雷存在的唯一問題,或許就是如何更方便地點火了。


    因此它的引信,是最原始的藥撚子。雖然導火的功能還不錯,但是要那點著了,卻必須靠明火才能完成。


    所以,要想大量裝備這種有點近代化了的手榴彈,就必須給每一個擲彈兵配備一根火把。


    否則,到了臨陣之時,又該如何在千鈞一發之際,點燃手榴彈的導火索呢。


    詳細地看完了這個轟天雷的構造,崇禎皇帝衝著跪在遠處的孫和鬥招了招手,讓他過來,對他說道:“朕看這個轟天雷很不錯,你能造出這個來,說明你很有頭腦!不過這個轟天雷,也頗有可改進之處。


    “一個就是引信的長短,需要好好研究琢磨,若是長了,該爆炸的時候不爆炸,則發揮不了該有的作用。若是短了,不該爆炸的時候爆炸,則未傷敵而先傷己,更不允許。


    “二來就是整體的重量,也需要考慮。太重了,投擲的距離就受影響,太輕了,又沒有了爆炸的威力。”


    說到這裏,崇禎皇帝掃視了一圈身邊諸臣,對著畢懋康、孫元化等人說道:“這個問題,不光是這個轟天雷的問題,而是整個火藥生產的問題,卿等下下功夫研究火藥的配比比例,除了仔細研磨篩選之外,還要力爭在火藥的生產上有統一的標準,有大的改進。因為隻有火藥的威力上來了,這個轟天雷的重量才能下來,而威力卻不受影響。”


    崇禎皇帝說完這個話,畢懋康、孫元化等人立刻躬身領旨應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