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情安排妥當之後,居庸關南北關城已經被夜色籠罩。
崇禎皇帝與隨侍眾人簡單用過晚飯,當夜就在城樓之上下榻過夜。
王國興及其麾下的錦衣衛,以及皇帝親選的十二名禦前侍從武官,自然輪番站崗放哨履職盡責。
這個季節,居庸關南關城上的夜晚自然要比紫禁城中冷上許多,但是夜宿居庸雄關之上,加上又有海蘭珠這樣的美人暖床,即使再冷的夜晚也比春宵還短暫。
當天晚上,崇禎皇帝與海蘭珠夜宿關城之上,皇帝對海蘭珠說道:“朕本想帶你領略一番居庸秋色,沒想到居庸關的軍備卻是荒廢至此。朕的做法,沒有嚇到你吧?”
海蘭珠看著眼前的皇帝,心裏麵的情感十分糾結複雜。
眼前這個皇帝,時而溫柔如水、善解人意,時而又冷酷殘忍、喜怒無常,雖然嫁入宮中才半個多月,卻已經領略了皇帝的很多個側麵。
此時聽皇帝這麽問自己,海蘭珠略微停頓,然後說道:“陛下能夠帶著臣妾出宮,到居庸關散心,臣妾已經感激不盡。國家大事要緊,陛下不必在意臣妾的感受!”
見海蘭珠如此說,崇禎皇帝也不再多問,在海蘭珠的侍候下更衣休息不提。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在後世的時候,當然是來過居庸關長城的,早就對居庸關地理的險要及位置的重要牢記在心了,如今有機會看到將近四百年前原汁原味的這段長城,心中自然也是十分興奮。
所以第二題太陽初升,簡單交代一番之後,崇禎皇帝留下孫承宗、劉文炳繼續主持處置城中事務,自己則帶著王承恩、海蘭珠、王國興,以及黃得功、劉廷傑等侍從武官,沿著關城一路行將過去,將居庸關左右翼的城關要塞,逛了一個遍。
居庸關附近的這段長城,位於外長城與內長城的交接之處,是內長城東端的第一雄關。
而所謂的內長城,其實主要有這麽兩段:一段是指京師的西側,沿著太行山東麓餘脈修築的幾百裏呈南北走向的長城,主要有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白羊口等幾個重要的軍事關口。
另一段,則是在大同鎮的後方,山西太原府的北方,從紫荊關一線往西,繞了一個大圈,直到與大同鎮北麵的外長城相接,也呈東西走向,主要關口有平型關、雁門關等。
這兩段內長城,基本上是把大同和宣府兩個鎮給圈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麽明代太原府所在的山西鎮,雖然地理上並不與漠南蒙古接壤,卻又稱作九邊邊鎮的原因。
因為這一道上千裏公裏長的內長城,是大明針對蒙古修建的第二條西北防線。
從這裏也能夠看出,明代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絕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事實上,以北京為都城,就當時的軍事形勢來看,的確是非常冒險的一種做法。
擱在明成祖朱棣這種相信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皇帝身上,都城放在邊境線上,的確是有利於組織對塞外異族的軍事進攻,可是擱在後來不如他的皇帝身上,卻是相當危險的。
因為,一個不慎就可能造成滅頂之災。
整個明朝曆史上,不算後期的建虜入寇,就單說韃靼瓦剌這樣的蒙古部落入寇京師,就發生過好幾次,距離崇禎年間最近的一次,就發生在嘉靖時期,同樣是兵臨京師城下,京師戒嚴。
正是漠南蒙古的這一次入寇京師,才迫使嘉靖皇帝下決心,在大同鎮和宣府鎮的背後,不計代價重修了一道從居庸關往南,然後再往西翻山越嶺、綿延千裏的內長城。
來到居庸關的第二日上午,在眾人的陪同下,崇禎皇帝沿著關城的東西翼城,重溫了一遍居庸關長城的險峻景色,直到午時前後,才盡興而歸,迴到南關城城樓的下榻之所。
剛剛用過劉文炳著人在城中酒肆精心準備的午飯,就聽見負責把守南關城樓及其城外墩堡的殿前司指揮李若璉在外向緊急請見。
崇禎皇帝讓人傳李若璉進來之後,隻聽李若璉跪下說道:“啟稟陛下,南關城外墩堡傳信,說薊鎮劉策劉總兵率領麾下三百餘親軍,已到南門外五裏處。是否準其入城,請陛下明示!”
崇禎皇帝聽了這話心中倒是一驚,這麽快就來了,看來昨日自己一到居庸關,就有人出城向劉策通報消息啊!
好在自己也是一個急性子,昨天下午就把城內守將和守軍處理了,該正法的已經正法,該關押的也已經關押,沒給劉策或者其他什麽人留下求情或者其他轉圜的機會。
對於劉策這個曆史上的庸碌之人,崇禎皇帝倒不是非要致他於死地不可。
一開始核實九邊兵員之時,薊鎮報的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約有兩萬人,這一點博得了崇禎皇帝的好感。
但是當薊鎮監軍禦史施邦曜上任之後,通過發餉再次核對的時候,發現即便是報了兩萬人,其中還有相當部分的空餉成分。
當時得了施邦曜的密折,崇禎皇帝就想發作,然而擔心牽一發而動前身,同時也考慮到擔心引起兵變,影響京畿周邊的穩定,所以忍而未發。
這一世,崇禎皇帝本來想著找個機會把他換掉就好,可是如今這個局麵,不殺他卻是不行了。
一來,這個人看來政治上十分糊塗,皇帝勵精圖治要求整頓邊備,居庸關如此重要,卻依然鬆懈成這個樣子。
二來,這個人在原本曆史上鎮守薊鎮邊關,崇禎二年冬黃台吉率軍入寇京畿,因為防禦空虛而被突破的正是薊鎮沿線。
建虜突破後,劉策坐擁薊鎮軍隊卻應對失措,隻知道固守自保,放任建虜軍隊西進京師。
最可恨的是,當趙率教帶著山海鎮的大軍與建虜軍隊激戰四晝夜,人困馬乏、亟待休整的時候,來到薊州城下,劉策卻拒絕其率軍入城。
最後,趙率教萬般無奈之下,隻得率領麾下疲憊困頓之兵迴頭,就在薊鎮城外,與隨後追趕而至的建虜大軍決死一戰,落得身死兵敗。
而劉策隻是固守不出,既不讓趙率教入城,也不派兵出城支援趙率教所部作戰。
曆史上,崇禎三年,建虜大軍退出關外之後,崇禎皇帝得知趙率教身死的情形,忍無可忍之下,還是把這個劉策及其麾下三屯營另一總兵給斬首棄市了。
此時聽得李若璉稟報說,劉策就要到了,崇禎皇帝當派人傳來了孫承宗和劉文炳,並讓王承恩到南關城的甕城外去迎一下,然後直接帶到關城上相見。
沒過多大一會兒,就聽見一陣有力的腳步聲傳來,王承恩帶著劉策上了城,然後進了皇帝所在的城樓。
南關城的城樓共有兩層,一層如今是皇帝白天召見其他人的地方,二層則是皇帝晚上留宿的地方。
後世的滿清皇帝曾在居庸關中修建了一處行宮,但是明朝的時候在居庸關卻還沒有行宮。
好在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雖然在政務和軍務上非常不好糊弄,但在吃穿住行上卻向來馬馬虎虎,並不挑剔。
居庸關中有官署、有寺廟、有書館,也有王成胤等官員的府邸,任何一處的條件,都要比這城樓上好得多了,但崇禎皇帝執意在此休息和下榻,誰也沒有辦法。
五十多歲的薊鎮總兵劉策,在王承恩的引領下,很快就上了城,進了南關內城門正上方的城樓之中,見崇禎皇帝正襟危坐地在裏麵等著他,當即跪地說道:“臣薊鎮總兵官劉策拜見陛下!”然後叩頭,等待皇帝說話。
崇禎皇帝見劉策一個人進來,知道其所帶親衛已被留在城下,於是說道:“朕以為劉卿日落方能趕到,未曾想午時三刻即到,劉卿何來之速也?”
見崇禎皇帝麵無表情說起這話,再見皇帝周邊侍立著一大群人,而其中卻不見王成胤的身影,劉策的心中略微有點忐忑,斟酌著說道:“臣近日恰好往西沿邊巡察,半道碰上陛下所派使者,是以兼程趕至。”
崇禎皇帝與隨侍眾人簡單用過晚飯,當夜就在城樓之上下榻過夜。
王國興及其麾下的錦衣衛,以及皇帝親選的十二名禦前侍從武官,自然輪番站崗放哨履職盡責。
這個季節,居庸關南關城上的夜晚自然要比紫禁城中冷上許多,但是夜宿居庸雄關之上,加上又有海蘭珠這樣的美人暖床,即使再冷的夜晚也比春宵還短暫。
當天晚上,崇禎皇帝與海蘭珠夜宿關城之上,皇帝對海蘭珠說道:“朕本想帶你領略一番居庸秋色,沒想到居庸關的軍備卻是荒廢至此。朕的做法,沒有嚇到你吧?”
海蘭珠看著眼前的皇帝,心裏麵的情感十分糾結複雜。
眼前這個皇帝,時而溫柔如水、善解人意,時而又冷酷殘忍、喜怒無常,雖然嫁入宮中才半個多月,卻已經領略了皇帝的很多個側麵。
此時聽皇帝這麽問自己,海蘭珠略微停頓,然後說道:“陛下能夠帶著臣妾出宮,到居庸關散心,臣妾已經感激不盡。國家大事要緊,陛下不必在意臣妾的感受!”
見海蘭珠如此說,崇禎皇帝也不再多問,在海蘭珠的侍候下更衣休息不提。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在後世的時候,當然是來過居庸關長城的,早就對居庸關地理的險要及位置的重要牢記在心了,如今有機會看到將近四百年前原汁原味的這段長城,心中自然也是十分興奮。
所以第二題太陽初升,簡單交代一番之後,崇禎皇帝留下孫承宗、劉文炳繼續主持處置城中事務,自己則帶著王承恩、海蘭珠、王國興,以及黃得功、劉廷傑等侍從武官,沿著關城一路行將過去,將居庸關左右翼的城關要塞,逛了一個遍。
居庸關附近的這段長城,位於外長城與內長城的交接之處,是內長城東端的第一雄關。
而所謂的內長城,其實主要有這麽兩段:一段是指京師的西側,沿著太行山東麓餘脈修築的幾百裏呈南北走向的長城,主要有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白羊口等幾個重要的軍事關口。
另一段,則是在大同鎮的後方,山西太原府的北方,從紫荊關一線往西,繞了一個大圈,直到與大同鎮北麵的外長城相接,也呈東西走向,主要關口有平型關、雁門關等。
這兩段內長城,基本上是把大同和宣府兩個鎮給圈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麽明代太原府所在的山西鎮,雖然地理上並不與漠南蒙古接壤,卻又稱作九邊邊鎮的原因。
因為這一道上千裏公裏長的內長城,是大明針對蒙古修建的第二條西北防線。
從這裏也能夠看出,明代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絕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事實上,以北京為都城,就當時的軍事形勢來看,的確是非常冒險的一種做法。
擱在明成祖朱棣這種相信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皇帝身上,都城放在邊境線上,的確是有利於組織對塞外異族的軍事進攻,可是擱在後來不如他的皇帝身上,卻是相當危險的。
因為,一個不慎就可能造成滅頂之災。
整個明朝曆史上,不算後期的建虜入寇,就單說韃靼瓦剌這樣的蒙古部落入寇京師,就發生過好幾次,距離崇禎年間最近的一次,就發生在嘉靖時期,同樣是兵臨京師城下,京師戒嚴。
正是漠南蒙古的這一次入寇京師,才迫使嘉靖皇帝下決心,在大同鎮和宣府鎮的背後,不計代價重修了一道從居庸關往南,然後再往西翻山越嶺、綿延千裏的內長城。
來到居庸關的第二日上午,在眾人的陪同下,崇禎皇帝沿著關城的東西翼城,重溫了一遍居庸關長城的險峻景色,直到午時前後,才盡興而歸,迴到南關城城樓的下榻之所。
剛剛用過劉文炳著人在城中酒肆精心準備的午飯,就聽見負責把守南關城樓及其城外墩堡的殿前司指揮李若璉在外向緊急請見。
崇禎皇帝讓人傳李若璉進來之後,隻聽李若璉跪下說道:“啟稟陛下,南關城外墩堡傳信,說薊鎮劉策劉總兵率領麾下三百餘親軍,已到南門外五裏處。是否準其入城,請陛下明示!”
崇禎皇帝聽了這話心中倒是一驚,這麽快就來了,看來昨日自己一到居庸關,就有人出城向劉策通報消息啊!
好在自己也是一個急性子,昨天下午就把城內守將和守軍處理了,該正法的已經正法,該關押的也已經關押,沒給劉策或者其他什麽人留下求情或者其他轉圜的機會。
對於劉策這個曆史上的庸碌之人,崇禎皇帝倒不是非要致他於死地不可。
一開始核實九邊兵員之時,薊鎮報的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約有兩萬人,這一點博得了崇禎皇帝的好感。
但是當薊鎮監軍禦史施邦曜上任之後,通過發餉再次核對的時候,發現即便是報了兩萬人,其中還有相當部分的空餉成分。
當時得了施邦曜的密折,崇禎皇帝就想發作,然而擔心牽一發而動前身,同時也考慮到擔心引起兵變,影響京畿周邊的穩定,所以忍而未發。
這一世,崇禎皇帝本來想著找個機會把他換掉就好,可是如今這個局麵,不殺他卻是不行了。
一來,這個人看來政治上十分糊塗,皇帝勵精圖治要求整頓邊備,居庸關如此重要,卻依然鬆懈成這個樣子。
二來,這個人在原本曆史上鎮守薊鎮邊關,崇禎二年冬黃台吉率軍入寇京畿,因為防禦空虛而被突破的正是薊鎮沿線。
建虜突破後,劉策坐擁薊鎮軍隊卻應對失措,隻知道固守自保,放任建虜軍隊西進京師。
最可恨的是,當趙率教帶著山海鎮的大軍與建虜軍隊激戰四晝夜,人困馬乏、亟待休整的時候,來到薊州城下,劉策卻拒絕其率軍入城。
最後,趙率教萬般無奈之下,隻得率領麾下疲憊困頓之兵迴頭,就在薊鎮城外,與隨後追趕而至的建虜大軍決死一戰,落得身死兵敗。
而劉策隻是固守不出,既不讓趙率教入城,也不派兵出城支援趙率教所部作戰。
曆史上,崇禎三年,建虜大軍退出關外之後,崇禎皇帝得知趙率教身死的情形,忍無可忍之下,還是把這個劉策及其麾下三屯營另一總兵給斬首棄市了。
此時聽得李若璉稟報說,劉策就要到了,崇禎皇帝當派人傳來了孫承宗和劉文炳,並讓王承恩到南關城的甕城外去迎一下,然後直接帶到關城上相見。
沒過多大一會兒,就聽見一陣有力的腳步聲傳來,王承恩帶著劉策上了城,然後進了皇帝所在的城樓。
南關城的城樓共有兩層,一層如今是皇帝白天召見其他人的地方,二層則是皇帝晚上留宿的地方。
後世的滿清皇帝曾在居庸關中修建了一處行宮,但是明朝的時候在居庸關卻還沒有行宮。
好在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雖然在政務和軍務上非常不好糊弄,但在吃穿住行上卻向來馬馬虎虎,並不挑剔。
居庸關中有官署、有寺廟、有書館,也有王成胤等官員的府邸,任何一處的條件,都要比這城樓上好得多了,但崇禎皇帝執意在此休息和下榻,誰也沒有辦法。
五十多歲的薊鎮總兵劉策,在王承恩的引領下,很快就上了城,進了南關內城門正上方的城樓之中,見崇禎皇帝正襟危坐地在裏麵等著他,當即跪地說道:“臣薊鎮總兵官劉策拜見陛下!”然後叩頭,等待皇帝說話。
崇禎皇帝見劉策一個人進來,知道其所帶親衛已被留在城下,於是說道:“朕以為劉卿日落方能趕到,未曾想午時三刻即到,劉卿何來之速也?”
見崇禎皇帝麵無表情說起這話,再見皇帝周邊侍立著一大群人,而其中卻不見王成胤的身影,劉策的心中略微有點忐忑,斟酌著說道:“臣近日恰好往西沿邊巡察,半道碰上陛下所派使者,是以兼程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