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吉日嘎郞圖會盟後的第二天,也就九月初十,諸部聯軍議定了征討喀喇沁的方略,以科爾沁、敖漢部的騎兵為前鋒,以巴林、翁牛特、克什克騰等西拉木倫河上遊部落為右翼,以奈曼、紮魯特、庫倫等部為左翼,兵分三路,準備分進合擊烏蘭哈達。
諸部聯軍號稱兩萬,實際上真正作戰的騎兵隻有八千左右,剩下的就是各部自帶的牧奴和仆從,合計也有五千餘人。再加上,用於作戰的騎兵都是一人雙馬的配備,所以整個聯軍看起來,的確是聲勢浩大。
諸部會盟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九月十一日,聯軍南下,渡過了西拉木倫河,開啟了對喀喇沁部的征討。
兩萬匹駿馬帶著八千左右大軍和五千仆從,以及那些仆從驅趕著的大量牛羊輜重大舉南下,那場麵,即使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也絕對當得上浩浩蕩蕩這四個字了。
聯軍往南過了西拉木倫河以後,開始分為三路,右翼走西路,從老哈河的西麵南下,左翼走東路,沿著大淩河的上遊西安南下,而以齋桑、孔果爾為首的科爾沁主力走中路,沿著老哈河的東麵南下。
整個進軍場麵,中路突前,東西兩路靠後,三路大軍成品字形,向著烏蘭哈達的方向行進。
聯軍南下的消息,布爾哈圖當然很快就知道了,而此時安排完營州後屯衛的榷場事務之後,已經趕迴了義州的陳仁錫,也很快就知道了。
自從三四月出使喀喇沁部,成功地把布爾哈圖留在了大明這一邊之後,陳仁錫就知道科爾沁和敖漢部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甚至有可能建虜都會出兵來襲。
所以,他對建虜和科爾沁的動向始終高度關注,一邊按照朝廷給的命令,在原來遼東柳條邊牆之外的原營州後屯衛故地舊城,也就是後世的淩南地區建設榷場,一邊向北派出一批又一批哨探,前往科爾沁和建虜方向打探消息。
後來又有了朝廷關於建虜可能在九月大舉進攻東江鎮的情報,以及隨後王振遠帶人前來通報的情況,陳仁錫很快就確定了科爾沁和敖漢等部聯軍南下征討喀喇沁的大致日期。
蒙古草原上的部落戰爭鮮少有堂堂正正的列陣對戰,多數時候都是靠著偷襲、埋伏或者突擊致勝。
因此一旦對方知道了你的底牌或者知道了你即將來攻的大致日期,那麽你的進攻就會失去突然性,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失敗。
陳仁錫在大致確定了諸部聯軍進攻喀喇沁的日子之後,打發王振遠離開,然後很快就安排好了營州後屯衛故地舊城(後世淩南附近)的榷場事務,由陳國威帶著千餘人馬留守榷場,自己則在胡一魁等人的保護之下,帶著其餘數營人馬趕往已經增築完畢的義州城。
如今陳仁錫的監軍標營也是三千餘人,全是騎兵,留下千餘騎留守榷場之外,還有兩千騎,都由前不久從遼東鎮軍中抽調前來的沙場老將左光先領著,一同趕往義州。
寧遠兵變平息之後,薊遼督師鹿善繼挾平亂之威,對遼東鎮的軍隊進行了重新調整和部署,不僅把遼鎮重新分為了五路,而且在五路統製到任之後,分別對各路人馬也進行了校閱和揀選,總計精選出了六萬馬步精銳,作為主力戰兵進行分路部署。
同時,報經軍機處同意,薊遼督師府對各路統製精選剩餘的老弱傷殘軍卒兩萬多人,統一做出了安排。
願意退伍歸田並且有家可歸的,一次發給十二個月的餉銀,也就是二十四枚崇禎銀元,給予文書,打發返鄉。
願意退伍歸田但是無家可歸的,一次發給六個月的餉銀,也就是十二枚崇禎銀元,同時在營州後屯衛故地左近,按入伍年限,授予山野荒田屯墾,發給文書,不取賦稅。
就這樣,五路精選剩餘的兩萬多老弱傷殘軍卒,一次性安置出去一萬多人。
而剩餘不願退伍的,則集中在了一起,成立了一個龐大的輜重匠作營,與之前募集的青壯民夫們一起,分作了三路,在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和葡萄牙退役軍官高卡烏斯的指導下,采取增築棱堡的方法,改造重修錦州與寧遠之間的塔山堡、杏山堡和鬆山堡。
而如今已經年過四十,卻還隻是一個營官遊擊的左光先,就在這次調整大潮中下崗了,在左路統製官林茂春主持的左路校閱和揀選之中落選了,最後被安排到輜重匠作營中任職。
左光先被裁汰,不是因為他不夠英勇善戰或者年紀大等別的什麽原因,而隻是因為來自東江鎮的左路統製官老將林茂春,有一批自己的親信部將需要安排。
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被抽調到了西北,跟隨著洪承疇剿滅流寇的時候,左光先才展露出了過人的軍事才幹,屢次以少勝多大敗流賊,立下戰功無數,並被崇禎皇帝一再提拔,最後成為總兵。
如今的左光先已經年過四十,尚未立下後來的驚人功業,所以林茂春當然不會對他另眼相看。
又因為陳仁錫的監軍標營向來缺將,諸路悍將又不願去新建的監軍標營,不得已隻好從諸路揀選剩下的遊擊以下官佐之中選取,於是不甘於押運輜重、督導築城的左光先,很快就到了陳仁錫的麾下。
得到這個機會的左光先,很快就顯示出了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治軍練兵樣樣拿手,還不到倆月,就得到了陳仁錫的賞識與信任,在陳仁錫的奏請之下成功由遊擊升任為參將,統領遼東鎮監軍標營。
對於這個情況,崇禎皇帝當然是掌握的,享有密折奏事之權的陳仁錫,如今每隔上個十天半月,就會向皇帝奏報遼東的大事小情。
再加上錦衣衛遼東千戶所和東廠遼東站不間斷的情報遞送,如今的崇禎皇帝對於遼東鎮的掌控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本曆史上的那位。
但是對於陳仁錫在密折中推薦提拔的左光先,崇禎皇帝的心態是複雜的,因為他知道這個人曆史上的命運。
左光先在對流賊作戰中屢立戰功,曆史上的崇禎皇帝也曾多次提拔重用他,但在崇禎末年的一次作戰中見大勢已去,主動投降了李自成,並跟著李自成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
滿清入關後,左光先又一路跟著李自成西逃,在途中與追擊的清軍激戰被俘而死。
說起來,逼死崇禎皇帝的罪行他也有份,所以得知了這員驍將的消息,崇禎皇帝心情複雜。
然而考慮到如今大明的局勢與曆史上相比已有好轉,而且距離後來左光先投賊還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所以最後崇禎皇帝還是同意了陳仁錫的建議,交代兵部很快就批準了對左光先的提拔任用。
至於崇禎皇帝心中的擔憂,陳仁錫當然不知道。交代陳國威帶著千餘人馬留守營州後屯衛的榷場之後,他就帶著胡一魁、左光先等人,一路趕往義州城,同時遣人將科爾沁聯合東蒙諸部會盟征討喀喇沁的相關情況,以及自己的判斷,報告給了薊遼督師鹿善繼。
一方麵,陳仁錫請薊遼督師府加強廣寧、大淩河方向的哨探,密切注意建虜的動向。
另一方麵,請薊遼督師府傳令遼西義州軍隊,也就是遼東鎮左路軍做好應對西北草原上突變的準備。
就在曹文詔、牛聚明從熱河堡出發輾轉北上直搗左翼科爾沁後方的第二天,安排好榷場事務的陳仁錫也出發北上了,目標則是自己今後的駐節之地義州城。
諸部聯軍號稱兩萬,實際上真正作戰的騎兵隻有八千左右,剩下的就是各部自帶的牧奴和仆從,合計也有五千餘人。再加上,用於作戰的騎兵都是一人雙馬的配備,所以整個聯軍看起來,的確是聲勢浩大。
諸部會盟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九月十一日,聯軍南下,渡過了西拉木倫河,開啟了對喀喇沁部的征討。
兩萬匹駿馬帶著八千左右大軍和五千仆從,以及那些仆從驅趕著的大量牛羊輜重大舉南下,那場麵,即使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也絕對當得上浩浩蕩蕩這四個字了。
聯軍往南過了西拉木倫河以後,開始分為三路,右翼走西路,從老哈河的西麵南下,左翼走東路,沿著大淩河的上遊西安南下,而以齋桑、孔果爾為首的科爾沁主力走中路,沿著老哈河的東麵南下。
整個進軍場麵,中路突前,東西兩路靠後,三路大軍成品字形,向著烏蘭哈達的方向行進。
聯軍南下的消息,布爾哈圖當然很快就知道了,而此時安排完營州後屯衛的榷場事務之後,已經趕迴了義州的陳仁錫,也很快就知道了。
自從三四月出使喀喇沁部,成功地把布爾哈圖留在了大明這一邊之後,陳仁錫就知道科爾沁和敖漢部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甚至有可能建虜都會出兵來襲。
所以,他對建虜和科爾沁的動向始終高度關注,一邊按照朝廷給的命令,在原來遼東柳條邊牆之外的原營州後屯衛故地舊城,也就是後世的淩南地區建設榷場,一邊向北派出一批又一批哨探,前往科爾沁和建虜方向打探消息。
後來又有了朝廷關於建虜可能在九月大舉進攻東江鎮的情報,以及隨後王振遠帶人前來通報的情況,陳仁錫很快就確定了科爾沁和敖漢等部聯軍南下征討喀喇沁的大致日期。
蒙古草原上的部落戰爭鮮少有堂堂正正的列陣對戰,多數時候都是靠著偷襲、埋伏或者突擊致勝。
因此一旦對方知道了你的底牌或者知道了你即將來攻的大致日期,那麽你的進攻就會失去突然性,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失敗。
陳仁錫在大致確定了諸部聯軍進攻喀喇沁的日子之後,打發王振遠離開,然後很快就安排好了營州後屯衛故地舊城(後世淩南附近)的榷場事務,由陳國威帶著千餘人馬留守榷場,自己則在胡一魁等人的保護之下,帶著其餘數營人馬趕往已經增築完畢的義州城。
如今陳仁錫的監軍標營也是三千餘人,全是騎兵,留下千餘騎留守榷場之外,還有兩千騎,都由前不久從遼東鎮軍中抽調前來的沙場老將左光先領著,一同趕往義州。
寧遠兵變平息之後,薊遼督師鹿善繼挾平亂之威,對遼東鎮的軍隊進行了重新調整和部署,不僅把遼鎮重新分為了五路,而且在五路統製到任之後,分別對各路人馬也進行了校閱和揀選,總計精選出了六萬馬步精銳,作為主力戰兵進行分路部署。
同時,報經軍機處同意,薊遼督師府對各路統製精選剩餘的老弱傷殘軍卒兩萬多人,統一做出了安排。
願意退伍歸田並且有家可歸的,一次發給十二個月的餉銀,也就是二十四枚崇禎銀元,給予文書,打發返鄉。
願意退伍歸田但是無家可歸的,一次發給六個月的餉銀,也就是十二枚崇禎銀元,同時在營州後屯衛故地左近,按入伍年限,授予山野荒田屯墾,發給文書,不取賦稅。
就這樣,五路精選剩餘的兩萬多老弱傷殘軍卒,一次性安置出去一萬多人。
而剩餘不願退伍的,則集中在了一起,成立了一個龐大的輜重匠作營,與之前募集的青壯民夫們一起,分作了三路,在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和葡萄牙退役軍官高卡烏斯的指導下,采取增築棱堡的方法,改造重修錦州與寧遠之間的塔山堡、杏山堡和鬆山堡。
而如今已經年過四十,卻還隻是一個營官遊擊的左光先,就在這次調整大潮中下崗了,在左路統製官林茂春主持的左路校閱和揀選之中落選了,最後被安排到輜重匠作營中任職。
左光先被裁汰,不是因為他不夠英勇善戰或者年紀大等別的什麽原因,而隻是因為來自東江鎮的左路統製官老將林茂春,有一批自己的親信部將需要安排。
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被抽調到了西北,跟隨著洪承疇剿滅流寇的時候,左光先才展露出了過人的軍事才幹,屢次以少勝多大敗流賊,立下戰功無數,並被崇禎皇帝一再提拔,最後成為總兵。
如今的左光先已經年過四十,尚未立下後來的驚人功業,所以林茂春當然不會對他另眼相看。
又因為陳仁錫的監軍標營向來缺將,諸路悍將又不願去新建的監軍標營,不得已隻好從諸路揀選剩下的遊擊以下官佐之中選取,於是不甘於押運輜重、督導築城的左光先,很快就到了陳仁錫的麾下。
得到這個機會的左光先,很快就顯示出了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治軍練兵樣樣拿手,還不到倆月,就得到了陳仁錫的賞識與信任,在陳仁錫的奏請之下成功由遊擊升任為參將,統領遼東鎮監軍標營。
對於這個情況,崇禎皇帝當然是掌握的,享有密折奏事之權的陳仁錫,如今每隔上個十天半月,就會向皇帝奏報遼東的大事小情。
再加上錦衣衛遼東千戶所和東廠遼東站不間斷的情報遞送,如今的崇禎皇帝對於遼東鎮的掌控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本曆史上的那位。
但是對於陳仁錫在密折中推薦提拔的左光先,崇禎皇帝的心態是複雜的,因為他知道這個人曆史上的命運。
左光先在對流賊作戰中屢立戰功,曆史上的崇禎皇帝也曾多次提拔重用他,但在崇禎末年的一次作戰中見大勢已去,主動投降了李自成,並跟著李自成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
滿清入關後,左光先又一路跟著李自成西逃,在途中與追擊的清軍激戰被俘而死。
說起來,逼死崇禎皇帝的罪行他也有份,所以得知了這員驍將的消息,崇禎皇帝心情複雜。
然而考慮到如今大明的局勢與曆史上相比已有好轉,而且距離後來左光先投賊還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所以最後崇禎皇帝還是同意了陳仁錫的建議,交代兵部很快就批準了對左光先的提拔任用。
至於崇禎皇帝心中的擔憂,陳仁錫當然不知道。交代陳國威帶著千餘人馬留守營州後屯衛的榷場之後,他就帶著胡一魁、左光先等人,一路趕往義州城,同時遣人將科爾沁聯合東蒙諸部會盟征討喀喇沁的相關情況,以及自己的判斷,報告給了薊遼督師鹿善繼。
一方麵,陳仁錫請薊遼督師府加強廣寧、大淩河方向的哨探,密切注意建虜的動向。
另一方麵,請薊遼督師府傳令遼西義州軍隊,也就是遼東鎮左路軍做好應對西北草原上突變的準備。
就在曹文詔、牛聚明從熱河堡出發輾轉北上直搗左翼科爾沁後方的第二天,安排好榷場事務的陳仁錫也出發北上了,目標則是自己今後的駐節之地義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