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之時,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一部《皇明祖訓》,其中將周邊的朝鮮、日本、安南、暹羅、緬甸等十五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列為大明對外“不征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


    明太祖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周邊異族小國,要麽隔山,要麽隔海,而且普遍地處偏僻,文化各異,得其地不足以耕種供給,得其民不足以驅使利用,若是其不自量力前來騷擾,那麽滅了他們輕而易舉,若是他們不來騷擾,那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當然了,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些邊鄙小國不重視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告誡後世子孫,要時刻把注意力集中在長城以北的胡虜身上。


    關於這些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之中是這麽說的:“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當然了,後來的明朝皇帝們也並沒有完完全全地遵守這個關於不征之國的祖訓,比如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派大軍征服了安南,而前去征服安南的大將軍,就是英國公張惟賢的祖上。


    可惜的是,明軍撤軍之後,明朝在安南的統治隻維持了十幾年,因為用人不當、搜刮過甚,致使安南人反抗不斷,朝廷得不償失,最後不得不又放棄了安南。


    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曆任皇帝幾乎全都自覺或者無奈地遵守了這條祖訓,即便是萬曆年間自己掏錢打了數年的援朝抗倭戰爭,勝利之後,也並沒有趁機占領朝鮮,哪怕讓朝鮮割地補償都沒有想過。


    雖然有兵力乃至是國力上的考慮,但與萬曆以來朝堂之上儒生文臣一再鼓吹的對外交往中的仁義禮信這些東西不無關係。


    萬曆之後的文官集團不願對外打仗,一來固然是不願生事,二來也是不願勳貴當權或者武將地位上升,畢竟一打仗,勳貴將門的政治地位就會隨之上升。


    此外當然還有很多原因,但不管什麽原因,萬曆之後黨爭激烈,黨爭的背後雖然是利益之爭,但卻表現為義理之爭,都喜歡用大義壓對方,先把對方名聲搞臭。


    因此,朝堂之上開始盛行所謂清流,而但凡文官都喜歡自詡清流,喜歡高談闊論仁義之道,當西北饑荒、流民遍地、國內缺糧、無法賑濟的時候,都不去想著對外開拓,征服土地以轉移人口、掠奪周邊以穩定國內,甚至連提都沒人敢提這個茬。


    而當時的安南、占城、暹羅、緬甸等東南亞小國,都能生產大量的稻米,隻需一支艦隊出海,就能征服一國土地,帶迴無數糧食,可惜沒有人去做。


    說到底,就是思想上的束縛和禁錮在發揮著作用。


    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可不會跟周邊的蠻夷小國講什麽仁義道德,殺其民,奪其地,足夠安置西北數百萬無地流民了。


    而要想在不遠的將來這麽做,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朝堂之上的思想禁錮,對周邊蠻夷不需要講什麽仁義道德、禮儀之邦那一套,從今往後也沒有什麽“不征之國”。


    是以此時崇禎皇帝說完這番振聾發聵的話語,三位軍機大臣全數離座跪地,閣中中書舍人及拱衛侍從等人,也全都跪地,齊聲高唿:“吾皇聖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時在殿中已經可以獨立當值的新任中書舍人沈廷揚、李信、牛金星三人,心中自然更是激動萬分。


    因為皇帝的話,不僅僅是為大明解下了那副束手束腳的枷鎖,而且也為他們這些胸懷壯誌、想要有所作為的青年俊才,指出了一條馬上封侯的金光大道!類似班超、陳湯這種立大功於異域,從此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自然是他們素來崇敬和極欲模仿的對象。


    所以,這些人如今唿喊起吾皇萬歲來,心中比以往尤為虔誠。


    這些人的反應,崇禎皇帝倒是始料未及,當下也是很快請閣中眾人起來。


    待眾人起身後,崇禎皇帝說道:“方才孫愛卿所說很有道理。中書舍人可再擬一道旨意,給東江鎮總兵毛文龍,就說朝鮮如今已經投靠建虜,以大明律論,叛主投敵,從今往後,朝鮮以敵國論處,但凡朝鮮土地城池人力倉儲財富等等,可用來破滅建虜者,東江鎮所部若有需要,皆可上岸自取,朝廷不予過問。”


    幾個中書舍人,當即奮筆疾書,記下皇帝所說的每一個字。


    這時,軍機大臣、工部尚書李邦華說道:“陛下,臣受陛下啟發,有一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於李邦華的人品見識,崇禎皇帝是充分信任的,於是說道:“李愛卿有話,盡管講來!”


    李邦華說道:“陛下下旨在瀛洲島上設置鎮守府,並以東江鎮監軍禦史毛維張為鎮守使,臣以為此舉或可推而廣之,我大明邊外土地廣闊,而人口稀少,若如同內地設置州府縣官管理民政,再設守備、都司乃至參將、總兵管理軍政,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臣看陛下設置瀛洲鎮守府,將轄內軍政民政等一應庶務全部統管,確是一個好方法。是以臣建議陛下,可在邊外人煙稀少而又至關重要之處,設置鎮守府,似瀛洲者如前置之東番衛,如登萊之金州衛,如西陲之肅州衛,遼東邊牆之外的營州後屯衛等地,皆可設置鎮守府,統管軍政民政。”


    說到這裏,李邦華見皇帝衝他點了點頭,於是接著說道:“如今臣惟一所慮者,乃是鎮守使的人選,邊陲之地人口稀少,似應以武將鎮守,而瀛洲鎮守使,陛下委之於監軍禦史毛維張。毛維張乃進士出身之文臣。不知陛下……”


    聽李邦華說到這裏,崇禎皇帝已經明白他的意思了。


    於是不等他說完,崇禎皇帝接著說道:“朕明白你的意思。如今鎮守府製度初創,朕心中並無定論。以朕看,不拘文臣武將,進士或者白身,有邊才、能勝任者,中樞皆可任之。”


    眾人聽了,齊稱“陛下聖明”。


    崇禎皇帝擺了擺手,示意不想再聽這種話,然後接著說道:“李愛卿的建議,倒是提醒了朕。如今東番衛初設,朝廷不宜朝令夕改。而金州衛需待東江鎮此番戰事結束之後再議。至於其他,也待時機成熟之後再說。


    “如今有一處要地,朕倒是以為可以設一鎮守府統管軍政民政事務,此地就是如今曹文詔武烈營駐守的熱河堡。”


    因為乾清宮東閣之中沒有地圖或者沙盤,所以崇禎皇帝也無法向在座諸人指出曹文詔領著武烈營新修的熱河堡究竟位於何處。


    但是皇帝如此說,殿中大臣除了稱頌皇帝英明之外,還能說什麽呢?


    隻聽崇禎皇帝接著說道:“朕看,軍機處可再擬一道旨意,以熱河堡為駐地,設立熱河鎮守府,任命薊鎮副總兵曹文詔為熱河鎮守使,除了武烈營,熱河堡周邊之興州衛、安州衛、會州衛、大安衛駐屯千戶所軍政民政,一概歸屬熱河鎮守府管轄。


    “軍機處派人前去傳旨之時,要提醒曹文詔及歸義王布爾哈圖等人,注意提防科爾沁、敖漢部聯合建虜前來報複,尤其是建虜的聲東擊西。”


    軍機大臣張惟賢、孫承宗、李邦華自然領旨應諾。


    說完了這些,崇禎皇帝又提醒軍機處隨時關注遼東軍情,並做好各種隨時策應的準備,然後就結束了今日的議事。


    第二日,也即八月十七,一道道聖旨再次從宮中發出,一隊隊傳旨的使者分別奔往不同的方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當空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哼哈大王並收藏日月當空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