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石牌樓上,刻著七個燙金的大字,正是講武堂的官方名稱,“皇明忠義講武堂”。
軍機處報上來的名字,最初叫作皇明講武堂,忠義兩個字,正是當今這位崇禎皇帝親自朱批寫上去的。
雖然大明的官軍,最初也是由元末的紅軍發展起來的,也有非常鮮明的價值取向或者說意識形態,比如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等等,但是這個紅軍與後世的那支紅軍比,在這方麵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大明官軍更是失去了鬥誌,也沒了嚴明的紀律,天啟初年的時候,還敢跟遼東的後金軍隊野戰,到了天啟末年,特別是崇禎年間的時候,麵對後金軍隊,隻能守城,不敢野戰。
而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官軍更是成了一個笑話,不僅在遇到後金軍隊的時候一觸即潰,甚至遇到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也仍然是一觸即潰,毫無鬥誌。
如果說,大明洪武初年,徐達、常遇春麾下的那支北伐軍,算是一支有靈魂的大明軍隊的話,那麽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的官軍,完全是一直沒有任何信仰的行屍走肉罷了。
不管是遇上後金軍,還是遇上農民軍,他們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毫無忠義之心,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而戰,因何而戰。
在他們眼裏,甚至在很多將官和大臣的眼裏,他們充其量是為皇帝而戰,而不是為國家、為民族,為後世的炎黃子孫而戰。
因此當了逃兵、打了敗仗,毫無羞恥之感,因為說破天去,不過是將來剃個頭、換身衣服,再為另一個皇帝服務而已。
如果說將來的新軍,仍然是這樣一支沒有信仰,沒有操守的軍隊,那麽編練新軍的任務,就算是徹底失敗了。
所以當崇禎皇帝反複琢磨新軍編練的時候,越來越清晰地發現,必須為新軍注入信仰和靈魂,從思想上掌握這支軍隊。
當初在九邊安排監軍禦史,後來在編練新軍的時候,計劃給每個營頭都設置訓導、鎮撫,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新軍,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讓新軍上下在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知道自己在為什麽而戰。
這也是今天崇禎皇帝堅持要來講武堂的原因。
在孫承宗、李邦華、張惟賢等軍機大臣的陪同下,崇禎皇帝跟著茅元儀、孫元化等講武堂一眾人員,跨過講武堂的南大門,進入到了講武堂的大院之中。
那一百五十名講武堂學員,則在馬世龍等教官的號令之下,整齊劃一地跑步前進,先行前往北舍的大講廳等候。
初夏的講武堂內,草木繁茂,鳥語花香,崇禎皇帝邊走邊看,同時還向孫承宗、張惟賢等人交代著將來如何把講武堂辦得更好的一些設想。
孫承宗、張惟賢等人,自然是無不應諾。
從講武堂的南大門,一路走到北舍大講廳,是一段挺遠的路程,平時不怎麽鍛煉身體的大臣們,一個個走的是氣喘籲籲,若是沒有皇帝在前麵,估計這些人要麽就是乘馬,要麽就是坐轎了。
但是崇禎皇帝一路走來,卻很高興,可能是坐車坐久了的原因吧,走起路來,不僅沒有覺得累,而且出了汗之後,還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這是他莫名其妙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第一次走出北京城,也是第一次走出紫禁城,心裏滿是興奮、好奇。
特別是走在自己提議建立而原本曆史上根本沒有的講武堂院內,崇禎皇帝心中的那種激動就更不用說了,隻覺得渾身都是力氣,根本沒有感覺到勞累,張惟賢幾次勸諫皇帝坐轎或者乘輦,都被皇帝所拒絕。而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也在講武堂一百五十名學員的心中激起了波瀾。
大明當今的皇帝,並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麽講究奢華場麵,而是與他們一樣,年輕且充滿精力,而且充滿了對武人的尊重,在講武堂的院內,即使是皇帝,也不乘車、不坐轎,全憑兩條腿走路。
正是因為這次皇帝蒞臨講武堂期間的做法,後來不管什麽人多大官兒,到了皇明忠義講武堂的門前,是文官,你得下轎,是武將,你得下馬,誰也不能在講武堂內皇帝走過的路上乘車坐轎或者縱馬奔馳。
到了北舍大講廳,崇禎皇帝在位於大講廳正前方講台中央的臨時禦座上坐下,注視著跪坐在廳中的那一批武官們,然後說道:“朕今日堅持要來講武堂,一是看看講武堂的情況,講武堂是朕命名建立的,朕一直都在關注著講武堂的籌備情況。二是見見你們大家,與你們照個麵,說說朕的一些想法。”
說完這個,崇禎皇帝停頓了片刻,接著說道:“講武堂大門外的牌樓上,寫著皇明忠義講武堂七個大字,為什麽要寫上忠義兩個字?這關乎到講武堂的宗旨。朕今天與你們見麵,就是想要講一講這個宗旨。
“在朕的心中,皇明講武堂的宗旨,就是忠義節烈、精武護國。你們是第一批學員,將來都會成為我大明官軍的中流砥柱,一定要弄懂忠義節烈、精武護國的意義。”
接下來,崇禎皇帝聲音朗朗地向在座的所有人,包括隨行的軍機大臣和錦衣衛、上直衛、東廠等大小官佐們,講了忠義節烈、精武護國的道理。
忠,當然是忠誠,一支軍隊若是沒有忠誠度,那麽這支軍隊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皇帝若是不能獲得軍隊的忠誠,那麽這個皇帝就當不長久。
這個道理所有的人都懂,而中國古代的傳統也是最講忠誠,所以講忠誠,在如今大明文武百官之中的接受度是很高的,不需要多說什麽,這些在座的大小武官,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而崇禎皇帝所講的忠誠,首先就是要忠於皇帝陛下,其次是忠於大明社稷,再者就是忠於華夏民族了。
前兩者,不過是老生常談,而第三層在在座的眾人聽來,卻是頗有新意,可以算作皇帝的獨創了。
這也正是崇禎皇帝非要前來講武堂開講第一課的原因,光講忠於皇帝、忠於大明還是不夠的,隻有把對大明皇帝和朝廷的忠誠,上升到華夏民族的高度上,才能真正激發起所有炎黃子孫的共鳴,在將來麵對後金八旗軍的時候,才能夠激發起無窮的力量。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其最終的想法,就是要用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這兩樣東西,把大明的官軍武裝起來,在十七世紀的世界上,率先將大明帝國打造成為一個奉行軍國主義的民族國家。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如今辛苦建立起來的一切,在未來的某一天不會人亡政息。
崇禎皇帝講了忠,然後又講了義。
這個義,自然不能是單純的哥們義氣,而是國家大義、民族大義,視軍中同袍如手足,就是義,友軍遇險而不救,就是無義,犧牲自己、顧全大局,就是義,而損公肥私、自私自利,就是不義,等等。
然後又講了節,講了大明文武官員的操守品格問題。最後又講了烈,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講的烈,則主要講的是血性,堅韌,虎氣。
大明的軍隊對內當然要成為仁義之師,對外自然要成為虎狼之師,而不能成為所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軍隊。
至於精武報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武將若是不能精通武藝兵法,自然算不上合格的武將。
所以,崇禎皇帝講的這些東西,在座的文武百官們,也都是聽得進去的。
轉眼之間,半個時辰過去了,講完了這些以後,崇禎皇帝說道:“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朕希望你們諸位在講武堂學習期間,聽從講武堂教習講官的安排,好好學習軍事兵法,特別是將來練兵帶兵之法,排兵布陣之法,將來新軍編練,你們就是我大明第一批新軍將校,將來的前程自然不可限量。爾等宜勉之。”
軍機處報上來的名字,最初叫作皇明講武堂,忠義兩個字,正是當今這位崇禎皇帝親自朱批寫上去的。
雖然大明的官軍,最初也是由元末的紅軍發展起來的,也有非常鮮明的價值取向或者說意識形態,比如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等等,但是這個紅軍與後世的那支紅軍比,在這方麵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大明官軍更是失去了鬥誌,也沒了嚴明的紀律,天啟初年的時候,還敢跟遼東的後金軍隊野戰,到了天啟末年,特別是崇禎年間的時候,麵對後金軍隊,隻能守城,不敢野戰。
而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官軍更是成了一個笑話,不僅在遇到後金軍隊的時候一觸即潰,甚至遇到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也仍然是一觸即潰,毫無鬥誌。
如果說,大明洪武初年,徐達、常遇春麾下的那支北伐軍,算是一支有靈魂的大明軍隊的話,那麽到了崇禎末年的時候,大明的官軍,完全是一直沒有任何信仰的行屍走肉罷了。
不管是遇上後金軍,還是遇上農民軍,他們一觸即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毫無忠義之心,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而戰,因何而戰。
在他們眼裏,甚至在很多將官和大臣的眼裏,他們充其量是為皇帝而戰,而不是為國家、為民族,為後世的炎黃子孫而戰。
因此當了逃兵、打了敗仗,毫無羞恥之感,因為說破天去,不過是將來剃個頭、換身衣服,再為另一個皇帝服務而已。
如果說將來的新軍,仍然是這樣一支沒有信仰,沒有操守的軍隊,那麽編練新軍的任務,就算是徹底失敗了。
所以當崇禎皇帝反複琢磨新軍編練的時候,越來越清晰地發現,必須為新軍注入信仰和靈魂,從思想上掌握這支軍隊。
當初在九邊安排監軍禦史,後來在編練新軍的時候,計劃給每個營頭都設置訓導、鎮撫,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新軍,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必須要讓新軍上下在與後金軍隊作戰的時候,知道自己在為什麽而戰。
這也是今天崇禎皇帝堅持要來講武堂的原因。
在孫承宗、李邦華、張惟賢等軍機大臣的陪同下,崇禎皇帝跟著茅元儀、孫元化等講武堂一眾人員,跨過講武堂的南大門,進入到了講武堂的大院之中。
那一百五十名講武堂學員,則在馬世龍等教官的號令之下,整齊劃一地跑步前進,先行前往北舍的大講廳等候。
初夏的講武堂內,草木繁茂,鳥語花香,崇禎皇帝邊走邊看,同時還向孫承宗、張惟賢等人交代著將來如何把講武堂辦得更好的一些設想。
孫承宗、張惟賢等人,自然是無不應諾。
從講武堂的南大門,一路走到北舍大講廳,是一段挺遠的路程,平時不怎麽鍛煉身體的大臣們,一個個走的是氣喘籲籲,若是沒有皇帝在前麵,估計這些人要麽就是乘馬,要麽就是坐轎了。
但是崇禎皇帝一路走來,卻很高興,可能是坐車坐久了的原因吧,走起路來,不僅沒有覺得累,而且出了汗之後,還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這是他莫名其妙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第一次走出北京城,也是第一次走出紫禁城,心裏滿是興奮、好奇。
特別是走在自己提議建立而原本曆史上根本沒有的講武堂院內,崇禎皇帝心中的那種激動就更不用說了,隻覺得渾身都是力氣,根本沒有感覺到勞累,張惟賢幾次勸諫皇帝坐轎或者乘輦,都被皇帝所拒絕。而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也在講武堂一百五十名學員的心中激起了波瀾。
大明當今的皇帝,並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麽講究奢華場麵,而是與他們一樣,年輕且充滿精力,而且充滿了對武人的尊重,在講武堂的院內,即使是皇帝,也不乘車、不坐轎,全憑兩條腿走路。
正是因為這次皇帝蒞臨講武堂期間的做法,後來不管什麽人多大官兒,到了皇明忠義講武堂的門前,是文官,你得下轎,是武將,你得下馬,誰也不能在講武堂內皇帝走過的路上乘車坐轎或者縱馬奔馳。
到了北舍大講廳,崇禎皇帝在位於大講廳正前方講台中央的臨時禦座上坐下,注視著跪坐在廳中的那一批武官們,然後說道:“朕今日堅持要來講武堂,一是看看講武堂的情況,講武堂是朕命名建立的,朕一直都在關注著講武堂的籌備情況。二是見見你們大家,與你們照個麵,說說朕的一些想法。”
說完這個,崇禎皇帝停頓了片刻,接著說道:“講武堂大門外的牌樓上,寫著皇明忠義講武堂七個大字,為什麽要寫上忠義兩個字?這關乎到講武堂的宗旨。朕今天與你們見麵,就是想要講一講這個宗旨。
“在朕的心中,皇明講武堂的宗旨,就是忠義節烈、精武護國。你們是第一批學員,將來都會成為我大明官軍的中流砥柱,一定要弄懂忠義節烈、精武護國的意義。”
接下來,崇禎皇帝聲音朗朗地向在座的所有人,包括隨行的軍機大臣和錦衣衛、上直衛、東廠等大小官佐們,講了忠義節烈、精武護國的道理。
忠,當然是忠誠,一支軍隊若是沒有忠誠度,那麽這支軍隊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皇帝若是不能獲得軍隊的忠誠,那麽這個皇帝就當不長久。
這個道理所有的人都懂,而中國古代的傳統也是最講忠誠,所以講忠誠,在如今大明文武百官之中的接受度是很高的,不需要多說什麽,這些在座的大小武官,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而崇禎皇帝所講的忠誠,首先就是要忠於皇帝陛下,其次是忠於大明社稷,再者就是忠於華夏民族了。
前兩者,不過是老生常談,而第三層在在座的眾人聽來,卻是頗有新意,可以算作皇帝的獨創了。
這也正是崇禎皇帝非要前來講武堂開講第一課的原因,光講忠於皇帝、忠於大明還是不夠的,隻有把對大明皇帝和朝廷的忠誠,上升到華夏民族的高度上,才能真正激發起所有炎黃子孫的共鳴,在將來麵對後金八旗軍的時候,才能夠激發起無窮的力量。
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其最終的想法,就是要用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這兩樣東西,把大明的官軍武裝起來,在十七世紀的世界上,率先將大明帝國打造成為一個奉行軍國主義的民族國家。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如今辛苦建立起來的一切,在未來的某一天不會人亡政息。
崇禎皇帝講了忠,然後又講了義。
這個義,自然不能是單純的哥們義氣,而是國家大義、民族大義,視軍中同袍如手足,就是義,友軍遇險而不救,就是無義,犧牲自己、顧全大局,就是義,而損公肥私、自私自利,就是不義,等等。
然後又講了節,講了大明文武官員的操守品格問題。最後又講了烈,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講的烈,則主要講的是血性,堅韌,虎氣。
大明的軍隊對內當然要成為仁義之師,對外自然要成為虎狼之師,而不能成為所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軍隊。
至於精武報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武將若是不能精通武藝兵法,自然算不上合格的武將。
所以,崇禎皇帝講的這些東西,在座的文武百官們,也都是聽得進去的。
轉眼之間,半個時辰過去了,講完了這些以後,崇禎皇帝說道:“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朕希望你們諸位在講武堂學習期間,聽從講武堂教習講官的安排,好好學習軍事兵法,特別是將來練兵帶兵之法,排兵布陣之法,將來新軍編練,你們就是我大明第一批新軍將校,將來的前程自然不可限量。爾等宜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