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驛站的問題議完以後,本來有很多想要提出來商議的事情,崇禎皇帝也沒有了興趣。大朝之上商議朝政,很多時候難免淪為口水仗。
崇禎皇帝讓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當眾宣讀了最近這段時間一些重要官員的任免,以及一些重要機構設置調整的聖旨,又讓閣臣兼禮部尚書徐光啟,當眾說了說崇禎元年恩科春闈的籌備情況,然後就計劃著擺駕文華殿,與內閣諸臣小範圍議定幾件大事。
崇禎皇帝正要示意曹化淳結束大朝的時候,忽然看見溫體仁從文臣班列之中走了出來,於是打消了退朝的念頭。隻見溫體仁上前躬身行禮,然後說道:“陛下,臣有本奏。”
溫體仁這個人,後來被列入明史奸臣傳,但眼下還看不出來哪裏有奸臣的樣子,他之所以後來淪為奸臣,大體上可以說是明末黨爭惹的禍。
為了迎合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溫體仁投其所好,堅定地站在了朝中東林黨的對立麵,效果當然很好,崇禎皇帝很快就將他超擢入閣。入閣之後的溫體仁,與當時的首輔周延儒不和,於是又想辦法扳倒了周延儒。然而成為首輔之後的他發現,沒有自己的黨羽,即使貴為首輔,也一樣是什麽事情都幹不成。
為了與東林黨人對抗,溫體仁不得不想辦法培植黨羽,但是他找來找去發現,除了之前被東林黨打倒的閹黨外圍大臣以外,根本找不到其他的盟友,於是他就開始想辦法為一些願意為他所用的前閹黨大臣進行平反,從此一步步走上了奸臣的不歸路。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倒是眼前,使得溫體仁最後淪為奸臣的那個因,還沒有出現。
溫體仁最近也很鬱悶,禮部尚書徐光啟資格老、聲望高,同時又深得皇帝信重,最無奈的是徐光啟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卻剛剛當上禮部尚書,看看如今這個樣子,一點也沒有想要致仕迴家的意思。
再說,溫體仁作為禮部右侍郎,上麵還有一個狀元翰林禮部左侍郎周延儒,若是不出意外,幾年之後即便等到了徐光啟致仕迴家,禮部尚書的位置恐怕也是周延儒的,而他又比周延儒年長許多,所以按照正常情況,他認為,自己如果按部就班地在禮部熬資曆,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是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過年休沐期間,溫體仁一直在琢磨皇帝的心思和自己的未來。
琢磨來琢磨去,還真給他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當今皇帝特別重視流民問題,不僅撥出皇莊安置,而且但凡巡撫陛辭,皇帝都要講到募民屯墾問題,甚至一再允許各地督撫從流民之中招募督標撫標,允其建功立業。
孫承宗之任直隸總督,袁崇煥之任三邊總督,袁可立之任漕運總督,等等皆是如此。而若將來自己想入閣,通過當上禮部尚書這個途徑實在太遙遠,而到地方當一任督撫卻要容易的多了。巡撫就不必去想了,自己貴為禮部右侍郎,雖與巡撫同級,但卻清貴多了。既然如此,目標就隻能是總督。而要當上總督,就必須向皇帝表明自己有當總督的意圖和能力,而奏報閩浙等地的水災流民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入手之處。
果然,溫體仁說完有本要奏,皇帝對他點了點頭,示意他說下去。溫體仁於是躬身說道:“陛下,臣鄉浙江,去歲七月至八月間龍門海嘯,海水上陸,風雨飆至,城鎮鄉村房倒屋塌、林木折斷,狂風暴雨,凡七晝夜。杭、嘉、湖、寧、紹、嚴七府災情嚴重,沿海居民及低窪近水之地,男女老幼淹沒漂流,總計十數萬,死傷慘重,有的一族三百餘口繈褓不留,有的一村數百餘家煙火俱絕。海塘盡潰,一片汪洋,米價騰貴,民不聊生。父老皆謂二百年來未有之慘劇。閩省災情雖不比浙江,但也相差不遠,臣請陛下遣一朝廷大臣,前往閩浙等地巡視,總覽賑災重建事宜。”說完躬身行禮。
這時,文臣列中又走出一人,正是新任不久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上前行禮說道:“陛下,去歲閩浙兩省水災,閩省巡撫熊文燦有報至,當時先帝不虞,隨後先帝駕崩、陛下即位,期間朝政紛亂,朝廷賑濟之事雖擱置不問,皆靠閩省自救。而浙江巡撫潘汝楨隱情不報,今已論為閹黨,抄家問斬。如今新任巡撫範景文剛剛到任,想來尚未及查實奏報。”
範景文此前從督察院僉都禦史任上升任浙江巡撫,算起來,從陛辭結束到如今,也不過月餘,當然不能歸責於他。而同時任命的另一位巡撫張允登,從任上到京師,陛辭之後再從京師到鄖陽赴任,萬裏迢迢,考慮到這個時代的道路狀況,估計如今還在路上。還有延綏巡撫孫傳庭,匆匆進京陛見,然後又匆匆離京赴任,來往一趟就得將近倆月,彼時交通之不便,可見一斑,若不賦予封疆大吏以大權,地方上的急務,多半會因為信息傳遞的漫長而耽擱。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幹脆說道:“既然如此,卿等議一議,閩浙兩省災情該如何處置?朝廷是否應該派遣一位大臣總覽賑災事務?”
這時,內閣首輔李國鐠站出來說道:“陛下,閩浙災情如屬實,至今已半年過去,災區情景不堪設想。臣建議,朝廷不如派一欽差大臣,前往閩浙等地,主持賑災重建,流民安置事宜。”
站在首輔身後的幾位閣臣隨後皆曰:“臣等附議。”
崇禎皇帝見此,隨即說道:“既然內閣諸臣無異議。那麽朕看不若這樣,朝廷就在閩浙增設一位總督,統管兩省災民救濟安置,募民屯墾,以及督辦兩省海防軍務等事宜。”
皇帝說完這話,溫體仁心中大喜,看來皇帝果然有此意,這時他又聽見皇帝說道:“今日朝廷既然議定增設閩浙總督,那麽總督人選,也就一起議一議吧。諸位愛卿,可有人選?”
皇帝話音剛落,不等幾位內閣閣臣說話,溫體仁立即上前跪下,朗聲說道:“臣溫體仁不才,願向陛下毛遂自薦。”
溫體仁此話一出,滿殿嘩然。
明朝的時候地方督撫的權力還沒有像後世滿清那樣大,巡撫通常是由督察院派出,多數由督察院的佐貳官兼任,而總督或者督師則多由六部侍郎出任,一般出任的時候可能還要加個兵部尚書的銜,所以從品級上來說,侍郎出任地方總督,並沒有什麽出格之處。之所以滿殿嘩然,實在是因為毛遂自薦,可不是這個時代任官的傳統。一般來說都是別人推薦,往往這時被推薦的人還要謙虛推讓,一直等到皇帝堅持任命,本人才能表現出一副勉強接受任命的樣子。不管你心裏是怎麽樣想的,有多想要這個位置,但麵上的功夫通常都是要做的。
如今不等別人推薦,也不等內閣閣臣先提,而溫體仁自己就搶先向皇帝表明態度,確實是有點匪夷所思。
但是對此,崇禎皇帝倒是感到無所謂,特別是看到自薦的人是溫體仁以後,當時就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崇禎皇帝略一考慮,正準備答應,突然文臣列中又走出來一個人,隻見此人躬身行禮說道:“陛下,臣吏科都給事中姚士慎反對。溫大人雖然官居侍郎,品秩足夠,但浙江乃溫大人故鄉,族人親友遍地,溫大人理當避嫌,由其總督浙江、福建,不合朝廷規矩。”
過去,一個人一旦當上官員,就注定要背井離鄉,因為不允許官員在其家鄉所在之地任職。
聽了此話,崇禎皇帝看著內閣諸臣,說道:“內閣怎麽說?”
內閣這幾位閣臣,事前都沒有考慮過此事,一時也說不上來太恰當的人選,而溫體仁的自薦,又讓他們覺得此事推薦別人,等於是擺明了否定溫體仁,而溫體仁作為禮部的侍郎,一直中規中矩,表現的也很有才幹,而禮部尚書徐光啟如今又大受皇帝信重,實在沒有必須要出言反對。
李國鐠沉吟了片刻,終於還是說道:“此事請陛下聖斷。”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看向後麵的孫承宗、徐光啟等人。
徐光啟是禮部尚書,是溫體仁的上官,這個時候自然不能迴避,於是先說道:“陛下,溫大人任職禮部多年,學識才幹皆是上上之選,臣以為出任閩浙總督足以勝任。至於朝廷官員任職避嫌慣例,臣以為閩浙總督衙門,倒也不必非要設在浙省,請陛下明鑒。”
這時孫承宗躬身說道:“以六部侍郎出任地方總督,國朝慣例如此。若說避嫌桑梓的慣例,臣以為徐閣老所言極是,閩浙總督衙門完全可以設在閩省,以福州為閩浙總督行轅所在。”
對崇禎皇帝來說,閩浙總督當然是擱在浙江更好,但是擱在福建也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趕緊把溫體仁這樣的才智之士派出去任職,而不是留在朝中蟄伏。
那個時代的多數人都會以為,朝廷應該把天下所有才智卓絕之士集中在皇帝的身邊,幫著皇帝處理朝政,否則朝政就會淪落到奸邪小人的手上。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特別是當如今的崇禎皇帝擁有一個來自後世的靈魂之後。
因為地方上更需要才智傑出的官員,否則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同時所有才智傑出的官員,都集中在朝中,也容易引發朝堂上無休止的爭鬥,反而造成嚴重的內耗。
曆史上明末的情況就是這樣,地方上到處都是荒唐怠政的官員,而朝中大臣卻又各自爭鬥不休,最後白白便宜了開化沒幾年的滿清。
所以在如今崇禎皇帝的心中,除了幾個特別需要的大臣,比如孫承宗、徐光啟、李邦華等人,其他的曆史上留名的人物,最好都給安排到各地去幹些實務,不要老是在朝堂之上幹耗著。
因此,聽完了內閣幾位閣臣的說法之後,崇禎皇帝當即說道:“既然這樣,那也無需再議。內閣擬旨,朝廷在閩浙兩省巡撫之上增設總督,駐地福州,統管兩省軍務財政,主持兩省賑災、撫民、剿匪等事。閩浙總督由禮部右侍郎溫體仁出任。”
說完這些,崇禎皇帝突然又想到了曆史上崇禎年間浙江湖州等地發生的農民起義,很可能就是與這次水災有關,因此看著仍然跪在地上的溫體仁說道:“溫愛卿,救災如救火,一日也拖延不得。愛卿歸家後,三五日內盡快收拾行裝離京赴任,無須再入宮陛辭。至於閩浙總督衙門佐貳官人選,愛卿到任之後,可另外向朕提出建議,屆時朝廷再行任免。”
至此,心中一塊石頭落地的溫體仁,自然是壓抑著心中的喜悅,馬上領旨謝恩。朝議到了這裏,崇禎皇帝也是感到頗為疲憊,於是果斷結束朝會,返迴內宮。
崇禎皇帝讓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當眾宣讀了最近這段時間一些重要官員的任免,以及一些重要機構設置調整的聖旨,又讓閣臣兼禮部尚書徐光啟,當眾說了說崇禎元年恩科春闈的籌備情況,然後就計劃著擺駕文華殿,與內閣諸臣小範圍議定幾件大事。
崇禎皇帝正要示意曹化淳結束大朝的時候,忽然看見溫體仁從文臣班列之中走了出來,於是打消了退朝的念頭。隻見溫體仁上前躬身行禮,然後說道:“陛下,臣有本奏。”
溫體仁這個人,後來被列入明史奸臣傳,但眼下還看不出來哪裏有奸臣的樣子,他之所以後來淪為奸臣,大體上可以說是明末黨爭惹的禍。
為了迎合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溫體仁投其所好,堅定地站在了朝中東林黨的對立麵,效果當然很好,崇禎皇帝很快就將他超擢入閣。入閣之後的溫體仁,與當時的首輔周延儒不和,於是又想辦法扳倒了周延儒。然而成為首輔之後的他發現,沒有自己的黨羽,即使貴為首輔,也一樣是什麽事情都幹不成。
為了與東林黨人對抗,溫體仁不得不想辦法培植黨羽,但是他找來找去發現,除了之前被東林黨打倒的閹黨外圍大臣以外,根本找不到其他的盟友,於是他就開始想辦法為一些願意為他所用的前閹黨大臣進行平反,從此一步步走上了奸臣的不歸路。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倒是眼前,使得溫體仁最後淪為奸臣的那個因,還沒有出現。
溫體仁最近也很鬱悶,禮部尚書徐光啟資格老、聲望高,同時又深得皇帝信重,最無奈的是徐光啟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卻剛剛當上禮部尚書,看看如今這個樣子,一點也沒有想要致仕迴家的意思。
再說,溫體仁作為禮部右侍郎,上麵還有一個狀元翰林禮部左侍郎周延儒,若是不出意外,幾年之後即便等到了徐光啟致仕迴家,禮部尚書的位置恐怕也是周延儒的,而他又比周延儒年長許多,所以按照正常情況,他認為,自己如果按部就班地在禮部熬資曆,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是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過年休沐期間,溫體仁一直在琢磨皇帝的心思和自己的未來。
琢磨來琢磨去,還真給他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當今皇帝特別重視流民問題,不僅撥出皇莊安置,而且但凡巡撫陛辭,皇帝都要講到募民屯墾問題,甚至一再允許各地督撫從流民之中招募督標撫標,允其建功立業。
孫承宗之任直隸總督,袁崇煥之任三邊總督,袁可立之任漕運總督,等等皆是如此。而若將來自己想入閣,通過當上禮部尚書這個途徑實在太遙遠,而到地方當一任督撫卻要容易的多了。巡撫就不必去想了,自己貴為禮部右侍郎,雖與巡撫同級,但卻清貴多了。既然如此,目標就隻能是總督。而要當上總督,就必須向皇帝表明自己有當總督的意圖和能力,而奏報閩浙等地的水災流民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入手之處。
果然,溫體仁說完有本要奏,皇帝對他點了點頭,示意他說下去。溫體仁於是躬身說道:“陛下,臣鄉浙江,去歲七月至八月間龍門海嘯,海水上陸,風雨飆至,城鎮鄉村房倒屋塌、林木折斷,狂風暴雨,凡七晝夜。杭、嘉、湖、寧、紹、嚴七府災情嚴重,沿海居民及低窪近水之地,男女老幼淹沒漂流,總計十數萬,死傷慘重,有的一族三百餘口繈褓不留,有的一村數百餘家煙火俱絕。海塘盡潰,一片汪洋,米價騰貴,民不聊生。父老皆謂二百年來未有之慘劇。閩省災情雖不比浙江,但也相差不遠,臣請陛下遣一朝廷大臣,前往閩浙等地巡視,總覽賑災重建事宜。”說完躬身行禮。
這時,文臣列中又走出一人,正是新任不久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上前行禮說道:“陛下,去歲閩浙兩省水災,閩省巡撫熊文燦有報至,當時先帝不虞,隨後先帝駕崩、陛下即位,期間朝政紛亂,朝廷賑濟之事雖擱置不問,皆靠閩省自救。而浙江巡撫潘汝楨隱情不報,今已論為閹黨,抄家問斬。如今新任巡撫範景文剛剛到任,想來尚未及查實奏報。”
範景文此前從督察院僉都禦史任上升任浙江巡撫,算起來,從陛辭結束到如今,也不過月餘,當然不能歸責於他。而同時任命的另一位巡撫張允登,從任上到京師,陛辭之後再從京師到鄖陽赴任,萬裏迢迢,考慮到這個時代的道路狀況,估計如今還在路上。還有延綏巡撫孫傳庭,匆匆進京陛見,然後又匆匆離京赴任,來往一趟就得將近倆月,彼時交通之不便,可見一斑,若不賦予封疆大吏以大權,地方上的急務,多半會因為信息傳遞的漫長而耽擱。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幹脆說道:“既然如此,卿等議一議,閩浙兩省災情該如何處置?朝廷是否應該派遣一位大臣總覽賑災事務?”
這時,內閣首輔李國鐠站出來說道:“陛下,閩浙災情如屬實,至今已半年過去,災區情景不堪設想。臣建議,朝廷不如派一欽差大臣,前往閩浙等地,主持賑災重建,流民安置事宜。”
站在首輔身後的幾位閣臣隨後皆曰:“臣等附議。”
崇禎皇帝見此,隨即說道:“既然內閣諸臣無異議。那麽朕看不若這樣,朝廷就在閩浙增設一位總督,統管兩省災民救濟安置,募民屯墾,以及督辦兩省海防軍務等事宜。”
皇帝說完這話,溫體仁心中大喜,看來皇帝果然有此意,這時他又聽見皇帝說道:“今日朝廷既然議定增設閩浙總督,那麽總督人選,也就一起議一議吧。諸位愛卿,可有人選?”
皇帝話音剛落,不等幾位內閣閣臣說話,溫體仁立即上前跪下,朗聲說道:“臣溫體仁不才,願向陛下毛遂自薦。”
溫體仁此話一出,滿殿嘩然。
明朝的時候地方督撫的權力還沒有像後世滿清那樣大,巡撫通常是由督察院派出,多數由督察院的佐貳官兼任,而總督或者督師則多由六部侍郎出任,一般出任的時候可能還要加個兵部尚書的銜,所以從品級上來說,侍郎出任地方總督,並沒有什麽出格之處。之所以滿殿嘩然,實在是因為毛遂自薦,可不是這個時代任官的傳統。一般來說都是別人推薦,往往這時被推薦的人還要謙虛推讓,一直等到皇帝堅持任命,本人才能表現出一副勉強接受任命的樣子。不管你心裏是怎麽樣想的,有多想要這個位置,但麵上的功夫通常都是要做的。
如今不等別人推薦,也不等內閣閣臣先提,而溫體仁自己就搶先向皇帝表明態度,確實是有點匪夷所思。
但是對此,崇禎皇帝倒是感到無所謂,特別是看到自薦的人是溫體仁以後,當時就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崇禎皇帝略一考慮,正準備答應,突然文臣列中又走出來一個人,隻見此人躬身行禮說道:“陛下,臣吏科都給事中姚士慎反對。溫大人雖然官居侍郎,品秩足夠,但浙江乃溫大人故鄉,族人親友遍地,溫大人理當避嫌,由其總督浙江、福建,不合朝廷規矩。”
過去,一個人一旦當上官員,就注定要背井離鄉,因為不允許官員在其家鄉所在之地任職。
聽了此話,崇禎皇帝看著內閣諸臣,說道:“內閣怎麽說?”
內閣這幾位閣臣,事前都沒有考慮過此事,一時也說不上來太恰當的人選,而溫體仁的自薦,又讓他們覺得此事推薦別人,等於是擺明了否定溫體仁,而溫體仁作為禮部的侍郎,一直中規中矩,表現的也很有才幹,而禮部尚書徐光啟如今又大受皇帝信重,實在沒有必須要出言反對。
李國鐠沉吟了片刻,終於還是說道:“此事請陛下聖斷。”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看向後麵的孫承宗、徐光啟等人。
徐光啟是禮部尚書,是溫體仁的上官,這個時候自然不能迴避,於是先說道:“陛下,溫大人任職禮部多年,學識才幹皆是上上之選,臣以為出任閩浙總督足以勝任。至於朝廷官員任職避嫌慣例,臣以為閩浙總督衙門,倒也不必非要設在浙省,請陛下明鑒。”
這時孫承宗躬身說道:“以六部侍郎出任地方總督,國朝慣例如此。若說避嫌桑梓的慣例,臣以為徐閣老所言極是,閩浙總督衙門完全可以設在閩省,以福州為閩浙總督行轅所在。”
對崇禎皇帝來說,閩浙總督當然是擱在浙江更好,但是擱在福建也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要趕緊把溫體仁這樣的才智之士派出去任職,而不是留在朝中蟄伏。
那個時代的多數人都會以為,朝廷應該把天下所有才智卓絕之士集中在皇帝的身邊,幫著皇帝處理朝政,否則朝政就會淪落到奸邪小人的手上。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特別是當如今的崇禎皇帝擁有一個來自後世的靈魂之後。
因為地方上更需要才智傑出的官員,否則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同時所有才智傑出的官員,都集中在朝中,也容易引發朝堂上無休止的爭鬥,反而造成嚴重的內耗。
曆史上明末的情況就是這樣,地方上到處都是荒唐怠政的官員,而朝中大臣卻又各自爭鬥不休,最後白白便宜了開化沒幾年的滿清。
所以在如今崇禎皇帝的心中,除了幾個特別需要的大臣,比如孫承宗、徐光啟、李邦華等人,其他的曆史上留名的人物,最好都給安排到各地去幹些實務,不要老是在朝堂之上幹耗著。
因此,聽完了內閣幾位閣臣的說法之後,崇禎皇帝當即說道:“既然這樣,那也無需再議。內閣擬旨,朝廷在閩浙兩省巡撫之上增設總督,駐地福州,統管兩省軍務財政,主持兩省賑災、撫民、剿匪等事。閩浙總督由禮部右侍郎溫體仁出任。”
說完這些,崇禎皇帝突然又想到了曆史上崇禎年間浙江湖州等地發生的農民起義,很可能就是與這次水災有關,因此看著仍然跪在地上的溫體仁說道:“溫愛卿,救災如救火,一日也拖延不得。愛卿歸家後,三五日內盡快收拾行裝離京赴任,無須再入宮陛辭。至於閩浙總督衙門佐貳官人選,愛卿到任之後,可另外向朕提出建議,屆時朝廷再行任免。”
至此,心中一塊石頭落地的溫體仁,自然是壓抑著心中的喜悅,馬上領旨謝恩。朝議到了這裏,崇禎皇帝也是感到頗為疲憊,於是果斷結束朝會,返迴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