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被廢才是最好的
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聽心聲 作者:海的浪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96章被廢才是最好的
若是日後計較起來,這可能就會成為李承乾輕狂、妄圖大位的佐證。
房玄齡了解李二,這是個心胸寬廣、能容人的帝皇。
所以李二一般情況下,應該也不會對此計較些什麽。
房玄齡也隻是稍稍的替杜如晦出口氣,並不是真的要與李承乾結仇。
如今看著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十分穩固的樣子,他也不會想不開的去得罪李承乾。
雖然外麵有傳言,說是太子不作為,反而是蜀王李恪十分出色,堪當大任。
說是或許用不了多久,李恪或許就能夠更加名正言順地住在東宮。
言外之意,無非是說李恪有可能成為太子。
傳出這話的,相信這話的,看到的也隻是表麵。
雖然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真的這樣認為的,還是想要挑起什麽禍端。
但房玄齡這個身在中樞的人,自然不可能會被這樣的言論所迷惑。
他十分清楚李二對李承乾的態度,以及李恪對李承乾的態度。
而且,他看得清楚,李承乾絕對不可能是傳言中那般的無才無德之輩。
遠的就不提了,方才他們都還沒有想到可以趁這次襄州之難收攏民心,卻是李承乾這個閱曆經驗都遠不及他們的人先一步提出來了。
或許這世上就是有這樣的聰明人,不需要經曆諸多磨煉,看過世間百態,就可以知道很多。
而李承乾就是這樣得天眷顧的聰明人。
房玄齡看得清楚,自然不會妄圖與李承乾作對。
他也無非是刺他幾句罷了。
這對於地位穩固的李承乾來說,實在是無傷大雅,算不了什麽。
李承乾自然也聽出了房玄齡的弦外之音,不過他卻不以為意。
如果李二真的因為忌憚他,而廢了他,那他還要感謝房玄齡呢!
若是被廢了,李承乾說不定做事情還少了些束縛呢!
至少,到那個時候,他或許就不必再一心想著推脫功勞,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了。
到時候,他豈不是想要做什麽,就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了?
哪裏還要這般束手束腳的?
畢竟,被廢掉的太子,極少有能夠被複立的。
君無戲言嘛!
皇帝下的聖旨,怎麽可能那麽輕易的就收迴成命?
就算是皇帝有這樣的想法,朝臣或許都會諫言。
李二若是廢了他這個太子,還想要重新立他,怕是不止朝臣,他的那些兄弟們,或許都不會同意。
自己被廢,那些弟弟們,可就都有機會了。
他若是占著太子之位,不管怎麽說,他才是名正言順的。
其他人謀奪大位,那都可以說是謀逆!
那得擔多少風險?
李承乾覺得,自己被廢也算是造福那些有心的弟弟了。
隻是可惜,現在看著李二這樣子,一時半會兒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心思。
他的心願暫時不能達成了。
長孫無忌和高士廉,都算是長孫皇後的親族,也是李承乾這個太子的親族。
太子要冒險,他們自然也是要勸幾句的。
隻是長孫無忌跟自己的親外甥也不甚親近,也就隻能幹巴巴的從大義上說。
李承乾猜測,長孫無忌應該正是為了避嫌,所以才跟長孫皇後出的這些皇子公主接觸不多。
長孫家如今已經夠顯赫了。
既是皇後親族,是正經外戚,更有長孫無忌這個深受皇恩的重臣坐鎮,已經是十分顯耀了,的確應該收斂一些。
李承乾看著這些人有一個個輪流發言的趨勢,心中就有些不耐煩了。
【這是要一個個的輪流表態嗎?】
【他們就不覺得這樣很囉嗦麻煩嗎?】
【明明都算是一樣的想法,卻每個人都要說一遍。】
【一樣的意思,還要想不一樣的詞來表達,不覺得費事嗎?】
【我聽著都覺得厭煩了!】
【這樣的效率,不太行啊。】
翻來覆去都是在勸自己的,還要絞盡腦汁的想出不與別人重複的詞來,這樣就真的不覺得為難嗎?
其實李承乾這也是有些遷怒了。
他好不容易想要去辦一件事,都顧不上藏拙和推脫功勞了。
結果,就這?
這難道不是逼著他無所事事的混日子嗎?
可是不說別的,長孫皇後對他是沒得說的。
他也不是那種白眼狼。
將心比心,在知道長孫皇後的結局之後,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他並不想就這樣放過。
若是讓李恪去,先不說李恪不是長孫皇後親生,會不會盡心的問題,李承乾擔心的是李恪應付不了孫思邈,請不來人。
李恪雖然聰慧,但為人向來正派,若是孫思邈不願意來,他也不可能威逼,也許就想不到是什麽辦法了。
而其他人,目前李承乾是信不過的。
他如今的同胞兄弟,李泰那是因為曆史原因,李承乾本身就信不過。
而且自從李承乾穿來之後,可以說是基本沒見過。
一點感情基礎都沒有,更談不上信任了。
李治又還那麽小。
其他的王爺,那就都是他的長輩,更不好讓他們代辦了。
所以思來想去,還是他親自去一趟的好。
而且他親自在那裏看著,還可以借著自己了解的那些疫情防控手段,指導一二。
他雖然沒有什麽治病救命的方子,也沒有什麽對症的藥,但是他卻可以再預防這方麵出一點力。
李承乾也就沒有再聽下去,而是說出了更多的理由:“父皇,兒臣雖然是太子,但是卻也應該以天下百姓為重!”
“襄州城中還有那麽多的百姓,他們沒有選擇隻能留在那裏,等待著命運的審判!還有那些官員們,也依舊在堅守。他們都沒有想過退路!”
“其他人前去,或許能夠給他們一定的希望,但唯有兒臣前去,才是朝廷沒有放棄襄州的最佳證明!”
李承乾的話的確是沒有錯。
但其實這是李承乾偷換概念了。
也不是一定要讓百姓對此深信不疑,隻要不讓襄州亂起來就行了。
有一個皇室成員過去,做一些事情,說上一些話,好好表現一下,說不定就能夠得到民心。
他們其實不一定要做到最好,隻要達到目的就行了。
若是日後計較起來,這可能就會成為李承乾輕狂、妄圖大位的佐證。
房玄齡了解李二,這是個心胸寬廣、能容人的帝皇。
所以李二一般情況下,應該也不會對此計較些什麽。
房玄齡也隻是稍稍的替杜如晦出口氣,並不是真的要與李承乾結仇。
如今看著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十分穩固的樣子,他也不會想不開的去得罪李承乾。
雖然外麵有傳言,說是太子不作為,反而是蜀王李恪十分出色,堪當大任。
說是或許用不了多久,李恪或許就能夠更加名正言順地住在東宮。
言外之意,無非是說李恪有可能成為太子。
傳出這話的,相信這話的,看到的也隻是表麵。
雖然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真的這樣認為的,還是想要挑起什麽禍端。
但房玄齡這個身在中樞的人,自然不可能會被這樣的言論所迷惑。
他十分清楚李二對李承乾的態度,以及李恪對李承乾的態度。
而且,他看得清楚,李承乾絕對不可能是傳言中那般的無才無德之輩。
遠的就不提了,方才他們都還沒有想到可以趁這次襄州之難收攏民心,卻是李承乾這個閱曆經驗都遠不及他們的人先一步提出來了。
或許這世上就是有這樣的聰明人,不需要經曆諸多磨煉,看過世間百態,就可以知道很多。
而李承乾就是這樣得天眷顧的聰明人。
房玄齡看得清楚,自然不會妄圖與李承乾作對。
他也無非是刺他幾句罷了。
這對於地位穩固的李承乾來說,實在是無傷大雅,算不了什麽。
李承乾自然也聽出了房玄齡的弦外之音,不過他卻不以為意。
如果李二真的因為忌憚他,而廢了他,那他還要感謝房玄齡呢!
若是被廢了,李承乾說不定做事情還少了些束縛呢!
至少,到那個時候,他或許就不必再一心想著推脫功勞,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了。
到時候,他豈不是想要做什麽,就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了?
哪裏還要這般束手束腳的?
畢竟,被廢掉的太子,極少有能夠被複立的。
君無戲言嘛!
皇帝下的聖旨,怎麽可能那麽輕易的就收迴成命?
就算是皇帝有這樣的想法,朝臣或許都會諫言。
李二若是廢了他這個太子,還想要重新立他,怕是不止朝臣,他的那些兄弟們,或許都不會同意。
自己被廢,那些弟弟們,可就都有機會了。
他若是占著太子之位,不管怎麽說,他才是名正言順的。
其他人謀奪大位,那都可以說是謀逆!
那得擔多少風險?
李承乾覺得,自己被廢也算是造福那些有心的弟弟了。
隻是可惜,現在看著李二這樣子,一時半會兒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心思。
他的心願暫時不能達成了。
長孫無忌和高士廉,都算是長孫皇後的親族,也是李承乾這個太子的親族。
太子要冒險,他們自然也是要勸幾句的。
隻是長孫無忌跟自己的親外甥也不甚親近,也就隻能幹巴巴的從大義上說。
李承乾猜測,長孫無忌應該正是為了避嫌,所以才跟長孫皇後出的這些皇子公主接觸不多。
長孫家如今已經夠顯赫了。
既是皇後親族,是正經外戚,更有長孫無忌這個深受皇恩的重臣坐鎮,已經是十分顯耀了,的確應該收斂一些。
李承乾看著這些人有一個個輪流發言的趨勢,心中就有些不耐煩了。
【這是要一個個的輪流表態嗎?】
【他們就不覺得這樣很囉嗦麻煩嗎?】
【明明都算是一樣的想法,卻每個人都要說一遍。】
【一樣的意思,還要想不一樣的詞來表達,不覺得費事嗎?】
【我聽著都覺得厭煩了!】
【這樣的效率,不太行啊。】
翻來覆去都是在勸自己的,還要絞盡腦汁的想出不與別人重複的詞來,這樣就真的不覺得為難嗎?
其實李承乾這也是有些遷怒了。
他好不容易想要去辦一件事,都顧不上藏拙和推脫功勞了。
結果,就這?
這難道不是逼著他無所事事的混日子嗎?
可是不說別的,長孫皇後對他是沒得說的。
他也不是那種白眼狼。
將心比心,在知道長孫皇後的結局之後,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他並不想就這樣放過。
若是讓李恪去,先不說李恪不是長孫皇後親生,會不會盡心的問題,李承乾擔心的是李恪應付不了孫思邈,請不來人。
李恪雖然聰慧,但為人向來正派,若是孫思邈不願意來,他也不可能威逼,也許就想不到是什麽辦法了。
而其他人,目前李承乾是信不過的。
他如今的同胞兄弟,李泰那是因為曆史原因,李承乾本身就信不過。
而且自從李承乾穿來之後,可以說是基本沒見過。
一點感情基礎都沒有,更談不上信任了。
李治又還那麽小。
其他的王爺,那就都是他的長輩,更不好讓他們代辦了。
所以思來想去,還是他親自去一趟的好。
而且他親自在那裏看著,還可以借著自己了解的那些疫情防控手段,指導一二。
他雖然沒有什麽治病救命的方子,也沒有什麽對症的藥,但是他卻可以再預防這方麵出一點力。
李承乾也就沒有再聽下去,而是說出了更多的理由:“父皇,兒臣雖然是太子,但是卻也應該以天下百姓為重!”
“襄州城中還有那麽多的百姓,他們沒有選擇隻能留在那裏,等待著命運的審判!還有那些官員們,也依舊在堅守。他們都沒有想過退路!”
“其他人前去,或許能夠給他們一定的希望,但唯有兒臣前去,才是朝廷沒有放棄襄州的最佳證明!”
李承乾的話的確是沒有錯。
但其實這是李承乾偷換概念了。
也不是一定要讓百姓對此深信不疑,隻要不讓襄州亂起來就行了。
有一個皇室成員過去,做一些事情,說上一些話,好好表現一下,說不定就能夠得到民心。
他們其實不一定要做到最好,隻要達到目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