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救濟有度
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聽心聲 作者:海的浪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08章救濟有度
若是再來一件事,怕是剛剛覺得人手鬆一些,立馬就又要指使人團團轉,自己也要跟著受累了。
於是李承乾就先把另外想辦法賺一筆錢的事情,暫時放下。
第二日早朝,李二果然提起了難民和襄州之事。
因為當時李二是立刻讓京兆府尹和杜如晦等人將難民安置好的,此時李二也先問了這些難民的情況。
杜如晦知道李二看重此事,事關那麽多的難民,他也不敢鬆懈疏忽,當時就與京兆府尹商量了要如何安排。
讓難民修路,也要讓他們身體恢複一點,有力氣了,才能讓人幹活。
而且,既然他們知道了,肯定不能讓那些難民就擠在城外,肯定要找地方讓他們暫時居住著。
想要搭建個簡易的居處,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畢竟人數太多,一時半會兒的就算能夠找到足夠大的寬闊地方,也不可能立馬搭建其能遮風擋雨的好住處。
“陛下,昨日臣與京兆府尹商量過,將那些難民暫時安置在周邊的寺廟觀宇中休息。同時,也找到了地方,正在建造給這些難民暫住的棚戶。”
“我們也暫時從糧倉中拿出部分糧食,給這些難民做了粥,如今他們性命暫時無虞。”
李承乾一邊聽著杜如晦的話,一邊在心裏吐槽。
【哎呀,這樣還不是要花一大筆錢給這些人養身體?】
【難道就不怕有些人就是想要朝廷養著,故意一直一直身體都不好呢?】
【這些就應該說清楚!全部都要從他們之後的工錢裏麵扣!】
【就不能說是朝廷在賑災!修路是修路,賑災是賑災。一定要分開了!】
【不然那些人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
【到時候路也不好好修!】
【那這以工代賑還有什麽意義?】
杜如晦不知道李承乾在吐槽些什麽,他依舊將自己昨日與京兆府尹做的那些,以及現在這些難民的情況,一一說了出來。
李二本來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
以往他們賑災的時候,大多都是這樣,朝廷有糧,就是朝廷開倉放糧。
沒有的話,就要勸大戶募捐。
然後就是將災民安置在那些寺廟當中。
每逢災情,那些寺廟都會開放廟宇,給那些災民暫時居住,也會捐出些吃食衣物之類的,來積攢功德。
不然的話,這些寺廟,下次怕是就沒有人再去了。
之後還有什麽勸富足之家捐出錢糧穀米,還有什麽布匹衣物以及藥材之類的。
畢竟每逢災情,那些難民都是受罪的,總有些人生病。
一旦生病,就有可能熬不過去。
但是朝廷的力量有限,做不來給每個人治病。
那就隻能用一些常見的藥材,配出一些大家都吃的藥,驅寒或者什麽能夠強身的。
也隻能說是盡力而為。
但是李承乾的想法卻是比較新穎的。
以工代賑,若是辦得好了,可以省下一大筆賑災銀子。
但這也僅限於那些災民沒有受到太多的損傷時,比較適用。
不然的話,災民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身子疲憊或是染上了病,那又要如何做事呢?
李二對於此法還不夠了解透徹。
此時聽到李承乾提起這些,也是頭腦頓時清晰起來。
這些難民是能夠長途跋涉到長安的,並非動也動不得隻能等著朝廷救濟的。
既然打算以工代賑,那就不能讓這些難民覺得,他們就是不做事,也能夠得到朝廷的救濟。
不然的話,到時候,還有幾人肯老老實實的做事呢?
所以這兩者一定要分開了。
救濟是要做的,但是不可太過。
讓這些人暫時性命無虞便是了,至於攢錢什麽的,就不用提了。
“此事需特別注意一點,朝廷的救濟與修路一事無關。朝廷不能撥太多的錢糧,若不做事,便不能有工錢。”
“這些人也隻得每日一頓粥,讓他們暫住在廟宇,頂多每人再給一件稍厚的衣裳。多的就沒有了。等幾日後,見他們身體稍有恢複,便不再供給吃食。”
“若有誰發善心給他們施粥給東西的,那不在朝廷管轄範圍之內。但是幾日後,便叫他們去做事。但凡做事的,按日發工錢。”
“但是要比尋常少一些,少的這部分用來給他們準備吃食,以及建造住處。當然了這錢是長長久久慢慢扣的,一次不能扣太多。要保證他們手裏時能夠拿到些許工錢的。”
這就是要給他們希望,指給他們一條活路。
但是朝廷不能一直負擔他們。
現在還要預備著襄州那邊的事情,到時候也不光是要查清此事真相,還要救濟那邊的在明,還要考慮災後重建。
這些難民既然逃過來了,想必在得知此事朝廷已經知道,開始處理了,也會想要迴去。
但是卻不能事朝廷出錢糧送人迴去。
那樣拋費也太大了。
倒不如他們做一陣子的工,到時候就自然而然的賺夠了能夠迴鄉的錢。
這樣他們可以迴去,也不用朝廷多餘撥出一筆錢來,也是一件好事。
到時候災後重建的工作,也可以用以工代賑的辦法,讓他們還有餘力的災民參與建造,還能夠讓那些人有個賺錢的辦法,有個指望。
“陛下,朝廷出麵救濟難民,本是應當的。怎麽還能幾日後就不給了呢?”
李二聽到這話,眼神頓時變了。
他看向說話的那個官員,神色有些叫人分辨不清,究竟是喜是怒。
“就連官員都覺得這事應當的。那些百姓何嚐不覺得是應當的?他們能夠長途跋涉到長安,難道是身子骨弱的?都是些壯年男子,稍微養一養就能恢複了。這樣的人,難不成要朝廷養一輩子?”
“朕也不是不給他們活路!隻要做事自然保他們生活無虞,也能夠攢下一筆錢迴鄉。幫朝廷做事,也不會有人坑騙他們!這也是給了他們一條明路了!”
“難不成,你覺得,不管男女老少,隻要受了災,就可以名正言順靠朝廷養著了?”
李二聲音不高不低,也沒有帶上特別的情緒。
若是再來一件事,怕是剛剛覺得人手鬆一些,立馬就又要指使人團團轉,自己也要跟著受累了。
於是李承乾就先把另外想辦法賺一筆錢的事情,暫時放下。
第二日早朝,李二果然提起了難民和襄州之事。
因為當時李二是立刻讓京兆府尹和杜如晦等人將難民安置好的,此時李二也先問了這些難民的情況。
杜如晦知道李二看重此事,事關那麽多的難民,他也不敢鬆懈疏忽,當時就與京兆府尹商量了要如何安排。
讓難民修路,也要讓他們身體恢複一點,有力氣了,才能讓人幹活。
而且,既然他們知道了,肯定不能讓那些難民就擠在城外,肯定要找地方讓他們暫時居住著。
想要搭建個簡易的居處,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畢竟人數太多,一時半會兒的就算能夠找到足夠大的寬闊地方,也不可能立馬搭建其能遮風擋雨的好住處。
“陛下,昨日臣與京兆府尹商量過,將那些難民暫時安置在周邊的寺廟觀宇中休息。同時,也找到了地方,正在建造給這些難民暫住的棚戶。”
“我們也暫時從糧倉中拿出部分糧食,給這些難民做了粥,如今他們性命暫時無虞。”
李承乾一邊聽著杜如晦的話,一邊在心裏吐槽。
【哎呀,這樣還不是要花一大筆錢給這些人養身體?】
【難道就不怕有些人就是想要朝廷養著,故意一直一直身體都不好呢?】
【這些就應該說清楚!全部都要從他們之後的工錢裏麵扣!】
【就不能說是朝廷在賑災!修路是修路,賑災是賑災。一定要分開了!】
【不然那些人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
【到時候路也不好好修!】
【那這以工代賑還有什麽意義?】
杜如晦不知道李承乾在吐槽些什麽,他依舊將自己昨日與京兆府尹做的那些,以及現在這些難民的情況,一一說了出來。
李二本來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
以往他們賑災的時候,大多都是這樣,朝廷有糧,就是朝廷開倉放糧。
沒有的話,就要勸大戶募捐。
然後就是將災民安置在那些寺廟當中。
每逢災情,那些寺廟都會開放廟宇,給那些災民暫時居住,也會捐出些吃食衣物之類的,來積攢功德。
不然的話,這些寺廟,下次怕是就沒有人再去了。
之後還有什麽勸富足之家捐出錢糧穀米,還有什麽布匹衣物以及藥材之類的。
畢竟每逢災情,那些難民都是受罪的,總有些人生病。
一旦生病,就有可能熬不過去。
但是朝廷的力量有限,做不來給每個人治病。
那就隻能用一些常見的藥材,配出一些大家都吃的藥,驅寒或者什麽能夠強身的。
也隻能說是盡力而為。
但是李承乾的想法卻是比較新穎的。
以工代賑,若是辦得好了,可以省下一大筆賑災銀子。
但這也僅限於那些災民沒有受到太多的損傷時,比較適用。
不然的話,災民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身子疲憊或是染上了病,那又要如何做事呢?
李二對於此法還不夠了解透徹。
此時聽到李承乾提起這些,也是頭腦頓時清晰起來。
這些難民是能夠長途跋涉到長安的,並非動也動不得隻能等著朝廷救濟的。
既然打算以工代賑,那就不能讓這些難民覺得,他們就是不做事,也能夠得到朝廷的救濟。
不然的話,到時候,還有幾人肯老老實實的做事呢?
所以這兩者一定要分開了。
救濟是要做的,但是不可太過。
讓這些人暫時性命無虞便是了,至於攢錢什麽的,就不用提了。
“此事需特別注意一點,朝廷的救濟與修路一事無關。朝廷不能撥太多的錢糧,若不做事,便不能有工錢。”
“這些人也隻得每日一頓粥,讓他們暫住在廟宇,頂多每人再給一件稍厚的衣裳。多的就沒有了。等幾日後,見他們身體稍有恢複,便不再供給吃食。”
“若有誰發善心給他們施粥給東西的,那不在朝廷管轄範圍之內。但是幾日後,便叫他們去做事。但凡做事的,按日發工錢。”
“但是要比尋常少一些,少的這部分用來給他們準備吃食,以及建造住處。當然了這錢是長長久久慢慢扣的,一次不能扣太多。要保證他們手裏時能夠拿到些許工錢的。”
這就是要給他們希望,指給他們一條活路。
但是朝廷不能一直負擔他們。
現在還要預備著襄州那邊的事情,到時候也不光是要查清此事真相,還要救濟那邊的在明,還要考慮災後重建。
這些難民既然逃過來了,想必在得知此事朝廷已經知道,開始處理了,也會想要迴去。
但是卻不能事朝廷出錢糧送人迴去。
那樣拋費也太大了。
倒不如他們做一陣子的工,到時候就自然而然的賺夠了能夠迴鄉的錢。
這樣他們可以迴去,也不用朝廷多餘撥出一筆錢來,也是一件好事。
到時候災後重建的工作,也可以用以工代賑的辦法,讓他們還有餘力的災民參與建造,還能夠讓那些人有個賺錢的辦法,有個指望。
“陛下,朝廷出麵救濟難民,本是應當的。怎麽還能幾日後就不給了呢?”
李二聽到這話,眼神頓時變了。
他看向說話的那個官員,神色有些叫人分辨不清,究竟是喜是怒。
“就連官員都覺得這事應當的。那些百姓何嚐不覺得是應當的?他們能夠長途跋涉到長安,難道是身子骨弱的?都是些壯年男子,稍微養一養就能恢複了。這樣的人,難不成要朝廷養一輩子?”
“朕也不是不給他們活路!隻要做事自然保他們生活無虞,也能夠攢下一筆錢迴鄉。幫朝廷做事,也不會有人坑騙他們!這也是給了他們一條明路了!”
“難不成,你覺得,不管男女老少,隻要受了災,就可以名正言順靠朝廷養著了?”
李二聲音不高不低,也沒有帶上特別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