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魏征
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聽心聲 作者:海的浪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05章魏征
有人逃到長安,那麽這件事遲早都會被皇上知道。
上達天聽之後,襄州之事,便定然瞞不住了。
有人抵不過襄州的那些官員,但是卻看不慣這樣的行為,所以采取了這樣迂迴的方式。
這一點,長孫無忌三人都能夠猜到。
李二自然也想到了。
所以他沒有直接定罪,而是要派人去查明真相。
隻是這個人選卻是不好決定。
這人肯定不能與襄州的那些官員有任何的牽扯,以免此人看在交情、關係的份兒上,特意包庇。
而且還要是個敢於直言的,不怕得罪那些襄州官員的,要是個正直之人。
那這人選就要細細思量了。
而且這人還要是個位高權重些的,能夠鎮得住場子,才能夠到襄州去查清事實。
最好還要配備上足夠的人馬。
手裏有人,才能不怕襄州那些人狗急跳牆。
不然的話,那些人被逼急了,知道自己沒有什麽好下場,破罐子破摔,暗害欽差,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做出來的。
“若說要正直敢言的,秘書監魏征,當屬第一合適的人選。”
長孫無忌認真道。
魏征本就是敢於直諫,並且直言不諱的人。
雖然他之前是李建成的人,但是李二當初就是因為魏征直爽,敢說真話,才會任用他。
去年的時候,李二便將魏征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與朝政。
此人的表現也是一如既往,為人耿直,敢於直諫,現下正帶領學者,將古籍氛圍四部,並對其校定。
李二想起魏征這個人,也覺得這麽個人,與襄州那邊沒有什麽大的牽扯,而且此人的確是個正直的,不會包庇別人,也不會冤枉別人,是個極好的人選。
房玄齡見長孫無忌當先推薦了魏征,當下便都附和著推薦起魏征這個人來。
因為魏征原來出身不好,是李建成的人,而且當初還挺受李建成重用的。
如今玄武門之變尚沒過去多少年,他們也不太敢直接推薦這樣身份敏感的人。
所幸長孫無忌與李二的關係不一樣,也知道魏征之才,這迴也是恰逢其會,便推薦了他。
李二點點頭:“魏征的確是個合適的人選。但是還需要一個領兵之人,帶上兵馬一並同行。襄州此番絕非個人能夠做到。他們若是自知今後無望,拚死一搏。若無兵馬,就算魏征無所畏懼,怕是也困難重重。”
魏征再怎麽敢調查,敢說真相,那也要有機會讓他去調查,去說真相。
要是那些人真的下了狠心,魏征怕是都難得安生,命還能不能在,都尚未可知。
故而,這帶兵的人,還是要有的。
沒有軍隊進入襄州,李二還擔心襄州生變,恐那些人借難民鬧事。
“陛下說的是。如今樊國公正在京中,無甚大事,當可以領兵前往襄州。”
房玄齡聽到要命人領兵前去,便想到如今的左驍衛大將軍,樊國公段誌玄。
武德九年的時候,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想要謀害李二,以重金賄賂段誌玄,想要誘其歸順自己。
段誌玄卻是麵對重金利誘也毫不動搖,拒不接受,並且將此事告知了李二。
之後他還與尉遲敬德等人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這算是李二的心腹重臣。
而且,一直都對李二忠心耿耿的。
這樣的人,領兵前去襄州,也不用擔心他會被襄州的人拉攏誘惑,更何況段誌玄身上戰功也是不少的,為人勇武,有他帶兵坐鎮,當不怕襄州生亂。
杜如晦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人選,也跟著附議。
隻是長孫無忌覺得,段誌玄功績自是不必說的,也是個名將,是有真本事的,就是為人有些無賴,屢次違法犯忌。
長孫無忌有些擔心她分不清楚輕重緩急,在襄州之事上處理不當,影響大局。
但他又不好直接這麽說。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推薦了此人,他要是這樣直接說出來,傳了出去的話,不僅是與段誌玄結仇,怕是也要得罪了房玄齡、杜如晦兩人。
這兩人在李二的心中,絕對是重臣,可以信賴依仗的。
就算是他自覺自己的地位穩固,就算沒有長孫皇後這麽一層關係,也不是這些人能夠輕易動搖得了的,卻也不想開罪這些人。
所以,到最後,長孫無忌還是沒有說出口。
至於李承乾,他對於這些人就僅限於聽到過的那些,也就是知道寫唐朝時候的名臣名將,其餘的了解不多。
所以他也就沒有發話,就在一旁站著,低著頭什麽也不管。
反正這些不是名臣就是皇帝,經曆過那麽多的事情,對於這些肯定不用別人指手畫腳的。
自己還是不瞎說的好。
李承乾十分有自知之明。
自己就是個小小的打工仔,對於這些事情真的把握不了,就不瞎摻和了。
李二也暫時沒心思管他,有了個救濟災民的好法子,那李承乾今日就算是沒白來了。
“段誌玄倒是個好人選,便讓他從左驍衛府兵中選調人跟著前去。”
李二在心中將段誌玄此人的生平功績還有性格等都快速的過了一遍,覺得此人可用,便敲定下來。
“其餘細節便等明日早朝的時候,再一一討論。今日便先到這裏,諸位愛卿辛苦,便先迴去準備吧。”
李二說完了,心情也平複下來了。
“安置那批難民的事情,現下便要趕緊進行了。如晦受累,便辛苦這一陣。”
此時肯定是要交給杜如晦來辦的。
畢竟修路也是他負責。
交給他正好,也省得別人再不了情況,還麻煩。
“不敢。這是臣應該做的,不敢當言辛苦。”
杜如晦立馬領命。
三人見李二沒有其他吩咐,便都紛紛告退離開,去忙了。
李承乾見他們都走了,自覺也沒自己的事了,便也跟著告退。
不曾想,李二卻是看向他,問起了這次施粥之事。
“兒臣不過是想著,若有難民的話,將他們招了來,他們定然比旁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賣力做事,所以才想著讓人去招難民的。誰知遇上此事……”
有人逃到長安,那麽這件事遲早都會被皇上知道。
上達天聽之後,襄州之事,便定然瞞不住了。
有人抵不過襄州的那些官員,但是卻看不慣這樣的行為,所以采取了這樣迂迴的方式。
這一點,長孫無忌三人都能夠猜到。
李二自然也想到了。
所以他沒有直接定罪,而是要派人去查明真相。
隻是這個人選卻是不好決定。
這人肯定不能與襄州的那些官員有任何的牽扯,以免此人看在交情、關係的份兒上,特意包庇。
而且還要是個敢於直言的,不怕得罪那些襄州官員的,要是個正直之人。
那這人選就要細細思量了。
而且這人還要是個位高權重些的,能夠鎮得住場子,才能夠到襄州去查清事實。
最好還要配備上足夠的人馬。
手裏有人,才能不怕襄州那些人狗急跳牆。
不然的話,那些人被逼急了,知道自己沒有什麽好下場,破罐子破摔,暗害欽差,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做出來的。
“若說要正直敢言的,秘書監魏征,當屬第一合適的人選。”
長孫無忌認真道。
魏征本就是敢於直諫,並且直言不諱的人。
雖然他之前是李建成的人,但是李二當初就是因為魏征直爽,敢說真話,才會任用他。
去年的時候,李二便將魏征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與朝政。
此人的表現也是一如既往,為人耿直,敢於直諫,現下正帶領學者,將古籍氛圍四部,並對其校定。
李二想起魏征這個人,也覺得這麽個人,與襄州那邊沒有什麽大的牽扯,而且此人的確是個正直的,不會包庇別人,也不會冤枉別人,是個極好的人選。
房玄齡見長孫無忌當先推薦了魏征,當下便都附和著推薦起魏征這個人來。
因為魏征原來出身不好,是李建成的人,而且當初還挺受李建成重用的。
如今玄武門之變尚沒過去多少年,他們也不太敢直接推薦這樣身份敏感的人。
所幸長孫無忌與李二的關係不一樣,也知道魏征之才,這迴也是恰逢其會,便推薦了他。
李二點點頭:“魏征的確是個合適的人選。但是還需要一個領兵之人,帶上兵馬一並同行。襄州此番絕非個人能夠做到。他們若是自知今後無望,拚死一搏。若無兵馬,就算魏征無所畏懼,怕是也困難重重。”
魏征再怎麽敢調查,敢說真相,那也要有機會讓他去調查,去說真相。
要是那些人真的下了狠心,魏征怕是都難得安生,命還能不能在,都尚未可知。
故而,這帶兵的人,還是要有的。
沒有軍隊進入襄州,李二還擔心襄州生變,恐那些人借難民鬧事。
“陛下說的是。如今樊國公正在京中,無甚大事,當可以領兵前往襄州。”
房玄齡聽到要命人領兵前去,便想到如今的左驍衛大將軍,樊國公段誌玄。
武德九年的時候,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想要謀害李二,以重金賄賂段誌玄,想要誘其歸順自己。
段誌玄卻是麵對重金利誘也毫不動搖,拒不接受,並且將此事告知了李二。
之後他還與尉遲敬德等人一起,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這算是李二的心腹重臣。
而且,一直都對李二忠心耿耿的。
這樣的人,領兵前去襄州,也不用擔心他會被襄州的人拉攏誘惑,更何況段誌玄身上戰功也是不少的,為人勇武,有他帶兵坐鎮,當不怕襄州生亂。
杜如晦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人選,也跟著附議。
隻是長孫無忌覺得,段誌玄功績自是不必說的,也是個名將,是有真本事的,就是為人有些無賴,屢次違法犯忌。
長孫無忌有些擔心她分不清楚輕重緩急,在襄州之事上處理不當,影響大局。
但他又不好直接這麽說。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推薦了此人,他要是這樣直接說出來,傳了出去的話,不僅是與段誌玄結仇,怕是也要得罪了房玄齡、杜如晦兩人。
這兩人在李二的心中,絕對是重臣,可以信賴依仗的。
就算是他自覺自己的地位穩固,就算沒有長孫皇後這麽一層關係,也不是這些人能夠輕易動搖得了的,卻也不想開罪這些人。
所以,到最後,長孫無忌還是沒有說出口。
至於李承乾,他對於這些人就僅限於聽到過的那些,也就是知道寫唐朝時候的名臣名將,其餘的了解不多。
所以他也就沒有發話,就在一旁站著,低著頭什麽也不管。
反正這些不是名臣就是皇帝,經曆過那麽多的事情,對於這些肯定不用別人指手畫腳的。
自己還是不瞎說的好。
李承乾十分有自知之明。
自己就是個小小的打工仔,對於這些事情真的把握不了,就不瞎摻和了。
李二也暫時沒心思管他,有了個救濟災民的好法子,那李承乾今日就算是沒白來了。
“段誌玄倒是個好人選,便讓他從左驍衛府兵中選調人跟著前去。”
李二在心中將段誌玄此人的生平功績還有性格等都快速的過了一遍,覺得此人可用,便敲定下來。
“其餘細節便等明日早朝的時候,再一一討論。今日便先到這裏,諸位愛卿辛苦,便先迴去準備吧。”
李二說完了,心情也平複下來了。
“安置那批難民的事情,現下便要趕緊進行了。如晦受累,便辛苦這一陣。”
此時肯定是要交給杜如晦來辦的。
畢竟修路也是他負責。
交給他正好,也省得別人再不了情況,還麻煩。
“不敢。這是臣應該做的,不敢當言辛苦。”
杜如晦立馬領命。
三人見李二沒有其他吩咐,便都紛紛告退離開,去忙了。
李承乾見他們都走了,自覺也沒自己的事了,便也跟著告退。
不曾想,李二卻是看向他,問起了這次施粥之事。
“兒臣不過是想著,若有難民的話,將他們招了來,他們定然比旁人更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賣力做事,所以才想著讓人去招難民的。誰知遇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