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熱鬧的長安
大唐:躺平的我,被李二偷聽心聲 作者:海的浪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3章熱鬧的長安
李承乾是真的心中有百姓的,也有大局觀。
這樣的人才適合坐在高位上指點江山。
其餘的兒子還太小,看不出來。
但是既然有李承乾這個珠玉在前,其他的,自然都隻能靠後站了。
李二現在有了更好的辦法,也無須糾結於讓何人去替自己經商了。
於是他立馬就明將作監過來,交代他盡快做出幾十套最簡單的桌椅來,然後按照以前以他木製家具來製定規格限製。
“記得將這些桌椅的製作方法也記錄下來,朕還有用處。”
交代完這些之後,李二便隻需要等到這些桌椅製作完成,便可以讓人去辦成這件事了。
隻要這件事向全天下公開,李二都可以想象得到,到時候,他在民間的聲望,定然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想必議論他上位之時的事的人,會少很多。
他的聲望想必也會因此而上升一大截!
他之前糾結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而且,這樣做照樣可以為國庫增添收入。
隻是從原來從商賺錢,換了個思路,變成了鼓勵百姓經商,從中獲得更多賦稅。
不得不說,這樣的辦法,的確比原來的開個店鋪的想法,要顯得好得多,更加符合他這個皇帝的身份。
李二心情大好,看著還沒有批閱的那些奏折,都沒有什麽煩悶。
他提筆繼續批閱奏折,心中卻是放鬆了許多。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誤會了李二,然後讓李二對自己改觀了。
他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小瞧了古代的帝王。
不同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自己以前就是個打工仔,自然不可能這麽快就適應現在這個尊貴的身份。
他的想法大多還是停留在原來,還不能完全轉換過來。
李二也並不是那麽愚蠢的,不然他也不會是那個讓萬國來朝的“天可汗”!
自己果然不適合當這個太子,更不能當皇帝。
李承乾擔心自己的格局太小,影響到李恪。
他自己當不成太子沒什麽,他本來就不想當太子。
不適合的話,就更好勸說李二了。
但是他準備的接任者,卻不能格局太小了。
李恪沒有他這種情況,他本身就是個皇子。
如果一步步按部就班來的話,李恪也會被教導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子,擁有旁人家的公子哥,所沒有的大局觀。
因為教導這些皇子的官員,會從大局出發分析問題,並且將之傳授給這些皇子。
這是李承乾所不自信的方麵。
他所有的,是現代的那些經驗和龐大的信息量。
他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麽,對於某些問題,他知道有效的方法。
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出來的,他隻是個曆史的搬運工而已。
李承乾覺得,自己在指點李恪的時候,要更加的小心注意了。
不然的話,要是讓李恪學了些不怎麽好的東西,那就是罪過了。
他還指望著李恪代替自己,當這個太子呢!
而此時長安城,乃至天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李承乾在不經意之間,為他們謀取了一大福利。
以後他們可以不必跪坐了!
許多的匠人,又多了一條賺錢的路,一個賺錢的選擇。
但是現在的長安城依舊很是熱鬧。
春闈都已經在準備了,那些要參加這次春闈的生徒和鄉貢的舉人們,也都已經趕到了長安。
所以近日在長安城,就經常能夠看到那些青年才俊,在公卿名門府邸前徘徊。
有關係的自然可以托關係,沒有關係,有錢的,還可以使出金銀攻勢。
要是都沒有的,就隻能自己多跑幾趟,多打聽一下正直清廉的官員有哪些了。
為了揚名,這些赴試的文人才子,紛紛舉辦文會。
就連長安城中的一些酒樓、客棧,都習慣了這個時候的春闈,也會在自己的店鋪裏麵,舉辦一些相關的活動,引來這些文人們關顧。
“聽說今日望北樓舉辦鬥詩會!誰的試寫得好,得到最多人認可,就可以奪得魁首!魁首可是能夠獲得望北樓的一桌招牌菜呢!”
“這是菜的問題嗎?有錢什麽吃不到?這要是能夠當眾奪得魁首,這名聲不就有了?”
“正是這話!這時候是主考官訪問眾赴試人員的名望才德的時候。如果能夠傳出好名聲,考試的時候,不就多了一分把握了嗎?”
不少長安城的百姓,都在議論著這些天各家舉辦的文會。
這些文會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
大家都是在依托文會戰事自己的才華,以期望獲得更好、更響亮的名聲。
每年這種時候,都會有許多人獲得才子的名聲。
那些名門公卿、社會賢達,有時候也會聽到某些人的名聲。
於是在看投遞到自己門下的那些詩集作品的時候,或許就會有偏重。
今日便有許多人聚集在望北樓,想要看看,是哪位公子,能夠拔得頭籌。
而李承乾正好閑來無事,李恪也想要到宮外看看,現在水泥鋪路的事情如何了,進度怎樣,就讓李承乾陪著他一起到宮外走一趟。
李承乾本來是不想出去的。
但是他轉念一想,李恪若是想要當太子,那就不能不識民間疾苦,總要到外麵去親眼看一看,體會一下百姓的生活,去感受一下,才能夠增長閱曆。
許多事情,說出來都顯得不夠真實。
總要親自去體會一下,才能夠明白,其中的真意。
李承乾可不希望李恪就此成為一個小宅男,就知道加班。
閉門造車,那是什麽都研究不出來的。
所以李承乾便勉為其難的跟李恪出來了。
他們兩人請示過李二,李二覺得這兩人出去看看也好。
但是他本人沒有空閑時間,就讓原來的秦王府十八學士陸德明、孔穎達,陪著他們兩人出去,還讓帶足了保護的侍衛。
陸德明和孔穎達原本就是李二指給李承乾,教導他儒學經典的。
隻是李承乾這些時日都懶散憊怠,不想學習,所以也是許久不見他們了。
陸德明和孔穎達接到李二的旨意,還以為這是李二想要下手管教太子,讓太子向學了。
李承乾是真的心中有百姓的,也有大局觀。
這樣的人才適合坐在高位上指點江山。
其餘的兒子還太小,看不出來。
但是既然有李承乾這個珠玉在前,其他的,自然都隻能靠後站了。
李二現在有了更好的辦法,也無須糾結於讓何人去替自己經商了。
於是他立馬就明將作監過來,交代他盡快做出幾十套最簡單的桌椅來,然後按照以前以他木製家具來製定規格限製。
“記得將這些桌椅的製作方法也記錄下來,朕還有用處。”
交代完這些之後,李二便隻需要等到這些桌椅製作完成,便可以讓人去辦成這件事了。
隻要這件事向全天下公開,李二都可以想象得到,到時候,他在民間的聲望,定然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想必議論他上位之時的事的人,會少很多。
他的聲望想必也會因此而上升一大截!
他之前糾結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而且,這樣做照樣可以為國庫增添收入。
隻是從原來從商賺錢,換了個思路,變成了鼓勵百姓經商,從中獲得更多賦稅。
不得不說,這樣的辦法,的確比原來的開個店鋪的想法,要顯得好得多,更加符合他這個皇帝的身份。
李二心情大好,看著還沒有批閱的那些奏折,都沒有什麽煩悶。
他提筆繼續批閱奏折,心中卻是放鬆了許多。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誤會了李二,然後讓李二對自己改觀了。
他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小瞧了古代的帝王。
不同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自己以前就是個打工仔,自然不可能這麽快就適應現在這個尊貴的身份。
他的想法大多還是停留在原來,還不能完全轉換過來。
李二也並不是那麽愚蠢的,不然他也不會是那個讓萬國來朝的“天可汗”!
自己果然不適合當這個太子,更不能當皇帝。
李承乾擔心自己的格局太小,影響到李恪。
他自己當不成太子沒什麽,他本來就不想當太子。
不適合的話,就更好勸說李二了。
但是他準備的接任者,卻不能格局太小了。
李恪沒有他這種情況,他本身就是個皇子。
如果一步步按部就班來的話,李恪也會被教導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子,擁有旁人家的公子哥,所沒有的大局觀。
因為教導這些皇子的官員,會從大局出發分析問題,並且將之傳授給這些皇子。
這是李承乾所不自信的方麵。
他所有的,是現代的那些經驗和龐大的信息量。
他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麽,對於某些問題,他知道有效的方法。
但是這些都不是他想出來的,他隻是個曆史的搬運工而已。
李承乾覺得,自己在指點李恪的時候,要更加的小心注意了。
不然的話,要是讓李恪學了些不怎麽好的東西,那就是罪過了。
他還指望著李恪代替自己,當這個太子呢!
而此時長安城,乃至天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李承乾在不經意之間,為他們謀取了一大福利。
以後他們可以不必跪坐了!
許多的匠人,又多了一條賺錢的路,一個賺錢的選擇。
但是現在的長安城依舊很是熱鬧。
春闈都已經在準備了,那些要參加這次春闈的生徒和鄉貢的舉人們,也都已經趕到了長安。
所以近日在長安城,就經常能夠看到那些青年才俊,在公卿名門府邸前徘徊。
有關係的自然可以托關係,沒有關係,有錢的,還可以使出金銀攻勢。
要是都沒有的,就隻能自己多跑幾趟,多打聽一下正直清廉的官員有哪些了。
為了揚名,這些赴試的文人才子,紛紛舉辦文會。
就連長安城中的一些酒樓、客棧,都習慣了這個時候的春闈,也會在自己的店鋪裏麵,舉辦一些相關的活動,引來這些文人們關顧。
“聽說今日望北樓舉辦鬥詩會!誰的試寫得好,得到最多人認可,就可以奪得魁首!魁首可是能夠獲得望北樓的一桌招牌菜呢!”
“這是菜的問題嗎?有錢什麽吃不到?這要是能夠當眾奪得魁首,這名聲不就有了?”
“正是這話!這時候是主考官訪問眾赴試人員的名望才德的時候。如果能夠傳出好名聲,考試的時候,不就多了一分把握了嗎?”
不少長安城的百姓,都在議論著這些天各家舉辦的文會。
這些文會形式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
大家都是在依托文會戰事自己的才華,以期望獲得更好、更響亮的名聲。
每年這種時候,都會有許多人獲得才子的名聲。
那些名門公卿、社會賢達,有時候也會聽到某些人的名聲。
於是在看投遞到自己門下的那些詩集作品的時候,或許就會有偏重。
今日便有許多人聚集在望北樓,想要看看,是哪位公子,能夠拔得頭籌。
而李承乾正好閑來無事,李恪也想要到宮外看看,現在水泥鋪路的事情如何了,進度怎樣,就讓李承乾陪著他一起到宮外走一趟。
李承乾本來是不想出去的。
但是他轉念一想,李恪若是想要當太子,那就不能不識民間疾苦,總要到外麵去親眼看一看,體會一下百姓的生活,去感受一下,才能夠增長閱曆。
許多事情,說出來都顯得不夠真實。
總要親自去體會一下,才能夠明白,其中的真意。
李承乾可不希望李恪就此成為一個小宅男,就知道加班。
閉門造車,那是什麽都研究不出來的。
所以李承乾便勉為其難的跟李恪出來了。
他們兩人請示過李二,李二覺得這兩人出去看看也好。
但是他本人沒有空閑時間,就讓原來的秦王府十八學士陸德明、孔穎達,陪著他們兩人出去,還讓帶足了保護的侍衛。
陸德明和孔穎達原本就是李二指給李承乾,教導他儒學經典的。
隻是李承乾這些時日都懶散憊怠,不想學習,所以也是許久不見他們了。
陸德明和孔穎達接到李二的旨意,還以為這是李二想要下手管教太子,讓太子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