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秦第一波箭雨的結束,匈奴人的先鋒部隊損失慘重。
不過,他們還是前赴後繼的衝了上來,無畏生死。
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匈奴人順利穿過了大秦的轟炸區。
兩軍的距離越來越近,直至短兵相接。
這種貼身肉搏,已經不是弓箭的戰場了。
唯有以刀對刀,以牙還牙。
這兩個強大國家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終於展開了最終的決戰。
再次之前,整整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相互的試探。
無論是匈奴人的四麵出擊還是大秦的迂迴包抄,雙方全都使出了自己的陰謀詭計,以謀求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是,戰爭說到底,還是殺人的遊戲。
戰爭的一切環節都可以勝率,唯有正麵廝殺不可避免。
狹路相逢,是有強大的人才配活下去。
大秦的軍隊,乃是當時第一強軍。
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就是憑借著這樣一支軍隊,統一了列國,結束了中原王朝幾乎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分裂割據狀態。
如果沒有他們,中國或許就是歐洲一樣的存在。
而大秦統一的根基,就是這支虎狼之師。
他們不但人數眾多,且訓練有素,是一支常勝之師。
大秦的軍功製度的存在,讓這支軍隊保持了強橫的戰力。
這種製度乃是以戰爭養戰士,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
隻要還有仗可打,這支軍隊就會越發的強大。
而一旦戰爭終焉,大秦的無敵軍隊就會很快消亡。
得於斯者毀於斯。
......
而匈奴軍隊,則是北方草原上的王者。
這個部族曆史悠久,他們的曆史幾乎不比大秦短。
之後,他們幾乎是在大秦東出的同一時期,崛起於北方的草原。
如果不是始皇帝聽信了“亡秦者胡”的讖言,派了蒙恬北伐匈奴的話,頭曼單於幾乎就要完成草原的大一統了。
就是因為蒙恬的北伐,頭曼單於大敗,遁逃幾百裏,暫時擱置了統一計劃。
但是,曆史的進程,自有其劇本,絕不是一次出動或者被動的軍事行動就可以改變的。
北方的草原應該出一位王者,也必須出一位王者,這就是曆史的趨勢。
大秦在蒙恬主動出擊匈奴之後,就開始轉入了被動的防守。
並不是大秦的軍力衰退了,而是這筆買賣不劃算。
任何的戰爭,都是一次經濟活動。
隻有當戰爭是正收益的時候,人們才會熱衷於去幹這件事。
大秦統一列國,毫無疑問就是一件正收益的事情。
列國的財富足以抵消軍費,列國的土地、人口可以生產出遠遠不斷的財富。
哪怕一時之間是虧的,但早晚也會賺迴來。
有的賺,大秦的軍功製度就能穩定的運轉。
所以哪怕遭遇了許多次挫折,大秦最終還是統一了列國。
但是當大秦對匈奴作戰的時候,這個邏輯就變了。
匈奴人,相對於大秦而言,不過是北方草原上的野蠻人罷了。
哪怕大秦徹底擊敗了他們,所獲得的的收益也遠遠不能抵消付出的成本。
至於他們的土地,就更沒有什麽用處了。
大秦是種地的民族,難不成要跑到草原上去放養?
須知,無論在什麽時代,農業的產出都不是畜牧業可以相提並論的。
哪怕占領了匈奴人的土地,這裏的產出都不足以養活軍隊,還得靠內地運糧過來,這毫無疑問是血虧的。
舉個栗子,明代前期曾經多次北上,討伐草原部族,占領了眾多的疆域。
但是到了後期,他們的軍隊全部後撤,主動放棄了許多領土。
這不是軍事的考量,很明顯是處於經濟的考量。
當占領的收益遠大於付出的成本的時候,占領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對於現在的大秦也是,打匈奴就變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與其主動出擊,不如主動防守,長城修起來,就完事了。
正是因為大秦的防禦戰略,給了匈奴人重新崛起的機會,讓頭曼單於得以重新統一草原。
類似的故事,在曆史上曾經無數次的重演。
這裏就不舉栗子了。
......
頭曼單於重新崛起之後,他的軍隊橫掃草原,創造了傲人的戰績。
如果說大秦軍隊曾經滅亡六國的話,匈奴軍隊恐怕已經滅亡了六十多個部族了。
他們同樣是一支百勝之師。
昔日勁敵,今又重逢了。
這一次,他們爆發的火花,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一日之間的傷亡人數,就已經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位。
如此慘烈的戰爭,世所罕見。
顯然,這不是一場能夠很快分出勝負的戰爭。
這場戰爭,將持續的消耗兩國的糧草、財富以及年輕的血液。
隨著戰局的發展,情況對於頭曼單於越來越不利。
他們出征之時,正式六七月份,草原上的豐收季節。
匈奴用兵,多在夏秋,這樣證明了匈奴人進攻大秦,也不是草原食物匱乏的無奈之舉,而是赤裸裸的侵略。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幾個月,時間已經進入了深秋。
氣候總是在不經意間決定戰局的走向,平城一帶竟然已經下起了雪。
深秋時節,天氣本不該如此的寒冷。
或許是一次偶然的寒潮過境,造成了平城、白登一帶的氣候異常吧。
在短短兩日的時間裏,戰場所處的地方,大寒雨雪,造成了士卒極大的傷亡。
據史料記載,“匈奴士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墮指就是手指頭都凍掉了,或許是史學家們誇張的修辭,但是這次異常氣候給匈奴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卻是毋庸置疑的。
大秦這邊,情況要比匈奴好上太多,物質的充裕使得將士們安然渡過了這次嚴寒。
這也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話,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
之前的戰事不利,加之突如其來的嚴寒,徹底擊潰了匈奴人。
他們在沒有一戰之力了,這場曆時近半年的戰爭終於迎來了終局。
頭曼單於試圖向大秦求和,以換取和平。
他給扶蘇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兩主不相困,大秦縱得匈奴地,終非能居之也,請陛下察之,約和永結盟好。”
頭曼的這封信,直接給扶蘇看笑了。
鼻涕流嘴裏,你知道甩了?
汽車撞南牆,你知道拐了?
晚了,當初你那神氣勁呢?
既然挑釁了大秦,就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在扶蘇的授意之下,蒙恬的軍隊猛攻匈奴,試圖將其徹底擊潰。
在求和失敗之後,眼見秦軍即將完成對於匈奴人的合圍,戰敗已經不可避免了。
頭曼單於,這個要和大秦一較高下的男人,在親手將無數匈奴人送入了虎口之後,跑了。
頭曼單於,帶領著軍隊急速的向著北方逃去。
蒙恬,以三十二萬秦軍,北逐之,大獲全勝。
據戰後統計,頭曼單於縱精兵四十萬進攻雁門郡,和大秦決戰。
最終,隻有三萬多人得以逃迴北方的草原。
蒙恬的軍隊,一直進攻到長城以外百餘裏,這才引兵而還。
天氣已經十分寒冷了,不是適宜在草原上作戰的季節了。
這些軍隊陸續分散到了大秦的北方各郡,他們將在明天的春天再度集結。
春暖花開之日,就是匈奴喪命之時。
......
對於這一次秦匈戰爭,後世的軍事專家曾經有何無數的分析。
在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匈奴人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似乎可以滅亡大秦。
當時的大秦內憂外患,舉步維艱。
誰能想到,在短短幾個月後,頭曼單於就慘敗而迴了呢。
許多人都提出過類似的假設。
如果沒有當時的意外嚴寒,蒙恬和頭曼單於的決戰,結果或許會不一樣呢。
但是,假設對於後人有意義,對於曆史本身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曆史隻認結果,結果就是大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長樂宮中,扶蘇說出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現在的他,誌得意滿。
僅僅隻用了半年多的時間,他就平息了國內的叛亂,擊潰了匈奴人的入侵。
大秦的統治不但更加的鞏固,而且領土還進一步的擴張。
王離在西方,幾乎占領了大半個河西之地。
韓信在東北,擊退東胡,占據了許多城池。
章邯所處的北方,幾百裏內都沒有匈奴人的身影。
對於這些在戰爭中立下卓越戰功的將領們,扶蘇給與了豐厚的賞賜。
其中因戰功而封侯的,就有三十七位之多。
至於普通的士兵,也全都得到了遠超預期的迴報。
這些為大秦扶蘇了血汗的戰士,比任何人都有資格享受大秦的勝利果實。
扶蘇環顧大秦四境,匈奴人是唯一一個可能對大秦構成威脅的政權。
明年,他要主動出擊,趁著匈奴人虛弱,徹底要了匈奴人的命。
......
不同於扶蘇的躊躇滿誌,狼狽逃迴草原的頭曼單於心如死灰。
這一次的失敗,徹底澆滅了他的雄心壯誌。
現在的他,終日鬱鬱寡歡,顏容憔悴,仿佛一瞬間蒼老了十幾歲一樣。
巨大的打擊、多次的驚嚇、突如其來的疾病以及常年積累的戰傷、全都在這一刻爆發了。
頭曼,這個在不久之前,還想著南下滅秦的男人,就這樣倒下了。
對於有些人來說,他的夢想死了,他的心也就死了,他的生命也就離死不遠了。
所有人都知道,頭曼單於將不久於人世了。
他們唯一不知道的是,頭曼單於會將自己的單於寶座交給哪個兒子?
頭曼的兒子眾多,但是最有希望繼承單於之位的隻有兩個人。
一個是頭曼的大兒子,冒頓單於,也就是目前的右賢王。
他是頭曼的長子,曾經在月氏為質,為匈奴滅月氏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這此秦匈大戰當中,他雖然不敵王離,喪失了月氏故地。
但是,他的軍隊幾乎沒有任何的損失,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這次匈奴的整體傷亡率不低於三二之二,就是負責做飯的廚子的傷亡也要比冒頓軍隊的傷亡大上不少。
第二個單於位的競爭者就是頭曼單於的小兒子,也就是如今的左賢王朗鬆。
他是最受頭曼單於器重的兒子,也是左右兒子中地位最高的。
匈奴人尚左,左賢王朗鬆的地位,更在他的哥哥右賢王冒頓之上。
可以說,頭曼單於早就已經將小兒子朗鬆視為自己的接班人了。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經過此次的慘敗,匈奴人的勢空前虛弱,對於其他各部族的控製十分衰弱。
這個草原帝國,已經隻能維係表麵的統一了。
左賢王朗鬆率軍支援了頭曼單於和蒙恬的決戰,在這此戰鬥當中,他的軍隊損失慘重。
但就兵力而言,左賢王朗鬆已經遠遠不是冒頓的對手了。
人們紛紛猜測,頭曼單於會不會放棄自己之前選好的接班人,將王位交到冒頓手裏。
......
當最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漏出了一點苗頭的時候,頭曼單於召集了各部族前來聚會。
關於頭曼單於身體越來差,已經時日不多的傳言甚囂塵上。
人們都說,這一次,頭曼單於會確立自己的繼承人了。
匈奴人中的各部頭領陸續匯集,他們最後一次看到了頭曼單於。
後者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仿佛一具骷髏一般。
英雄遲暮,實在是世間最大的悲劇之一。
在集會的大帳裏,頭曼單於顫顫巍巍的宣布,他死之後,將有他的小兒子左賢王朗鬆繼承他的單於之位。
對此,大家都無異議,這本來就在大家的想象之中。
唯一有些抵觸的就是冒頓了。
他是頭曼長子,軍功又最多,按道理就應該由他接過單於之位。
但是,扶蘇對眾多孩子的愛絕不是平均的,頭曼單於也不例外。
頭曼愛少子,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莫頓表麵表現的十分順從,心中卻默默歎了一口氣。
當年,頭曼單於將他送到月氏去做人質,然後進攻月氏,險些害死他。
那時候,頭曼單於何曾顧念過一絲的骨肉之情。
或許從那時候起,頭曼就已經決定了以後將單於之位傳給少子朗鬆了吧。
莫頓付出了那麽多,最終還是沒能得到頭曼的認可。
隻是,這一次,他的翅膀已經足夠的堅挺,不願意再被別人肆意的擺農了。
現在的莫頓,手握著匈奴人最強大的軍力,早已經將單於之位視為自己的掌中之物了,他不允許任何人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隻要是擋了他路的人,都等死,哪怕這個人是他的親爹!
在野心和實力的雙重加成之下,再忍受了多次的不公正待遇之後,莫頓終於決定對頭曼動手了。
“父慈子孝”的匈奴人,將上演一次“弑父”的戲碼。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不過,他們還是前赴後繼的衝了上來,無畏生死。
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之後,匈奴人順利穿過了大秦的轟炸區。
兩軍的距離越來越近,直至短兵相接。
這種貼身肉搏,已經不是弓箭的戰場了。
唯有以刀對刀,以牙還牙。
這兩個強大國家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終於展開了最終的決戰。
再次之前,整整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相互的試探。
無論是匈奴人的四麵出擊還是大秦的迂迴包抄,雙方全都使出了自己的陰謀詭計,以謀求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是,戰爭說到底,還是殺人的遊戲。
戰爭的一切環節都可以勝率,唯有正麵廝殺不可避免。
狹路相逢,是有強大的人才配活下去。
大秦的軍隊,乃是當時第一強軍。
始皇帝和二世皇帝就是憑借著這樣一支軍隊,統一了列國,結束了中原王朝幾乎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分裂割據狀態。
如果沒有他們,中國或許就是歐洲一樣的存在。
而大秦統一的根基,就是這支虎狼之師。
他們不但人數眾多,且訓練有素,是一支常勝之師。
大秦的軍功製度的存在,讓這支軍隊保持了強橫的戰力。
這種製度乃是以戰爭養戰士,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
隻要還有仗可打,這支軍隊就會越發的強大。
而一旦戰爭終焉,大秦的無敵軍隊就會很快消亡。
得於斯者毀於斯。
......
而匈奴軍隊,則是北方草原上的王者。
這個部族曆史悠久,他們的曆史幾乎不比大秦短。
之後,他們幾乎是在大秦東出的同一時期,崛起於北方的草原。
如果不是始皇帝聽信了“亡秦者胡”的讖言,派了蒙恬北伐匈奴的話,頭曼單於幾乎就要完成草原的大一統了。
就是因為蒙恬的北伐,頭曼單於大敗,遁逃幾百裏,暫時擱置了統一計劃。
但是,曆史的進程,自有其劇本,絕不是一次出動或者被動的軍事行動就可以改變的。
北方的草原應該出一位王者,也必須出一位王者,這就是曆史的趨勢。
大秦在蒙恬主動出擊匈奴之後,就開始轉入了被動的防守。
並不是大秦的軍力衰退了,而是這筆買賣不劃算。
任何的戰爭,都是一次經濟活動。
隻有當戰爭是正收益的時候,人們才會熱衷於去幹這件事。
大秦統一列國,毫無疑問就是一件正收益的事情。
列國的財富足以抵消軍費,列國的土地、人口可以生產出遠遠不斷的財富。
哪怕一時之間是虧的,但早晚也會賺迴來。
有的賺,大秦的軍功製度就能穩定的運轉。
所以哪怕遭遇了許多次挫折,大秦最終還是統一了列國。
但是當大秦對匈奴作戰的時候,這個邏輯就變了。
匈奴人,相對於大秦而言,不過是北方草原上的野蠻人罷了。
哪怕大秦徹底擊敗了他們,所獲得的的收益也遠遠不能抵消付出的成本。
至於他們的土地,就更沒有什麽用處了。
大秦是種地的民族,難不成要跑到草原上去放養?
須知,無論在什麽時代,農業的產出都不是畜牧業可以相提並論的。
哪怕占領了匈奴人的土地,這裏的產出都不足以養活軍隊,還得靠內地運糧過來,這毫無疑問是血虧的。
舉個栗子,明代前期曾經多次北上,討伐草原部族,占領了眾多的疆域。
但是到了後期,他們的軍隊全部後撤,主動放棄了許多領土。
這不是軍事的考量,很明顯是處於經濟的考量。
當占領的收益遠大於付出的成本的時候,占領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對於現在的大秦也是,打匈奴就變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與其主動出擊,不如主動防守,長城修起來,就完事了。
正是因為大秦的防禦戰略,給了匈奴人重新崛起的機會,讓頭曼單於得以重新統一草原。
類似的故事,在曆史上曾經無數次的重演。
這裏就不舉栗子了。
......
頭曼單於重新崛起之後,他的軍隊橫掃草原,創造了傲人的戰績。
如果說大秦軍隊曾經滅亡六國的話,匈奴軍隊恐怕已經滅亡了六十多個部族了。
他們同樣是一支百勝之師。
昔日勁敵,今又重逢了。
這一次,他們爆發的火花,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一日之間的傷亡人數,就已經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位。
如此慘烈的戰爭,世所罕見。
顯然,這不是一場能夠很快分出勝負的戰爭。
這場戰爭,將持續的消耗兩國的糧草、財富以及年輕的血液。
隨著戰局的發展,情況對於頭曼單於越來越不利。
他們出征之時,正式六七月份,草原上的豐收季節。
匈奴用兵,多在夏秋,這樣證明了匈奴人進攻大秦,也不是草原食物匱乏的無奈之舉,而是赤裸裸的侵略。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幾個月,時間已經進入了深秋。
氣候總是在不經意間決定戰局的走向,平城一帶竟然已經下起了雪。
深秋時節,天氣本不該如此的寒冷。
或許是一次偶然的寒潮過境,造成了平城、白登一帶的氣候異常吧。
在短短兩日的時間裏,戰場所處的地方,大寒雨雪,造成了士卒極大的傷亡。
據史料記載,“匈奴士卒之墮指者十二三。”
墮指就是手指頭都凍掉了,或許是史學家們誇張的修辭,但是這次異常氣候給匈奴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卻是毋庸置疑的。
大秦這邊,情況要比匈奴好上太多,物質的充裕使得將士們安然渡過了這次嚴寒。
這也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話,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
之前的戰事不利,加之突如其來的嚴寒,徹底擊潰了匈奴人。
他們在沒有一戰之力了,這場曆時近半年的戰爭終於迎來了終局。
頭曼單於試圖向大秦求和,以換取和平。
他給扶蘇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兩主不相困,大秦縱得匈奴地,終非能居之也,請陛下察之,約和永結盟好。”
頭曼的這封信,直接給扶蘇看笑了。
鼻涕流嘴裏,你知道甩了?
汽車撞南牆,你知道拐了?
晚了,當初你那神氣勁呢?
既然挑釁了大秦,就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在扶蘇的授意之下,蒙恬的軍隊猛攻匈奴,試圖將其徹底擊潰。
在求和失敗之後,眼見秦軍即將完成對於匈奴人的合圍,戰敗已經不可避免了。
頭曼單於,這個要和大秦一較高下的男人,在親手將無數匈奴人送入了虎口之後,跑了。
頭曼單於,帶領著軍隊急速的向著北方逃去。
蒙恬,以三十二萬秦軍,北逐之,大獲全勝。
據戰後統計,頭曼單於縱精兵四十萬進攻雁門郡,和大秦決戰。
最終,隻有三萬多人得以逃迴北方的草原。
蒙恬的軍隊,一直進攻到長城以外百餘裏,這才引兵而還。
天氣已經十分寒冷了,不是適宜在草原上作戰的季節了。
這些軍隊陸續分散到了大秦的北方各郡,他們將在明天的春天再度集結。
春暖花開之日,就是匈奴喪命之時。
......
對於這一次秦匈戰爭,後世的軍事專家曾經有何無數的分析。
在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匈奴人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似乎可以滅亡大秦。
當時的大秦內憂外患,舉步維艱。
誰能想到,在短短幾個月後,頭曼單於就慘敗而迴了呢。
許多人都提出過類似的假設。
如果沒有當時的意外嚴寒,蒙恬和頭曼單於的決戰,結果或許會不一樣呢。
但是,假設對於後人有意義,對於曆史本身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曆史隻認結果,結果就是大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長樂宮中,扶蘇說出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現在的他,誌得意滿。
僅僅隻用了半年多的時間,他就平息了國內的叛亂,擊潰了匈奴人的入侵。
大秦的統治不但更加的鞏固,而且領土還進一步的擴張。
王離在西方,幾乎占領了大半個河西之地。
韓信在東北,擊退東胡,占據了許多城池。
章邯所處的北方,幾百裏內都沒有匈奴人的身影。
對於這些在戰爭中立下卓越戰功的將領們,扶蘇給與了豐厚的賞賜。
其中因戰功而封侯的,就有三十七位之多。
至於普通的士兵,也全都得到了遠超預期的迴報。
這些為大秦扶蘇了血汗的戰士,比任何人都有資格享受大秦的勝利果實。
扶蘇環顧大秦四境,匈奴人是唯一一個可能對大秦構成威脅的政權。
明年,他要主動出擊,趁著匈奴人虛弱,徹底要了匈奴人的命。
......
不同於扶蘇的躊躇滿誌,狼狽逃迴草原的頭曼單於心如死灰。
這一次的失敗,徹底澆滅了他的雄心壯誌。
現在的他,終日鬱鬱寡歡,顏容憔悴,仿佛一瞬間蒼老了十幾歲一樣。
巨大的打擊、多次的驚嚇、突如其來的疾病以及常年積累的戰傷、全都在這一刻爆發了。
頭曼,這個在不久之前,還想著南下滅秦的男人,就這樣倒下了。
對於有些人來說,他的夢想死了,他的心也就死了,他的生命也就離死不遠了。
所有人都知道,頭曼單於將不久於人世了。
他們唯一不知道的是,頭曼單於會將自己的單於寶座交給哪個兒子?
頭曼的兒子眾多,但是最有希望繼承單於之位的隻有兩個人。
一個是頭曼的大兒子,冒頓單於,也就是目前的右賢王。
他是頭曼的長子,曾經在月氏為質,為匈奴滅月氏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這此秦匈大戰當中,他雖然不敵王離,喪失了月氏故地。
但是,他的軍隊幾乎沒有任何的損失,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這次匈奴的整體傷亡率不低於三二之二,就是負責做飯的廚子的傷亡也要比冒頓軍隊的傷亡大上不少。
第二個單於位的競爭者就是頭曼單於的小兒子,也就是如今的左賢王朗鬆。
他是最受頭曼單於器重的兒子,也是左右兒子中地位最高的。
匈奴人尚左,左賢王朗鬆的地位,更在他的哥哥右賢王冒頓之上。
可以說,頭曼單於早就已經將小兒子朗鬆視為自己的接班人了。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經過此次的慘敗,匈奴人的勢空前虛弱,對於其他各部族的控製十分衰弱。
這個草原帝國,已經隻能維係表麵的統一了。
左賢王朗鬆率軍支援了頭曼單於和蒙恬的決戰,在這此戰鬥當中,他的軍隊損失慘重。
但就兵力而言,左賢王朗鬆已經遠遠不是冒頓的對手了。
人們紛紛猜測,頭曼單於會不會放棄自己之前選好的接班人,將王位交到冒頓手裏。
......
當最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漏出了一點苗頭的時候,頭曼單於召集了各部族前來聚會。
關於頭曼單於身體越來差,已經時日不多的傳言甚囂塵上。
人們都說,這一次,頭曼單於會確立自己的繼承人了。
匈奴人中的各部頭領陸續匯集,他們最後一次看到了頭曼單於。
後者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仿佛一具骷髏一般。
英雄遲暮,實在是世間最大的悲劇之一。
在集會的大帳裏,頭曼單於顫顫巍巍的宣布,他死之後,將有他的小兒子左賢王朗鬆繼承他的單於之位。
對此,大家都無異議,這本來就在大家的想象之中。
唯一有些抵觸的就是冒頓了。
他是頭曼長子,軍功又最多,按道理就應該由他接過單於之位。
但是,扶蘇對眾多孩子的愛絕不是平均的,頭曼單於也不例外。
頭曼愛少子,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莫頓表麵表現的十分順從,心中卻默默歎了一口氣。
當年,頭曼單於將他送到月氏去做人質,然後進攻月氏,險些害死他。
那時候,頭曼單於何曾顧念過一絲的骨肉之情。
或許從那時候起,頭曼就已經決定了以後將單於之位傳給少子朗鬆了吧。
莫頓付出了那麽多,最終還是沒能得到頭曼的認可。
隻是,這一次,他的翅膀已經足夠的堅挺,不願意再被別人肆意的擺農了。
現在的莫頓,手握著匈奴人最強大的軍力,早已經將單於之位視為自己的掌中之物了,他不允許任何人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隻要是擋了他路的人,都等死,哪怕這個人是他的親爹!
在野心和實力的雙重加成之下,再忍受了多次的不公正待遇之後,莫頓終於決定對頭曼動手了。
“父慈子孝”的匈奴人,將上演一次“弑父”的戲碼。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