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大決戰終於要開始了。
楚國是複辟六國當中,唯一有機會撼動秦國統治地位的國家。
至於其他國家,要麽勉強自保,要麽掀不起一點水花。
比如韓國,哪怕韓國複國之後,張良等人一直在那裏折騰了幾個月,居然沒給人留下任何的印象。
秦末之戰,就是秦楚之戰。
在原本的曆史當中,陳勝、項羽、劉邦皆是楚國人。
亡秦必楚,仿佛就是逃不脫的宿命。
現在,因為扶蘇的緣故,原本的曆史出現了變化。
就像是一支蝴蝶煽動翅膀,就像一顆蘋果跳上了棋盤。
一切都不同以往了。
唯一不變的就是秦楚想殺的命運。
秦國的君主是扶蘇。
因為開掛的原因,他幾乎處在了不敗的地位。
他的目標不隻是評定叛亂,統一天下。
他的眼光早已遠在萬裏之外。
他要建立的是一個萬世一係的大秦帝國。
楚國的君主是項羽。
仔細數一數,他已經是近兩年來的第五個楚王了。
楚王更替的速度,著實是有些快樂。
不過,項羽是曆屆楚王當中最為強悍的存在。
哪怕是大秦之虎章邯,也敗在了他的手下。
顯然,無論大秦哪一個將領,單打獨鬥,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
扶蘇對他的這位對手十分的看重,親自趕赴了戰爭的前線。
為了對付項羽,他調集了秦國境內的大部分兵力。
現在,除了西北方向的王離軍、正北方向的章邯軍以及東北方向的韓信軍,秦國其他人馬幾乎全部匯集到了楚地。
秦軍已經從三個方向完成了對項羽政權的包圍。
扶蘇親自坐鎮章邯軍,這支人馬也是討伐項羽的主力。
他們從北方進攻,直接威脅著楚國的都城彭城,形成了泰山壓頂的高壓態勢。
鑒於項羽在野戰當中的強悍,他們目前選擇了守勢,堅守不戰,並未出動出擊,以吸引牽製項羽的主力為主要目標。
南方是楊端和與英布的軍隊。
自從叛亂爆發之後,他們從關中出南陽,一路向東,目前已經收複了九江郡。
之後,他們並未繼續向東進攻會稽郡,而是聽從扶蘇的命令,向北進攻項羽。
他們的人數僅次於章邯的人馬,是對項羽作戰的第二主力。
目前,這支人馬的先鋒部隊正在英布的帶領下,不斷蠶食著楚國的地盤。
東方是東海王和彭越的人馬。
他們兩個都是秦末戰爭之中,意外升起的將星。
東海王是扶蘇的弟弟。
扶蘇分封諸弟的時候,他被分封到了東海郡。
叛亂爆發之後,大部分的諸侯王都在戰火之中隕落了。
東海王是為數不多幸存下來的。
在他的帶領之下,東海郡的叛亂被迅速的平息,成為了大秦東方的堡壘。
他的殺伐果斷和英武果敢也為他贏得了“將軍王”的稱號。
彭越則是大秦將領中的一個異數。
放眼整個大秦,他的遠途奔襲和遊擊戰法都是獨一份的存在。
沒有人比他更懂遊擊。
東海王和英布的人馬不多,主要是負責佯攻和騷擾,以惡心楚軍為主。
這也是英布的拿手好戲。
大秦三個方向的主力軍團加在一起,人數達到了恐怖的五十六萬人。
這個人數,幾乎相當於楚國兵力的三倍了。
......
扶蘇深知,項羽是目前天下的戰力天花板,對他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哪怕兵力達到了以一敵三,也不敢說十拿九穩。
一個人或許打不過三個人,但一萬人絕對有可能打得過三萬人。
戰爭,不是人頭的遊戲。
不過,扶蘇對於己方的陣容還是十分滿意的。
章邯自不必說,他的戰績有目共睹。
雖然一度敗於項羽,但瑕不掩瑜,他仍是秦國將領當中的扛鼎者。
英布、彭越,是僅此於韓信的存在。他們可以說是秦國少壯派當中的佼佼者。
還有老狐狸楊端和,扶蘇實在是有些看不透他。
他甚至一度覺得,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打獨鬥的話,他縱然不能取勝,也能周旋好久,確保不輸。
此外,還有一個意外跳出來的東海王。
對於他的這個弟弟,扶蘇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秦國王室出了一個大將軍。
擔憂的是,秦國王室出了一個大將軍。
......
戰爭正式開打。
從局麵上看,項羽處於了絕對的劣勢。
他的人數、裝備、糧草、城池、人口都被秦軍碾壓了。
更可怕的是,他的軍隊要三麵作戰。
戰爭講究的是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哪怕兩麵就已經是十分糟糕的情況了,遑論三麵作戰了。
目前,戰火已經燃遍楚國的四境。
三條戰線上,卻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北方戰線,就在最為關鍵的彭城一線。
這裏是最緊要的地方,雙方布置的兵馬也最多。
扶蘇和項羽都在北方戰線,由此可知這條戰線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戰場之上,本應該戰火連天,金鼓不息,爆發十分慘烈的戰鬥。
但事實確實,這裏一直靜悄悄的,並未爆發為何戰鬥。
不但大的戰役沒有,就連小規模的襲擾都沒有發生。
楚軍和秦軍號角之聲相聞,卻一直靜靜的對峙,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
仿佛他們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度假的。
因為雙方的這種奇怪的現象,北方戰線被稱為“靜默的戰線”。
懂得自然懂,此時的平靜正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於無聲處聽驚雷。
秦軍沒有進攻,是因為他們不著急。
彭城是一座堅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城中的糧草物資十分充足,又有猛人項羽親自把守,很難攻下。
兵法上講,沒有十倍的兵力,不要去進攻防守嚴密的城池,這是一件太愚蠢的事情了。
秦軍的相反很簡單,打可能會失敗,但是拖著一定能勝利。
他們是在等待著其他路秦軍的勝利消息。
不管彭城多麽堅固,他也需要足夠的腹地來拱衛他。
一旦楚國的腹地全部喪失,彭城自然不攻自敗。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孤城可以幸存,所謂孤城必失,就是這個道理。
......
作為進攻方的秦軍都不急,作為防守方的楚軍自然就更不急了。
眾所周知,時間對於防守有利。
隻要給楚軍足夠的時間,他們能把彭城變成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烏龜殼。
到時候,無論秦軍的爪牙有多鋒利,也別想攻破彭城。
隻要他們能牢牢的控製住彭城,就能掌握北方戰線的主動權。
隻要彭城還沒有失守,幾十萬秦軍就不敢繞過彭城前進一步。
一個城,阻擋幾十萬人馬,楚軍怎麽算都是賺的。
因此,他們日複一日的在加固城牆,也沒有主動出擊。
雙方都覺得自己賺翻了。
他們十分默契的保持了一致:敵不動,我不動。
秦楚兩國手牽手,誰先動手誰是狗。
於是乎,這個世界上最離奇的戰場就出現了。
......
相對於北方戰線的太平無事,其他兩路戰場就足以用慘烈來形容了。
英布,帶領著三萬人的先鋒部隊,從九江郡一路北上。
他的對手是楚軍大將龍且和桓楚。
龍且是項羽手下最得力的將領,是楚國如今的第一戰將。
他的特點是有一股拚勁,作戰勇猛,不死不休。
項羽昔日征戰的時候,龍且常常作為先鋒大將。
現在,北方戰線已經陷入了僵持。
項羽迫切希望其他其他兩條戰線能夠取得突破,因此派了敢拚敢打的龍且來南方新線。
項羽給他的命令不是防守,而是破敵,不惜一切代價,消滅一切進犯之敵。
桓楚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軍,他素和項羽友善,是楚軍當中的“頭腦擔當”。
當初大軍會稽郡守殷通和項梁密謀造反,就曾讓項羽去聯係桓楚。
龍且的戰法是一柄雙刃劍,即可能勢如破竹大敗秦軍,有可能一敗塗地,被秦軍徹底消滅。
因此,項羽派了桓楚為裨將,輔佐龍且,相當於半個軍師。
在必要的時候,他的穩重能夠給龍且降降溫,讓他不至於因為衝動犯下錯誤。
這兩個人還是比較搭的,他們兩個的組合能夠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
龍且的對手是是英布。
英布一直都是楊端和的先鋒大將,以能打硬仗而聞名全軍。
可以這麽說,從南陽到九江,這一路都是他這個先鋒大將給打下來的,楊端和不過是跟在後麵負責接收罷了。
巧了,龍且也長時間擔任先鋒的角色,喜歡衝鋒在前,斬將奪旗,這兩個人屬於同一個類型的選手。
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針尖對麥芒。
南線的戰爭,是三條戰線當中最為激烈的。
戰爭的尚方甚至都沒有進行試探,就直接開啟了決戰模式。
一上來就是高潮。
戰火之下,血肉紛飛,戰場化為了修羅場。
生命在這一刻,仿佛就是花名冊上不斷跳動的一個個數字。
隨著數字的不斷減少,生命一個接著一個的消逝。
忙壞了前來收人的死神。
這一戰,不是六國複辟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可確實強度最大的戰役。
戰役雙方的主將都是各自國家的尖刀將領。
這一場戰爭,沒有一絲的花裏胡哨,完全就是兩國最強的拳頭的正麵對撞。
如同兩虎相遇,不死不休。
......
東線戰場,彭越再度發揮了他的技能:遊擊。
他神出鬼沒,猶如戰場上的幽靈。
他的對手是楚軍大將鍾離昧和周殷。
這兩個人深受項羽的信任,以作戰靈活多變而著稱。
他們不是那種衝鋒在前的猛將,是喜歡搞點陰謀的謀將。
本來,他們兩個人對自己有著絕對的信息。
他們的軍力占優,對手彭越名不見經傳。
他們原本打算速戰速決,快速解決東方的戰爭,好去支援其他戰線。
但戰爭開打之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們麵對的敵人,不是秦國最勇猛的,確實秦國最狡猾的。
明明他的兵力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他就是敢不斷的分兵。
如今,到處都是彭越的軍隊,鍾離昧和周殷根本找不到彭越的主力在哪裏。
找不到敵人,怎麽決戰?
他們的拳頭就像打在了棉花上。
一拳打出去,綿綿軟軟,根本不能傷害敵人。
反而敵人能夠趁機咬他們一口。
現在,他們後方已經出現了秦軍的蹤影。
這些秦軍十分的狡猾,他們不斷的侵擾著楚軍的補給線。
等待楚軍趕來支援的時候,他們就想泥鰍一樣,嗖的一聲,消失不見。
說出來都沒人敢信,楚軍被兵力遠少於自己的秦軍包圍了。
鍾離昧和周殷十分的鬱悶,這個世界上怎麽還有這樣打仗的人啊。
彭越玩的風生水起,他們兩個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現在他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和彭越決戰,人家壓根不和他們打。
想去掏彭越的老巢,這也不現實。
他們的兵力不多,打幾次野戰還行,絕對不足以支持他們深入東海郡,攻擊防守嚴密的城池。
他們的後方和補給已經受到了彭越嚴重的威脅。
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他們的退路就要被切斷了。
該怎麽辦呢?
兩個人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向後撤退,壓縮兵力,進行防禦。
彭越能夠在他們後方到處亂躥,就是因為他們後方的防守不足。
現在,他們主動的壓縮了防守,在後方布置了足夠的人馬,彭越的運動空間就不存在了。
如果他們再敢亂竄的話,無疑是給他們送人頭。
兩個人洋洋得意,以為找到了破解彭越戰法的方式。
他們想不到的是,彭越看到他們後撤之會,直接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運動。
秦軍深入了楚國腹地,開始襲擾楚國南方戰場的補給線。
當時,英布正和龍且進行著最終的決戰。
龍且原本處於優勢。
後來,隨著楊端和大軍的到來,龍且的優勢不複存在。
再後來,彭越出現在了他的身後。
楚軍中,糧草出現了問題,軍心開始渙散。
英布抓住機會,發動了數次猛攻,終於突破了楚國的南方戰線。
龍且被迫後撤。
伴隨著楚國南線戰場和東線戰場的失敗,秦軍開始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楚國是複辟六國當中,唯一有機會撼動秦國統治地位的國家。
至於其他國家,要麽勉強自保,要麽掀不起一點水花。
比如韓國,哪怕韓國複國之後,張良等人一直在那裏折騰了幾個月,居然沒給人留下任何的印象。
秦末之戰,就是秦楚之戰。
在原本的曆史當中,陳勝、項羽、劉邦皆是楚國人。
亡秦必楚,仿佛就是逃不脫的宿命。
現在,因為扶蘇的緣故,原本的曆史出現了變化。
就像是一支蝴蝶煽動翅膀,就像一顆蘋果跳上了棋盤。
一切都不同以往了。
唯一不變的就是秦楚想殺的命運。
秦國的君主是扶蘇。
因為開掛的原因,他幾乎處在了不敗的地位。
他的目標不隻是評定叛亂,統一天下。
他的眼光早已遠在萬裏之外。
他要建立的是一個萬世一係的大秦帝國。
楚國的君主是項羽。
仔細數一數,他已經是近兩年來的第五個楚王了。
楚王更替的速度,著實是有些快樂。
不過,項羽是曆屆楚王當中最為強悍的存在。
哪怕是大秦之虎章邯,也敗在了他的手下。
顯然,無論大秦哪一個將領,單打獨鬥,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
扶蘇對他的這位對手十分的看重,親自趕赴了戰爭的前線。
為了對付項羽,他調集了秦國境內的大部分兵力。
現在,除了西北方向的王離軍、正北方向的章邯軍以及東北方向的韓信軍,秦國其他人馬幾乎全部匯集到了楚地。
秦軍已經從三個方向完成了對項羽政權的包圍。
扶蘇親自坐鎮章邯軍,這支人馬也是討伐項羽的主力。
他們從北方進攻,直接威脅著楚國的都城彭城,形成了泰山壓頂的高壓態勢。
鑒於項羽在野戰當中的強悍,他們目前選擇了守勢,堅守不戰,並未出動出擊,以吸引牽製項羽的主力為主要目標。
南方是楊端和與英布的軍隊。
自從叛亂爆發之後,他們從關中出南陽,一路向東,目前已經收複了九江郡。
之後,他們並未繼續向東進攻會稽郡,而是聽從扶蘇的命令,向北進攻項羽。
他們的人數僅次於章邯的人馬,是對項羽作戰的第二主力。
目前,這支人馬的先鋒部隊正在英布的帶領下,不斷蠶食著楚國的地盤。
東方是東海王和彭越的人馬。
他們兩個都是秦末戰爭之中,意外升起的將星。
東海王是扶蘇的弟弟。
扶蘇分封諸弟的時候,他被分封到了東海郡。
叛亂爆發之後,大部分的諸侯王都在戰火之中隕落了。
東海王是為數不多幸存下來的。
在他的帶領之下,東海郡的叛亂被迅速的平息,成為了大秦東方的堡壘。
他的殺伐果斷和英武果敢也為他贏得了“將軍王”的稱號。
彭越則是大秦將領中的一個異數。
放眼整個大秦,他的遠途奔襲和遊擊戰法都是獨一份的存在。
沒有人比他更懂遊擊。
東海王和英布的人馬不多,主要是負責佯攻和騷擾,以惡心楚軍為主。
這也是英布的拿手好戲。
大秦三個方向的主力軍團加在一起,人數達到了恐怖的五十六萬人。
這個人數,幾乎相當於楚國兵力的三倍了。
......
扶蘇深知,項羽是目前天下的戰力天花板,對他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哪怕兵力達到了以一敵三,也不敢說十拿九穩。
一個人或許打不過三個人,但一萬人絕對有可能打得過三萬人。
戰爭,不是人頭的遊戲。
不過,扶蘇對於己方的陣容還是十分滿意的。
章邯自不必說,他的戰績有目共睹。
雖然一度敗於項羽,但瑕不掩瑜,他仍是秦國將領當中的扛鼎者。
英布、彭越,是僅此於韓信的存在。他們可以說是秦國少壯派當中的佼佼者。
還有老狐狸楊端和,扶蘇實在是有些看不透他。
他甚至一度覺得,如果讓他和項羽單打獨鬥的話,他縱然不能取勝,也能周旋好久,確保不輸。
此外,還有一個意外跳出來的東海王。
對於他的這個弟弟,扶蘇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秦國王室出了一個大將軍。
擔憂的是,秦國王室出了一個大將軍。
......
戰爭正式開打。
從局麵上看,項羽處於了絕對的劣勢。
他的人數、裝備、糧草、城池、人口都被秦軍碾壓了。
更可怕的是,他的軍隊要三麵作戰。
戰爭講究的是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哪怕兩麵就已經是十分糟糕的情況了,遑論三麵作戰了。
目前,戰火已經燃遍楚國的四境。
三條戰線上,卻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北方戰線,就在最為關鍵的彭城一線。
這裏是最緊要的地方,雙方布置的兵馬也最多。
扶蘇和項羽都在北方戰線,由此可知這條戰線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戰場之上,本應該戰火連天,金鼓不息,爆發十分慘烈的戰鬥。
但事實確實,這裏一直靜悄悄的,並未爆發為何戰鬥。
不但大的戰役沒有,就連小規模的襲擾都沒有發生。
楚軍和秦軍號角之聲相聞,卻一直靜靜的對峙,各自過著各自的生活。
仿佛他們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度假的。
因為雙方的這種奇怪的現象,北方戰線被稱為“靜默的戰線”。
懂得自然懂,此時的平靜正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於無聲處聽驚雷。
秦軍沒有進攻,是因為他們不著急。
彭城是一座堅城,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城中的糧草物資十分充足,又有猛人項羽親自把守,很難攻下。
兵法上講,沒有十倍的兵力,不要去進攻防守嚴密的城池,這是一件太愚蠢的事情了。
秦軍的相反很簡單,打可能會失敗,但是拖著一定能勝利。
他們是在等待著其他路秦軍的勝利消息。
不管彭城多麽堅固,他也需要足夠的腹地來拱衛他。
一旦楚國的腹地全部喪失,彭城自然不攻自敗。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孤城可以幸存,所謂孤城必失,就是這個道理。
......
作為進攻方的秦軍都不急,作為防守方的楚軍自然就更不急了。
眾所周知,時間對於防守有利。
隻要給楚軍足夠的時間,他們能把彭城變成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烏龜殼。
到時候,無論秦軍的爪牙有多鋒利,也別想攻破彭城。
隻要他們能牢牢的控製住彭城,就能掌握北方戰線的主動權。
隻要彭城還沒有失守,幾十萬秦軍就不敢繞過彭城前進一步。
一個城,阻擋幾十萬人馬,楚軍怎麽算都是賺的。
因此,他們日複一日的在加固城牆,也沒有主動出擊。
雙方都覺得自己賺翻了。
他們十分默契的保持了一致:敵不動,我不動。
秦楚兩國手牽手,誰先動手誰是狗。
於是乎,這個世界上最離奇的戰場就出現了。
......
相對於北方戰線的太平無事,其他兩路戰場就足以用慘烈來形容了。
英布,帶領著三萬人的先鋒部隊,從九江郡一路北上。
他的對手是楚軍大將龍且和桓楚。
龍且是項羽手下最得力的將領,是楚國如今的第一戰將。
他的特點是有一股拚勁,作戰勇猛,不死不休。
項羽昔日征戰的時候,龍且常常作為先鋒大將。
現在,北方戰線已經陷入了僵持。
項羽迫切希望其他其他兩條戰線能夠取得突破,因此派了敢拚敢打的龍且來南方新線。
項羽給他的命令不是防守,而是破敵,不惜一切代價,消滅一切進犯之敵。
桓楚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軍,他素和項羽友善,是楚軍當中的“頭腦擔當”。
當初大軍會稽郡守殷通和項梁密謀造反,就曾讓項羽去聯係桓楚。
龍且的戰法是一柄雙刃劍,即可能勢如破竹大敗秦軍,有可能一敗塗地,被秦軍徹底消滅。
因此,項羽派了桓楚為裨將,輔佐龍且,相當於半個軍師。
在必要的時候,他的穩重能夠給龍且降降溫,讓他不至於因為衝動犯下錯誤。
這兩個人還是比較搭的,他們兩個的組合能夠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
龍且的對手是是英布。
英布一直都是楊端和的先鋒大將,以能打硬仗而聞名全軍。
可以這麽說,從南陽到九江,這一路都是他這個先鋒大將給打下來的,楊端和不過是跟在後麵負責接收罷了。
巧了,龍且也長時間擔任先鋒的角色,喜歡衝鋒在前,斬將奪旗,這兩個人屬於同一個類型的選手。
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針尖對麥芒。
南線的戰爭,是三條戰線當中最為激烈的。
戰爭的尚方甚至都沒有進行試探,就直接開啟了決戰模式。
一上來就是高潮。
戰火之下,血肉紛飛,戰場化為了修羅場。
生命在這一刻,仿佛就是花名冊上不斷跳動的一個個數字。
隨著數字的不斷減少,生命一個接著一個的消逝。
忙壞了前來收人的死神。
這一戰,不是六國複辟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可確實強度最大的戰役。
戰役雙方的主將都是各自國家的尖刀將領。
這一場戰爭,沒有一絲的花裏胡哨,完全就是兩國最強的拳頭的正麵對撞。
如同兩虎相遇,不死不休。
......
東線戰場,彭越再度發揮了他的技能:遊擊。
他神出鬼沒,猶如戰場上的幽靈。
他的對手是楚軍大將鍾離昧和周殷。
這兩個人深受項羽的信任,以作戰靈活多變而著稱。
他們不是那種衝鋒在前的猛將,是喜歡搞點陰謀的謀將。
本來,他們兩個人對自己有著絕對的信息。
他們的軍力占優,對手彭越名不見經傳。
他們原本打算速戰速決,快速解決東方的戰爭,好去支援其他戰線。
但戰爭開打之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們麵對的敵人,不是秦國最勇猛的,確實秦國最狡猾的。
明明他的兵力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他就是敢不斷的分兵。
如今,到處都是彭越的軍隊,鍾離昧和周殷根本找不到彭越的主力在哪裏。
找不到敵人,怎麽決戰?
他們的拳頭就像打在了棉花上。
一拳打出去,綿綿軟軟,根本不能傷害敵人。
反而敵人能夠趁機咬他們一口。
現在,他們後方已經出現了秦軍的蹤影。
這些秦軍十分的狡猾,他們不斷的侵擾著楚軍的補給線。
等待楚軍趕來支援的時候,他們就想泥鰍一樣,嗖的一聲,消失不見。
說出來都沒人敢信,楚軍被兵力遠少於自己的秦軍包圍了。
鍾離昧和周殷十分的鬱悶,這個世界上怎麽還有這樣打仗的人啊。
彭越玩的風生水起,他們兩個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現在他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和彭越決戰,人家壓根不和他們打。
想去掏彭越的老巢,這也不現實。
他們的兵力不多,打幾次野戰還行,絕對不足以支持他們深入東海郡,攻擊防守嚴密的城池。
他們的後方和補給已經受到了彭越嚴重的威脅。
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他們的退路就要被切斷了。
該怎麽辦呢?
兩個人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向後撤退,壓縮兵力,進行防禦。
彭越能夠在他們後方到處亂躥,就是因為他們後方的防守不足。
現在,他們主動的壓縮了防守,在後方布置了足夠的人馬,彭越的運動空間就不存在了。
如果他們再敢亂竄的話,無疑是給他們送人頭。
兩個人洋洋得意,以為找到了破解彭越戰法的方式。
他們想不到的是,彭越看到他們後撤之會,直接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運動。
秦軍深入了楚國腹地,開始襲擾楚國南方戰場的補給線。
當時,英布正和龍且進行著最終的決戰。
龍且原本處於優勢。
後來,隨著楊端和大軍的到來,龍且的優勢不複存在。
再後來,彭越出現在了他的身後。
楚軍中,糧草出現了問題,軍心開始渙散。
英布抓住機會,發動了數次猛攻,終於突破了楚國的南方戰線。
龍且被迫後撤。
伴隨著楚國南線戰場和東線戰場的失敗,秦軍開始獲得了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