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印刷技術的起步階段,製作雕版的主要原材料是梨木、棗木和梓木。
所以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付梓和付之梨棗都是出版書籍的代稱。
後來製做雕版的技術進步了,石質雕版、玉質雕版、金屬雕版層出不窮。
但因為木質雕版方便快捷,工序簡單,成本較低,仍是印刷中使用的最多的雕版。
世界上第一塊雕版是扶蘇使用梓木製成的,這種木頭質地比較堅硬,光滑細膩,非常適合用來印刷書籍。
在成為雕版的主要原料之前,梓木通常被用來製作棺木和梁柱。
目前,這塊雕版被當做國寶保存在大秦國家博物館當中。
它靜靜的躺在展櫃裏,供來自大秦各地的百姓們反複的瞻仰和讚歎。
這時候,總有一些孩子會麵露兇光,惡狠狠的盯著這塊梓木雕版。
尤其是看到梓木雕版的最後七個字的時候,他們就仿佛見到了九世仇人一般。
這是為什麽呢?
…………
雕版印刷第一步,是在平整的梓木上寫好文字。
這一步是扶蘇親自完成的。
作為大秦第一部印刷出版的書籍,它勢必將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無論它是《金瓶梅》也好,《玉樓春》也罷;《醋葫蘆》也好,《燈草和尚》也罷。
哪怕它是《從奪舍扶蘇開始》這樣狗屁不通的垃圾小說。
(鯨仙人:有話好好說,那我走?)
第一本書到底該刻哪一本書呢?扶蘇為此苦惱不已。
《尚書》應該是目前大秦最重要的一部書了,這本書裏麵收錄和記載了古代的文書和聖王的事跡。
《尚書》可以說是群書之祖,就連“書”這個名字,都是從它這裏演變出來的。
就像“河”最初隻是黃河的名字,後來成了天下所有河流的名字一樣。
如果《尚書》不叫《尚書》,而叫做《尚屁》,
那麽後世的所有小朋友都要讀屁看屁;後世所有的作家都在寫屁,後世所有的書店都在買屁賣屁了。
那可太有意思了。
所以,第一部書刻《尚書》,問題應該不大吧。
還有就是《論語》,這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學經典中最重要的一部。
孔子又是古代聖人之首,雖然目前還沒有後世傳說的那麽邪乎,但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
考慮到儒學早晚都會成為大秦文化的主流,第一部書刻《論語》似乎也不錯。
此外,《老子》也還行。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裏麵可都是滿滿的東方哲學與智慧。
上來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多有氣勢,多有牌麵,把“格局”打在公屏上。
《商君書》,也不錯,這本書是一位樂於助人的好心人寫成的。
這位好心人,做好事不留名,自己辛辛苦苦寫了一本書,直接署名商鞅。
商鞅表示很震驚,還有這等好事?
版稅麻煩直接打到我天地銀行的銀行卡裏,卡號是,重複一遍,。
盡管這本書不是商君寫的,但裏麵確實是商鞅的思想,是法家的經典著作。
目前大秦以法治國,這不印它一下子,說不過去吧?
還有《山海經》,這也是一部千古奇書啊。
還要《郭德綱相聲選》,這是——這啥也不是,串台了,劃掉。
......
扶蘇發現自己有選擇困難症,這麽多的典籍擺在麵前,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了。
他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總之十分的糾結。
他突發奇想,頭頂的小燈泡亮了起來。
直接印一些《扶蘇實錄》《扶蘇語錄》讓天下臣民拿去高聲朗誦怎麽樣?
但那樣會不會顯得太臭屁了呢?
算了,先不印這些經典著作了,扶蘇決定先印刷一部童書。
畢竟兒童都是大秦的花朵,都是早晨一兩點的太陽嘛(滑稽)。
如果印童書的話,扶蘇想著要不要把一些亂七八糟的童話書,比如格林啊安徒生啊鬼吹燈啊聊齋啊匯編成一部《扶蘇童話》。
這樣,大秦所有的兒童都是扶蘇殿下的小讀者,從小就可以感受到扶蘇殿下親(猛)切(烈)的關(毒)懷(害)了。
看著《扶蘇童話》長大的孩子,絕對會對扶蘇絕對的忠誠。
畢竟,扶蘇就是他們的童年啊。
但這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務正業,扶蘇畢竟是個皇帝啊。
思來想去,最後扶蘇還是搞一部蒙學書,助力於大秦的基礎教育。
畢竟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產業,是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根本。
在即將到來的公元前二世紀,什麽最重要,那必須是人才啊!
最終,扶蘇決定先印蒙學書。
書籍定名為《勸學章》,這是大秦第一部使用雕版印刷的書籍。
《勸學章》是扶蘇把《急就章》《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弟子規》《幼學瓊林》等書籍整理刪改之後編纂而成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書總共五千字,有點長。
等大秦的娃娃們全部學完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了。
《勸學章》的開頭是扶蘇寫(抄)的一首勸學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勸學章》的最後,隻有七個字,卻讓大秦的千萬兒童全部戴上了痛苦麵具——“全文背誦並默寫。”
所以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付梓和付之梨棗都是出版書籍的代稱。
後來製做雕版的技術進步了,石質雕版、玉質雕版、金屬雕版層出不窮。
但因為木質雕版方便快捷,工序簡單,成本較低,仍是印刷中使用的最多的雕版。
世界上第一塊雕版是扶蘇使用梓木製成的,這種木頭質地比較堅硬,光滑細膩,非常適合用來印刷書籍。
在成為雕版的主要原料之前,梓木通常被用來製作棺木和梁柱。
目前,這塊雕版被當做國寶保存在大秦國家博物館當中。
它靜靜的躺在展櫃裏,供來自大秦各地的百姓們反複的瞻仰和讚歎。
這時候,總有一些孩子會麵露兇光,惡狠狠的盯著這塊梓木雕版。
尤其是看到梓木雕版的最後七個字的時候,他們就仿佛見到了九世仇人一般。
這是為什麽呢?
…………
雕版印刷第一步,是在平整的梓木上寫好文字。
這一步是扶蘇親自完成的。
作為大秦第一部印刷出版的書籍,它勢必將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無論它是《金瓶梅》也好,《玉樓春》也罷;《醋葫蘆》也好,《燈草和尚》也罷。
哪怕它是《從奪舍扶蘇開始》這樣狗屁不通的垃圾小說。
(鯨仙人:有話好好說,那我走?)
第一本書到底該刻哪一本書呢?扶蘇為此苦惱不已。
《尚書》應該是目前大秦最重要的一部書了,這本書裏麵收錄和記載了古代的文書和聖王的事跡。
《尚書》可以說是群書之祖,就連“書”這個名字,都是從它這裏演變出來的。
就像“河”最初隻是黃河的名字,後來成了天下所有河流的名字一樣。
如果《尚書》不叫《尚書》,而叫做《尚屁》,
那麽後世的所有小朋友都要讀屁看屁;後世所有的作家都在寫屁,後世所有的書店都在買屁賣屁了。
那可太有意思了。
所以,第一部書刻《尚書》,問題應該不大吧。
還有就是《論語》,這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學經典中最重要的一部。
孔子又是古代聖人之首,雖然目前還沒有後世傳說的那麽邪乎,但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
考慮到儒學早晚都會成為大秦文化的主流,第一部書刻《論語》似乎也不錯。
此外,《老子》也還行。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裏麵可都是滿滿的東方哲學與智慧。
上來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多有氣勢,多有牌麵,把“格局”打在公屏上。
《商君書》,也不錯,這本書是一位樂於助人的好心人寫成的。
這位好心人,做好事不留名,自己辛辛苦苦寫了一本書,直接署名商鞅。
商鞅表示很震驚,還有這等好事?
版稅麻煩直接打到我天地銀行的銀行卡裏,卡號是,重複一遍,。
盡管這本書不是商君寫的,但裏麵確實是商鞅的思想,是法家的經典著作。
目前大秦以法治國,這不印它一下子,說不過去吧?
還有《山海經》,這也是一部千古奇書啊。
還要《郭德綱相聲選》,這是——這啥也不是,串台了,劃掉。
......
扶蘇發現自己有選擇困難症,這麽多的典籍擺在麵前,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了。
他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總之十分的糾結。
他突發奇想,頭頂的小燈泡亮了起來。
直接印一些《扶蘇實錄》《扶蘇語錄》讓天下臣民拿去高聲朗誦怎麽樣?
但那樣會不會顯得太臭屁了呢?
算了,先不印這些經典著作了,扶蘇決定先印刷一部童書。
畢竟兒童都是大秦的花朵,都是早晨一兩點的太陽嘛(滑稽)。
如果印童書的話,扶蘇想著要不要把一些亂七八糟的童話書,比如格林啊安徒生啊鬼吹燈啊聊齋啊匯編成一部《扶蘇童話》。
這樣,大秦所有的兒童都是扶蘇殿下的小讀者,從小就可以感受到扶蘇殿下親(猛)切(烈)的關(毒)懷(害)了。
看著《扶蘇童話》長大的孩子,絕對會對扶蘇絕對的忠誠。
畢竟,扶蘇就是他們的童年啊。
但這是不是顯得有些不務正業,扶蘇畢竟是個皇帝啊。
思來想去,最後扶蘇還是搞一部蒙學書,助力於大秦的基礎教育。
畢竟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產業,是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根本。
在即將到來的公元前二世紀,什麽最重要,那必須是人才啊!
最終,扶蘇決定先印蒙學書。
書籍定名為《勸學章》,這是大秦第一部使用雕版印刷的書籍。
《勸學章》是扶蘇把《急就章》《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弟子規》《幼學瓊林》等書籍整理刪改之後編纂而成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書總共五千字,有點長。
等大秦的娃娃們全部學完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了。
《勸學章》的開頭是扶蘇寫(抄)的一首勸學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勸學章》的最後,隻有七個字,卻讓大秦的千萬兒童全部戴上了痛苦麵具——“全文背誦並默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