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微組織了一下語言之後,阿瑜陀耶使臣最終還是決定對朱元璋坦誠相告。


    “我們國王派遣使臣,帶著詔諭和禮物給倭國,隻是為了進行友好交往。


    同時倭國也給了阿瑜陀耶詔諭和武器,作為兩國之間關係密切的象征。


    另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倭國曾向阿瑜陀耶求購火炮和木香,不過我們國王沒有答應。”


    朱標略顯震驚地看著阿瑜陀耶使臣,“你們阿瑜陀耶還有火炮,是怎麽流傳過去的?”


    阿瑜陀耶使臣解釋道:“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國,在陸路上麵與德裏蘇丹國接壤。


    這個國家已經經曆過,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以及圖格魯克王朝三個時期了。


    貴國的火藥技術,就是在德裏蘇丹國的奴隸王朝初期傳入的。


    德裏蘇丹國境內最初出現火藥,是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


    因為花剌子模殺害了,蒙古使節和商隊人員。


    嘉定十一年至十六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進行了第一次西征。


    他使用漢族和西遼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裝備,采用弩炮、火箭和飛火槍等威力強大的攻城武器。


    發動了滅亡花剌子模,討伐欽察和斡羅思和征服康裏的戰爭。


    在花剌子模滅亡之後,蒙古軍隊乘勝抵達印度河,於是德裏蘇丹國軍民第一次領略了火藥的威力。


    這一時期的德裏蘇丹國,與蒙古人來往密切。


    當時他們從德裏蘇丹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以珠寶、棉布、香料、藥材和皮貨為主。


    相比之下蒙古人出口的貨物主要包括:金屬和金屬製品、瓷器、紡織品、漆器、茶葉,以及日用百貨和硝石。”


    朱元璋麵色不悅的說道:“你說了這麽多,講的都是德裏蘇丹國,與你們阿瑜陀耶有什麽關係啊?”


    阿瑜陀耶使臣袖裏拿出一副航海圖,“暹羅是蒙古人與德裏蘇丹國,還有阿拉伯進行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大明有句話叫做,近水樓台先得月。


    另外蒙古人與真臘的海上交通十分活躍,使者、商人和遊客往來不絕。


    當時留下了許多記載,其中《真臘風土記》是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這裏麵有關於,真臘京城吳哥宮中觀看煙火的記載。


    這種在新年點放煙火爆竹的習慣,與大明是一樣的。


    據記載為製造火藥,真臘還從蒙古人那裏,進口了硝石和硫黃。”


    朱標似乎想到了什麽,他命人將那副《世界輿圖》懸掛了出來。


    “尊使不妨在地圖上指出,阿瑜陀耶所在的位置。”


    阿瑜陀耶使臣走到《世界輿圖》前,指著上麵的中南半島說道:“這裏就是暹羅,根據地理上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可以分為九個。


    暹羅的北部有素可泰和蘭納,東部則有瀾滄、真臘和占城三國。


    暹羅西部與緬甸和榜葛剌接壤,南部毗鄰北大年府和滿剌加國。”


    隨著阿瑜陀耶使臣在《世界輿圖》上麵的標注,朱元璋和朱標終於搞定清楚問題出現在了哪裏。


    原來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由於不熟悉中南半島諸國的地理位置,因此導致理解出現了問題。


    他錯誤地將暹羅的首都阿瑜陀耶當做了國名,以至於朱元璋一時間沒有找到,這個藩屬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諸如此類的誤會,還有對於對阿拉伯稱唿的改變。


    華夏最早稱阿拉伯為“條枝”,始見於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大宛列傳》。


    當然司馬遷得以記載條枝,還要當歸功於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


    衛子夫為漢武帝誕下一女的公元前138年,以及衛青娶平陽公主為妻的115年,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


    歸國之後,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諸國的情況,其中就包括了條枝。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中原王朝才知道有阿拉伯這個地方。


    在司馬遷以後的漢代史書中,對條枝的記載都差別不大。


    唯一的區別是,這些史書往往把條枝寫作“條支”。


    實際上條枝是波斯文taji或tazik的譯音,原為波斯一部族的名稱。


    含有“耕種者”和“土地”的意思,或者譯為“牧人”。


    在漢朝滅亡之後,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朝,全都沿用“條枝”一名來稱唿阿拉伯。


    到了唐代之後,才改稱阿拉伯為“大食”。


    據史料記載,“大食與條支皆為tajik之譯音,波斯人稱阿刺伯以是名。


    後來漢和帝劉肇在位時,開辟歐亞交通路線的偉大探險家甘英西使。


    自安息西界船人那裏,得聞條支之名。


    至於唐時的大食之名,蓋亦得諸波斯人之口。”


    換句話說,大食和條枝來源相同,隻是音譯名不同而已。


    既然大食和條枝來源相同,唐朝為什麽不沿用漢代的“條枝”一名,而要改稱大食呢?


    根據是史學家猜測,大概是後來的人忘記了條枝的來源。


    將波斯人對阿拉伯的稱唿,加以重新翻譯的緣故。


    宋朝初期仍稱阿拉伯為大食,後來改稱為迴迴,元代則沿用了這個稱唿。


    然而從明朝建國開始,阿拉伯便改稱為了“天方”。


    這普遍的說法是,天方即指默伽,即麥加聖地的舊時稱唿。


    實際上的“天房”,是指伊斯蘭教的克爾白大清真寺。


    阿拉伯人又稱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


    這本是清真寺的異名,卻被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給當作阿拉伯的國名了。


    在誤會解除之後,鴻臚寺負責翻譯的官員和暹羅使臣,都不約而同地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情。


    前者是慶幸自己是個稀缺人才,項上人頭至於因為這些工作疏忽導致搬家。


    身為後者的暹羅使臣,則是為不需要承擔更改國名的後果感到慶幸。


    畢竟中原王朝隨著政權更替,幫藩屬國改國名,可是有曆史淵源的呀!


    隻是這種事情,暹羅使臣肯定不能擅自答應。


    否則將來返迴國內,勢必會承受國王的怒火。


    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之後,坐在一旁的朱標,開始向暹羅使臣宣布關於朝貢貿易的新政策。


    “從今年開始,大明將對所有被納入朝貢體係的藩屬國,采取勘合製度。


    所謂‘勘合’就是大明提前發給藩屬國的證明書,上麵蓋了騎縫印。


    等到朝貢船來到港口時,大明官員會將勘合和底簿上的留印核對是否一致。


    這麽做目的是為了證明貢船身份,防止有人冒充藩屬國使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縱橫小秦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縱橫小秦王並收藏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