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經常襲擾東南沿海地區。


    在朱元璋稱帝後,派遣使者到日本聲討其罪。


    此時由於明朝軍力強盛,因此老朱的口氣非常強硬。


    “當詔書傳達到時,如果你想做臣子的話,就奉上表來朝廷報告。


    如果不想做臣子的話,就整頓軍隊自衛。


    保障國土安寧,以順應天命即可。


    然而倘若作為敵寇入侵大明,我們必將率舟師揚帆出海,討伐諸島。


    屆時王師將捕捉敵人的徒黨,直搗敵國,縛住你們的國王。


    這是代表天意來討伐不仁之人,隻有像咱這樣的皇帝,才有資格做出如此決定!”


    可以說朱元璋已經在旨意中,給日本當局劃出道來了。


    要不就是稱臣納貢,要不你就修兵自固。


    如果作為倭寇來敢來犯,那就別怪我讓軍隊打到你老家了!


    然而以楊載為首的使者團抵達日本後,見到的並不是日本國王。


    因為當時日本正處在南北朝時期,所以詔書被送到了南朝懷良親王手裏。


    懷良親王雖然出身皇族,但卻是一位武將。


    他在看完詔書之後,二話不說當場把五個大明使者殺死。


    看到隻剩下兩個使者迴國,朱元璋非常惱火。


    洪武三年,他又派使者出使日本。


    這次詔書的口氣大為和緩,可使者還是差點掉了腦袋。


    緊接著懷良親王迴了一封國書,並在其中說道:“聽說陛下派遣得力將領,調動全力的軍隊,前來侵犯我的領土。


    水澤之地,山海之州。


    因此我要以水來掩護土地,將軍也會奮勇迎敵,絕不肯屈膝投降!


    順從未必能存活,反抗未必會死亡。


    相遇在賀蘭山前,就當放手一搏,有何可懼?


    如果君主勝利臣下失敗,君主也不會得到尊榮。


    如果臣下勝利君主失敗,反而會招致小國的恥辱。”


    可事實卻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日本人的行為顯然已經越界。


    他們不僅沒有表示臣服,而且還殺死了代表著大明帝國顏麵的使者,這已經是一種嚴重的挑釁了。


    從朱元璋後來的態度來看,明顯已經非常生氣了。


    他對日本國王的書信上直言道:“你們這些夷人作為臣子,不遵守君臣之道,四處騷擾鄰居。


    不知道君王賜給你們這塊奇異的領地,就這般態度傲慢、縱容手下,將來一定會遭到報應!”


    朱元璋對懷良親王下的旨意則是:“你們這些年,覺得自己變強大了是嗎?


    如此不自量力,竟然敢以卵擊石,是要看看月亮為什麽這麽圓嗎?”


    朱元璋的提議是:統一中國,外撫四方,與斯民共享升平之治。


    簡而言之就是,咱不征伐你們這些蠻夷,是為了天下太平。


    畢竟此時大明建立不久,民眾苦戰久已。


    國內經濟蕭條,百廢待興。


    老朱覺得應該先穩住四方,發展才是硬道理。


    作為一國之君,朱元璋想的自然是萬世基業。


    忽必烈的曆史教訓,讓意識到大明現在不適合跨海去打仗。


    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條件有限,這種大規模跨海作戰缺乏根本保障。


    勝負難料的情況下,從實際角度出發的朱元璋,不願輕舉妄動。


    於是他一邊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同時對外傳遞出一個信號。


    “你們這些蠻夷,看看咱多麽仁慈大度,趕緊來臣服吧!”


    另一邊朱元璋又在《皇明祖訓》裏麵告訴後繼之君,“日本雖然表麵看起來很真誠,但實則心懷不軌,因此要斷絕與之往來。”


    換句話說朱元璋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國,不代表他就真的咽下了那口氣。


    老朱之所以這麽做,有以下五個目的。


    第一點目的,朱元璋並未因為打敗蒙古人放鬆警惕。


    他認為大明的假想敵,包括北方的蒙古人、東北的日本人,以及生活在半島上的朝鮮人。


    在局勢尚未明朗之前,剛剛建國不久的明朝,絕不能輕易開戰。


    第二點目的,朱元璋需要一些時間,去觀察周圍的鄰居。


    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不征”隻是表達大明的態度,用這種萬能技巧進行外交斡旋,確保不會太過被動。


    畢竟按綜合實力在東亞這個圈子裏,大明國力是最強的,朱元璋的示好很有價值。


    再加上日本斬了明朝使者,大明還能“不計前嫌”,為了兩國百姓選擇和平。


    “所以其他國家趕緊來朝貢吧,咱們大明是真心向往和平,不要繼續觀望了!”


    同時朱元璋想告訴後人的是,彼既不為中國患則不征。


    對於盟友不可倚仗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


    像朝鮮和日本這種國家,大明不能無故而征。


    朱元璋意思非常明確,“咱雖然對外保持和平態度,不主動開啟戰端,但保留使用武力的選項。”


    第三點目的,敲打和拉攏。


    朱元璋原本的主意,就是拉攏同樣受倭寇侵擾的朝鮮,一同對抗打壓日本。


    這樣既保證了自己的“老大哥”身份,還可以賣裝備,很符合大明的利益。


    因此朱元璋對朝鮮要求購買武器打倭寇非常支持,他曾經下密旨:“在那個地方采集了五十萬斤硝石,得到了十萬斤硫磺。


    隨後來到這裏,配製出適合使用的火藥用於修補船隻,最終去那個地方建造新的捕倭船。”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批貨物還沒交出去多久,朝鮮就發生了內亂。


    李仁人弑殺明朝冊封的國王王顓,擅立辛禍為王。


    最為重要的是,他還把大明的使者給殺了,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


    我剛剛扶持的小弟就這樣沒了?


    還是個不顧綱常倫理弑君的存在!


    於是朱元璋又發國書斥責道:“趕緊陳情謝罪,不然我大明就打你們了!”


    因此所謂的不征之國,並不是真正的“不征”,而是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手段和技巧來馴服。


    第四點目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經濟發展為重心。


    第五點目的,對日本進行貿易封鎖,推行有限貿易。


    同時大力發展海軍、鞏固海防,讓大明自己綜合實力先上升到,可以進行跨國海戰的程度。


    就如同朱元璋對朝鮮半島的態度一樣,對日本這個“不征之國”,不是真的不征。


    隻是他希望能夠以此鞭策後人,“努力發展把實力弄起來,到時候如果他們還是不悔改,再討伐也不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縱橫小秦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縱橫小秦王並收藏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