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以至五月中旬,這個時節,剛好與小滿時相反,稻農需要將稻田中的水放出來大半,剩下的水量隻要保證稻田不會幹涸就行,不然稻穀返青,會影響產量。
每年稻農都會在稻田中放養些鯉魚,魚食稻花而生,味極是鮮美,這個時候也是捕撈的季節。
趙文振費心捉來的蟬,沒有人吃,隻能自己一個人消化,這日他正用麵粉裹了,準備炸製,見常與他攀談的那位老農,手裏提著兩條魚,佝僂著背,從竹林中走來。
“老丈,這是去往何處啊?”
老丈見是趙文振喜道:“老頭子為尋公子而來”
揚了揚手中用江草串著的兩條魚,道:“剛抓的稻花魚,極新鮮的給公子送兩條來”
趙文振笑道:“老丈費心了,小魚兒沒有跟著您來?”
老丈用手捶了捶腰,說道:“這兩天吃多了甜瓜,壞了肚子,臉都拉黃了,這孩子什麽都好,就是不聽話”
“小孩子調皮些才好,老丈迴去可煮些薑湯,讓小魚兒喝上些”
趙文振又寒暄了幾句,老丈便要告辭,說田裏還要忙活。
轉身走了幾步,又迴轉身子,問道:“公子何時迴家?”
趙文振道:“薔薇開時就迴去”
“公子為何要在薔薇開時迴去?這可就沒個準日子了,柴桑的薔薇這兩日就開了,江州要遲些,也不會超過半月”
趙文振道:“小子答應了妻子,薔薇開時迴去,過幾日就要動身了”
老丈哦了一聲,麵有遺憾說道:“那糯米團子公子可能就吃不上了”
見老丈搖著頭走了,趙文振生出一種愧疚之感。
張寶根起來見門前樹杈上掛著兩條魚,喜道:“明誠兄,這魚從何而來?”
趙文振道:“一老丈送的,今日你們不用蹬著眼看我吃蟬了,這魚燉湯應該不錯”
張寶根酸道:“這在這裏住了一年也沒有人送我魚吃,明誠兄你才來一個多月,就有人送你魚,真是比不得啊”
趙文振笑著搖搖頭,也不管張寶根的酸話。
明日就是孔氏雅集,草堂要休學一日,所以今日趙省齋先生便將明日的內容大致講了一遍,讓學子迴去溫習,待複學時在細講。
……
柴桑附近幾個縣的文人雅士,五月十四日便趕到了柴桑城,準備參加今年的孔氏雅集,這可是揚名的好機會,若能得到孔祭酒或者趙省齋先生的嘉許,那才名自然會大升。
五月十五,柴桑城從第一縷晨曦出現,街道上就湧現了許多人,都是朝著孔氏府宅而去,孔祭酒派了人,專門來接趙省齋先生,先生這日,難得的束起了那青色抹額。
做為外姓入孔氏族譜的第一人,趙省齋平日不會遵守孔氏這些著裝要求,有時連腰帶都懶得係,但是每逢祭祀雅集,先生都要裝扮一番,白衣抹額白底皂靴,整個人精神了一大截。
先生上車時,叫來了張寶根,讓他陪著去。
能夠參加孔氏雅集,這對張寶根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換了一件自認體麵的衣服,陪著趙省齋,往柴桑城而去。
孔氏雅集當然還是以孔氏子弟為多,這日孔氏的青年才俊也是鉚足了勁,想要在今年的雅集上博得名聲,孔氏門楣雖望,但旁支極多,像孔宣這樣的孔氏子弟,日後想要在士族中有所作為,雅集就是一個很好的跳板,對他們來說,士族中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大武自從跟了趙文振,跟老董極要好,這老董未娶妻生子,本想從青州迴來後,續了掃灑老媽子的弦,無奈被一句“多少歲的人了,不知羞恥迴絕”便不再提此事。大武憨直,這老董便當自己的兒子對待,將他的平生所學,無不傳授與大武。
所以現在都是大武在駕車,老董過起了休閑的生活。
孔氏雅集分書畫跟辯難兩場,除趙文振外,還有柴桑本地的士族名流,約莫四五十人,眾人遊覽孔氏府宅,流連於古樸建築之間。
孔祭酒這次興致極高,特設獎品若幹,凡入品的之作,都有獎賞,無非古籍孤本,名師畫作。
書畫設與早間,所以參加書畫的便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早早的交了上去,孔祭酒雖不再品,但沒有人會認為他的字比蔡米的差,所以便由孔祭酒來評品書法,趙省齋便評品畫作。
書法作品,共二十六幅,隻以六十甲子編號,不能署名,以示公正,孔祭酒和趙省齋所別在兩間廂房,對參品評品,以編號分別寫品評狀語。
張寶根侍立在趙省齋身後,聽先生一邊寫狀語,一邊講述南郡諸流畫風,大受裨益。
趙文振因為怕孔幼薇,所以在一處塘邊逗弄著金魚。
“明誠兄怎在此處?先生評畫不去聽聽?”
趙文振見是孔知,將手裏的餌料扔在塘中,笑道:“我連一隻鴨子都畫不好,看了又什麽用,不如在這裏清淨些好”
孔知笑道:“沒想到明誠兄也有不會的,子清以為兄是全才呢”
“人無完人,我身上的毛病就更多了,子清兄怎沒有去,據我所知,孔氏子弟可是從小要學書畫”
孔知也如趙文振一般,靠在塘邊的青石上,道:“此次雅集我沒有參加”
孔氏雅集孔知竟然沒有參加,趙文振驚異道:“子清兄都不參加,那還有什麽意思,我這就迴去”
孔知見趙文振起身欲走,一把拉住了趙文振,急道:“明誠兄不可,你走了我如何向父親交代”
趙文振見孔知瞳孔睜大,攥的自己衣服都起了皺,大笑了幾聲,道:“逗你的,既然來了,就是再難受我也等見了孔祭酒再走”
見趙文振又靠迴青石,孔知才鬆了手,道:“看來明誠兄真如賈夫子信中所說,以後真不可輕信你”
“信得信得,怎麽信不得,我這是偶爾為之,不常有”
趙文振將一隻手墊在腦袋下麵,穿過樹影的陽光照在臉上,另一隻手撫摸著肚皮,極是愜意。
對於孔知為何沒有參加雅集之事,趙文振沒有再問,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他自然有他的道理。
每年稻農都會在稻田中放養些鯉魚,魚食稻花而生,味極是鮮美,這個時候也是捕撈的季節。
趙文振費心捉來的蟬,沒有人吃,隻能自己一個人消化,這日他正用麵粉裹了,準備炸製,見常與他攀談的那位老農,手裏提著兩條魚,佝僂著背,從竹林中走來。
“老丈,這是去往何處啊?”
老丈見是趙文振喜道:“老頭子為尋公子而來”
揚了揚手中用江草串著的兩條魚,道:“剛抓的稻花魚,極新鮮的給公子送兩條來”
趙文振笑道:“老丈費心了,小魚兒沒有跟著您來?”
老丈用手捶了捶腰,說道:“這兩天吃多了甜瓜,壞了肚子,臉都拉黃了,這孩子什麽都好,就是不聽話”
“小孩子調皮些才好,老丈迴去可煮些薑湯,讓小魚兒喝上些”
趙文振又寒暄了幾句,老丈便要告辭,說田裏還要忙活。
轉身走了幾步,又迴轉身子,問道:“公子何時迴家?”
趙文振道:“薔薇開時就迴去”
“公子為何要在薔薇開時迴去?這可就沒個準日子了,柴桑的薔薇這兩日就開了,江州要遲些,也不會超過半月”
趙文振道:“小子答應了妻子,薔薇開時迴去,過幾日就要動身了”
老丈哦了一聲,麵有遺憾說道:“那糯米團子公子可能就吃不上了”
見老丈搖著頭走了,趙文振生出一種愧疚之感。
張寶根起來見門前樹杈上掛著兩條魚,喜道:“明誠兄,這魚從何而來?”
趙文振道:“一老丈送的,今日你們不用蹬著眼看我吃蟬了,這魚燉湯應該不錯”
張寶根酸道:“這在這裏住了一年也沒有人送我魚吃,明誠兄你才來一個多月,就有人送你魚,真是比不得啊”
趙文振笑著搖搖頭,也不管張寶根的酸話。
明日就是孔氏雅集,草堂要休學一日,所以今日趙省齋先生便將明日的內容大致講了一遍,讓學子迴去溫習,待複學時在細講。
……
柴桑附近幾個縣的文人雅士,五月十四日便趕到了柴桑城,準備參加今年的孔氏雅集,這可是揚名的好機會,若能得到孔祭酒或者趙省齋先生的嘉許,那才名自然會大升。
五月十五,柴桑城從第一縷晨曦出現,街道上就湧現了許多人,都是朝著孔氏府宅而去,孔祭酒派了人,專門來接趙省齋先生,先生這日,難得的束起了那青色抹額。
做為外姓入孔氏族譜的第一人,趙省齋平日不會遵守孔氏這些著裝要求,有時連腰帶都懶得係,但是每逢祭祀雅集,先生都要裝扮一番,白衣抹額白底皂靴,整個人精神了一大截。
先生上車時,叫來了張寶根,讓他陪著去。
能夠參加孔氏雅集,這對張寶根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換了一件自認體麵的衣服,陪著趙省齋,往柴桑城而去。
孔氏雅集當然還是以孔氏子弟為多,這日孔氏的青年才俊也是鉚足了勁,想要在今年的雅集上博得名聲,孔氏門楣雖望,但旁支極多,像孔宣這樣的孔氏子弟,日後想要在士族中有所作為,雅集就是一個很好的跳板,對他們來說,士族中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大武自從跟了趙文振,跟老董極要好,這老董未娶妻生子,本想從青州迴來後,續了掃灑老媽子的弦,無奈被一句“多少歲的人了,不知羞恥迴絕”便不再提此事。大武憨直,這老董便當自己的兒子對待,將他的平生所學,無不傳授與大武。
所以現在都是大武在駕車,老董過起了休閑的生活。
孔氏雅集分書畫跟辯難兩場,除趙文振外,還有柴桑本地的士族名流,約莫四五十人,眾人遊覽孔氏府宅,流連於古樸建築之間。
孔祭酒這次興致極高,特設獎品若幹,凡入品的之作,都有獎賞,無非古籍孤本,名師畫作。
書畫設與早間,所以參加書畫的便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早早的交了上去,孔祭酒雖不再品,但沒有人會認為他的字比蔡米的差,所以便由孔祭酒來評品書法,趙省齋便評品畫作。
書法作品,共二十六幅,隻以六十甲子編號,不能署名,以示公正,孔祭酒和趙省齋所別在兩間廂房,對參品評品,以編號分別寫品評狀語。
張寶根侍立在趙省齋身後,聽先生一邊寫狀語,一邊講述南郡諸流畫風,大受裨益。
趙文振因為怕孔幼薇,所以在一處塘邊逗弄著金魚。
“明誠兄怎在此處?先生評畫不去聽聽?”
趙文振見是孔知,將手裏的餌料扔在塘中,笑道:“我連一隻鴨子都畫不好,看了又什麽用,不如在這裏清淨些好”
孔知笑道:“沒想到明誠兄也有不會的,子清以為兄是全才呢”
“人無完人,我身上的毛病就更多了,子清兄怎沒有去,據我所知,孔氏子弟可是從小要學書畫”
孔知也如趙文振一般,靠在塘邊的青石上,道:“此次雅集我沒有參加”
孔氏雅集孔知竟然沒有參加,趙文振驚異道:“子清兄都不參加,那還有什麽意思,我這就迴去”
孔知見趙文振起身欲走,一把拉住了趙文振,急道:“明誠兄不可,你走了我如何向父親交代”
趙文振見孔知瞳孔睜大,攥的自己衣服都起了皺,大笑了幾聲,道:“逗你的,既然來了,就是再難受我也等見了孔祭酒再走”
見趙文振又靠迴青石,孔知才鬆了手,道:“看來明誠兄真如賈夫子信中所說,以後真不可輕信你”
“信得信得,怎麽信不得,我這是偶爾為之,不常有”
趙文振將一隻手墊在腦袋下麵,穿過樹影的陽光照在臉上,另一隻手撫摸著肚皮,極是愜意。
對於孔知為何沒有參加雅集之事,趙文振沒有再問,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他自然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