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每個成功的商人除了自身努力,還必須有機遇的加持。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曆史的進程。


    會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業務,還必須善於發現機會和利用機會,而最大的機會就是順勢而行,將時代潮流變成白花花的銀子。


    這就是雷軍的名言“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對於伍國螢和十三行其他老板而言,這個機遇和風口,當然就是大清國的基本國策“廣州一口通商”了。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但受不了歐洲商船頻繁“騷擾”沿海,隻保留了廣州這一個合法通商口岸,但清朝又實行嚴格的重農抑商,那麽由誰來充當貿易商呢?”


    “最開始清朝想到的是官營,由朝廷欽派的官員來負責廣州外貿,這就是“皇商”。但這幫吃閑飯的,你讓他貪汙和偷奸耍滑沒問題,讓他來負責外貿就屬於大尺度跨行了。”


    “結果,麵對一個躺賺的行業,這幫酒囊飯袋直接虧損嚴重,常常需要朝廷的救助,你說錢都去哪了?外商怨聲載道,朝廷也不高興,最後隻好廢除皇商,實行一種新的製度——行商。”


    “朝廷將外貿特權賦予一些民間商人,受政府管理,商人取代官員,與外商直接打交道。”


    同文行中,掌櫃的吳衛榮正在熱情的滔滔不絕的講解著廣州十三行的曆史,作為一個合格聽眾的黎漢明也正笑臉盈盈津津有味的聽著。


    說實話,對十三行的具體曆史黎漢明還真不了解,此番聽吳衛榮的講解,倒也顯得有趣。


    聽吳衛榮這麽一說,黎漢明頓時明白了十三行實際上就是官督商辦,其實曆史上的洋務運動,就是這種模式。


    “按道理講,民間商人會蜂擁而至,爭取這個外貿特權,畢竟特權就意味著躺賺,但實際上,合格的行商很少。”


    “一方麵,社會氛圍認為科舉是正道,經商是旁門左道,而且還是與外國人這些“蠻夷”打交道,很不光彩;另一方麵,要當行商,首先就要拿出數十萬兩銀子來能獲得準營執照,所以,隻有廣州當地的少數富商才會報名參加。”


    “這就是廣州十三行的由來,當然,並不是說隻有十三家行商,數量是波動的,隻是最初隻有十三家,從而形成了一種俗稱。”


    作為同文行的掌櫃,吳衛榮的眼力還是可以的,他看得出來,眼前這行人來曆絕對不簡單,他甚至已經隱隱約約的猜到了黎漢明的身份了,所以他也樂於詳解。


    “而且,十三行的老板,無一例外都是普通人家出身,那些有頭有臉的富貴人家,是恥於經商的。”


    黎漢明聞言讚同的點了點頭,這點的確如此,畢竟如今社會風氣在那兒,商業可以說是處於社會末流,就算有錢了,也會把重心放在科舉和官場,希望以此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


    就以十三行最大的商行同文行的老板潘振辰為例,十四歲就出來打工當水手了,他創下家業死後留下巨額遺產和四個兒子,但三個大兒子都不願意接班。


    比如最大的潘有為,考中進士後官至內閣中書,參與編撰過四庫全書,得罪權貴迴到廣州後,寧願隱居也不願意接班。


    一個商人家出了進士,這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它意味著潘氏一族以後同地方官員的聯係越發密切,多了一個可以從中斡旋的人才,同時也可以躋身於士紳之列了。


    再比如第二的廣利行老板盧觀恆,幼年喪父,窮困潦倒,四十歲還是單身。怡和行老板伍國螢,父親靠賣海鮮養家,自己幼年輟學,在同文行打工


    這些人,毫無疑問都是絲逆襲的成功學代言人。


    絲逆襲的多寡,實際上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自由度。


    當他們當初賭上全部身家創辦行商時,必然是如履薄冰的。


    祁同偉在人民的名義說,“人生一定要賭,一定要拚。如果你不賭的話,可能你就沒有絲毫贏的機會。”


    對於立誌想做人上人的十三行老板,所幸在時代的東風下,他們賭贏了。當然,也有賭輸的,下場淒涼。


    因此,當伍國螢這些老板們知道馬嘎爾尼訪華時,自然是心驚膽戰的,馬嘎爾尼的使命是廢除“一口通商”和行商製度,這簡直是要了十三行的親命。


    所幸,馬嘎爾尼失敗了,怒氣衝衝地稱中國是“停滯的帝國”。


    “一口通商”固然限製了中國的貿易發展,但為十三行提供了發跡和暴富的空前機遇。


    當下,中外之間的商流、物流和資金流,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廣州這一個城市完成的,曆史書中的清朝每年一兩千萬兩的貿易順差,也是廣州這一個城市創造的。


    可以說如今的廣州是華夏對外開放的唯一一個窗口,這便是黎漢明不得不放下戰事親自來此的原因。


    十九世紀之前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當十三行壟斷帝國貿易時,他們的行為就會產生巨大的國際影響。


    而黎漢明來到同文行,除了有潘有度這個總商的原因外,再有便是如今的同文行還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大股東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債權人。


    當然了,黎漢明來此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看上了潘有度這個人,在軍政府的統治下,壟斷貿易的十三行顯然不可取,但黎漢明也不可能閉關鎖國。


    所以,黎漢明準備在取締十三行壟斷地位的同時,再成立一個外貿部來主管對外貿易。


    作為總商的潘有度,無疑是負責外貿部的第一人選。


    什麽是總商?總商就是行商的首領,負責管理十三行的事務,這不是十三行的自律組織,而是廣州海關任命的正式管理職位,外貿糾紛、攤派稅賦、行業調查,政府首先就會找總商。


    總商責任重大,一般由十三行中最大的行商老板擔任。


    同文行是行業老大,所以最初的總商差不多一直是同文行老板潘振辰擔任,一幹就是近三十年。


    這位十三行的領袖人物,是一個傳奇,他不僅精通四門外語,還通過“債轉股”成為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股東,開創了中國企業參股歐洲企業的先河。


    成為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後,他還參加過一次公司的股東大會,當潘振辰到達瑞典哥德堡時,受到瑞典朝野的熱烈歡迎,瑞典博物館至今還收藏著潘振辰到此一遊的字畫。


    據黎漢明所知,潘振辰應該是曆史上第一位正式造訪歐洲的中國人,稱得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比林則徐和魏源早了近一個世紀。


    作為繼承潘振辰事業的潘有度,能力眼界各方麵自然也差不到哪兒去。


    正當黎漢明在吳衛榮的介紹下聽得津津有味時,同文行的老板潘有度急匆匆的跑了進來拱手見禮道:“潘有度見過大帥!”


    “潘先生不必多禮,冒昧造訪,倒是打擾潘先生了。”黎漢明也沒準備隱瞞身份,既然被認出來了,索性也就沒有藏著掖著。


    潘有度聞言連忙說道:“大帥大駕光臨,敝舍蓬蓽生輝,倒是榮穀怠慢了。”


    寒暄一番後,黎漢明看著牆上掛著的地圖笑了笑道:“看了潘先生的興趣倒是廣泛啊。”


    潘有度聞言連忙隨著黎漢明的視線看去,頓時也笑了笑道:“讓大帥見笑了!”


    牆上掛著的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世界地圖,甚至有些地圖是探險家剛完成,還沒有在歐洲出自版的。


    黎漢明遠遠的看了看地圖後,頓時好奇的問道:“潘先生對西洋的局勢也了解?”


    黎漢明之所以有此一問,主要是他看到了地圖上所標注的一些信息,其中就有拿破侖侵入奧地利的標注。


    “不瞞大帥,閑來無事之下,我略微了解了一下西洋的局勢,畢竟商場如戰場,知己知彼,才能有更大的必勝把握。”


    聽到潘有度的迴答,黎漢明不由得讚賞的點了點頭,同文行能成為行商的領頭羊不是沒有道理的。


    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潤了潤喉嚨後黎漢明便又問道:“不知潘先生對十三行怎麽看?”


    潘有度聞言抿了抿嘴,沉吟了好一會兒後才歎了一口氣迴道:“不瞞大帥,寧為一條狗,不做行商首啊!”


    黎漢明聞言一愣,倒是沒想到潘有度會有這麽直接的一個迴答:“哦?潘先生何出此言?”


    潘有度見狀不由得苦笑道:“不瞞大帥,滿清君臣們無止境的貪腐,就像寄生蟲一樣吸食著廣州十三行的血肉,我們是苦不堪言呐!”


    自乾隆末期始,吏治敗壞,貪汙盛行,國勢轉衰,民間叛亂迭起,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財政上的負擔自然要轉嫁給百姓,商人以其富厚,更是難以獨善其身。


    身為商總的潘有度一麵要經營同文行,一麵又要應付官場和外商之間的事務,繁冗的工作讓他殫精竭慮,感到厭倦和疲憊。


    經濟形勢好,行商們有錢賺,總商的活還好幹點;經濟形勢差,官員還這麽貪腐,總商的活就不好幹了。


    黎漢明聞言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他其實也明白,清朝設立廣東十三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發展國家經濟,也不是為了增加百姓就業,而是為了便於商業管控,而管控與貪腐是硬幣的兩麵。


    不積極主動配合清朝君臣貪腐的商人,是不可能在廣州十三行生存多久的。


    說著,潘有度連忙從袖子中取出一份折本雙手遞給黎漢明後接著道:“大帥請看,這是今年清廷剛發來的粵海關征收洋船進出口各項歸公規禮清單。”


    黎漢明連忙接過看了看,發現其中名目竟然達到了一百多項,這些都是清廷向十三行索要的。


    “這隻是公開的,還有冰山之下的私相授受,比如,一些官員熱衷於辦生日宴,一年辦兩次,自己一次,夫人一次,等著行商上賀禮,給少了還不行。”


    “更令人痛苦的是,這些貪腐沒有固定數額,沒有固定日期,全憑官員一時的心情,我們行商也不敢討價還價,萬一對方一不高興就隨便捏個什麽罪名,向朝廷參一本,自己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廣州海關成為貪汙天堂,很多官員擠破腦袋也想來這裏任職。”


    聽到潘有度的訴苦,黎漢明不由得同情的看了他一眼,如此看來,滿清治下,哪一行都活得不容易啊。


    “就拿前任總商蔡世文先生來說,意氣風發的他,剛被任命為廣州十三行的新任總商,本想大展宏圖之時,卻沒想到遭遇滑鐵盧,反誤了卿卿性命。”


    “這如何說起?”蔡世文的死,黎漢明隻知道是生意虧敗自殺,具體的他還真不清楚。


    潘有度聞言歎了一口頗為無奈的迴道:“乾隆五十四年,法蘭西國發生動亂,西洋局勢驟然緊張,洋行貿易大受影響,蔡世文沒有等來“春風得意馬蹄疾”,反而等到了倒閉潮。”


    黎漢明聞言一愣,好半天才反應過來。


    乾隆五十四年,不就是1789年嗎?那一年的大事,不就是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嗎?


    老牌霸主法國內部矛盾重重,則歐洲貿易必然會萎縮,這一年掀開了世界史的新篇章,也成為十三行發展史的轉折點。


    不僅廣州的潘有度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英國人也意識到了。英國早早的就派遣凱斯卡特出使中國,試圖打開新市場,彌補衰退的舊市場。


    但當時的清朝官員沒有意識到這些,橫征暴斂依舊如初。


    事實證明,即便他們後來知道了“夷務消乏”、“商情窘迫”、“洋行疲敝”,也沒有放下收割的鐮刀。


    在官老爺眼裏,你們這些行商再困難,也比農民強很多,多餘的這些都是好政策帶給你們的,多拿點怎麽啦?


    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這點覺悟還是要有的。


    內外交困,本該接任的潘有度很聰明地放棄了總商職位,在他看來,眼前的香餑餑,很有可能是日後的燙手山芋。後來的事實證明,潘有度沒有算錯,行商馬上迎來倒閉潮。


    “豐泰行宣布破產,留下三十餘萬兩的債務,還被外商告上官府,驚動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認為這有辱大清尊嚴,一邊將豐泰行的吳昭平發配充軍伊犁,一邊責令粵海關清償外商欠款,粵海關監督穆騰額立即召喚蔡世文,商討欠款事宜。”


    “一代行商,竟然落了個發配充軍的淒慘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同行落難,蔡世文先生的內心五味雜陳,神情恍惚的他,硬著頭皮參加了穆騰額的“鴻門宴”。”


    黎漢明點了點頭,粵海關是肯定不會自己出錢的,必然是各家行商各出一部分,將豐泰行的債務分攤掉。


    這種分攤債務的慣例,是清朝連坐製度和保甲製度的商業應用,並不符合商業規則,但這是控製行商的一種好辦法。


    作為總商的蔡世文,不得不“放血”救場。


    “正所謂禍不單行福不雙至,蔡世文先生剛處理完豐泰行,後腳源泉行又宣布破產,蔡世文先生還沒來及喘息,上天又給了他當頭一棒,而益行終於撐不住緊隨而來宣布破產。”


    “蔡世文先生不僅無法收迴借給而益行的款項,還自掏十幾萬兩承擔而益行的債務,這一進一出,相當於雙倍損失,他本人的萬和行其實也已多年運轉不靈,隻能苦苦支撐,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後麵的事,想必大帥也知道了。”


    就在乾隆皇帝傳位給嘉慶皇帝的消息抵達廣州後不久,廣東十三行總商蔡世文在家裏吞鴉片自殺,家屬逃亡海外,全球商界為之震驚。


    蔡世文當了八年總商,就倒閉了五家行商,而在之前的三十年裏,廣州總共隻倒閉了八家。


    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舉世矚目,而這可是五家“雷曼兄弟”啊!


    而在兩百多年前如此大規模的企業破產潮,不要說北京和廣東官場,就連歐美商界也為之震驚。


    可悲,可歎!


    恐怕那時起,十三行的結局就已注定了。


    想到這兒,黎漢明不由得歎了一口氣後問道:“那不知潘先生有何想法?”


    “不瞞大帥,我已對行商感到厭倦和疲憊。”說著,潘有度從懷裏取出一份折書站起身來躬身遞給黎漢明後說道:“我準備辭去總商一職,獻出家資,以求大帥獲準退商。”


    這是潘有度在來時猜到了黎漢明的身份後,特意準備好的。


    黎漢明接過潘有度遞來的折書看了看,隨即笑了笑說道:“這份禮物我就代表軍政府收下了。”


    頓了頓,黎漢明接著道:“不知潘先生有沒有興趣到軍政府任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覆清179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隱宗宗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隱宗宗主並收藏覆清179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