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黎漢明問及難題,夏寶來和其他幾人相互看了看後拱手說道:“迴明王,高溫玻璃水通過錫槽時容易凝結,造成玻璃厚薄不均;有時玻璃水在錫槽裏亂濺,工人們身上到處是傷。”


    “溫度控製方麵你們自己想辦法,至於工人受傷,”說著,黎漢明看向餘介揾問道:“你沒有給他們安排保護措施嗎?”


    沒等餘介揾迴答,夏寶來便連忙迴道:“迴明王,餘管事給了我們保護措施,隻是我們嫌穿著有些礙手,所以就沒用。”


    聽到夏寶來的話,黎漢明本準備發火,但想到發火也沒用,隻得歎了一口氣說道:“這樣不行,你們都記住,什麽都沒有命重要,在我的準則裏,你們必須給我牢記四個字,生命至上!”


    “是!”餘介揾等人聞言,不由得心中一陣感動,連忙應道。


    黎漢明見狀點了點頭,繼續說道:“試驗可以慢慢做,但保護措施必須做好。”


    說到這裏,黎漢明突然想起來他遺忘了什麽了,連忙一轉話題問道:“對了,望遠鏡你們做了嗎?”


    剛才查看玻璃坊庫房時,黎漢明總覺得少了點什麽,這會兒聊到玻璃作坊保護措施的時候,他忽然一下就聯想到了望遠鏡,頓覺豁然開朗。


    “迴明王,已經做好了兩百多支了,因為是玻璃坊、木作坊和鐵作坊聯合製作的軍用品,所以屬下把他們存放在了軍械庫。”餘介揾聞言連忙迴道。


    玻璃坊負責生產打磨鏡片,木作坊負責打造井筒,鐵器作坊則負責最後的安裝箍緊,一條簡單粗暴的流水線完成。


    望遠鏡在如今雖然還不常見,但也不是稀罕物件,先前的幾次戰鬥中,他們也從清軍那裏繳獲了幾支。


    依葫蘆畫瓢,加上普通望遠鏡的工藝本就不複雜,所以製作幾乎沒什麽難度。


    來到工坊區軍械庫,黎漢明先是拿起一個單筒望遠鏡看了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看著很不習慣,不過觀測距離倒是符合了他的預期了。


    雙筒望遠鏡如今也有了,隻是看起來有些笨重,黎漢明拿著試了一下,沒法調距不說,兩邊倍數還有些相差,看久了還會頭暈。


    怪不得曆史上雙筒望遠鏡雖然發明得早,但真正大規模運用要等到十九世紀末了。


    黎漢明現在也用不著太精細的望遠鏡,隻要是能看得遠利於軍事就行,至於天文望遠鏡之類的,還是等王貞儀到了之後交給她來負責吧。


    “雙筒的現在先別做了,讓他們多研究研究看能不能改進些。”放下望遠鏡後,黎漢明揉了揉有些發脹的眼睛,對餘介揾說道。


    餘介揾也知道雙筒望遠鏡的缺點,聞言連忙應道:“是!”


    黎漢明點了點頭後隨即在軍械庫裏閑逛了起來,一邊摸摸看看一邊對身後跟著的餘介揾問道:“武器都有多少了?”


    “迴明王,火槍算上已交付的,一共有五萬五千餘支,用鐵模鑄炮法鑄造的火炮五百三十門,其他彈藥不計,長槍一萬餘杆,大刀五千多柄,各式盾牌計一萬餘副,胸甲六萬餘套。”


    黎漢明聞言算了算,火槍兵加上擲彈兵加上炮兵,把這些武器都裝備上的,紅旗軍的火器占比接近百分之七十了。


    盾牌除了裝備給持刀槍等冷兵器士兵的小木盾牌外,黎漢明還讓他們打造了半人多高的鐵皮包裹著的大木盾牌。


    為了在兩軍對射時減少自身的傷亡,黎漢明可謂是想盡了辦法,不但把後世的鋼盔拿了出來,他還準備在線列陣的前方,布置一排大木盾牌兵。


    盾牌兵蹲在前一排穩著大木盾牌,火槍手在盾牌後麵舉槍射擊,加上鋼盔和胸甲的保護,黎漢明估計至少能減少一半的傷亡。


    為了看看鋼盔與胸甲穿戴的效果,黎漢明讓李大虎領著一套去找個地方換上了。


    等李大虎換上出來後,黎漢明讓他拿著火槍擺了一個姿勢,如果再換上軍裝,越看越像後世蘇連的裝甲單兵。


    “可以了!”黎漢明點了點頭揮了揮手讓李大虎換迴去後,才對餘介揾說道:“武器的生產照舊,再有,你不是說水力不夠嗎,你這裏也做好搬遷的準備,等過段時間打下貴陽後,你們去烏江邊上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然後便搬遷一部分水力運用大的工廠過去吧。”


    聽說要打貴陽了,餘介揾一愣,隨即也沒多問,便應了下來:“是!”


    黎漢明並沒有發現餘介揾的異常,想了想後又問道:“對了,那個線膛槍有結果了嗎?”


    早在當初建立水力作坊時,黎漢明便連同其他車床的圖紙一起,也把拉膛線的拉床的圖紙給了餘介揾。


    隻是先前一直缺少匠人的緣故,線膛槍炮的製造才停滯了下來。


    每台拉床上麵都固定著一個鐵杆子,杆子上鑄有螺紋,杆子前後運動時候螺紋必須通過拉床上一個固定死的卡門,杆子在螺紋和卡門的作用下就能勻速旋轉。


    杆子最末梢鑲著一個鋼球伸進槍膛裏,鋼球下麵可以墊多層厚紙片,一點點加厚紙片,就能夠逐漸抬高鋼球的突出度磨槍管內膛,在槍管裏一點點磨出旋轉的膛線。


    這種拉床對精度要求不高,隻要拉出來的膛線能迫使子彈旋轉就可以了。即便是這個時候西洋的槍匠,也是用純手工打造這樣的拉床。


    當然,線膛這種工藝加工技術非常複雜,昂貴的價格暫時也根本不可能讓黎漢明用它作為軍用製式武器。


    另外一方麵來說,這時打仗還是以列陣為主,發射藥也都是黑火藥,打完之後煙非常大。


    這麽大一群人逐排放槍之後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打什麽,隻是死板的朝著大致敵軍方向打,精度這玩意在一堆煙裏頭還真沒那麽重要。


    再者如今的彈丸都是從槍口裝填,線膛槍的彈丸從前邊塞進去比較費力,射速慢,而且膛線很容易被肮髒的黑火藥堵塞,導致彈丸卡在裏邊,甚至炸膛。


    線列陣戰術說白了,就是:精度不夠,數量來湊。在這種戰術下,輸出速度遠比精度重要。


    線膛槍的裝彈速度太慢,這個缺點導致了它不能加入主力部隊打團戰,隻能遊走在戰場邊緣放冷槍。


    所以不管從哪方麵來說,大批量裝備暫時都還不現實,黎漢明也隻是用來訓練一些神射手而已。


    聽到黎漢明問及線膛槍,餘介揾有些尷尬的迴道:“迴明王,線膛槍拉膛線太過困難,迄今為止,才製作了十六支。”


    “子彈呢?”黎漢明也知道線膛槍的工藝麻煩,倒也沒有怪罪,在如此不熟練的情況下,一個多月能有十六把出產,已經超出了黎漢明的預料了。


    見黎漢明沒有怪罪,餘介揾頓時鬆了一口氣,連忙迴道:“迴明王,按照您給的圖紙,尾部中空的圓錐形子彈我們製作了一千餘發。”


    黎漢明讓打造的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米涅子彈,如今的線膛槍之所以射速慢,是因為它使用的是球形彈,彈丸表麵與槍管內壁接觸麵小,嵌合度不高,膛線的陽線直徑是得略小於彈丸直徑的,否則彈丸不能旋轉,而這幾根陽線恰恰就會導致彈丸塞進去非常費時費力。


    既然陽線直徑小於彈丸直徑,那麽幹脆就把彈丸直徑縮小,這樣從膛口就很好裝填。


    而為了貼膛旋轉和保證火藥燃氣不泄露,將錐形的子彈尾部鏤空,並放入一個木塞,當火藥擊發的時候,燃氣會推著木塞死懟子彈的鏤空部位,將彈體尾部撐大,保證了順膛線旋轉和氣密性,甚至對槍管內的火藥殘渣還有一定清潔作用。


    不過這樣的子彈曆史上要五十多年後才會發明出來,黎漢明如今早早的拿出來,剩下的隻要解決了拉膛線的問題,線膛槍大量裝備部隊也不再是難事了。


    想到這兒,黎漢明便對餘介揾說道:“子彈還得繼續製作,線膛槍製作雖然慢,但還是也得造,在製造的過程中,你們要一邊熟悉一邊改進,想辦法把產能提上來。”


    “是!”餘介揾連忙應道。


    黎漢明一直強調的改進二字,就算他不說,餘介揾也會那樣做。


    黎漢明想了想後對李大虎說道:“一會兒把這十六支新槍和彈藥帶迴軍營去!”


    大戰即將來臨,黎漢明準備趁著戰前的這段時間,讓李六他們熟悉熟悉這種線膛槍,上戰場後說不定能起到奇效。


    交待李大虎一聲後,黎漢明又對餘介揾說道:“一會兒你帶著人把這個軍械庫的武器裝備都送到軍營軍械庫去,以後隻要堆積到一定數量後,你就安排人直接送過去就行。”


    “是,屬下知道了。”餘介揾聞言連忙拱手應道。


    想了想,黎漢明又交待道:“從現在起,所有民用項目以及與軍事無關的項目全部都停下來,一切為接下來軍隊的大戰服務。”


    “是!”餘介揾應了一聲後又問道:“包括工坊區以外的其他作坊嗎?”


    “戰時軍事優先,隻要能保證軍隊的後勤補給不出亂子就行,其他的你看著安排。”黎漢明聞言想了想後迴道。


    馬上就要秋收了,軍事是很重要的,但農事同樣也不能耽擱。


    就在黎漢明在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準備時,漢留在四川各處的首腦在舵把子葉審玉的召集下,紛紛來到了瀘州納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覆清179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隱宗宗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隱宗宗主並收藏覆清179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