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明王,老朽顧全德,忝為首領師爺!”老者聞言一愣,隨即再次自我介紹道。
聽到顧全德三個字,黎漢明才想起老者剛才已經自我介紹過了,隻能尷尬一笑,隨即問道:“你們首領呢?”
這下輪到顧德全尷尬了,不過還是拱手迴道:“首領在破關時已經戰死了。”
聽到這裏,黎漢明恍然大悟,怪不得剛才那麽多人都守到自己這兒,感情是主心骨沒了,來撿現成的啊。
不過想到自己已經來到了這個時代,既來之,則安之,這股勢力正好為我所用,便問道:“那個,師爺是吧,咱們現在有多少人馬?”
既然已經入了這個團夥了,索性就代入身份吧,不然等朝廷大軍一到,自己也沒可能活著了,清軍可不管你是不是白蓮教眾,隻要你出現在了白蓮教裏,他們照殺不誤。
“迴明王,我們從南川起兵,至今已有三萬餘可戰人馬。”聽到黎漢明的問話,顧德全稍微想了想便迴道。
“這麽多?”黎漢明聞言大吃一驚,這還隻是可戰之兵,如果算上裹挾的百姓的話,恐怕更多,不過仔細一想也差不多。
如今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並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以清廷官員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百姓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
再加上白蓮教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入教後,“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
這種宣傳既符合小生產者平均、平等和互濟互助的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反抗求生的願望。
所以基本上白蓮教每到一地,百姓都會盲目的受到裹挾,這就好比滾雪球,越滾越大。
而今這一支不過隻是過了南川、正安、桐梓三地而已,數目就已經如此之大,還是著實令黎漢明大吃一驚。
“清狗殘暴,百姓早已怨聲載道,所以我軍所過之處,百姓無不響應。”顧全德拱手說道。
這點黎漢明倒是讚同,這還隻是開始,按照曆史記載,這場起義曆時九年多,白蓮教在連年的戰鬥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
如果沒有百姓響應,光是白蓮教眾,不說攻破城池了,恐怕連起義成功都難。
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的時候,當下之急,是做好下一步打算:“你們本來是如何打算的?”
“按首領的部署,我們本是準備趁清狗在湘黔邊界平定苗亂,無暇他顧之際,出兵拿下遵義府,然後以遵義府為基,與苗民兄弟裏應外合,打掉清狗的兵力,一舉拿下貴州。”顧全德聞言先是說了一遍原先的部署後接著說道:“不過如今群龍無首,教眾們都在等明王您的指示。”
黎漢明聞言沒有應和,反而問道:“依你之見,你們首領的策略如何?”
“高估了教眾的實力,也低估了清狗的實力,如果不是明王降世,我等恐將全軍覆沒於此。”聽到黎漢明這麽問,顧德全知道這是明王在考驗自己了,便正了正色拱手迴道。
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的確,後世的史書上沒有記錄有關白蓮教禍亂貴州的事,這麽看來絕對是失敗了。
再說,苗民雖然也在反清,但二者目的不一樣,很難走到一起。
“那依你之見,如今我們該當如何?”黎漢明想了想又問道。
“迴明王,老朽以為,遵義可下,而後依托大婁山為基,采取“敵有萬兵,我有萬山,敵來我去,敵去我來”的戰術,給清狗以有力的打擊。”顧德全聞言稍加思緒後便拱手迴道。
聽到顧全德的話,黎漢明讚同的點了點頭,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說白了,就是自己實力還沒積蓄起來前,得采用打遊擊的方式苟起來。
真正的白蓮教大起義還沒完全爆發,這個時候的黎漢明可不想吸引火力來引火燒身。
再說了,後來的白蓮教起義為何失敗?
除了沒有明確政治綱領、流寇主義風氣嚴重和內部派別分散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沒能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導致後來清政府應付闕如,采取了堅壁清野、築堡團練的政策,斷掉了白蓮教的後勤供應。
黎漢明既然知道原因,肯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再說占據大婁山,北可進抵重慶,從而進入成都平原,南可隨時取下貴州全境,東可進入武陵山,從而進逼湖廣;西也可進入五蓮峰、大涼山,而威逼成都。
想到此,黎漢明便說道:“那便依先生之言,先拿下遵義再說。”
婁山關以下,遵義已然無險可守,拿下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隨後,黎漢明便對一旁的少年說道:“去通知各位將軍來議事吧。”
“小的劉阿蠻領命!”少年報了一聲自己的名字後便領命下去了,黎漢明也記住了這個名字。
不得不說,任何時候都不乏聰明機靈之人,雖然黎漢明沒問,但劉阿蠻還是找機會讓自己記住了他的名字。
“趁此機會,先生何不給我介紹介紹各位將軍?”召集將軍前來議事需要一會兒的時間,黎漢明便趁機問道。
“大軍先前以首領為元帥,老朽為掌櫃,翁彭年將軍為先鋒,閻祖庚將軍為左路總兵,陶也將軍為右路總兵,然後以下便是分為千戶、百戶,起兵初創,目前便是這樣。”顧德全聞言拱了拱手開始介紹道。
另一邊,隨著劉阿蠻而來的幾位大漢在路上不停的問道:“明王答應了嗎?”
被問得煩躁不堪的劉阿蠻不得不搪塞一句:“明王與軍師相聊甚歡!”
不過,這樣這麽一句也夠了,引得幾位大漢欣喜若狂:
“太好了!”
“明王降世,大事可期!”
“清狗的末日到了。”
“...........”
一行人到了黎漢明跟前後,紛紛跪下唿道:“屬下參見明王!”
聽到顧全德三個字,黎漢明才想起老者剛才已經自我介紹過了,隻能尷尬一笑,隨即問道:“你們首領呢?”
這下輪到顧德全尷尬了,不過還是拱手迴道:“首領在破關時已經戰死了。”
聽到這裏,黎漢明恍然大悟,怪不得剛才那麽多人都守到自己這兒,感情是主心骨沒了,來撿現成的啊。
不過想到自己已經來到了這個時代,既來之,則安之,這股勢力正好為我所用,便問道:“那個,師爺是吧,咱們現在有多少人馬?”
既然已經入了這個團夥了,索性就代入身份吧,不然等朝廷大軍一到,自己也沒可能活著了,清軍可不管你是不是白蓮教眾,隻要你出現在了白蓮教裏,他們照殺不誤。
“迴明王,我們從南川起兵,至今已有三萬餘可戰人馬。”聽到黎漢明的問話,顧德全稍微想了想便迴道。
“這麽多?”黎漢明聞言大吃一驚,這還隻是可戰之兵,如果算上裹挾的百姓的話,恐怕更多,不過仔細一想也差不多。
如今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並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以清廷官員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百姓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
再加上白蓮教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入教後,“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
這種宣傳既符合小生產者平均、平等和互濟互助的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反抗求生的願望。
所以基本上白蓮教每到一地,百姓都會盲目的受到裹挾,這就好比滾雪球,越滾越大。
而今這一支不過隻是過了南川、正安、桐梓三地而已,數目就已經如此之大,還是著實令黎漢明大吃一驚。
“清狗殘暴,百姓早已怨聲載道,所以我軍所過之處,百姓無不響應。”顧全德拱手說道。
這點黎漢明倒是讚同,這還隻是開始,按照曆史記載,這場起義曆時九年多,白蓮教在連年的戰鬥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
如果沒有百姓響應,光是白蓮教眾,不說攻破城池了,恐怕連起義成功都難。
不過現在不是說這些的時候,當下之急,是做好下一步打算:“你們本來是如何打算的?”
“按首領的部署,我們本是準備趁清狗在湘黔邊界平定苗亂,無暇他顧之際,出兵拿下遵義府,然後以遵義府為基,與苗民兄弟裏應外合,打掉清狗的兵力,一舉拿下貴州。”顧全德聞言先是說了一遍原先的部署後接著說道:“不過如今群龍無首,教眾們都在等明王您的指示。”
黎漢明聞言沒有應和,反而問道:“依你之見,你們首領的策略如何?”
“高估了教眾的實力,也低估了清狗的實力,如果不是明王降世,我等恐將全軍覆沒於此。”聽到黎漢明這麽問,顧德全知道這是明王在考驗自己了,便正了正色拱手迴道。
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的確,後世的史書上沒有記錄有關白蓮教禍亂貴州的事,這麽看來絕對是失敗了。
再說,苗民雖然也在反清,但二者目的不一樣,很難走到一起。
“那依你之見,如今我們該當如何?”黎漢明想了想又問道。
“迴明王,老朽以為,遵義可下,而後依托大婁山為基,采取“敵有萬兵,我有萬山,敵來我去,敵去我來”的戰術,給清狗以有力的打擊。”顧德全聞言稍加思緒後便拱手迴道。
聽到顧全德的話,黎漢明讚同的點了點頭,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說白了,就是自己實力還沒積蓄起來前,得采用打遊擊的方式苟起來。
真正的白蓮教大起義還沒完全爆發,這個時候的黎漢明可不想吸引火力來引火燒身。
再說了,後來的白蓮教起義為何失敗?
除了沒有明確政治綱領、流寇主義風氣嚴重和內部派別分散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沒能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導致後來清政府應付闕如,采取了堅壁清野、築堡團練的政策,斷掉了白蓮教的後勤供應。
黎漢明既然知道原因,肯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再說占據大婁山,北可進抵重慶,從而進入成都平原,南可隨時取下貴州全境,東可進入武陵山,從而進逼湖廣;西也可進入五蓮峰、大涼山,而威逼成都。
想到此,黎漢明便說道:“那便依先生之言,先拿下遵義再說。”
婁山關以下,遵義已然無險可守,拿下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隨後,黎漢明便對一旁的少年說道:“去通知各位將軍來議事吧。”
“小的劉阿蠻領命!”少年報了一聲自己的名字後便領命下去了,黎漢明也記住了這個名字。
不得不說,任何時候都不乏聰明機靈之人,雖然黎漢明沒問,但劉阿蠻還是找機會讓自己記住了他的名字。
“趁此機會,先生何不給我介紹介紹各位將軍?”召集將軍前來議事需要一會兒的時間,黎漢明便趁機問道。
“大軍先前以首領為元帥,老朽為掌櫃,翁彭年將軍為先鋒,閻祖庚將軍為左路總兵,陶也將軍為右路總兵,然後以下便是分為千戶、百戶,起兵初創,目前便是這樣。”顧德全聞言拱了拱手開始介紹道。
另一邊,隨著劉阿蠻而來的幾位大漢在路上不停的問道:“明王答應了嗎?”
被問得煩躁不堪的劉阿蠻不得不搪塞一句:“明王與軍師相聊甚歡!”
不過,這樣這麽一句也夠了,引得幾位大漢欣喜若狂:
“太好了!”
“明王降世,大事可期!”
“清狗的末日到了。”
“...........”
一行人到了黎漢明跟前後,紛紛跪下唿道:“屬下參見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