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夏雲想的很好,也付諸了行動。
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未來皇後早在年少時,便已經如此難接近討好了。
且不論後頭的計劃能不能成,她連第一步都未能邁出去。
秋日天微寒,戚夏雲走在梅林小路間,蹙著眉思索自己應該怎樣才能讓這個表姐姐相信自己的誠意。
送東西?
不成,方才去祝壽時又不是沒瞧見,臻姐姐滿屋子的好東西,什麽沒有,有衛珩那樣一個未婚夫,她送什麽想必對方都是瞧不上眼的。
陪說話?
也不成,皇後的性子,喜靜不喜鬧,她要是日日去叨擾,不僅討好不了,反而還會惹得對方生煩。
那還有什麽法子......
忽然,戚夏雲停住了腳步。
前方不遠處,梅林枝節最茂密的後頭,隱隱傳來一對男女的說話聲。
女聲十分熟悉,不論是說話的語調,還是泠泠的嗓音,一聽就知道是二表姐祝亭霜。
可那男聲......微沉,清冷,十分陌生,又好像十分熟悉。
“我早料到我那五妹妹不會說實話的。”祝亭霜輕嗤一聲,“與其在她身上費那閑功夫,倒不如我自己去查了。”
“用不用我幫你?”那男聲道,“如今祝府正處於風口浪尖,多少人瞧著,不能因為她一個沒腦子的蠢貨,就毀了祝老爺子辛苦打下的這麽一大份基業。”
“誰說不是呢。”
“你人在府裏,又與她是姊妹,這種事兒並不好摻和,還是我來查吧。我倒要看看,你這堂妹是找了什麽靠山什麽背景,竟敢這般肆意妄為,不顧尊卑。”
祝宜臻的靠山和背景?
不就是衛珩嗎。
交談聲到此已經停住了。
戚夏雲屏住唿吸,往一旁側了側身。
梅林裏漸漸走出兩個人影。
女子是祝亭霜沒錯,至於那個男聲......廢帝?
作者有話要說:更新時間是每天12點。
少的兩章之後會補迴來的。
第37章
前世,衛珩造反之時,宣朝皇室就已經亂了。
先是太子逼宮,弑父自立,而後登基不過五六月,就被惠太妃和國師逼退位,成了廢帝,被囚禁在靈園裏,生死不知。
而那一支差點使祝宜臻喪命的心口箭,就是廢帝親手射出的。
那一箭,逼得衛珩提前舉兵自立,屠殺大宣幾萬精銳,使廢帝手下勢力損傷十之七八,而後被惠太妃和國師趕下皇位。
也是那一箭,讓臻姐姐元氣大傷,失了一個孩子,終生離不得醫藥。
可就算如此,她也不過多撐了幾年,便撒手人寰。
那支偷襲箭,是幾年後在漠北才射出的,表姐姐早已嫁給了衛珩,腹中也有了一個男嬰。
應該不是當前的事兒才對。
但戚夏雲總覺得,既然二表姐和廢帝已經盯上了臻姐姐,就不可能什麽動作都不做,輕易放過。
她依稀記得,上輩子這個時候,她外祖母家好像確實是發生了什麽的。
但是究竟發生了什麽呢?
......
戚夏雲掩身在拐角處的枝杈後,望著前方走遠的兩個身影,微蹙著眉,腦子裏仿佛閃過什麽影影綽綽的線索,卻又始終抓不住。
罷了,既然她記不清,想必不是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大不了這段時日她多看著些二表姐,等真要發生什麽時再見機行事吧。
隻是,她究竟該用什麽樣的借口去接近宜臻表姐呢?
要是太過熱情奉承,對方又不是傻子,心裏定會起疑的。
可要是慢慢來,循序漸進,以宜臻表姐的性子,怕是要費上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被接納認同呢。
秋風卷起滿樹林的颯颯聲,在脖頸肌膚處拂起一陣瑟縮。
戚夏雲又迴身瞧了一眼梅林旁的寄春居,看到有丫鬟財大氣粗地背著一大筐銀骨炭進入院內,徹底陷入了要如何才能不動聲色地出手相幫的愁緒之中。
她這樣詭異荒唐的經曆,說與誰聽,想來都是不會相信的罷。
......
——其實也不一定。
她若真能找著途徑和衛珩坦白鋪陳,衛珩十有**是會認真對待她的話的。
隻可惜,上輩子衛珩在她心裏頭留下的印象太過威嚴和兇殘,就算借給她十個膽子,她也不敢直接去尋未來的天子。
對她來說,還是先搞定皇後比較穩妥。
對於衛珩來說,他不是沒想過,這世上還會有和他遭遇相同的人,但也隻是想過便罷了,並沒有生起要尋“同鄉”的興趣。
畢竟人心難測,就算真的能尋到,也不知是福是禍,何必呢。
此時此刻,他正在江南籌謀科考一事。
為何之前他急著迴越州,也是為了參加今年的秋闈。如今鄉試放榜,他名列桂榜之上,名次算不得太高,但也考中了舉人。
十六歲中舉,也算是少年舉人,更何況還是在江南這樣的科舉盛地。
整個衛家都是一片喜氣洋洋,衛老太太還在府裏擺了場小宴,逢人就誇她這一次便中舉的大孫子。
“若不是因為母孝,他三年前就要去考鄉試了,好歹拖到如今,總算是中了舉。我總說我那兒媳婦沒福,拚命生下這樣好的一個小子,卻早早撒手去了,享不到兒孫福。不過她如今在天上,看到珩兒這般出息,也能安心了。”
衛珩微挑眉,沉默不語。
讀書對他來說,其實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
上輩子他是高考狀元,雙修兩個專業依然保持著全係績點第一,這輩子不過考個舉人,壓根算不上什麽需要頭懸梁錐刺股的艱苦作業。
理科天才衛小爺在詩賦上或許弱些,卻也並不會像祝亭鈺那般偏科,策論更不用講,完全是他的強項。
自小到大,不論是上輩子還是這一世,他就沒讓人操心過學業上的事兒。
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大宣,做官不一定好,甚至還會多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幼時衛珩讀書,隻是為了讓外祖父和母親放心,不至於太幹涉自己。
但自從知曉母親去世的真相後,他就知道,這科舉,自己一定要考。
宣朝如今的皇帝周鄴,正值壯年,倘若一直到壽終正寢,還能活好久。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宣盤踞中原好幾代,苟延殘喘的,未必不能再拖上幾十年。
可衛珩並不想讓他活這麽久。
甚至連死,都不想讓他死的太痛快。
既然這朝代遲早要亡,倒不如讓他來做催化劑和最後的劊子手。
.
這一日,衛珩接了越州知州陳年的帖子,在會風館飲酒商談造紙一事。
等他到了會風館,才發現他參加鄉試時的主考官也在。
主考官姓羊名德庸,字景行,當年科考之時,乃是榜眼,如今在諫院任諫議大夫,生的濃眉大眼,儀表堂堂,一眼瞧去不過三十來歲的模樣,很是年輕。
也極沒有架子。
衛珩走上前尊稱老師時,他是親自下了座來扶的。
“原來你就是衛珩,果真如陳兄所說,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猶如嵇康再世。”
羊德庸此人,平生最向往率直任誕的魏晉之風,極追捧嵇康。
能用嵇康再世來評價衛珩,已經是極重極重的稱讚了。
看來除卻衛珩確實有一副惑人的皮相外,陳年在他麵前也說了不少好話。
此時,陳年作為中間人,忙將人請進來,笑道:“我知道你現在定然不解,也是事出突然,我來不及與你說清。是這樣,景行在我這兒瞧見了你那新紙,喜愛的很,又聽聞造紙的就是今年的舉子,非要見你一麵才罷休,我想著今日正好有約,便把他也帶來了,你可千萬莫怪我唐突。”
衛珩點點頭:“不會。”
陳年與衛珩交情很深,比之他父親更盛。
卻並不是因為官場上的事情,而是出於私下裏的生意往來。
越州雖處於江南繁榮地,如今這世道,官卻並不好做。鄉紳結黨,流民四散,知州瞧著雖是最大的地方官,也不敢如何得罪底下的小官和鄉紳地主。
陳年被調任至越州時,任的是通判,既不願與那些剝削百姓,行賄如常的官員同流合汙,也不願做個一事無成,得過且過的聾瞎子。
正巧在這時,他遇上了衛珩。
他知曉衛珩的小舅在大宣與南洋間往來,最初隻想著也摻一份海外生意,但漸漸的,隨著衛珩那頭越來越多的賺錢主意冒出來,一個燒瓷方子就能日進鬥金,他如何能不動心。
這些年,也正是因為有了陳年的庇護,衛珩才能展開了手腳去鋪路。
盡管平白就分出去了不少成利,他還是覺得十分值得。
畢竟官場上的人脈,一個連著一個,以陳年為基石,黎州的紀高誼是一個枝節,這會兒子的羊德庸也會是一個枝節。
當年的新瓷和藥業,需要用到陳年,後來的白糖和棉花,陳年一個人吃不起,又找了昔日同窗紀高誼。
而如今的造紙和製鹽法,便是連紀家都不敢擔,偏偏又想來分一杯羹,兜兜轉轉之下,就拉了羊德庸進來。
諫議大夫,在往年至少也是任直隸州的主考官,偏偏今年來了越州,又和陳年、紀高誼都是舊相識,秋闈之前,陳年就與他談過這位主考官的喜好與文風,還拿來不少舊稿與他做參考。
而鄉試放榜之後,衛珩未去鹿鳴宴,羊德庸身為主考官,竟不避嫌,與他約在這會風館設私宴。
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未來皇後早在年少時,便已經如此難接近討好了。
且不論後頭的計劃能不能成,她連第一步都未能邁出去。
秋日天微寒,戚夏雲走在梅林小路間,蹙著眉思索自己應該怎樣才能讓這個表姐姐相信自己的誠意。
送東西?
不成,方才去祝壽時又不是沒瞧見,臻姐姐滿屋子的好東西,什麽沒有,有衛珩那樣一個未婚夫,她送什麽想必對方都是瞧不上眼的。
陪說話?
也不成,皇後的性子,喜靜不喜鬧,她要是日日去叨擾,不僅討好不了,反而還會惹得對方生煩。
那還有什麽法子......
忽然,戚夏雲停住了腳步。
前方不遠處,梅林枝節最茂密的後頭,隱隱傳來一對男女的說話聲。
女聲十分熟悉,不論是說話的語調,還是泠泠的嗓音,一聽就知道是二表姐祝亭霜。
可那男聲......微沉,清冷,十分陌生,又好像十分熟悉。
“我早料到我那五妹妹不會說實話的。”祝亭霜輕嗤一聲,“與其在她身上費那閑功夫,倒不如我自己去查了。”
“用不用我幫你?”那男聲道,“如今祝府正處於風口浪尖,多少人瞧著,不能因為她一個沒腦子的蠢貨,就毀了祝老爺子辛苦打下的這麽一大份基業。”
“誰說不是呢。”
“你人在府裏,又與她是姊妹,這種事兒並不好摻和,還是我來查吧。我倒要看看,你這堂妹是找了什麽靠山什麽背景,竟敢這般肆意妄為,不顧尊卑。”
祝宜臻的靠山和背景?
不就是衛珩嗎。
交談聲到此已經停住了。
戚夏雲屏住唿吸,往一旁側了側身。
梅林裏漸漸走出兩個人影。
女子是祝亭霜沒錯,至於那個男聲......廢帝?
作者有話要說:更新時間是每天12點。
少的兩章之後會補迴來的。
第37章
前世,衛珩造反之時,宣朝皇室就已經亂了。
先是太子逼宮,弑父自立,而後登基不過五六月,就被惠太妃和國師逼退位,成了廢帝,被囚禁在靈園裏,生死不知。
而那一支差點使祝宜臻喪命的心口箭,就是廢帝親手射出的。
那一箭,逼得衛珩提前舉兵自立,屠殺大宣幾萬精銳,使廢帝手下勢力損傷十之七八,而後被惠太妃和國師趕下皇位。
也是那一箭,讓臻姐姐元氣大傷,失了一個孩子,終生離不得醫藥。
可就算如此,她也不過多撐了幾年,便撒手人寰。
那支偷襲箭,是幾年後在漠北才射出的,表姐姐早已嫁給了衛珩,腹中也有了一個男嬰。
應該不是當前的事兒才對。
但戚夏雲總覺得,既然二表姐和廢帝已經盯上了臻姐姐,就不可能什麽動作都不做,輕易放過。
她依稀記得,上輩子這個時候,她外祖母家好像確實是發生了什麽的。
但是究竟發生了什麽呢?
......
戚夏雲掩身在拐角處的枝杈後,望著前方走遠的兩個身影,微蹙著眉,腦子裏仿佛閃過什麽影影綽綽的線索,卻又始終抓不住。
罷了,既然她記不清,想必不是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大不了這段時日她多看著些二表姐,等真要發生什麽時再見機行事吧。
隻是,她究竟該用什麽樣的借口去接近宜臻表姐呢?
要是太過熱情奉承,對方又不是傻子,心裏定會起疑的。
可要是慢慢來,循序漸進,以宜臻表姐的性子,怕是要費上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被接納認同呢。
秋風卷起滿樹林的颯颯聲,在脖頸肌膚處拂起一陣瑟縮。
戚夏雲又迴身瞧了一眼梅林旁的寄春居,看到有丫鬟財大氣粗地背著一大筐銀骨炭進入院內,徹底陷入了要如何才能不動聲色地出手相幫的愁緒之中。
她這樣詭異荒唐的經曆,說與誰聽,想來都是不會相信的罷。
......
——其實也不一定。
她若真能找著途徑和衛珩坦白鋪陳,衛珩十有**是會認真對待她的話的。
隻可惜,上輩子衛珩在她心裏頭留下的印象太過威嚴和兇殘,就算借給她十個膽子,她也不敢直接去尋未來的天子。
對她來說,還是先搞定皇後比較穩妥。
對於衛珩來說,他不是沒想過,這世上還會有和他遭遇相同的人,但也隻是想過便罷了,並沒有生起要尋“同鄉”的興趣。
畢竟人心難測,就算真的能尋到,也不知是福是禍,何必呢。
此時此刻,他正在江南籌謀科考一事。
為何之前他急著迴越州,也是為了參加今年的秋闈。如今鄉試放榜,他名列桂榜之上,名次算不得太高,但也考中了舉人。
十六歲中舉,也算是少年舉人,更何況還是在江南這樣的科舉盛地。
整個衛家都是一片喜氣洋洋,衛老太太還在府裏擺了場小宴,逢人就誇她這一次便中舉的大孫子。
“若不是因為母孝,他三年前就要去考鄉試了,好歹拖到如今,總算是中了舉。我總說我那兒媳婦沒福,拚命生下這樣好的一個小子,卻早早撒手去了,享不到兒孫福。不過她如今在天上,看到珩兒這般出息,也能安心了。”
衛珩微挑眉,沉默不語。
讀書對他來說,其實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
上輩子他是高考狀元,雙修兩個專業依然保持著全係績點第一,這輩子不過考個舉人,壓根算不上什麽需要頭懸梁錐刺股的艱苦作業。
理科天才衛小爺在詩賦上或許弱些,卻也並不會像祝亭鈺那般偏科,策論更不用講,完全是他的強項。
自小到大,不論是上輩子還是這一世,他就沒讓人操心過學業上的事兒。
在這樣風雨飄搖的大宣,做官不一定好,甚至還會多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幼時衛珩讀書,隻是為了讓外祖父和母親放心,不至於太幹涉自己。
但自從知曉母親去世的真相後,他就知道,這科舉,自己一定要考。
宣朝如今的皇帝周鄴,正值壯年,倘若一直到壽終正寢,還能活好久。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宣盤踞中原好幾代,苟延殘喘的,未必不能再拖上幾十年。
可衛珩並不想讓他活這麽久。
甚至連死,都不想讓他死的太痛快。
既然這朝代遲早要亡,倒不如讓他來做催化劑和最後的劊子手。
.
這一日,衛珩接了越州知州陳年的帖子,在會風館飲酒商談造紙一事。
等他到了會風館,才發現他參加鄉試時的主考官也在。
主考官姓羊名德庸,字景行,當年科考之時,乃是榜眼,如今在諫院任諫議大夫,生的濃眉大眼,儀表堂堂,一眼瞧去不過三十來歲的模樣,很是年輕。
也極沒有架子。
衛珩走上前尊稱老師時,他是親自下了座來扶的。
“原來你就是衛珩,果真如陳兄所說,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猶如嵇康再世。”
羊德庸此人,平生最向往率直任誕的魏晉之風,極追捧嵇康。
能用嵇康再世來評價衛珩,已經是極重極重的稱讚了。
看來除卻衛珩確實有一副惑人的皮相外,陳年在他麵前也說了不少好話。
此時,陳年作為中間人,忙將人請進來,笑道:“我知道你現在定然不解,也是事出突然,我來不及與你說清。是這樣,景行在我這兒瞧見了你那新紙,喜愛的很,又聽聞造紙的就是今年的舉子,非要見你一麵才罷休,我想著今日正好有約,便把他也帶來了,你可千萬莫怪我唐突。”
衛珩點點頭:“不會。”
陳年與衛珩交情很深,比之他父親更盛。
卻並不是因為官場上的事情,而是出於私下裏的生意往來。
越州雖處於江南繁榮地,如今這世道,官卻並不好做。鄉紳結黨,流民四散,知州瞧著雖是最大的地方官,也不敢如何得罪底下的小官和鄉紳地主。
陳年被調任至越州時,任的是通判,既不願與那些剝削百姓,行賄如常的官員同流合汙,也不願做個一事無成,得過且過的聾瞎子。
正巧在這時,他遇上了衛珩。
他知曉衛珩的小舅在大宣與南洋間往來,最初隻想著也摻一份海外生意,但漸漸的,隨著衛珩那頭越來越多的賺錢主意冒出來,一個燒瓷方子就能日進鬥金,他如何能不動心。
這些年,也正是因為有了陳年的庇護,衛珩才能展開了手腳去鋪路。
盡管平白就分出去了不少成利,他還是覺得十分值得。
畢竟官場上的人脈,一個連著一個,以陳年為基石,黎州的紀高誼是一個枝節,這會兒子的羊德庸也會是一個枝節。
當年的新瓷和藥業,需要用到陳年,後來的白糖和棉花,陳年一個人吃不起,又找了昔日同窗紀高誼。
而如今的造紙和製鹽法,便是連紀家都不敢擔,偏偏又想來分一杯羹,兜兜轉轉之下,就拉了羊德庸進來。
諫議大夫,在往年至少也是任直隸州的主考官,偏偏今年來了越州,又和陳年、紀高誼都是舊相識,秋闈之前,陳年就與他談過這位主考官的喜好與文風,還拿來不少舊稿與他做參考。
而鄉試放榜之後,衛珩未去鹿鳴宴,羊德庸身為主考官,竟不避嫌,與他約在這會風館設私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