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二姐姐說,如今的天子太過優柔寡斷,又好大喜功,再這樣下去,必定惹出大禍,現下救大宣於水火的唯一法子,便是太子繼位。太子手段果決,行事嚴明,正是這世道需要的做派。
這些話,自然不是他們跟宜臻說的,而是宜臻從自己幼弟亭詹嘴巴裏聽到的,他年紀小,愛藏愛鑽,又得祖母寵愛,一躲在哪個旮遝聽到些話,就跑迴來和最親近的四姐姐學舌,導致宜臻莫名其妙的,就知曉了好多會使得人下牢獄的話。
伯爵府這麽多人裏頭,唯獨亭鈺,從頭至尾,不知道在她耳旁提過多少次,大宣活不長,怎樣也活不長。
“它從根子裏就爛透了,如今這場麵,並非一日之功,是幾代累積下來的,最終無可奈何爆發了,才導致這結果,這樣大的趨勢,並不是換幾個皇帝,出幾個名將就能解決的了的。”
也不知道連論語也背不齊全,成日裏隻關心打鐵煉銅的亭鈺,是從哪兒聽到這麽一段條理清晰的朝堂分析的。
“是衛珩跟你說的?”
“你甭管是誰跟我說的,反正你別跟著二姐那一幫人瞎鬧。”
少年瞪著一雙和她一模一樣的圓葡萄眼,板起臉故意唬她,“不然到時候被砍了頭,我可不救你。”
宜臻懶得搭理他。
“我跟你說認真的呢,你少跟二姐一道兒,你瞧她,一手釣著太子,一手釣著三皇子,費心討好太後,又和大長公主家親近的不行,你說她是要幹嘛呢?四姐,咱們可是本分人,少和她們一道玩,不然被牽扯進黨爭裏,怎麽死的都不曉得。”
宜臻本來也和二姐姐亭霜不親近,但看著亭鈺這副橫眉瞪眼極嚴肅的樣子,還是沒忍住,好奇道:“二姐姐與太子關係好,我知道,也見過她與大長公主府裏的永平郡主一塊兒,但誰與你說二姐姐還釣著三皇子的?我一個和她一起長在內院裏的都不知道,你是從哪來聽來的這消息?”
亭鈺小少年再次語焉不詳:“總之你別管......”
“我怎麽不管?你腦子這麽笨,聽風就是雨的,被人誆騙了可怎麽好?”
“你腦子才笨!”
“懶得和你爭這個,我隻問你一句,這些事兒,是不是衛珩告訴你的?”
少年眨著眼睛,不說話。
那就是了。
宜臻微蹙眉,嘀咕道:“奇怪了,他一個愛研究算題的果農,消息怎麽這般靈通?”
“誰跟你說衛大哥是果農了?”
“你自己瞧從江南運來的那一車果子,一大半兒我都沒見過。每一次一說有什麽新品類的蔬果,都是他曾經送來過的,舅舅都沒做到這樣,要說那些果子糧食不是他們衛家自己種的,我都不信。”
“本來就不是衛家種的。”
亭鈺嗤笑一聲,“是衛大哥自己的產業。”
“有什麽區別?”
“區別大著呢。衛家,一個軍州事罷了,若不是父親提拔,說不準如今還在霽縣裏折騰呢。衛大哥的本事,多少個衛家加一塊兒都比不了,那些蔬果糧食不過是順道兒種的罷了,我在裏頭還有一層股呢。要把真家夥拿來來給你瞧,保準嚇死你。”
宜臻擰著眉毛瞅他。
“怎、怎麽了?”
“你們究竟在做什麽事兒?”
她眯起眼睛,“你這幾年,野的不行,若不是還有我給你兜著,早被夫子和爹娘打死了。亭鈺,你告訴我,你跟珩哥兒,是不是在算謀著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兒?”
“......”
“我可告訴你啊,這世道亂的很,什麽倒買倒賣的產業,最不安全,多得是貨砸手裏,錢收不迴來的人,又萬一在路上遭遇些什麽,最終賠的個血本無虧,我看你哭不哭。還有啊......”
“知道了知道了,您說的我都牢記在心,致死不忘,四姐,我今天和季師傅約了去取刀,就不跟您嘮了啊,晚上迴府給您帶東風樓的栗子雞,再見嘞。”
......
亭鈺和衛珩究竟在做些什麽,亭鈺不想說,宜臻也不多問。
她相信衛珩那樣聰明的人,絕不會帶著亭鈺走向絕路。
這麽些年,雖然他們書信規矩疏離,但許多大事兒,都是衛珩提點著她做的決定。
譬如當年亭詹從柳姨娘肚子裏生下來,被祖母當做是大伯轉世,一出生就抱到了自己屋裏去,寵愛非常,也因此十分看重柳姨娘,甚至都越過了母親。
祖母年紀大了,行事越發任性,孝字當頭,母親隻能忍。
那時候,府裏所有人都覺著,他們二房幾個嫡出的孩子,定看不慣那生生壓過了他們的妾生子。
卻沒料到,宜臻對這個庶出的弟弟尤其好,要什麽給什麽,舍不得說一句重話,若說是捧殺,也不是,她也教亭詹事理,帶著他見世麵,真真兒像個溫柔關切的親姐姐。
是以亭詹長到如今五歲多,和自己姨娘並不親近,反倒老愛跟在四姑娘屁股後頭,甚至有次三姑娘尋四姑娘麻煩,他像個小炮仗似的就衝了上去,狠狠踢了自己親姐姐一腳。
這張本該是柳姨娘手裏最打的出去的牌,如今卻生生被籠絡到了宜臻身邊兒。
滿府裏,誰不說一句四姑娘有本事呢。
但事實上——
“既然已經出生了,縱使內心裏有再大的不甘願,也要好好待他。平日裏順著寵著,若做錯了事,也少些打罵,多勸導,你要讓他知曉,你是世上待他最好的親人,這對你沒損失的。你日後也記住,但凡能做成朋友的人,都不要因一時情緒處成敵人。”
這是亭詹剛出生,宜臻八歲時,從江南寄來的信。
她讀的似懂非懂,卻下意識地朝著他說的方法做。
許是幼年時在柴房度過的那幾日太難忘,少年為她打架搶棉被,省口糧喂她吃,背著她步入山林的記憶如今都還清晰可見。
宜臻對衛珩,向來有種盲目的信任。
所以哪怕這些算術卷子再難再煩,衛珩說有用,她就還是老老實實地坐在桌案邊,一題一題地寫完了。
從早晨寫到了傍晚,連晚膳都沒用。
宜臻瞧著紙麵上填的滿滿的字跡,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動了。
正在半青在一旁勸了第四遍,她起身打算用膳的時候,瓊音忽然急匆匆地從外頭掀了簾子走了進來,微微一福身,麵帶焦色:“姑娘,出事兒了。”
“你說。”
“夫人派人托來口信,說是讓您這幾日,千萬別迴府裏,好好呆在別莊養病,若老太太或是大太太派了什麽人來請您迴去,也千萬拖延些日子不許迴府。夫人說,委屈自己受些寒涼也好,抑或是使了從前的法子裝病,總之無論如何,都要在這別莊裏呆到下月中旬,否則......否則她就再不認你這個女兒了。”
宜臻麵無表情地望著她,語氣很冷靜:“府裏出了何事?”
“還不知曉,太太派來的人沒說。我再要問,他就直接縱馬走了,騎得飛快,老張也趕不上。”
屋內靜悄悄的,沉默了片刻。
宜臻把手裏的筆輕輕放迴筆架上:“半青,去取前日在玉秀坊做的那件天青色長衫來,瓊音,你去,把我的小劍和手鐲拿來,讓老張準備好馬車。”
“姑娘!夫人再三說了,您不能迴府,咱們現在都還不知曉情況......”
“人多顯眼,咱們要是都不在,難免讓人起疑,這樣,你和半青都留下,讓小棗跟著我去。”
“可是......”
“倘若真的有人來,便讓思綠裝作我的樣子,她身量和我相當,聲音也學得像,隻說發了疹子,輕易不會露餡的。”
“姑娘!”
半青和瓊音急的眼淚都快出來了,“夫人囑咐的這樣要緊,定是府裏出了大事,她既讓你留在莊子上,咱們就好好呆著養病,你現下私自迴去了,萬一遇上什麽事兒,奴婢真是玩死難辭其咎!”
“不會有那麽嚴重的。”
“可是姑娘.......”
“你放心罷。”
宜臻自己去拿了鐲子戴上,垂眸檢查著鐲子裏的針和藥粉,“我不迴府。”
“我就去軒雅居找人問問府裏頭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兒,萬一有個好歹,我也好及時尋人來幫忙。咱們要是什麽都不知道,那才是過的不安生。”
“那萬一......”
“萬一要是祖父或者大姐姐身邊的丫鬟來請我,你便說我上後頭的長音寺齋戒祈福去了,長音寺離這兒遠,他們一時半會兒尋不著的,”
少女戴上帷帽,把小劍別進腰間,眉目淡淡的,語氣十分平靜:“倘若我真出了事兒,那也沒法子,連軒雅居都護不住我,這莊子更不可能了。走罷,去喊小杏來。”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第23章
宜臻並非不願意聽從母親的話。
隻是過往無數次經曆都證明了,祝二太太在管家算賬上或許是一把好手,但在應付大事兒時,永遠都是先想著要往後躲藏避開鋒芒,或者多花些錢財息事寧人。
可能自小九牧林氏給她的世家教養就是,不論是何境地,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護住家族的名聲,萬不能讓外頭的人看了笑話。
而在宜臻眼裏,這樣的行事作風,與其說是息事寧人,倒不如說成損己利人。
沒有一次真的帶來什麽好結果。
也因此,她吃夠了教訓,現下比起聽母親的話坐以待斃,她更願意先去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兒。
越早知道事情的狀況和內裏真相,才越早想得出解決辦法。
用衛珩提點過無數遍的話說就是:
不論處於什麽樣的情況中,不論你是個什麽身份,一旦事有不妥,永遠都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要等著別人來救你。
某些時候,宜臻心裏頭其實挺明白,為何亭鈺如此推崇衛珩。
府裏的夫子也好,武師傅也好,甚至是前些日子班師迴朝戰功赫赫的周欒大將軍,都沒有得到過亭鈺這樣的盲從和尊重。
因為他確實是有本事。
這麽些年,宜臻把衛珩的信件一封封珍藏放好,時而拿出來一瞧,又或者心浮氣躁時一字一句謄抄,並不因為如何舊情難忘,睹物思人。
而是信裏的許多話,當時讀不覺得,後頭卻愈發感到是金玉良言。
她長到如今,豆蔻之年,時常覺得,自己想的念的,和同齡的姑娘們都不太一樣,和母親舅母這些長輩們也不太一樣。
她好像浮在空中,隔著塵世好遠,又好像隨波逐流,沉沒在平頭百姓裏走街串巷。
許多些念頭,和母親說不懂,和亭鈺大姐姐無法說,便隻能訴諸紙端,寄到遠在江南的杏花雨林裏。
而每每收到的迴信,信紙上寥寥幾句,規規矩矩,卻總能解了她的心頭之惑,讓她下決心擇了一條道走。
宜臻之所以成為如今這樣的宜臻,不是出於府裏長輩,也無關於夫子和教養嬤嬤,而是因為這十年裏一封封打江南來的信。
珩哥兒說,既然周身沒一個明白人,你就把自己當成大人來瞧。
既然府裏頭沒一個多看重你的人,你就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給自己掙命。
珩哥兒又說,孤立無援又實在尋不到人的時候,可以大膽去找他。
宜臻是信的。
這些話,自然不是他們跟宜臻說的,而是宜臻從自己幼弟亭詹嘴巴裏聽到的,他年紀小,愛藏愛鑽,又得祖母寵愛,一躲在哪個旮遝聽到些話,就跑迴來和最親近的四姐姐學舌,導致宜臻莫名其妙的,就知曉了好多會使得人下牢獄的話。
伯爵府這麽多人裏頭,唯獨亭鈺,從頭至尾,不知道在她耳旁提過多少次,大宣活不長,怎樣也活不長。
“它從根子裏就爛透了,如今這場麵,並非一日之功,是幾代累積下來的,最終無可奈何爆發了,才導致這結果,這樣大的趨勢,並不是換幾個皇帝,出幾個名將就能解決的了的。”
也不知道連論語也背不齊全,成日裏隻關心打鐵煉銅的亭鈺,是從哪兒聽到這麽一段條理清晰的朝堂分析的。
“是衛珩跟你說的?”
“你甭管是誰跟我說的,反正你別跟著二姐那一幫人瞎鬧。”
少年瞪著一雙和她一模一樣的圓葡萄眼,板起臉故意唬她,“不然到時候被砍了頭,我可不救你。”
宜臻懶得搭理他。
“我跟你說認真的呢,你少跟二姐一道兒,你瞧她,一手釣著太子,一手釣著三皇子,費心討好太後,又和大長公主家親近的不行,你說她是要幹嘛呢?四姐,咱們可是本分人,少和她們一道玩,不然被牽扯進黨爭裏,怎麽死的都不曉得。”
宜臻本來也和二姐姐亭霜不親近,但看著亭鈺這副橫眉瞪眼極嚴肅的樣子,還是沒忍住,好奇道:“二姐姐與太子關係好,我知道,也見過她與大長公主府裏的永平郡主一塊兒,但誰與你說二姐姐還釣著三皇子的?我一個和她一起長在內院裏的都不知道,你是從哪來聽來的這消息?”
亭鈺小少年再次語焉不詳:“總之你別管......”
“我怎麽不管?你腦子這麽笨,聽風就是雨的,被人誆騙了可怎麽好?”
“你腦子才笨!”
“懶得和你爭這個,我隻問你一句,這些事兒,是不是衛珩告訴你的?”
少年眨著眼睛,不說話。
那就是了。
宜臻微蹙眉,嘀咕道:“奇怪了,他一個愛研究算題的果農,消息怎麽這般靈通?”
“誰跟你說衛大哥是果農了?”
“你自己瞧從江南運來的那一車果子,一大半兒我都沒見過。每一次一說有什麽新品類的蔬果,都是他曾經送來過的,舅舅都沒做到這樣,要說那些果子糧食不是他們衛家自己種的,我都不信。”
“本來就不是衛家種的。”
亭鈺嗤笑一聲,“是衛大哥自己的產業。”
“有什麽區別?”
“區別大著呢。衛家,一個軍州事罷了,若不是父親提拔,說不準如今還在霽縣裏折騰呢。衛大哥的本事,多少個衛家加一塊兒都比不了,那些蔬果糧食不過是順道兒種的罷了,我在裏頭還有一層股呢。要把真家夥拿來來給你瞧,保準嚇死你。”
宜臻擰著眉毛瞅他。
“怎、怎麽了?”
“你們究竟在做什麽事兒?”
她眯起眼睛,“你這幾年,野的不行,若不是還有我給你兜著,早被夫子和爹娘打死了。亭鈺,你告訴我,你跟珩哥兒,是不是在算謀著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兒?”
“......”
“我可告訴你啊,這世道亂的很,什麽倒買倒賣的產業,最不安全,多得是貨砸手裏,錢收不迴來的人,又萬一在路上遭遇些什麽,最終賠的個血本無虧,我看你哭不哭。還有啊......”
“知道了知道了,您說的我都牢記在心,致死不忘,四姐,我今天和季師傅約了去取刀,就不跟您嘮了啊,晚上迴府給您帶東風樓的栗子雞,再見嘞。”
......
亭鈺和衛珩究竟在做些什麽,亭鈺不想說,宜臻也不多問。
她相信衛珩那樣聰明的人,絕不會帶著亭鈺走向絕路。
這麽些年,雖然他們書信規矩疏離,但許多大事兒,都是衛珩提點著她做的決定。
譬如當年亭詹從柳姨娘肚子裏生下來,被祖母當做是大伯轉世,一出生就抱到了自己屋裏去,寵愛非常,也因此十分看重柳姨娘,甚至都越過了母親。
祖母年紀大了,行事越發任性,孝字當頭,母親隻能忍。
那時候,府裏所有人都覺著,他們二房幾個嫡出的孩子,定看不慣那生生壓過了他們的妾生子。
卻沒料到,宜臻對這個庶出的弟弟尤其好,要什麽給什麽,舍不得說一句重話,若說是捧殺,也不是,她也教亭詹事理,帶著他見世麵,真真兒像個溫柔關切的親姐姐。
是以亭詹長到如今五歲多,和自己姨娘並不親近,反倒老愛跟在四姑娘屁股後頭,甚至有次三姑娘尋四姑娘麻煩,他像個小炮仗似的就衝了上去,狠狠踢了自己親姐姐一腳。
這張本該是柳姨娘手裏最打的出去的牌,如今卻生生被籠絡到了宜臻身邊兒。
滿府裏,誰不說一句四姑娘有本事呢。
但事實上——
“既然已經出生了,縱使內心裏有再大的不甘願,也要好好待他。平日裏順著寵著,若做錯了事,也少些打罵,多勸導,你要讓他知曉,你是世上待他最好的親人,這對你沒損失的。你日後也記住,但凡能做成朋友的人,都不要因一時情緒處成敵人。”
這是亭詹剛出生,宜臻八歲時,從江南寄來的信。
她讀的似懂非懂,卻下意識地朝著他說的方法做。
許是幼年時在柴房度過的那幾日太難忘,少年為她打架搶棉被,省口糧喂她吃,背著她步入山林的記憶如今都還清晰可見。
宜臻對衛珩,向來有種盲目的信任。
所以哪怕這些算術卷子再難再煩,衛珩說有用,她就還是老老實實地坐在桌案邊,一題一題地寫完了。
從早晨寫到了傍晚,連晚膳都沒用。
宜臻瞧著紙麵上填的滿滿的字跡,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動了。
正在半青在一旁勸了第四遍,她起身打算用膳的時候,瓊音忽然急匆匆地從外頭掀了簾子走了進來,微微一福身,麵帶焦色:“姑娘,出事兒了。”
“你說。”
“夫人派人托來口信,說是讓您這幾日,千萬別迴府裏,好好呆在別莊養病,若老太太或是大太太派了什麽人來請您迴去,也千萬拖延些日子不許迴府。夫人說,委屈自己受些寒涼也好,抑或是使了從前的法子裝病,總之無論如何,都要在這別莊裏呆到下月中旬,否則......否則她就再不認你這個女兒了。”
宜臻麵無表情地望著她,語氣很冷靜:“府裏出了何事?”
“還不知曉,太太派來的人沒說。我再要問,他就直接縱馬走了,騎得飛快,老張也趕不上。”
屋內靜悄悄的,沉默了片刻。
宜臻把手裏的筆輕輕放迴筆架上:“半青,去取前日在玉秀坊做的那件天青色長衫來,瓊音,你去,把我的小劍和手鐲拿來,讓老張準備好馬車。”
“姑娘!夫人再三說了,您不能迴府,咱們現在都還不知曉情況......”
“人多顯眼,咱們要是都不在,難免讓人起疑,這樣,你和半青都留下,讓小棗跟著我去。”
“可是......”
“倘若真的有人來,便讓思綠裝作我的樣子,她身量和我相當,聲音也學得像,隻說發了疹子,輕易不會露餡的。”
“姑娘!”
半青和瓊音急的眼淚都快出來了,“夫人囑咐的這樣要緊,定是府裏出了大事,她既讓你留在莊子上,咱們就好好呆著養病,你現下私自迴去了,萬一遇上什麽事兒,奴婢真是玩死難辭其咎!”
“不會有那麽嚴重的。”
“可是姑娘.......”
“你放心罷。”
宜臻自己去拿了鐲子戴上,垂眸檢查著鐲子裏的針和藥粉,“我不迴府。”
“我就去軒雅居找人問問府裏頭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兒,萬一有個好歹,我也好及時尋人來幫忙。咱們要是什麽都不知道,那才是過的不安生。”
“那萬一......”
“萬一要是祖父或者大姐姐身邊的丫鬟來請我,你便說我上後頭的長音寺齋戒祈福去了,長音寺離這兒遠,他們一時半會兒尋不著的,”
少女戴上帷帽,把小劍別進腰間,眉目淡淡的,語氣十分平靜:“倘若我真出了事兒,那也沒法子,連軒雅居都護不住我,這莊子更不可能了。走罷,去喊小杏來。”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第23章
宜臻並非不願意聽從母親的話。
隻是過往無數次經曆都證明了,祝二太太在管家算賬上或許是一把好手,但在應付大事兒時,永遠都是先想著要往後躲藏避開鋒芒,或者多花些錢財息事寧人。
可能自小九牧林氏給她的世家教養就是,不論是何境地,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護住家族的名聲,萬不能讓外頭的人看了笑話。
而在宜臻眼裏,這樣的行事作風,與其說是息事寧人,倒不如說成損己利人。
沒有一次真的帶來什麽好結果。
也因此,她吃夠了教訓,現下比起聽母親的話坐以待斃,她更願意先去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兒。
越早知道事情的狀況和內裏真相,才越早想得出解決辦法。
用衛珩提點過無數遍的話說就是:
不論處於什麽樣的情況中,不論你是個什麽身份,一旦事有不妥,永遠都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要等著別人來救你。
某些時候,宜臻心裏頭其實挺明白,為何亭鈺如此推崇衛珩。
府裏的夫子也好,武師傅也好,甚至是前些日子班師迴朝戰功赫赫的周欒大將軍,都沒有得到過亭鈺這樣的盲從和尊重。
因為他確實是有本事。
這麽些年,宜臻把衛珩的信件一封封珍藏放好,時而拿出來一瞧,又或者心浮氣躁時一字一句謄抄,並不因為如何舊情難忘,睹物思人。
而是信裏的許多話,當時讀不覺得,後頭卻愈發感到是金玉良言。
她長到如今,豆蔻之年,時常覺得,自己想的念的,和同齡的姑娘們都不太一樣,和母親舅母這些長輩們也不太一樣。
她好像浮在空中,隔著塵世好遠,又好像隨波逐流,沉沒在平頭百姓裏走街串巷。
許多些念頭,和母親說不懂,和亭鈺大姐姐無法說,便隻能訴諸紙端,寄到遠在江南的杏花雨林裏。
而每每收到的迴信,信紙上寥寥幾句,規規矩矩,卻總能解了她的心頭之惑,讓她下決心擇了一條道走。
宜臻之所以成為如今這樣的宜臻,不是出於府裏長輩,也無關於夫子和教養嬤嬤,而是因為這十年裏一封封打江南來的信。
珩哥兒說,既然周身沒一個明白人,你就把自己當成大人來瞧。
既然府裏頭沒一個多看重你的人,你就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給自己掙命。
珩哥兒又說,孤立無援又實在尋不到人的時候,可以大膽去找他。
宜臻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