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環視一圈,把眾人的表情盡收眼底。如果說當初的寒門參加科舉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話,那現在林勝男的一番話,可以說是觸及了所有人的利益。
畢竟現在站在這個朝堂之上的都是男人,他們習慣了男尊女卑的生活,從來不會把女子與他們放在同一個平麵上看待。因此對於林勝男要求的,自請下堂的話,一旦被允許,可以說是觸犯了他們在婚姻中所擁有的主導權。
畢竟在此之前,女子犯了七出之條,他們就可以把她休棄,而女子無論如何,都隻能依附與他們而存在。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隻能從一而終,還要為丈夫張羅小妾,打理內宅,不然就是不賢,善妒。這樣畸形的關係,男人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不覺得有什麽不對,隻會縱容與維持這樣的情況。
而林勝男作為人性覺醒的女子,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不公平對待。明珠身為男兒身,女兒心,又是從現代男女平等的世界過來的,自然也對這樣的男尊女卑製度無感。
現在有人願意去反抗它,去挑戰它,他當然會一百二十分支持。
畢竟,他現在的身份十分的給力。就算古代男尊女卑,但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更加不公平的製度,那就是君主專製。這天底下,最尊貴的莫過於龍椅之上的那個人,男人再尊,還能尊過皇帝去?
他不介意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去改變一些事,因此,他對百官群臣道,“不管是三妻四妾也好,還是一世一雙也罷,別人家的夫妻事,外人無須置喙。眾卿可知,廊坊許家的家訓便是,男子四十無子方可納妾?許家千年來,家風清正,安樂順遂,從未聽說有內鬥陰私之事。”
“眾卿又可知,關內文家便是因為妻妾眾多,嫡庶子嗣為爭權奪利,去謀害父母兄弟,偌大的文家,短短數十年便家破人亡,香火斷絕。”
“由此可見子嗣多了未必是福,隻娶一個也有一個的好處。然江家的情況卻與這兩家都不同。林勝男婚前提出一生一世一雙人,而且江文善答應了,這便是許下了承諾。但成親之後江文善毀諾納妾,這就不是妻子妒不妒的問題,而是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
百官聽的一愣一愣的,但又覺得陛下說的有道理,沒錯啊,江文善不樂意隻娶一個就不要答應這種荒唐的要求嘛!除了林瑾娘,多的是願意共侍一夫的女子可娶。你既然答應了人家的要求,那就去遵守,娶迴家了又背信棄義,那就不是君子所為了。
最重要的是,江
文善娶誰、娶幾個都跟他們沒關係,陛下似乎也不關心。陛下關心的是這個人人品有問題,那麽他們也就隻能跟著譴責這個人人品有問題。不說陛下沒冤枉他,就算真冤枉他了,那他也隻能自認倒黴。
於是百官山唿,“陛下英明。”
明珠笑了,然後下旨,“傳朕旨意,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實非君子所為。準林勝男與其和離,從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幹。”
和,和離?男婚女嫁?這是什麽意思?
明珠解釋道,“無論是自請下堂,還是夫家休棄,都與林勝男名聲有礙。錯的不是她,卻要她承受指責,這樣不好。因此朕準其和離,以後天下女子皆可效仿,若遇夫家欺淩,均可到官府自請和離。”
林勝男熱淚盈眶,長跪不起,“謝陛下隆恩!”
百官卻有些糾結,陛下這樣說,不還是鼓勵女子鬧事嗎?還男婚女嫁,各不相幹,這怎麽行呢?女子隻能從一而終,被夫家休棄後要麽一根繩子吊死,要麽出家為尼,青燈古佛相伴,再嫁人豈不是不貞潔了?那與青樓女子有何區別?
有人這樣想了,然後就這樣說了出來。
明珠知道一時半會難以改變這群迂腐的封建士大夫們,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也怕一次性把他們逼急了,鬧出什麽亂子來,因此隻得換種說法道,“朕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眾卿可能不知,先前連年戰亂,天災人禍,百姓死傷無數,朕這些年減免賦稅,令他們休養生息,卻直到現在都沒有恢複過來。大周眼下的人丁,尚不足我大周鼎盛時期的三成。這般人口稀少的光景,已經十分不利我大周的發展,若是隻允許他們離異,卻不允許離異女人再嫁,那長此以往,這孩子誰來生?”
“朕鼓勵這些女人再嫁,未嚐不是希望她們多多誕下人丁,讓我大周人丁興旺啊!”
原來如此,百官恍然大悟,難怪陛下要管這種小事,卻原來是如此用心良苦。
於是百官跪下山唿,“陛下英明。”
甭管他們信與不信,陛下這麽說了,那就是不信也得信。
這種盲目的君主獨裁,一家之言,本是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然這個時候,卻也為明珠提供了便利。至於進步不進步的,總要一步一步來,眼下的國情就需要他的獨裁,改革的事,可以稍後再說。
林勝男感激莫名,陛下此舉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但維護的卻是她們女子的利益。並且,她其實也沒有相
信陛下的說辭,她總覺得,陛下是真的在促進男女之間的公平,而不是像他說的那樣,隻是為了人口的增長。
隻是,有些事此刻並不需要挑明,記在心裏便好。
於是,這一屆的前三甲,並沒有因為林勝男是個女子而有什麽改變。依然如上一屆的三甲一般,委派到地方任職,既是曆練,也是考驗,看看他們究竟是隻會在紙上談兵,還是有真才實幹。
三個人,被分別派到地方上做一縣父母官。隨著聖旨的下達,林勝男以女子之身參加科考,並奪得探花的事,也迅速傳遍天下。
於是,天下震驚。
與朝中部分大臣的反應一般無二,有人強烈反對,認為女子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拋頭露麵入朝為官像什麽話?也有人覺得陛下做事,必定有他的道理,就像他開科舉,設書館一樣,開始有人覺得不解,後來不是都在稱讚?
這些議論紛紛的浪潮,隨著林勝男在太元殿上答辯言論的傳播,而達到頂峰。
她說的沒錯啊,連陛下都說了人人可參加科舉,不論貴賤,亦不論老少,那女子為什麽不可?難道女子不是人嗎?
這樣一說也確實有幾分道理,尤其是林勝男在沒有公開自己女兒身的情況下,隱姓埋名,與一眾男子一起參加科考,卻能奪得探花一位。足見她才華之出眾,最起碼比排名在她後麵的考生要好的多。人家憑真本事拿的探花,旁人還能說什麽?
而在女子能參加科考並奪得探花的驚天駭浪麵前,林勝男與江文善的事,倒顯的黯淡無光了。不過也不是沒有人議論,隻是再怎麽說,陛下都蓋棺定論了,此事是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錯處不在林勝男,因此旁人便是有意見,也隻敢私下說幾句。
更何況,陛下為了不讓林勝男名聲受損,更是把她自請下堂的要求,改成和離。和離是什麽意思?那是雙方自願和平的離婚。不是男方休棄女方,也不是女方拋棄男方,這樣的說法還是比較文雅的。
並且,天底下不止是林勝男一個女子受夫家磋磨,有些人家千嬌百寵的女兒,嫁到別人家,受盡磋磨,娘家便是不滿,但為了女子的閨譽著想,也不能做什麽。這年頭都講究連坐,家族中一個女子出了事,往往會影響到其他姐妹,因此受了什麽委屈,卻也隻能忍氣吞聲。
但林勝男的膽大妄為,給了她們希望,讓她們看到,原來女子也可以不比男子差,女子也可以入朝為官封侯拜相,女子也可以主動請
求和離,天大地大我自逍遙……
有些疼寵女兒的人家,聽到這消息的第一時間,就立刻去官府請求和離,要把女兒接迴家。就算女兒沒有林勝男的才華,不能去參加科考,但最起碼可以在自己家安穩的過一輩子,不在受人欺辱。更何況,陛下不禁女子再嫁,若是遇到好的人家,也未嚐不可再嫁……
明珠本就有意把林勝男豎為典型,引領天下女子效仿,因此私下借鑒了現代買水軍的那一套,讓底下多多宣傳她的事跡,當然,必須以官方正麵形象宣傳。
其實天下人能堅持自己想法的人沒有幾個,尤其是古代這樣教化未開的地方,大多數人都是人雲亦雲,別人說好,他便覺著是好,別人說不行,他便覺著不行,很少人會有自己的主見。因此大家都說林勝男的行為是對的,是值得學習的,那她就是對的,就是值得學習的!
一時間,林勝男的行為被天下廣為傳唱,成了大眾的主流思想。不過明珠也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隻在底下稍加了一把火,就沒在怎麽動作了。
不過他目的已經達到了,最起碼天下人對女子參加科舉這件事,是認同的。尤其那些把女兒家也靜心教養的世家們。其實許多女子讀書比她們的父兄更加出眾,畢竟女子不必出門,整日關在院子裏,除了讀書沒有別的消遣。因此女子能參加科考,能入朝為官,讓她們除了嫁人又有了一個出路。
畢竟現在站在這個朝堂之上的都是男人,他們習慣了男尊女卑的生活,從來不會把女子與他們放在同一個平麵上看待。因此對於林勝男要求的,自請下堂的話,一旦被允許,可以說是觸犯了他們在婚姻中所擁有的主導權。
畢竟在此之前,女子犯了七出之條,他們就可以把她休棄,而女子無論如何,都隻能依附與他們而存在。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隻能從一而終,還要為丈夫張羅小妾,打理內宅,不然就是不賢,善妒。這樣畸形的關係,男人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不覺得有什麽不對,隻會縱容與維持這樣的情況。
而林勝男作為人性覺醒的女子,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不公平對待。明珠身為男兒身,女兒心,又是從現代男女平等的世界過來的,自然也對這樣的男尊女卑製度無感。
現在有人願意去反抗它,去挑戰它,他當然會一百二十分支持。
畢竟,他現在的身份十分的給力。就算古代男尊女卑,但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更加不公平的製度,那就是君主專製。這天底下,最尊貴的莫過於龍椅之上的那個人,男人再尊,還能尊過皇帝去?
他不介意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去改變一些事,因此,他對百官群臣道,“不管是三妻四妾也好,還是一世一雙也罷,別人家的夫妻事,外人無須置喙。眾卿可知,廊坊許家的家訓便是,男子四十無子方可納妾?許家千年來,家風清正,安樂順遂,從未聽說有內鬥陰私之事。”
“眾卿又可知,關內文家便是因為妻妾眾多,嫡庶子嗣為爭權奪利,去謀害父母兄弟,偌大的文家,短短數十年便家破人亡,香火斷絕。”
“由此可見子嗣多了未必是福,隻娶一個也有一個的好處。然江家的情況卻與這兩家都不同。林勝男婚前提出一生一世一雙人,而且江文善答應了,這便是許下了承諾。但成親之後江文善毀諾納妾,這就不是妻子妒不妒的問題,而是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
百官聽的一愣一愣的,但又覺得陛下說的有道理,沒錯啊,江文善不樂意隻娶一個就不要答應這種荒唐的要求嘛!除了林瑾娘,多的是願意共侍一夫的女子可娶。你既然答應了人家的要求,那就去遵守,娶迴家了又背信棄義,那就不是君子所為了。
最重要的是,江
文善娶誰、娶幾個都跟他們沒關係,陛下似乎也不關心。陛下關心的是這個人人品有問題,那麽他們也就隻能跟著譴責這個人人品有問題。不說陛下沒冤枉他,就算真冤枉他了,那他也隻能自認倒黴。
於是百官山唿,“陛下英明。”
明珠笑了,然後下旨,“傳朕旨意,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實非君子所為。準林勝男與其和離,從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幹。”
和,和離?男婚女嫁?這是什麽意思?
明珠解釋道,“無論是自請下堂,還是夫家休棄,都與林勝男名聲有礙。錯的不是她,卻要她承受指責,這樣不好。因此朕準其和離,以後天下女子皆可效仿,若遇夫家欺淩,均可到官府自請和離。”
林勝男熱淚盈眶,長跪不起,“謝陛下隆恩!”
百官卻有些糾結,陛下這樣說,不還是鼓勵女子鬧事嗎?還男婚女嫁,各不相幹,這怎麽行呢?女子隻能從一而終,被夫家休棄後要麽一根繩子吊死,要麽出家為尼,青燈古佛相伴,再嫁人豈不是不貞潔了?那與青樓女子有何區別?
有人這樣想了,然後就這樣說了出來。
明珠知道一時半會難以改變這群迂腐的封建士大夫們,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也怕一次性把他們逼急了,鬧出什麽亂子來,因此隻得換種說法道,“朕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眾卿可能不知,先前連年戰亂,天災人禍,百姓死傷無數,朕這些年減免賦稅,令他們休養生息,卻直到現在都沒有恢複過來。大周眼下的人丁,尚不足我大周鼎盛時期的三成。這般人口稀少的光景,已經十分不利我大周的發展,若是隻允許他們離異,卻不允許離異女人再嫁,那長此以往,這孩子誰來生?”
“朕鼓勵這些女人再嫁,未嚐不是希望她們多多誕下人丁,讓我大周人丁興旺啊!”
原來如此,百官恍然大悟,難怪陛下要管這種小事,卻原來是如此用心良苦。
於是百官跪下山唿,“陛下英明。”
甭管他們信與不信,陛下這麽說了,那就是不信也得信。
這種盲目的君主獨裁,一家之言,本是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然這個時候,卻也為明珠提供了便利。至於進步不進步的,總要一步一步來,眼下的國情就需要他的獨裁,改革的事,可以稍後再說。
林勝男感激莫名,陛下此舉不管是出於什麽目的,但維護的卻是她們女子的利益。並且,她其實也沒有相
信陛下的說辭,她總覺得,陛下是真的在促進男女之間的公平,而不是像他說的那樣,隻是為了人口的增長。
隻是,有些事此刻並不需要挑明,記在心裏便好。
於是,這一屆的前三甲,並沒有因為林勝男是個女子而有什麽改變。依然如上一屆的三甲一般,委派到地方任職,既是曆練,也是考驗,看看他們究竟是隻會在紙上談兵,還是有真才實幹。
三個人,被分別派到地方上做一縣父母官。隨著聖旨的下達,林勝男以女子之身參加科考,並奪得探花的事,也迅速傳遍天下。
於是,天下震驚。
與朝中部分大臣的反應一般無二,有人強烈反對,認為女子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拋頭露麵入朝為官像什麽話?也有人覺得陛下做事,必定有他的道理,就像他開科舉,設書館一樣,開始有人覺得不解,後來不是都在稱讚?
這些議論紛紛的浪潮,隨著林勝男在太元殿上答辯言論的傳播,而達到頂峰。
她說的沒錯啊,連陛下都說了人人可參加科舉,不論貴賤,亦不論老少,那女子為什麽不可?難道女子不是人嗎?
這樣一說也確實有幾分道理,尤其是林勝男在沒有公開自己女兒身的情況下,隱姓埋名,與一眾男子一起參加科考,卻能奪得探花一位。足見她才華之出眾,最起碼比排名在她後麵的考生要好的多。人家憑真本事拿的探花,旁人還能說什麽?
而在女子能參加科考並奪得探花的驚天駭浪麵前,林勝男與江文善的事,倒顯的黯淡無光了。不過也不是沒有人議論,隻是再怎麽說,陛下都蓋棺定論了,此事是江文善背信棄義,不守承諾,錯處不在林勝男,因此旁人便是有意見,也隻敢私下說幾句。
更何況,陛下為了不讓林勝男名聲受損,更是把她自請下堂的要求,改成和離。和離是什麽意思?那是雙方自願和平的離婚。不是男方休棄女方,也不是女方拋棄男方,這樣的說法還是比較文雅的。
並且,天底下不止是林勝男一個女子受夫家磋磨,有些人家千嬌百寵的女兒,嫁到別人家,受盡磋磨,娘家便是不滿,但為了女子的閨譽著想,也不能做什麽。這年頭都講究連坐,家族中一個女子出了事,往往會影響到其他姐妹,因此受了什麽委屈,卻也隻能忍氣吞聲。
但林勝男的膽大妄為,給了她們希望,讓她們看到,原來女子也可以不比男子差,女子也可以入朝為官封侯拜相,女子也可以主動請
求和離,天大地大我自逍遙……
有些疼寵女兒的人家,聽到這消息的第一時間,就立刻去官府請求和離,要把女兒接迴家。就算女兒沒有林勝男的才華,不能去參加科考,但最起碼可以在自己家安穩的過一輩子,不在受人欺辱。更何況,陛下不禁女子再嫁,若是遇到好的人家,也未嚐不可再嫁……
明珠本就有意把林勝男豎為典型,引領天下女子效仿,因此私下借鑒了現代買水軍的那一套,讓底下多多宣傳她的事跡,當然,必須以官方正麵形象宣傳。
其實天下人能堅持自己想法的人沒有幾個,尤其是古代這樣教化未開的地方,大多數人都是人雲亦雲,別人說好,他便覺著是好,別人說不行,他便覺著不行,很少人會有自己的主見。因此大家都說林勝男的行為是對的,是值得學習的,那她就是對的,就是值得學習的!
一時間,林勝男的行為被天下廣為傳唱,成了大眾的主流思想。不過明珠也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隻在底下稍加了一把火,就沒在怎麽動作了。
不過他目的已經達到了,最起碼天下人對女子參加科舉這件事,是認同的。尤其那些把女兒家也靜心教養的世家們。其實許多女子讀書比她們的父兄更加出眾,畢竟女子不必出門,整日關在院子裏,除了讀書沒有別的消遣。因此女子能參加科考,能入朝為官,讓她們除了嫁人又有了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