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從,老和尚隨四名錦衣衛離去後,“繡芙蓉”酒樓也被各方賓客踏破了門檻。
他們不是來聽書的,也不是來看小娘子的,隻願能再聽到有關於老和尚的消息。
五日無聲,十日無信。
各方賓客足足在“繡芙蓉”靜候了半月有餘,都未能再聽到想要知曉的內容。
顯然,各方賓客已急不可耐,單是拿“芙蓉醉”解心焦,一直豪飲的人,沒有五十個,也有四十有餘。
然,乘坐雲頂座駕而來的白衣男人反倒每日都很愜意,他豪擲千金追捧著“繡芙蓉”的舞娘,又豪擲萬金,買了一隻蟋蟀,鬥起了蛐蛐。
可別說,這個白衣男人的眼光還真不是一般得好,他以萬金買來的蟋蟀,已連續坐莊,連贏了數百場。
有人說,他很會做生意。
單是這些天贏來的錢,不僅抵了萬金的蟋蟀,還幫他掙足了名頭。
也有人說,自稱是建文帝的老和尚,本就是他帶來的,為的就是一個噱頭。
關於他的身份,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姓秦,曾聽他身邊的女侍從喚過他秦公子。
也有人說,他本就是朱家人,也隻有朱家人能認出錦衣衛,並敢公然帶“建文帝”迴京。
可,事實到底是怎樣的,恐怕,誰也不會知曉。
直到二十二天後,老和尚竟又出奇地走入了“繡芙蓉”酒樓中,隻不過這次他雖還是和尚裝扮,卻是乘龍輦而來,隨在身後的侍衛也不多,大概有二十多人吧。
他自稱已被當今聖上封為:佛爺,就居住在深宮之內。
每日是美酒佳肴伺候著,光是服侍他的宮女就有百人。
乍一聽,各方賓客肯定不信。
可,他畢竟是乘龍輦而來的,好似也由不得不信。
於是,各方賓客皆走出“繡芙蓉”,要親眼目睹他是如何走入皇宮的。
沒曾想,他還真就又坐著龍輦迴宮了,守宮門的侍衛不但不攔不問,還各個對他跪身相迎。
又過了三日,老和尚再次出現,還是隻來了“繡芙蓉”。
這次,各方賓客倒是打消了對他身份上的猜疑,他卻又對“海外仙島”一事隻字不提了。
理由是:他能受到當今聖上的禮待,已然知足,就不去尋什麽“海外仙島”和“傳世令牌”了。
這可急壞了各方賓客。
——本想著來了個假冒建文帝的瘋和尚,沒想到會是一個真家夥,還公然隱藏下了這世間最大最誘人的秘密。
——“海外仙島”與“傳世令牌”,當然也正是這世間最大最誘人的秘密。
就當各方賓客想盡辦法,想要老和尚再次重提“海外仙島”一事時,一件使人跌破眼鏡的事也隨之而來。
——老和尚不見了…
——據知情人迴憶,老和尚如往常一樣出宮,卻在半路上以內急為借口,擇一偏僻之地,再無了身影。
老和尚不見了,朝廷自然會下令尋找,可這一找就是數月。
行走江湖的人都知曉,能去“繡芙蓉”喝上一迴“芙蓉醉”並不算什麽,可要想在“繡芙蓉”住上數月,這可就不是一般財力可以支撐的了。
至少,也要萬金。
乘坐雲頂座駕而來的白衣男人自然有萬金,所以,他一直都未走。
那些還算有些財力、誓要與白衣男人耗到底的賓客,整日也無旁事,就是單用雙眼盯死著白衣男人。
因為,他們知道隻要白衣男人不走,那老和尚就定然會出現,否則,白衣男人為何不走呢?
難道,這“繡芙蓉”真如仙界天堂般進去了就不想再出來了嗎?
當然不是。
縱使“繡芙蓉”就是那仙界天堂,可身上的銀子也著實在減少啊…
有人說,懂得堅持的人就一定會有收獲。
這收獲可能不是最初想要的結果,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其實呢,這句話是最扯淡的。
懂得堅持固然可貴,但,也要分事分人。
不單單堅持在一處會有驚喜,就算你身在別處也會遇到驚喜。
假如,驚喜沒有出現,那你就再堅持堅持,再四處走動走動,就算大驚喜沒有,小驚喜也必然會出現。
果不其然,六個月後驚喜還真出現了,老和尚還真又現了身。
還是“繡芙蓉”,卻沒了龍輦和侍衛。
隻不過,還沒過一刻鍾龍輦和侍衛也便相繼都來了,大概是朝廷得知他再次現身的消息後,刻意安排的。
這次啊,他向各方賓客所說的話,可就更玄了。
“沒曾想,老衲在有生之年還能遇到武當的張天師,張天師告訴我啊,我的命中注定有一場劫難,必要受苦受累四十年。現在,這個劫難已過,我就該迴到宮中安享晚年了。張天師可是明確告誡我了,以後啊讓我哪都別去,就在宮中待著...”
他這一席話,不但震驚了“繡芙蓉”酒樓內的所有人,還震驚了整個朝廷。
於是乎,各方勢力便就開始找尋各種由頭前來拜見他,側麵向他打聽張天師的消息。
他倒也很和氣,不止將巧遇張天師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還開始開壇講道,宣揚起“佛道一家”來了。
明英宗朱祁鎮好似也不反對,還親臨去聽了幾次,末了走時還丟下了一句話,“隻要他不言有損我大明威嚴的話,一切隨他開心便是。”
至此以後,也便是從正統五年算起,直到正統八年,老和尚都是這般度日的。
然,就在正統八年十月四日的晚上,老和尚又再次不見了。
很多人認為老和尚過不了多久還會出現,可任何人都沒想到,這次不見,真就成了永遠不見。
…
瀟瀟暮雨落青山,石亭對弈殺伐殘。
古鍾聲聲破寂曉,蠟炬成堆朝陽燦。
當,昔日乘坐雲頂座駕前往京師“繡芙蓉”的男人再次出現時,已是正統十三年秋。
與他在山中石亭對弈的人,正是那個曾鬧京師、自稱自己是建文帝的老和尚。
他們迎朝陽,飲下最後一口茶水,似也到了分離之刻。
世間的分離何其多也,他們的分離也自然無法避免。
隻是,有些話終於可以暢言無忌,也足可表露無疑。
“建文帝雖是你的師叔,你卻比建文帝還要大上幾十歲。”
“若非老衲不是大上這幾十歲,昔日又怎敢隻身前往京師呢?”
“也對。人啊,有時不僅需要膽量,還需要活夠本、活明白。”
“不管怎樣,師叔最後僅留的執念已消散,老衲也可放心而去了。”
“大師如此渡人,也算是功德無量。不過,我還是第一次見要渡自己師叔的人。”
“誰讓他是建文帝呢?張天師引他入少林之時,師父雖貴為方丈,卻也不敢怠慢,便就同輩論之了。”
“哈哈…如今,大師談論起輩分,是否也算是一種執念呢?”
“嗬嗬…老衲也隻是這麽一說...若真在乎,老衲也便不會替他迴京師了。”
“大師去京師,去得也對。大師這一去,不單單是化解了建文帝的執念,也為那朱祁鎮創造了善因。凡事,有善因才會有善果。因果循環,才好兩不相欠。”
“好個兩不相欠,人在出生時,豈不就是兩不相欠…一杯酒能解怨的,兩杯酒就顯多餘...這人生啊,本就是一個還債的過程罷了…”
...
《全書完》
他們不是來聽書的,也不是來看小娘子的,隻願能再聽到有關於老和尚的消息。
五日無聲,十日無信。
各方賓客足足在“繡芙蓉”靜候了半月有餘,都未能再聽到想要知曉的內容。
顯然,各方賓客已急不可耐,單是拿“芙蓉醉”解心焦,一直豪飲的人,沒有五十個,也有四十有餘。
然,乘坐雲頂座駕而來的白衣男人反倒每日都很愜意,他豪擲千金追捧著“繡芙蓉”的舞娘,又豪擲萬金,買了一隻蟋蟀,鬥起了蛐蛐。
可別說,這個白衣男人的眼光還真不是一般得好,他以萬金買來的蟋蟀,已連續坐莊,連贏了數百場。
有人說,他很會做生意。
單是這些天贏來的錢,不僅抵了萬金的蟋蟀,還幫他掙足了名頭。
也有人說,自稱是建文帝的老和尚,本就是他帶來的,為的就是一個噱頭。
關於他的身份,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姓秦,曾聽他身邊的女侍從喚過他秦公子。
也有人說,他本就是朱家人,也隻有朱家人能認出錦衣衛,並敢公然帶“建文帝”迴京。
可,事實到底是怎樣的,恐怕,誰也不會知曉。
直到二十二天後,老和尚竟又出奇地走入了“繡芙蓉”酒樓中,隻不過這次他雖還是和尚裝扮,卻是乘龍輦而來,隨在身後的侍衛也不多,大概有二十多人吧。
他自稱已被當今聖上封為:佛爺,就居住在深宮之內。
每日是美酒佳肴伺候著,光是服侍他的宮女就有百人。
乍一聽,各方賓客肯定不信。
可,他畢竟是乘龍輦而來的,好似也由不得不信。
於是,各方賓客皆走出“繡芙蓉”,要親眼目睹他是如何走入皇宮的。
沒曾想,他還真就又坐著龍輦迴宮了,守宮門的侍衛不但不攔不問,還各個對他跪身相迎。
又過了三日,老和尚再次出現,還是隻來了“繡芙蓉”。
這次,各方賓客倒是打消了對他身份上的猜疑,他卻又對“海外仙島”一事隻字不提了。
理由是:他能受到當今聖上的禮待,已然知足,就不去尋什麽“海外仙島”和“傳世令牌”了。
這可急壞了各方賓客。
——本想著來了個假冒建文帝的瘋和尚,沒想到會是一個真家夥,還公然隱藏下了這世間最大最誘人的秘密。
——“海外仙島”與“傳世令牌”,當然也正是這世間最大最誘人的秘密。
就當各方賓客想盡辦法,想要老和尚再次重提“海外仙島”一事時,一件使人跌破眼鏡的事也隨之而來。
——老和尚不見了…
——據知情人迴憶,老和尚如往常一樣出宮,卻在半路上以內急為借口,擇一偏僻之地,再無了身影。
老和尚不見了,朝廷自然會下令尋找,可這一找就是數月。
行走江湖的人都知曉,能去“繡芙蓉”喝上一迴“芙蓉醉”並不算什麽,可要想在“繡芙蓉”住上數月,這可就不是一般財力可以支撐的了。
至少,也要萬金。
乘坐雲頂座駕而來的白衣男人自然有萬金,所以,他一直都未走。
那些還算有些財力、誓要與白衣男人耗到底的賓客,整日也無旁事,就是單用雙眼盯死著白衣男人。
因為,他們知道隻要白衣男人不走,那老和尚就定然會出現,否則,白衣男人為何不走呢?
難道,這“繡芙蓉”真如仙界天堂般進去了就不想再出來了嗎?
當然不是。
縱使“繡芙蓉”就是那仙界天堂,可身上的銀子也著實在減少啊…
有人說,懂得堅持的人就一定會有收獲。
這收獲可能不是最初想要的結果,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其實呢,這句話是最扯淡的。
懂得堅持固然可貴,但,也要分事分人。
不單單堅持在一處會有驚喜,就算你身在別處也會遇到驚喜。
假如,驚喜沒有出現,那你就再堅持堅持,再四處走動走動,就算大驚喜沒有,小驚喜也必然會出現。
果不其然,六個月後驚喜還真出現了,老和尚還真又現了身。
還是“繡芙蓉”,卻沒了龍輦和侍衛。
隻不過,還沒過一刻鍾龍輦和侍衛也便相繼都來了,大概是朝廷得知他再次現身的消息後,刻意安排的。
這次啊,他向各方賓客所說的話,可就更玄了。
“沒曾想,老衲在有生之年還能遇到武當的張天師,張天師告訴我啊,我的命中注定有一場劫難,必要受苦受累四十年。現在,這個劫難已過,我就該迴到宮中安享晚年了。張天師可是明確告誡我了,以後啊讓我哪都別去,就在宮中待著...”
他這一席話,不但震驚了“繡芙蓉”酒樓內的所有人,還震驚了整個朝廷。
於是乎,各方勢力便就開始找尋各種由頭前來拜見他,側麵向他打聽張天師的消息。
他倒也很和氣,不止將巧遇張天師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還開始開壇講道,宣揚起“佛道一家”來了。
明英宗朱祁鎮好似也不反對,還親臨去聽了幾次,末了走時還丟下了一句話,“隻要他不言有損我大明威嚴的話,一切隨他開心便是。”
至此以後,也便是從正統五年算起,直到正統八年,老和尚都是這般度日的。
然,就在正統八年十月四日的晚上,老和尚又再次不見了。
很多人認為老和尚過不了多久還會出現,可任何人都沒想到,這次不見,真就成了永遠不見。
…
瀟瀟暮雨落青山,石亭對弈殺伐殘。
古鍾聲聲破寂曉,蠟炬成堆朝陽燦。
當,昔日乘坐雲頂座駕前往京師“繡芙蓉”的男人再次出現時,已是正統十三年秋。
與他在山中石亭對弈的人,正是那個曾鬧京師、自稱自己是建文帝的老和尚。
他們迎朝陽,飲下最後一口茶水,似也到了分離之刻。
世間的分離何其多也,他們的分離也自然無法避免。
隻是,有些話終於可以暢言無忌,也足可表露無疑。
“建文帝雖是你的師叔,你卻比建文帝還要大上幾十歲。”
“若非老衲不是大上這幾十歲,昔日又怎敢隻身前往京師呢?”
“也對。人啊,有時不僅需要膽量,還需要活夠本、活明白。”
“不管怎樣,師叔最後僅留的執念已消散,老衲也可放心而去了。”
“大師如此渡人,也算是功德無量。不過,我還是第一次見要渡自己師叔的人。”
“誰讓他是建文帝呢?張天師引他入少林之時,師父雖貴為方丈,卻也不敢怠慢,便就同輩論之了。”
“哈哈…如今,大師談論起輩分,是否也算是一種執念呢?”
“嗬嗬…老衲也隻是這麽一說...若真在乎,老衲也便不會替他迴京師了。”
“大師去京師,去得也對。大師這一去,不單單是化解了建文帝的執念,也為那朱祁鎮創造了善因。凡事,有善因才會有善果。因果循環,才好兩不相欠。”
“好個兩不相欠,人在出生時,豈不就是兩不相欠…一杯酒能解怨的,兩杯酒就顯多餘...這人生啊,本就是一個還債的過程罷了…”
...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