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節
考試讓我走上人生巔峰 作者:人生若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大人!”
“趙太傅!”
“趙大人來了, 快請進, 陛下正等著您呢。”
趙九福一路走來,但凡是看見他的人都會低頭打個招唿,即使是皇帝身邊的太監對他也是客客氣氣的,即使如此,趙九福臉上並未有任何的驕慢,反倒是更加的和煦。
走進大殿,趙九福剛要行禮, 皇帝已經快步走過來將他扶住, 笑著說道:“太傅,你可算來了,都說了私底下不用行禮,您老總是這般的講究。”
趙九福雖然順著他的姿勢起來了, 口中卻還是說道:“規矩就是規矩, 身為太傅,微臣更加不能慢待了大周的規矩, 這才是治國之本。”
皇帝似乎並不在意的哈哈一笑,拉著他走到書桌旁說道:“太傅, 朕有一難事正想要詢問太傅, 不如您幫我看看這本奏折?”
在皇帝還小的時候,他顯然是沒辦法自己處理朝政的, 剛開始三年奏折幾乎都是趙九福代為批閱, 後頭幾年才有朝臣陸陸續續的加入進來, 不過趙九福一直並未退出。
隻是這一日, 趙九福不但沒有去看奏折,反倒是再次行禮,肅然說道:“陛下既然已經親政,就不該再讓微臣來看奏折啦。”
皇帝臉色微微一頓,卻聽見趙九福下一句話說道:“微臣今日進宮,卻有一事要請求陛下,還請陛下隆恩應允。”
在皇帝年滿十五的時候,趙九福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放手讓他自己來處理政事,如今皇帝已經年滿二十,加冠之後又冊封了皇後,在古代來看已經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了。
趙九福做事情向來心中有數,這些年來他盤踞朝廷,其中有想要徹底觀測自己的想法的念頭,但更多的還是因為先帝的托孤。
作為男人,他是有權利欲望的,這一點從他這些年來大力支持律法的改革和小學的層層推進,以至於大周朝與當年相比煥然一新可以看得出來。
但作為係統的持有者,他卻十分的佛係,畢竟隨著年紀的增大,他衰老雖然比常人慢一些,可也慢慢的老了下來,若真有改朝換代的心思,他首先就不該讓自己老了。
皇帝也早就不是當年能夠依賴的靠在趙九福懷中的小孩兒了,當年趙九福說他類似仁帝,如今看來果然如此,不管是身形樣貌還是行事作風,兩人都有相似之處。
皇帝的身材比先帝更加的矯健,眼中更添了幾分睿智和精明,這都是趙九福多年以來精心教導的成果,他聽了這話皺眉說道:“趙太傅有話直說就是,咱們師徒倆何必這般客氣。”
趙九福露出一個笑容來,將手中早就準備好的奏折遞到了皇帝的手中:“還請陛下批準。”
皇帝接過去一看,原以為又是哪一條律法的改動,誰知道一看卻是趙九福告老還鄉的請求,他的臉色頓時大變,壓下奏折問道:“太傅這是做什麽?”
趙九福卻沒有迴避的意思,繼續說道:“微臣當年二十弱冠,就已經入朝為官,起起伏伏五十多年,如今人老體乏,精力不足,再也無力主持政事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微臣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心中也倍加思念家鄉,還請陛下允準。”
皇帝一直緊緊的盯著趙九福的模樣,他是還知道的,這些時日朝中對趙太傅的異議越來越多,無非是有些人見他親政了,就想要挑撥一下他們君臣的關係,最好是能讓他將趙太傅發作了,這般一來便能騰出位置來。
但於情,趙太傅當年的堅持才把他們母子保住,若不是趙太傅的布置的話,當年榮國公造反或許就能成功,他們母子倆隻能任人宰割,更別提這些年的師徒情誼,皇帝自問不是無心之人,對趙九福也是滿懷感激之情的。
於理,趙太傅這些年在朝為官確實是兢兢業業,或許他位高權重,但從未有過僭越之舉,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趙太傅並不糊弄他,當他長大成人了,趙太傅也並未留戀權勢,而是將朝中的事情一點一點放到他的手中。
“太傅,您何必如此,難道你還不知道朕的心思嗎?”皇帝忍不住說道,“朕從未懷疑過太傅,朝廷也還需要太傅啊。”
趙九福卻搖了搖頭,這麽多年他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隻能看後人,他到底隻是一個人,不是神,掌控不了大周朝的以後:“陛下,微臣從未懷疑陛下心中忌憚,隻是最近夜夜夢到家中老父老母,當年他們過世的時候,微臣不能迴家送殯,如今老了老了,總得在二老墳前盡孝一番,才對得起人子的本分。”
皇帝忽然意識到,趙九福這番的告老還鄉並不是以退為進,也是,在他的印象之中,趙太傅向來是不屑於做這種虛假行事的,就連當年被稱為鐵筆頭的蕭甯簫大人也曾說過一句,趙大人看似溫和,其實卻是朝中最為高風亮節的那一個。
若說這些年下來,皇帝對趙九福從未心生抱怨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親生的父子相處起來還有矛盾,更別提他們這般敏感的身份了。
就像是現在,皇帝依舊知道朝中大半的人都聽從趙太傅的吩咐,他們或許是佩服趙九福的為人,或許是趙九福一手提拔上來的,或許早早的挑好了派係。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是趙九福自己說的,他在朝為官已經超過五十年,其中曆經了四任皇帝,更是前頭兩位皇帝的親信,光是這個身份,就足以讓他在朝堂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小朝廷來。
這也是為什麽如今的皇帝親政之後,提拔上來的人對趙九福意見頗大,明裏暗裏挑撥關係可不是因為看不上趙九福,而是他在的話,他們就上不了。
趙九福會提出告老還鄉的事情,也是因為如此,他自問並未打算成為趙半朝,但事實就是如此,並不受他的控製,即使他有意拘束這些人,遲早也會造成更大的裂痕。
趙九福可不想站到皇帝的對麵去,除非他想要造反,直接殺了皇帝自立,或者殺了皇帝再冊立一個小皇帝,不然的話壓根沒有勝利的基礎。
他若是有這個想法的話,十幾年前就做了,哪裏會等到現在,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的退下去,反倒是能為了子子孫孫留下一份香火情。
“太傅不必說了,朕是不會答應的。”皇帝堅持說道。
宮中深夜的時候,他也曾想過趙九福離開朝廷是不是更好一些,但此事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心中卻更添了幾分慌張,就像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靠山要離開了似的。
聽起來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當衝突不再的時候,皇帝能看到的就是趙九福這些年的照顧,這種盡心盡力,恐怕就是先帝還在也做不到這般用心。
他們說是君臣,其實卻有師徒的名分,父子的情誼,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知己之心,隻有太傅知道,他想要成為的是仁帝那般備受稱讚的君主,讓大周繁榮萬年。
皇帝不答應,趙九福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從這一日開始他便告病在家不再上朝,如今趙家入朝為官的人不少,但在京城的卻隻有趙順灝一個,他現在是工部尚書,這一點通常也是朝中大臣們用來詬病趙九福的點。
趙九福是興國公,是太傅,是朝中的三公,是皇帝的老師,他若是真的告老的話,恐怕趙家在朝中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家中人多了,心思也浮動起來,倒是趙順灝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聽見下人議論紛紛就十分不悅,迴頭就讓妻子將嚼舌根的人都打發出去,趙家榮不下心大的下人!
興國公告老還鄉的事情還是蔓延了開來,或許是有心人作祟,此事傳得沸沸揚揚,不少人都覺得這位趙大人是不是故弄玄虛,這般的地位誰舍得就這麽拋下了。
一直到趙九福連續上書了八次,竟是半年都並未上朝,朝中文武百官的臉色才變得奇怪起來,這位趙大人竟然是真的要走。
有人高興有人歡喜,有人憂愁有人擔心,趙九福卻隻是巍然不動,一直到皇帝親自來了一趟趙家,與趙九福徹夜長談之後,此事才有了結果。
趙九福第九次上書告老,皇帝終於允許,沒等別人覺得趙九福失寵,連番的賞賜就目不暇接的送到了趙家之中。
這些年來大周富裕,國庫和皇帝的內庫都充盈的很,對於自己的老師皇帝顯然也大方的很,一箱箱的奇珍異寶就這麽送了出去,看得人都覺得眼紅。
這還是小頭,大頭卻是皇帝大手一揮,竟是在興國公的基礎上加封趙九福為興親王!
這可是大周開朝之後第一任外姓王爺,雖然在趙九福的執意不肯之下,這個親王不過是名頭不能傳遞給子孫,但也足以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原本還打算踩趙家一腳的人頓時偃旗息鼓,至少現在皇帝是沒打算對付趙家,他們一個個蹦躂出來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沒有人知道,在徹夜長談的這一夜,皇帝與趙九福說了多少大周的規劃,也沒有知道皇帝曾經失聲痛哭,喝醉酒之後抱著趙九福大喊:“太傅,你真的要丟下朕了嗎?”
這一切都情真意切,趙九福心中高興,卻也知道若是他真的留下來,這份情真意切也會遲早被磨損殆盡,與其如此,還不如他早早的離開,反倒是能留下了一段佳話。
第260章 番外 凡人終有一死
一個人能夠活多久, 五十年,七十年, 八十年還是一百年,在醫療條件不合格的大周,若是村中有老人能活到七十歲已經難得,就算是死了也是喜喪。
當年趙九福的爹娘過世也是如此,他們已經算得上的長壽, 去世的時候子嗣固然難受,但其實並不會如何的傷心難過,畢竟時間已到。
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戴河鎮就是出了名的長壽之鄉,而在戴河鎮之中長壽的老人最多的地方, 就是城外的陳家村。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地方的風水特別的好,當年出了趙九福這麽一個才高八鬥平步青雲的高官, 直接給這個小地方換來了王侯的功績, 也讓活在此地的人越來越長壽。
這一年年的下來, 戴河鎮倒是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旁的地方人人都想要住在城裏頭, 這邊倒是反過來,城裏頭的人想方設法的想要住到陳家村去。
當年不過是一個小村子, 隨著這些人趨之若鶩絡繹不絕,倒是慢慢的變成了比戴河鎮還要繁華的地方, 趕也趕不走, 罵也罵不完。
這些人倒並不一定是為了所謂的長壽, 畢竟大家都琢磨著陳家村長壽,一來是風水好,二來也是祖上就是長壽的人多,沒看見趙九福趙太傅興親王的爹娘兄弟都是長壽之人。
可就算不為了長壽,能跟趙家人打好關係也是好的,雖說興親王已經告老還鄉,但誰不知道當今皇帝將他視為親父,逢年過節不說,好幾次在他生辰的時候親自拜訪。
好吧,就算是以他們的資曆也見不著這位興親王,如今的趙家也是龐然大物的大家族了,在朝為官的人不少,位處高位的也不少,趙家人都喜歡將子嗣送迴到陳家村,全部交給興親王來教導,這些公子哥總不可能一直不出門的,但凡是能搭上一些關係都是好的。
就算是不能,這位處於陳家村的私塾和小學,也比戴河鎮裏頭的強多了,將自家孩子送進去終歸能更加有出息一些。
正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以至於陳家村的人越來越多,原本陳家村之外的荒地如今都成了住宅,慢慢的竟然發展出一個小城來,幾乎都要把戴河鎮直接吞並了。
以往的陳家村是溫和從容的,但是最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村中巡邏的侍衛眼見著增加了許多,如今別說是外人,就算是常居在陳家村的人也被盤問了好幾次。
而趙家人群居的那一片更是如此,但凡是生麵孔都不得進入,往日的歡聲笑語似乎也一夕之間全部消失了,安靜的有些可怕。
多年過去,趙家人居住的宅邸早已不是當年那般的簡單,就算是最外圍的地方也是二進的院子,不管是從屋外看還是走進去看都十分的精致,與農居房截然不同。
但若是有人能一直往裏頭走,走到趙家人居住地帶最中心的地方,便能看到一個小小的院子,那屋子隻是最簡單的青石青瓦,幾乎比陳家村外頭那些普通農民住得還要差。
這屋子看起來已經有些古舊,大約是經常修繕的緣故看著並沒有多破爛,但跟周圍的房子一對比倒是差距明顯,讓人想不通為何這麽一棟宅子會在最中央,並且保存良好。
更讓人驚訝的是此時此刻,在小院子之外圍滿了密密麻麻的人,他們臉色都帶著一絲擔憂,一個個卻不敢發出聲音來,在外頭都算是威風八麵的人物,此刻卻像是受驚兔子似的。
他們明明心中臉上都是焦慮,卻不敢踏進大門,甚至無人敢去敲門,也沒有人發出聲音,偶爾有人咳嗽一聲,都擔心會引來其他人的注視。
不一會兒,門內出來一人,看起來應該有四十出頭的樣子,他瞧見外頭滿滿的都是人皺了皺眉頭,低聲說道:“你們都迴去吧,別守在這裏,祖爺爺他什麽人都不會見的。”
“三爺,我們心裏頭擔心,迴去了也坐不住啊。”領頭的一個人為難的說道。
那被叫三爺的男人擰著眉頭,心知估計也勸不住他們,這些人打著什麽主意他心裏頭也明白的很,理所當然的沒好氣說道:“你們願意待著就待著,別鬧出聲音來就是。”
說完這話,三爺就直接關上門往裏頭走,外頭的人多,院子裏頭的人也不少。
也是,祖爺爺當年雖然隻生育了三個兒子,但這麽些年過去這三個兒子又開枝散葉,光是這三脈嫡係的人就不少,現在院子裏頭能待得下,還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在朝為官,並不在陳家村常見居住,就算是加急信已經送出,他們也沒能立刻趕迴來。
都說陳家村出長壽之人,那麽趙家就是長壽之罪,而興親王趙九福就是最中之最,但即使是這個最中之最也是有一個期限的,而現在就是他的大限。
屋外站滿了人,趙九福這會兒卻誰也不想見,隻是半靠在榻上翻閱著自己剛寫完的一本書,這是他針對小學所做的教材,恐怕也是他能為大周留下的最後一本書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門外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爹,是暉兒來了。”
趙九福不得已放下了手中的書,微微歎了口氣說道:“進來吧。”
很快大門打開,很難相信走進來的居然是一位耄耋老人,他看著似乎身體也不大好,腳步有些蹣跚,依靠著身邊一個孩子的攙扶才走了進來。
趙九福見狀又是歎了口氣,不得不開口說道:“暉兒,你又何必再來。”
來人正是趙九福的第二子趙順暉,他本性沉穩,是三個兒子之中學習陰陽五行拳天分最高的一個,如今趙順灝和趙順晗都已經過世,他卻還活在人間,隻是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了。
即使是耄耋老人,在親爹的麵前趙順暉還是帶著幾分依賴,他被攙扶著坐在了床邊,抬頭看著比自己大了許多,白發蒼蒼卻還有幾分俊秀的親爹,含淚說道:“我想陪您最後一程。”
趙九福哪裏能不知道他的想法,心中歎了口氣,到底是沒有將他趕出去,反倒是說道:“罷了罷了,終歸不能讓你們心中不安。”
說完這話,趙九福看了看門外張望的身影,開口說道:“都進來吧。”
他一句話下,很快外頭就齊刷刷的進來一排人,他們倒是也規矩並未吵鬧,站在最前頭的是趙順灝的子嗣,後頭便是兩個兄弟的,因為才華高的都去當官的,最後留在陳家村陪伴趙九福的,通常是才華平平無所出,或者誌向不在於此的。
趙九福抬頭看了看眾人,雖說這些人都是他的子嗣後代,但他的心中卻無甚波瀾,也是,他活得實在是太久了,以至於送走了自己的無數親人,爹娘死的時候,他心中悔恨痛苦,兄弟姐妹離開的時候,他也傷心難過,妻子兒子去世的時候,他更加悲痛欲絕。
但送走的人越來越多,他心中反倒是平靜無波起來,有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得這麽久到底是好是壞。看了看手中那本書,他覺得大約還是好處多一些。
趙家的子嗣多多少少接受過趙九福的教導,這會兒在他的視線中低下頭來,卻一個個的不敢落淚,隻因為知道這位興親王最不耐煩別人哭哭啼啼。
趙九福等人都進來了,才又開口說道:“家中貴重的東西,早年能分的都分了,這些年他們送過來的,到時候就由老二處理,大頭就給小學那邊,也權當是做一件好事吧。”
在場的人都知道,即使趙九福早年已經分了家產,但實際上這些年那些在外做官的叔叔伯伯爺爺送過來的好東西不少,更別提還有皇帝的獎賞。
但是此刻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他們不敢,也不會。
趙九福不管他們的臉色,繼續說道:“除此之外,也隻有興親王這個名頭,我早已上書陛下收迴,外姓之王不該存在,老夫德不配位多年,也該還迴去了。”
“爹!您不配的話,天底下還有誰人能配!”趙順暉說道,他是真心這麽想的,旁人或許還會說趙九福沽名釣譽,但他作為兒子卻看得清清白白,他爹就是高風亮節,從未有過權欲之心,一腔鮮血都為了黎民百姓之人,他配得上任何的榮譽。
趙九福撲哧一笑,忽然伸手如同小時候一般摸了摸趙順暉的腦袋,笑著說道:“暉兒不急,身前事,我已經安排妥當,身後事,自然有後人訴說,你知道的,爹從來不在乎這個。”
原本趙順暉進門之前給自己做好了千萬的準備,一定不能在他麵前落淚,但這會兒聽見這話卻忍不住了,一時間老淚縱橫。
眼看兒子哭得稀裏嘩啦,趙九福無奈的搖了搖頭,安撫的排了排他的手背,卻發現兒子的手背比他自己的還要衰老,頓時又有些無奈。
當年的築基丹還是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雖說並未羽化登仙,卻也讓他苟活了多年。
“趙太傅!”
“趙大人來了, 快請進, 陛下正等著您呢。”
趙九福一路走來,但凡是看見他的人都會低頭打個招唿,即使是皇帝身邊的太監對他也是客客氣氣的,即使如此,趙九福臉上並未有任何的驕慢,反倒是更加的和煦。
走進大殿,趙九福剛要行禮, 皇帝已經快步走過來將他扶住, 笑著說道:“太傅,你可算來了,都說了私底下不用行禮,您老總是這般的講究。”
趙九福雖然順著他的姿勢起來了, 口中卻還是說道:“規矩就是規矩, 身為太傅,微臣更加不能慢待了大周的規矩, 這才是治國之本。”
皇帝似乎並不在意的哈哈一笑,拉著他走到書桌旁說道:“太傅, 朕有一難事正想要詢問太傅, 不如您幫我看看這本奏折?”
在皇帝還小的時候,他顯然是沒辦法自己處理朝政的, 剛開始三年奏折幾乎都是趙九福代為批閱, 後頭幾年才有朝臣陸陸續續的加入進來, 不過趙九福一直並未退出。
隻是這一日, 趙九福不但沒有去看奏折,反倒是再次行禮,肅然說道:“陛下既然已經親政,就不該再讓微臣來看奏折啦。”
皇帝臉色微微一頓,卻聽見趙九福下一句話說道:“微臣今日進宮,卻有一事要請求陛下,還請陛下隆恩應允。”
在皇帝年滿十五的時候,趙九福就開始陸陸續續的放手讓他自己來處理政事,如今皇帝已經年滿二十,加冠之後又冊封了皇後,在古代來看已經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了。
趙九福做事情向來心中有數,這些年來他盤踞朝廷,其中有想要徹底觀測自己的想法的念頭,但更多的還是因為先帝的托孤。
作為男人,他是有權利欲望的,這一點從他這些年來大力支持律法的改革和小學的層層推進,以至於大周朝與當年相比煥然一新可以看得出來。
但作為係統的持有者,他卻十分的佛係,畢竟隨著年紀的增大,他衰老雖然比常人慢一些,可也慢慢的老了下來,若真有改朝換代的心思,他首先就不該讓自己老了。
皇帝也早就不是當年能夠依賴的靠在趙九福懷中的小孩兒了,當年趙九福說他類似仁帝,如今看來果然如此,不管是身形樣貌還是行事作風,兩人都有相似之處。
皇帝的身材比先帝更加的矯健,眼中更添了幾分睿智和精明,這都是趙九福多年以來精心教導的成果,他聽了這話皺眉說道:“趙太傅有話直說就是,咱們師徒倆何必這般客氣。”
趙九福露出一個笑容來,將手中早就準備好的奏折遞到了皇帝的手中:“還請陛下批準。”
皇帝接過去一看,原以為又是哪一條律法的改動,誰知道一看卻是趙九福告老還鄉的請求,他的臉色頓時大變,壓下奏折問道:“太傅這是做什麽?”
趙九福卻沒有迴避的意思,繼續說道:“微臣當年二十弱冠,就已經入朝為官,起起伏伏五十多年,如今人老體乏,精力不足,再也無力主持政事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微臣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心中也倍加思念家鄉,還請陛下允準。”
皇帝一直緊緊的盯著趙九福的模樣,他是還知道的,這些時日朝中對趙太傅的異議越來越多,無非是有些人見他親政了,就想要挑撥一下他們君臣的關係,最好是能讓他將趙太傅發作了,這般一來便能騰出位置來。
但於情,趙太傅當年的堅持才把他們母子保住,若不是趙太傅的布置的話,當年榮國公造反或許就能成功,他們母子倆隻能任人宰割,更別提這些年的師徒情誼,皇帝自問不是無心之人,對趙九福也是滿懷感激之情的。
於理,趙太傅這些年在朝為官確實是兢兢業業,或許他位高權重,但從未有過僭越之舉,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趙太傅並不糊弄他,當他長大成人了,趙太傅也並未留戀權勢,而是將朝中的事情一點一點放到他的手中。
“太傅,您何必如此,難道你還不知道朕的心思嗎?”皇帝忍不住說道,“朕從未懷疑過太傅,朝廷也還需要太傅啊。”
趙九福卻搖了搖頭,這麽多年他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剩下的隻能看後人,他到底隻是一個人,不是神,掌控不了大周朝的以後:“陛下,微臣從未懷疑陛下心中忌憚,隻是最近夜夜夢到家中老父老母,當年他們過世的時候,微臣不能迴家送殯,如今老了老了,總得在二老墳前盡孝一番,才對得起人子的本分。”
皇帝忽然意識到,趙九福這番的告老還鄉並不是以退為進,也是,在他的印象之中,趙太傅向來是不屑於做這種虛假行事的,就連當年被稱為鐵筆頭的蕭甯簫大人也曾說過一句,趙大人看似溫和,其實卻是朝中最為高風亮節的那一個。
若說這些年下來,皇帝對趙九福從未心生抱怨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親生的父子相處起來還有矛盾,更別提他們這般敏感的身份了。
就像是現在,皇帝依舊知道朝中大半的人都聽從趙太傅的吩咐,他們或許是佩服趙九福的為人,或許是趙九福一手提拔上來的,或許早早的挑好了派係。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是趙九福自己說的,他在朝為官已經超過五十年,其中曆經了四任皇帝,更是前頭兩位皇帝的親信,光是這個身份,就足以讓他在朝堂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小朝廷來。
這也是為什麽如今的皇帝親政之後,提拔上來的人對趙九福意見頗大,明裏暗裏挑撥關係可不是因為看不上趙九福,而是他在的話,他們就上不了。
趙九福會提出告老還鄉的事情,也是因為如此,他自問並未打算成為趙半朝,但事實就是如此,並不受他的控製,即使他有意拘束這些人,遲早也會造成更大的裂痕。
趙九福可不想站到皇帝的對麵去,除非他想要造反,直接殺了皇帝自立,或者殺了皇帝再冊立一個小皇帝,不然的話壓根沒有勝利的基礎。
他若是有這個想法的話,十幾年前就做了,哪裏會等到現在,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的退下去,反倒是能為了子子孫孫留下一份香火情。
“太傅不必說了,朕是不會答應的。”皇帝堅持說道。
宮中深夜的時候,他也曾想過趙九福離開朝廷是不是更好一些,但此事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心中卻更添了幾分慌張,就像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靠山要離開了似的。
聽起來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當衝突不再的時候,皇帝能看到的就是趙九福這些年的照顧,這種盡心盡力,恐怕就是先帝還在也做不到這般用心。
他們說是君臣,其實卻有師徒的名分,父子的情誼,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知己之心,隻有太傅知道,他想要成為的是仁帝那般備受稱讚的君主,讓大周繁榮萬年。
皇帝不答應,趙九福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從這一日開始他便告病在家不再上朝,如今趙家入朝為官的人不少,但在京城的卻隻有趙順灝一個,他現在是工部尚書,這一點通常也是朝中大臣們用來詬病趙九福的點。
趙九福是興國公,是太傅,是朝中的三公,是皇帝的老師,他若是真的告老的話,恐怕趙家在朝中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家中人多了,心思也浮動起來,倒是趙順灝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聽見下人議論紛紛就十分不悅,迴頭就讓妻子將嚼舌根的人都打發出去,趙家榮不下心大的下人!
興國公告老還鄉的事情還是蔓延了開來,或許是有心人作祟,此事傳得沸沸揚揚,不少人都覺得這位趙大人是不是故弄玄虛,這般的地位誰舍得就這麽拋下了。
一直到趙九福連續上書了八次,竟是半年都並未上朝,朝中文武百官的臉色才變得奇怪起來,這位趙大人竟然是真的要走。
有人高興有人歡喜,有人憂愁有人擔心,趙九福卻隻是巍然不動,一直到皇帝親自來了一趟趙家,與趙九福徹夜長談之後,此事才有了結果。
趙九福第九次上書告老,皇帝終於允許,沒等別人覺得趙九福失寵,連番的賞賜就目不暇接的送到了趙家之中。
這些年來大周富裕,國庫和皇帝的內庫都充盈的很,對於自己的老師皇帝顯然也大方的很,一箱箱的奇珍異寶就這麽送了出去,看得人都覺得眼紅。
這還是小頭,大頭卻是皇帝大手一揮,竟是在興國公的基礎上加封趙九福為興親王!
這可是大周開朝之後第一任外姓王爺,雖然在趙九福的執意不肯之下,這個親王不過是名頭不能傳遞給子孫,但也足以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原本還打算踩趙家一腳的人頓時偃旗息鼓,至少現在皇帝是沒打算對付趙家,他們一個個蹦躂出來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沒有人知道,在徹夜長談的這一夜,皇帝與趙九福說了多少大周的規劃,也沒有知道皇帝曾經失聲痛哭,喝醉酒之後抱著趙九福大喊:“太傅,你真的要丟下朕了嗎?”
這一切都情真意切,趙九福心中高興,卻也知道若是他真的留下來,這份情真意切也會遲早被磨損殆盡,與其如此,還不如他早早的離開,反倒是能留下了一段佳話。
第260章 番外 凡人終有一死
一個人能夠活多久, 五十年,七十年, 八十年還是一百年,在醫療條件不合格的大周,若是村中有老人能活到七十歲已經難得,就算是死了也是喜喪。
當年趙九福的爹娘過世也是如此,他們已經算得上的長壽, 去世的時候子嗣固然難受,但其實並不會如何的傷心難過,畢竟時間已到。
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戴河鎮就是出了名的長壽之鄉,而在戴河鎮之中長壽的老人最多的地方, 就是城外的陳家村。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地方的風水特別的好,當年出了趙九福這麽一個才高八鬥平步青雲的高官, 直接給這個小地方換來了王侯的功績, 也讓活在此地的人越來越長壽。
這一年年的下來, 戴河鎮倒是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旁的地方人人都想要住在城裏頭, 這邊倒是反過來,城裏頭的人想方設法的想要住到陳家村去。
當年不過是一個小村子, 隨著這些人趨之若鶩絡繹不絕,倒是慢慢的變成了比戴河鎮還要繁華的地方, 趕也趕不走, 罵也罵不完。
這些人倒並不一定是為了所謂的長壽, 畢竟大家都琢磨著陳家村長壽,一來是風水好,二來也是祖上就是長壽的人多,沒看見趙九福趙太傅興親王的爹娘兄弟都是長壽之人。
可就算不為了長壽,能跟趙家人打好關係也是好的,雖說興親王已經告老還鄉,但誰不知道當今皇帝將他視為親父,逢年過節不說,好幾次在他生辰的時候親自拜訪。
好吧,就算是以他們的資曆也見不著這位興親王,如今的趙家也是龐然大物的大家族了,在朝為官的人不少,位處高位的也不少,趙家人都喜歡將子嗣送迴到陳家村,全部交給興親王來教導,這些公子哥總不可能一直不出門的,但凡是能搭上一些關係都是好的。
就算是不能,這位處於陳家村的私塾和小學,也比戴河鎮裏頭的強多了,將自家孩子送進去終歸能更加有出息一些。
正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以至於陳家村的人越來越多,原本陳家村之外的荒地如今都成了住宅,慢慢的竟然發展出一個小城來,幾乎都要把戴河鎮直接吞並了。
以往的陳家村是溫和從容的,但是最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村中巡邏的侍衛眼見著增加了許多,如今別說是外人,就算是常居在陳家村的人也被盤問了好幾次。
而趙家人群居的那一片更是如此,但凡是生麵孔都不得進入,往日的歡聲笑語似乎也一夕之間全部消失了,安靜的有些可怕。
多年過去,趙家人居住的宅邸早已不是當年那般的簡單,就算是最外圍的地方也是二進的院子,不管是從屋外看還是走進去看都十分的精致,與農居房截然不同。
但若是有人能一直往裏頭走,走到趙家人居住地帶最中心的地方,便能看到一個小小的院子,那屋子隻是最簡單的青石青瓦,幾乎比陳家村外頭那些普通農民住得還要差。
這屋子看起來已經有些古舊,大約是經常修繕的緣故看著並沒有多破爛,但跟周圍的房子一對比倒是差距明顯,讓人想不通為何這麽一棟宅子會在最中央,並且保存良好。
更讓人驚訝的是此時此刻,在小院子之外圍滿了密密麻麻的人,他們臉色都帶著一絲擔憂,一個個卻不敢發出聲音來,在外頭都算是威風八麵的人物,此刻卻像是受驚兔子似的。
他們明明心中臉上都是焦慮,卻不敢踏進大門,甚至無人敢去敲門,也沒有人發出聲音,偶爾有人咳嗽一聲,都擔心會引來其他人的注視。
不一會兒,門內出來一人,看起來應該有四十出頭的樣子,他瞧見外頭滿滿的都是人皺了皺眉頭,低聲說道:“你們都迴去吧,別守在這裏,祖爺爺他什麽人都不會見的。”
“三爺,我們心裏頭擔心,迴去了也坐不住啊。”領頭的一個人為難的說道。
那被叫三爺的男人擰著眉頭,心知估計也勸不住他們,這些人打著什麽主意他心裏頭也明白的很,理所當然的沒好氣說道:“你們願意待著就待著,別鬧出聲音來就是。”
說完這話,三爺就直接關上門往裏頭走,外頭的人多,院子裏頭的人也不少。
也是,祖爺爺當年雖然隻生育了三個兒子,但這麽些年過去這三個兒子又開枝散葉,光是這三脈嫡係的人就不少,現在院子裏頭能待得下,還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在朝為官,並不在陳家村常見居住,就算是加急信已經送出,他們也沒能立刻趕迴來。
都說陳家村出長壽之人,那麽趙家就是長壽之罪,而興親王趙九福就是最中之最,但即使是這個最中之最也是有一個期限的,而現在就是他的大限。
屋外站滿了人,趙九福這會兒卻誰也不想見,隻是半靠在榻上翻閱著自己剛寫完的一本書,這是他針對小學所做的教材,恐怕也是他能為大周留下的最後一本書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門外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爹,是暉兒來了。”
趙九福不得已放下了手中的書,微微歎了口氣說道:“進來吧。”
很快大門打開,很難相信走進來的居然是一位耄耋老人,他看著似乎身體也不大好,腳步有些蹣跚,依靠著身邊一個孩子的攙扶才走了進來。
趙九福見狀又是歎了口氣,不得不開口說道:“暉兒,你又何必再來。”
來人正是趙九福的第二子趙順暉,他本性沉穩,是三個兒子之中學習陰陽五行拳天分最高的一個,如今趙順灝和趙順晗都已經過世,他卻還活在人間,隻是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了。
即使是耄耋老人,在親爹的麵前趙順暉還是帶著幾分依賴,他被攙扶著坐在了床邊,抬頭看著比自己大了許多,白發蒼蒼卻還有幾分俊秀的親爹,含淚說道:“我想陪您最後一程。”
趙九福哪裏能不知道他的想法,心中歎了口氣,到底是沒有將他趕出去,反倒是說道:“罷了罷了,終歸不能讓你們心中不安。”
說完這話,趙九福看了看門外張望的身影,開口說道:“都進來吧。”
他一句話下,很快外頭就齊刷刷的進來一排人,他們倒是也規矩並未吵鬧,站在最前頭的是趙順灝的子嗣,後頭便是兩個兄弟的,因為才華高的都去當官的,最後留在陳家村陪伴趙九福的,通常是才華平平無所出,或者誌向不在於此的。
趙九福抬頭看了看眾人,雖說這些人都是他的子嗣後代,但他的心中卻無甚波瀾,也是,他活得實在是太久了,以至於送走了自己的無數親人,爹娘死的時候,他心中悔恨痛苦,兄弟姐妹離開的時候,他也傷心難過,妻子兒子去世的時候,他更加悲痛欲絕。
但送走的人越來越多,他心中反倒是平靜無波起來,有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得這麽久到底是好是壞。看了看手中那本書,他覺得大約還是好處多一些。
趙家的子嗣多多少少接受過趙九福的教導,這會兒在他的視線中低下頭來,卻一個個的不敢落淚,隻因為知道這位興親王最不耐煩別人哭哭啼啼。
趙九福等人都進來了,才又開口說道:“家中貴重的東西,早年能分的都分了,這些年他們送過來的,到時候就由老二處理,大頭就給小學那邊,也權當是做一件好事吧。”
在場的人都知道,即使趙九福早年已經分了家產,但實際上這些年那些在外做官的叔叔伯伯爺爺送過來的好東西不少,更別提還有皇帝的獎賞。
但是此刻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他們不敢,也不會。
趙九福不管他們的臉色,繼續說道:“除此之外,也隻有興親王這個名頭,我早已上書陛下收迴,外姓之王不該存在,老夫德不配位多年,也該還迴去了。”
“爹!您不配的話,天底下還有誰人能配!”趙順暉說道,他是真心這麽想的,旁人或許還會說趙九福沽名釣譽,但他作為兒子卻看得清清白白,他爹就是高風亮節,從未有過權欲之心,一腔鮮血都為了黎民百姓之人,他配得上任何的榮譽。
趙九福撲哧一笑,忽然伸手如同小時候一般摸了摸趙順暉的腦袋,笑著說道:“暉兒不急,身前事,我已經安排妥當,身後事,自然有後人訴說,你知道的,爹從來不在乎這個。”
原本趙順暉進門之前給自己做好了千萬的準備,一定不能在他麵前落淚,但這會兒聽見這話卻忍不住了,一時間老淚縱橫。
眼看兒子哭得稀裏嘩啦,趙九福無奈的搖了搖頭,安撫的排了排他的手背,卻發現兒子的手背比他自己的還要衰老,頓時又有些無奈。
當年的築基丹還是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雖說並未羽化登仙,卻也讓他苟活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