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窩蜂,可是被明粉們吹成明朝版喀秋莎的傳說中的神器。但馬林卻並不認同,主要是因為,他看過一期《古代兵器大揭秘》,上麵提到過,一窩蜂性能不穩定。主要是,超過45米後就開始亂飛,和滑膛槍的鉛彈有的一比。
所以,盡管一窩蜂發射時聲勢浩大,但如果距離太遠,往往效果並不好。即使是45米這樣的近距離,節目中假人小隊被命中的概率也隻有9成。超過百米,命中率就很低了。
而且,節目中介紹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的明軍就對***朱棣的騎兵使用過一窩蜂。親自帶隊衝鋒的朱棣差點中招,但因為一窩蜂很差的命中率,朱棣逃過一劫。
後來,因為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明朝自身也漸漸放棄了一窩蜂。倒是“神火飛鴉”和“火龍出水”等多管和多級的火器,效果還不錯。但多管火器也有弊端,若是左右兩個助推器發射管點火時間不一樣,隻有一邊先點火的話,這玩意會折迴來傷到自己人。
而一窩蜂的問題也很大,主要是一窩蜂所用的“神機箭”的火藥筒是綁在箭身側邊的。這樣一來,重心就歪了。而且,隨著藥筒裏火藥的燃燒消耗,藥筒質量越來越輕,神機箭整體的重心也在不住變化。這個變化,若是縱向的,倒也不影響方向。但偏偏,這種變化是橫向的。重心橫向變化,神機箭不亂飛就怪了。
所以,神機箭離開一窩蜂的發射箱後,前麵三四十米的距離,因為慣性,還能保持方向。但過了這個距離,因為重心的橫向變化,就容易亂飛。
馬林上輩子看那個節目時,親眼看到測試中的一窩蜂,有神機箭發射出去後,在三四十米的距離上,直接一頭載向大地,還在地上跳了跳。
其最好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弓箭的尾部掏空了,裝入火藥。這樣,即使火藥燃燒後尾部重量減輕,可因為重心是沿著箭體縱向變化的,並不會影響飛行方向。
但馬林不敢這麽搞,為啥?因為這玩意抬容易模仿了。掏空箭支的尾部多簡單啊,一看就會的。若是別人家學會了,就能直接造來打擊北海國軍隊了。
所以,馬林寧可不造,也不願意別的國家學會這種大殺器的製造方法。
至於眼前的一窩蜂,說實話,馬**趣不是很大。但是,也不是完全沒興趣。
為什麽?明朝人是不懂用法,其實一窩蜂若是用好了,也是很有用的。前世看的那個電視節目的測試表明,在45米距離上,一窩蜂命中率可達到9成。而且,穿透力很強,把塑料假人直接打了個貫穿,可見威力很大。
所以,使用一窩蜂,完全可以學後來的龍蝦兵,忍著,等到敵軍進入45米範圍內後,集中發射,把對方直接打穿了。若是貼臉來一發,威力更強,估計貫穿的都不是一個人。
而且,北海國戰陣首先注重的就是防禦。有獨輪戰車排成的防禦陣,敵軍的騎兵一時間也衝不破北海國軍隊的防線。因而,北海國軍隊完全有底氣把敵軍放進45米內再集中發射。
明軍之所以棄用一窩蜂,就是明軍對火器的使用很不規範。比如火銃手,明明百步距離命中率極低,但看到敵軍衝鋒後,很容易慌亂中隔著老遠就**。結果,放的都是空槍。而裝填彈藥又要很久,對麵騎兵早衝過來砍人了。
所以,一窩蜂被明軍棄用,除了其本身的確有一定的問題外,明軍本身素質太差,也是重要的原因。
......
不過,就這麽使用原版的一窩蜂,馬林也是不大樂意的。因為,一窩蜂的射程太近了。對射時,甚至不如對麵弓箭手的箭雨。比如,和一隊英格蘭長弓兵對射,就是送菜的。
若是對方會風箏戰術,始終保持一定距離,一窩蜂絕對被虐。而北海國前麵的獨輪戰車,固然防禦力很好,但也影響機動力。對方後撤,一窩蜂想追都追不上。
因此,“偉大的發明家”馬林,打算利用後世的高中水準的物理知識,對一窩蜂進行改造,使其獲得更遠的有效射程。
如何提高射程?自然是提高其飛行穩定性了。如何讓給其飛行更穩定呢?第一個就是調整重心了,盡量使得重心在箭身上,而不是在藥筒和箭身之間。但神機箭本身這種綁藥筒的結構,就注定了重心很難調整完美。因此,馬林隻能說盡量調整。
比如,馬林可以在藥筒對麵再綁一個和藥筒等重的配重。但問題是,藥筒內的火藥燃燒後,越來越輕,而配重的重量不會減輕。因此,重心終究會失衡的。
但馬林也不指望完全平衡,他所求的,不過是讓一窩蜂發射出去的神機箭盡可能平穩地飛行更遠的距離而已。畢竟,神機箭若是不亂飛,理論射程能達到三四百米。
馬林甚至都沒想過讓神機箭平穩飛行三四百米,若是神機箭能平穩飛行超過百米,他也就滿意了。
而如何讓神機箭飛行得更平穩呢?馬林的第二個思路,就是給神機箭“裝上翅膀”了。也就是類似後世的飛機,給神機箭安一對翅膀。
雖然翅膀不能保證能平穩地飛完三四百米,但能保證上百米的飛行平穩,也就足夠了。
而且,從武器角度上講,若是飛行太過平穩,彈道太直,“一窩蜂”反倒失去了價值!
為啥這麽說呢?一窩蜂其實是個範圍打擊的武器,講究覆蓋麵廣。而對敵軍群體打擊的話,彈道太平直,這小小一筒的32支神機箭,隻會把對麵一個士兵射成馬蜂窩。32支箭殺傷一個敵人,那就太不劃算了。所以,一窩蜂裏的神機箭需要一定的偏移量,而不是全部精確打擊。
因此,馬林延遲神機箭偏移的時間的辦法,是很不錯的。超過百米再便宜,或者在百米距離上有小的便宜,才是最有軍事價值的。
......
所以,馬林把一窩蜂裏的神機箭的圓柱形藥筒,改成了長方體的藥筒。然後,在藥筒對應的箭杆的另一側,釘上了一對木片翅膀。其翅膀非常簡易,就是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部分釘在了箭杆上,和藥筒對應。
另外,考慮到神機箭發射,有些類似於航天飛機發射的情形。也就是航天飛機自身噴射火焰,火箭體隻是提供燃料。因此,馬林還在長方體藥筒上釘上了一個長方形木片,作為“機翼”。
隻不過,藥筒對麵的機翼木片會更大更重。因為,這個木片有一定的配重作用。而藥筒上釘著的木片,則很輕薄,主要起充當藥筒的“航天飛機機翼”的作用。
而且,因為兩個木片機翼是平行的,在裝填時,上下都有木片支撐,也更容易保持穩定狀態。
然後就是箭支的尾羽,馬林故意讓其在泥漿中泡一下,使其沾染了泥漿。幹燥後,就會硬化。但是,發射時,也就不容易被藥筒噴射的尾焰給燒毀了。
很多時候,原始版的神機箭,就是因為藥筒的尾焰燒毀了尾羽,導致神機箭的箭體失去平衡,繼而亂飛。馬林這種上包(泥)漿的方法,也是很不錯的了。
雖然有了兩對翅膀,但最好還是保持尾翼比較好。畢竟,現代的飛機,也是保留了尾翼的。馬林不是飛機專家,卻也知道抄作業。
而且,馬林還特地把尾羽的方向設置得和木片翅膀平行。安裝時,也是平行安裝。這樣,神機箭飛行時,在縱向上,就很難出現偏移。所謂縱向,因為是平放的,自然就是指上下方向了。
至於橫向上的偏移,恰恰是一窩蜂需要的。因為,要做到範圍打擊,就必須讓神機箭散開來。不然,盯著一個目標射,太浪費箭了。所以,馬林沒有給箭支尾部增加豎直方向的尾翼。因為,垂直尾翼會阻止神機箭的橫向偏移。
除此之外,為了讓神機箭保持穿透力,以做到二次殺傷,馬林故意讓人把木片翅膀鋸出凹痕,隻留下少部分還連接著。
這樣,當箭頭穿透敵人時,木片翅膀受到撞擊後,會因為鋸出的凹痕,很容易就折斷,以方便箭體貫穿目標,甚至打擊下一個敵人,給敵人造成更多的傷亡。
......
設計完成後,馬林就讓柯老五帶著幾個北海國的工匠,開始按照馬林的想法進行改裝。因為加了兩對木片翅膀,所以神機箭寬了很多。結果就是,每一筒箭的數量大大減少。甚至,為了容得下翅膀,隔板不能隻留下圓孔,而是需要留下更大更寬的方孔,用以安裝和固定改良的神機箭。
但這麽一搞,原來的木筒就不合用了。為此,馬林特地讓人打造了更寬的木筒,而神機箭層數,也減少到了三排。這樣,一共三排,每排8支箭的加寬版的新式一窩蜂出現了。
經過測試,這種神機箭果然達到了馬林的預期,在150米的距離上仍然沒有上下亂竄,保持著很強的殺傷力。
但考慮到這種新式一窩蜂的神機箭在120米距離上就開始在水平距離上散開了。所以,其最佳打擊距離,其實在120米左右。離得遠了,箭與箭的水平間隔太大,達不到飽和打擊的效果。離得近了,神機箭尚未水平散開,太過飽和打擊,無法做到範圍打擊。
所以,馬林打算,神機箭的操作者,必須是心理素質良好,而且,目測距離的眼力比較好的人。不然,發射早了和發射遲了,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
所以,盡管一窩蜂發射時聲勢浩大,但如果距離太遠,往往效果並不好。即使是45米這樣的近距離,節目中假人小隊被命中的概率也隻有9成。超過百米,命中率就很低了。
而且,節目中介紹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的明軍就對***朱棣的騎兵使用過一窩蜂。親自帶隊衝鋒的朱棣差點中招,但因為一窩蜂很差的命中率,朱棣逃過一劫。
後來,因為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明朝自身也漸漸放棄了一窩蜂。倒是“神火飛鴉”和“火龍出水”等多管和多級的火器,效果還不錯。但多管火器也有弊端,若是左右兩個助推器發射管點火時間不一樣,隻有一邊先點火的話,這玩意會折迴來傷到自己人。
而一窩蜂的問題也很大,主要是一窩蜂所用的“神機箭”的火藥筒是綁在箭身側邊的。這樣一來,重心就歪了。而且,隨著藥筒裏火藥的燃燒消耗,藥筒質量越來越輕,神機箭整體的重心也在不住變化。這個變化,若是縱向的,倒也不影響方向。但偏偏,這種變化是橫向的。重心橫向變化,神機箭不亂飛就怪了。
所以,神機箭離開一窩蜂的發射箱後,前麵三四十米的距離,因為慣性,還能保持方向。但過了這個距離,因為重心的橫向變化,就容易亂飛。
馬林上輩子看那個節目時,親眼看到測試中的一窩蜂,有神機箭發射出去後,在三四十米的距離上,直接一頭載向大地,還在地上跳了跳。
其最好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弓箭的尾部掏空了,裝入火藥。這樣,即使火藥燃燒後尾部重量減輕,可因為重心是沿著箭體縱向變化的,並不會影響飛行方向。
但馬林不敢這麽搞,為啥?因為這玩意抬容易模仿了。掏空箭支的尾部多簡單啊,一看就會的。若是別人家學會了,就能直接造來打擊北海國軍隊了。
所以,馬林寧可不造,也不願意別的國家學會這種大殺器的製造方法。
至於眼前的一窩蜂,說實話,馬**趣不是很大。但是,也不是完全沒興趣。
為什麽?明朝人是不懂用法,其實一窩蜂若是用好了,也是很有用的。前世看的那個電視節目的測試表明,在45米距離上,一窩蜂命中率可達到9成。而且,穿透力很強,把塑料假人直接打了個貫穿,可見威力很大。
所以,使用一窩蜂,完全可以學後來的龍蝦兵,忍著,等到敵軍進入45米範圍內後,集中發射,把對方直接打穿了。若是貼臉來一發,威力更強,估計貫穿的都不是一個人。
而且,北海國戰陣首先注重的就是防禦。有獨輪戰車排成的防禦陣,敵軍的騎兵一時間也衝不破北海國軍隊的防線。因而,北海國軍隊完全有底氣把敵軍放進45米內再集中發射。
明軍之所以棄用一窩蜂,就是明軍對火器的使用很不規範。比如火銃手,明明百步距離命中率極低,但看到敵軍衝鋒後,很容易慌亂中隔著老遠就**。結果,放的都是空槍。而裝填彈藥又要很久,對麵騎兵早衝過來砍人了。
所以,一窩蜂被明軍棄用,除了其本身的確有一定的問題外,明軍本身素質太差,也是重要的原因。
......
不過,就這麽使用原版的一窩蜂,馬林也是不大樂意的。因為,一窩蜂的射程太近了。對射時,甚至不如對麵弓箭手的箭雨。比如,和一隊英格蘭長弓兵對射,就是送菜的。
若是對方會風箏戰術,始終保持一定距離,一窩蜂絕對被虐。而北海國前麵的獨輪戰車,固然防禦力很好,但也影響機動力。對方後撤,一窩蜂想追都追不上。
因此,“偉大的發明家”馬林,打算利用後世的高中水準的物理知識,對一窩蜂進行改造,使其獲得更遠的有效射程。
如何提高射程?自然是提高其飛行穩定性了。如何讓給其飛行更穩定呢?第一個就是調整重心了,盡量使得重心在箭身上,而不是在藥筒和箭身之間。但神機箭本身這種綁藥筒的結構,就注定了重心很難調整完美。因此,馬林隻能說盡量調整。
比如,馬林可以在藥筒對麵再綁一個和藥筒等重的配重。但問題是,藥筒內的火藥燃燒後,越來越輕,而配重的重量不會減輕。因此,重心終究會失衡的。
但馬林也不指望完全平衡,他所求的,不過是讓一窩蜂發射出去的神機箭盡可能平穩地飛行更遠的距離而已。畢竟,神機箭若是不亂飛,理論射程能達到三四百米。
馬林甚至都沒想過讓神機箭平穩飛行三四百米,若是神機箭能平穩飛行超過百米,他也就滿意了。
而如何讓神機箭飛行得更平穩呢?馬林的第二個思路,就是給神機箭“裝上翅膀”了。也就是類似後世的飛機,給神機箭安一對翅膀。
雖然翅膀不能保證能平穩地飛完三四百米,但能保證上百米的飛行平穩,也就足夠了。
而且,從武器角度上講,若是飛行太過平穩,彈道太直,“一窩蜂”反倒失去了價值!
為啥這麽說呢?一窩蜂其實是個範圍打擊的武器,講究覆蓋麵廣。而對敵軍群體打擊的話,彈道太平直,這小小一筒的32支神機箭,隻會把對麵一個士兵射成馬蜂窩。32支箭殺傷一個敵人,那就太不劃算了。所以,一窩蜂裏的神機箭需要一定的偏移量,而不是全部精確打擊。
因此,馬林延遲神機箭偏移的時間的辦法,是很不錯的。超過百米再便宜,或者在百米距離上有小的便宜,才是最有軍事價值的。
......
所以,馬林把一窩蜂裏的神機箭的圓柱形藥筒,改成了長方體的藥筒。然後,在藥筒對應的箭杆的另一側,釘上了一對木片翅膀。其翅膀非常簡易,就是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部分釘在了箭杆上,和藥筒對應。
另外,考慮到神機箭發射,有些類似於航天飛機發射的情形。也就是航天飛機自身噴射火焰,火箭體隻是提供燃料。因此,馬林還在長方體藥筒上釘上了一個長方形木片,作為“機翼”。
隻不過,藥筒對麵的機翼木片會更大更重。因為,這個木片有一定的配重作用。而藥筒上釘著的木片,則很輕薄,主要起充當藥筒的“航天飛機機翼”的作用。
而且,因為兩個木片機翼是平行的,在裝填時,上下都有木片支撐,也更容易保持穩定狀態。
然後就是箭支的尾羽,馬林故意讓其在泥漿中泡一下,使其沾染了泥漿。幹燥後,就會硬化。但是,發射時,也就不容易被藥筒噴射的尾焰給燒毀了。
很多時候,原始版的神機箭,就是因為藥筒的尾焰燒毀了尾羽,導致神機箭的箭體失去平衡,繼而亂飛。馬林這種上包(泥)漿的方法,也是很不錯的了。
雖然有了兩對翅膀,但最好還是保持尾翼比較好。畢竟,現代的飛機,也是保留了尾翼的。馬林不是飛機專家,卻也知道抄作業。
而且,馬林還特地把尾羽的方向設置得和木片翅膀平行。安裝時,也是平行安裝。這樣,神機箭飛行時,在縱向上,就很難出現偏移。所謂縱向,因為是平放的,自然就是指上下方向了。
至於橫向上的偏移,恰恰是一窩蜂需要的。因為,要做到範圍打擊,就必須讓神機箭散開來。不然,盯著一個目標射,太浪費箭了。所以,馬林沒有給箭支尾部增加豎直方向的尾翼。因為,垂直尾翼會阻止神機箭的橫向偏移。
除此之外,為了讓神機箭保持穿透力,以做到二次殺傷,馬林故意讓人把木片翅膀鋸出凹痕,隻留下少部分還連接著。
這樣,當箭頭穿透敵人時,木片翅膀受到撞擊後,會因為鋸出的凹痕,很容易就折斷,以方便箭體貫穿目標,甚至打擊下一個敵人,給敵人造成更多的傷亡。
......
設計完成後,馬林就讓柯老五帶著幾個北海國的工匠,開始按照馬林的想法進行改裝。因為加了兩對木片翅膀,所以神機箭寬了很多。結果就是,每一筒箭的數量大大減少。甚至,為了容得下翅膀,隔板不能隻留下圓孔,而是需要留下更大更寬的方孔,用以安裝和固定改良的神機箭。
但這麽一搞,原來的木筒就不合用了。為此,馬林特地讓人打造了更寬的木筒,而神機箭層數,也減少到了三排。這樣,一共三排,每排8支箭的加寬版的新式一窩蜂出現了。
經過測試,這種神機箭果然達到了馬林的預期,在150米的距離上仍然沒有上下亂竄,保持著很強的殺傷力。
但考慮到這種新式一窩蜂的神機箭在120米距離上就開始在水平距離上散開了。所以,其最佳打擊距離,其實在120米左右。離得遠了,箭與箭的水平間隔太大,達不到飽和打擊的效果。離得近了,神機箭尚未水平散開,太過飽和打擊,無法做到範圍打擊。
所以,馬林打算,神機箭的操作者,必須是心理素質良好,而且,目測距離的眼力比較好的人。不然,發射早了和發射遲了,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