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首先想到了碳素彈簧鋼,畢竟,北海國已經擁有了冶煉最基本的碳素彈簧鋼的能力,也能製造彈簧。
但最終馬林還是放棄了,為啥?因為碳素彈簧鋼產量低啊……
說是碳素彈簧鋼,但還是摻雜了不少錳的。為了製造彈簧鋼,馬林說不得從威尼斯人手裏進口了不少軟錳礦(二氧化錳)。可軟錳礦產量低,歐洲儲量也低。因此,那點錳礦做出的彈簧鋼,全拿去做彈簧了。想要做刀具……做幾把精品沒問題,但想列裝軍隊,想都別想……
要知道,在馬林的規劃裏,北海國應當是有幾萬騎兵的。這麽多騎兵所用的軍刀,需要的彈簧鋼數量……反正馬林覺得不大可能……
所以,馬林隻能在普通鋼材上想辦法了。然後,就是刀劍的鍛造技術了……
在目前世上,論及刀具,日本的倭刀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能與之相比的,隻有使用印度烏茲鋼的大馬士革刀了。
不過,烏茲鋼屬於天然花紋鋼,是因為礦石質量好。到了17世紀後,因為冶煉烏茲鋼的鐵礦石采完了,然後大馬士革刀就失傳了。直到現代,用新技術搞出花紋鋼,才恢複了大馬士革刀的生產。但古代花紋鋼的花紋是天然生成的,並非雕刻,而現代很多所謂寶刀,上麵的花紋,其實是人工弄出來的。
除了印度的烏茲鋼屬於天然花紋鋼外,華夏和日本,則另有一套辦法,弄出人工的花紋鋼。這就是疊鍛法,就是硬鐵包裹軟鐵的方式,弄出人造花紋鋼寶刀。所謂的花紋,其實就是表麵的硬鋼和劍身的軟鋼疊加處因外力鍛打而形成的痕跡而已。
但是,這種方式打造出來的花紋鋼寶刀,工藝極為複雜,用時極長。據說,在日本,打造一把頂級倭刀,需要15個人花費半年的時間全人工打造。即使可以多把倭刀同時處理,每個刀匠每年的精力不過能打造12刀20把倭刀。而且,普通刀匠還打造不出頂級倭刀,需要高級匠師才行。因此,倭刀的成本很高。在後世,一把人工打造的倭刀,售價高達上萬美金。
當然,那是頂級的武士刀。日本在和明朝做生意時,可沒那麽老實,會用那麽昂貴的刀來交易。日本本身就缺鐵礦,所以他們都是從胡建走私閩鐵去日本後,經過加工處理打造倭刀的。很多低級倭刀,其實也就是把閩鐵進行簡化版的倭刀處理後,弄出來的低配版本。要是高配版本的倭刀,用來交易是很劃不來的。
低配版的倭刀怎麽弄呢?就是用胡建走私過來的閩鐵,讓普通鐵匠或鐵匠學徒賣力鍛打,去除鐵中雜質,使其成為精鐵。然後,把燒紅的鐵塊,放在爐子上繼續加火燒,再覆蓋木炭燜燒,對刀身表麵滲碳。如此,就得到了低配版本的廉價倭刀。
胡建的閩鐵,本身就是用木炭冶煉出來的,裏麵含硫肯定比北方用煤炭冶煉的鐵少。經過日本低端鐵匠的反複鍛打後,得到的精鐵,質量肯定比北方鐵做的刀要好。再用木炭進行表麵滲碳。最後得到的倭刀,肯定比北方生鐵做的含硫量高的刀要好。
然後,就得到了低配版的比大明刀劍強一些的倭刀。但這種倭刀是很經濟的,而日本大部分中下層武士,都是使用的這種低配版倭刀。要是都使用頂級倭刀,那麽大部分日本中下層武士都買不起,更別說列裝軍隊了。另外,這種低配版倭刀上的花紋,多是人工雕刻的……
到了二戰時,日軍指揮官赫騎兵用的刀,也不是傳統的武士刀,而是采用現代鋼鐵技術弄的道具。事實上,日本32式騎兵刀(65式騎兵刀就是仿自這種刀)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碳鋼。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刀,名聲雖響,但質量遠不及古代的倭刀。隻是土八路們還是用鐵刀片呢,才那麽稀罕。而且,繳獲指揮刀,意味著擊敗了日軍軍官,屬於榮譽。而就刀本身而言,二戰時期日本的指揮刀,被專業人士噴為“鐵棒”……
而馬林知道的一種花紋鋼,就是45號剛和60錳鋼折疊鍛打的。其中,45號鋼為劍身,而60錳則包裹在外麵……
而45號鋼是什麽鋼?看其標號,明顯是中碳鋼啊!好像,後世的56半的槍管,也是用45號碳鋼做的……
所以,馬林決定——將刀身所用鋼材,改為中碳鋼。中碳鋼雖然韌性不及低碳鋼,硬度不及高碳鋼,但性能折中。而且,馬林還有一個辦法解決表麵硬度問題呢——表麵滲碳……
中碳鋼為刀身,韌性比高碳鋼要好。遇到強力衝擊,會通過彎曲形變吸收衝擊力,然後恢複原形。但若是表麵也是中碳鋼,那就容易被敵人的刀砍出豁口了。
若是使用疊鍛法,外表包裹高硬度鋼,自然性能更高。可是,那樣一來,成本就很高了。而且,並不是每個鐵匠都有疊鍛法技術的。會疊鍛法打造寶刀的,都是大匠師。而且,鍛打起來非常耗時。
但給騎兵打造列裝的軍刀,顯然不能用那種方式。成本高不說,打造速度也很慢。所以,馬林決定采用折中方案——中碳鋼表麵進行滲碳處理。另外,在淬火上,也使用符合刀具的先進淬火辦法,而不是簡單的水淬。
至於如何進行表麵滲碳呢?日本那種木炭燜燒是不可取的。因為,那種滲碳法,滲碳分布不均勻,廢品率較高。打造倭刀時,需要進行再度篩選,以得到合格的部分,並淘汰不合格的部分。
……
不過,馬林作為曆史係畢業生,曾在明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看到過一種滲碳法,可以很好地解決表麵滲碳不均勻的問題。而且,這種方法,據說到現在都還有應用。
這種方法就是——把成型的鐵器,放入坩堝中,然後覆蓋上攪拌好的木炭、豆豉和土末,在坩堝外麵加熱……
木炭和豆豉都是滲碳劑,為滲碳提供碳元素。而土末則是分散劑,使得滲碳均勻,避免木炭燜燒出現的滲碳不均勻。
這種滲碳方法,使得被滲碳的鐵器滲碳均勻且穩定,而且碳勢很高(馬林自己也不懂碳勢是啥,反正對滲碳有好處就對了)。
中碳鋼本來強度就不錯,再經過這種優秀的滲碳技術處理,刀刃強度一定不差……
據說,春秋時期吳國名匠幹將,在鑄劍時,就喜歡投入毛發和指甲等作為滲碳劑。結果,後人出了一個訛傳版本,說幹將莫邪夫妻為了鑄出神劍,以身祭劍……實際上,幹將隻是用毛發和人指甲當滲碳劑,給寶劍表麵滲碳而已……而且,傳說中的血祭寶劍,估計也是拿鮮血當滲碳劑了。畢竟,鮮血是有機物,是含碳的……
……
最後,就是淬火處理環節了。馬林上輩子讀過一些曆史小說,知道古代有一種高明的刀劍淬火方式,就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這樣得到的刀劍,耐磨和彈性非常好。而“五牲之溺”是啥?其實就是牲口的尿液。至於“五牲之脂”,自然是牲口的油脂了……古代經常流傳著用馬尿給兵器淬火的傳說,據說能得到寶刀……
其實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的話,用“五牲之溺”淬火,其實就是鹽淬。而用“五牲之脂”淬火,其實就是油淬。鹽淬和油淬一起上,就是雙液淬火了,是一種高明的刀劍淬火方式。用這種淬火方式得到的刀劍,質量那是杠杠滴……
但最終馬林還是放棄了,為啥?因為碳素彈簧鋼產量低啊……
說是碳素彈簧鋼,但還是摻雜了不少錳的。為了製造彈簧鋼,馬林說不得從威尼斯人手裏進口了不少軟錳礦(二氧化錳)。可軟錳礦產量低,歐洲儲量也低。因此,那點錳礦做出的彈簧鋼,全拿去做彈簧了。想要做刀具……做幾把精品沒問題,但想列裝軍隊,想都別想……
要知道,在馬林的規劃裏,北海國應當是有幾萬騎兵的。這麽多騎兵所用的軍刀,需要的彈簧鋼數量……反正馬林覺得不大可能……
所以,馬林隻能在普通鋼材上想辦法了。然後,就是刀劍的鍛造技術了……
在目前世上,論及刀具,日本的倭刀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能與之相比的,隻有使用印度烏茲鋼的大馬士革刀了。
不過,烏茲鋼屬於天然花紋鋼,是因為礦石質量好。到了17世紀後,因為冶煉烏茲鋼的鐵礦石采完了,然後大馬士革刀就失傳了。直到現代,用新技術搞出花紋鋼,才恢複了大馬士革刀的生產。但古代花紋鋼的花紋是天然生成的,並非雕刻,而現代很多所謂寶刀,上麵的花紋,其實是人工弄出來的。
除了印度的烏茲鋼屬於天然花紋鋼外,華夏和日本,則另有一套辦法,弄出人工的花紋鋼。這就是疊鍛法,就是硬鐵包裹軟鐵的方式,弄出人造花紋鋼寶刀。所謂的花紋,其實就是表麵的硬鋼和劍身的軟鋼疊加處因外力鍛打而形成的痕跡而已。
但是,這種方式打造出來的花紋鋼寶刀,工藝極為複雜,用時極長。據說,在日本,打造一把頂級倭刀,需要15個人花費半年的時間全人工打造。即使可以多把倭刀同時處理,每個刀匠每年的精力不過能打造12刀20把倭刀。而且,普通刀匠還打造不出頂級倭刀,需要高級匠師才行。因此,倭刀的成本很高。在後世,一把人工打造的倭刀,售價高達上萬美金。
當然,那是頂級的武士刀。日本在和明朝做生意時,可沒那麽老實,會用那麽昂貴的刀來交易。日本本身就缺鐵礦,所以他們都是從胡建走私閩鐵去日本後,經過加工處理打造倭刀的。很多低級倭刀,其實也就是把閩鐵進行簡化版的倭刀處理後,弄出來的低配版本。要是高配版本的倭刀,用來交易是很劃不來的。
低配版的倭刀怎麽弄呢?就是用胡建走私過來的閩鐵,讓普通鐵匠或鐵匠學徒賣力鍛打,去除鐵中雜質,使其成為精鐵。然後,把燒紅的鐵塊,放在爐子上繼續加火燒,再覆蓋木炭燜燒,對刀身表麵滲碳。如此,就得到了低配版本的廉價倭刀。
胡建的閩鐵,本身就是用木炭冶煉出來的,裏麵含硫肯定比北方用煤炭冶煉的鐵少。經過日本低端鐵匠的反複鍛打後,得到的精鐵,質量肯定比北方鐵做的刀要好。再用木炭進行表麵滲碳。最後得到的倭刀,肯定比北方生鐵做的含硫量高的刀要好。
然後,就得到了低配版的比大明刀劍強一些的倭刀。但這種倭刀是很經濟的,而日本大部分中下層武士,都是使用的這種低配版倭刀。要是都使用頂級倭刀,那麽大部分日本中下層武士都買不起,更別說列裝軍隊了。另外,這種低配版倭刀上的花紋,多是人工雕刻的……
到了二戰時,日軍指揮官赫騎兵用的刀,也不是傳統的武士刀,而是采用現代鋼鐵技術弄的道具。事實上,日本32式騎兵刀(65式騎兵刀就是仿自這種刀)使用的材料,就是高碳鋼。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刀,名聲雖響,但質量遠不及古代的倭刀。隻是土八路們還是用鐵刀片呢,才那麽稀罕。而且,繳獲指揮刀,意味著擊敗了日軍軍官,屬於榮譽。而就刀本身而言,二戰時期日本的指揮刀,被專業人士噴為“鐵棒”……
而馬林知道的一種花紋鋼,就是45號剛和60錳鋼折疊鍛打的。其中,45號鋼為劍身,而60錳則包裹在外麵……
而45號鋼是什麽鋼?看其標號,明顯是中碳鋼啊!好像,後世的56半的槍管,也是用45號碳鋼做的……
所以,馬林決定——將刀身所用鋼材,改為中碳鋼。中碳鋼雖然韌性不及低碳鋼,硬度不及高碳鋼,但性能折中。而且,馬林還有一個辦法解決表麵硬度問題呢——表麵滲碳……
中碳鋼為刀身,韌性比高碳鋼要好。遇到強力衝擊,會通過彎曲形變吸收衝擊力,然後恢複原形。但若是表麵也是中碳鋼,那就容易被敵人的刀砍出豁口了。
若是使用疊鍛法,外表包裹高硬度鋼,自然性能更高。可是,那樣一來,成本就很高了。而且,並不是每個鐵匠都有疊鍛法技術的。會疊鍛法打造寶刀的,都是大匠師。而且,鍛打起來非常耗時。
但給騎兵打造列裝的軍刀,顯然不能用那種方式。成本高不說,打造速度也很慢。所以,馬林決定采用折中方案——中碳鋼表麵進行滲碳處理。另外,在淬火上,也使用符合刀具的先進淬火辦法,而不是簡單的水淬。
至於如何進行表麵滲碳呢?日本那種木炭燜燒是不可取的。因為,那種滲碳法,滲碳分布不均勻,廢品率較高。打造倭刀時,需要進行再度篩選,以得到合格的部分,並淘汰不合格的部分。
……
不過,馬林作為曆史係畢業生,曾在明代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中看到過一種滲碳法,可以很好地解決表麵滲碳不均勻的問題。而且,這種方法,據說到現在都還有應用。
這種方法就是——把成型的鐵器,放入坩堝中,然後覆蓋上攪拌好的木炭、豆豉和土末,在坩堝外麵加熱……
木炭和豆豉都是滲碳劑,為滲碳提供碳元素。而土末則是分散劑,使得滲碳均勻,避免木炭燜燒出現的滲碳不均勻。
這種滲碳方法,使得被滲碳的鐵器滲碳均勻且穩定,而且碳勢很高(馬林自己也不懂碳勢是啥,反正對滲碳有好處就對了)。
中碳鋼本來強度就不錯,再經過這種優秀的滲碳技術處理,刀刃強度一定不差……
據說,春秋時期吳國名匠幹將,在鑄劍時,就喜歡投入毛發和指甲等作為滲碳劑。結果,後人出了一個訛傳版本,說幹將莫邪夫妻為了鑄出神劍,以身祭劍……實際上,幹將隻是用毛發和人指甲當滲碳劑,給寶劍表麵滲碳而已……而且,傳說中的血祭寶劍,估計也是拿鮮血當滲碳劑了。畢竟,鮮血是有機物,是含碳的……
……
最後,就是淬火處理環節了。馬林上輩子讀過一些曆史小說,知道古代有一種高明的刀劍淬火方式,就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這樣得到的刀劍,耐磨和彈性非常好。而“五牲之溺”是啥?其實就是牲口的尿液。至於“五牲之脂”,自然是牲口的油脂了……古代經常流傳著用馬尿給兵器淬火的傳說,據說能得到寶刀……
其實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的話,用“五牲之溺”淬火,其實就是鹽淬。而用“五牲之脂”淬火,其實就是油淬。鹽淬和油淬一起上,就是雙液淬火了,是一種高明的刀劍淬火方式。用這種淬火方式得到的刀劍,質量那是杠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