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馬林很清楚,隻要把發條打火槍稍微改動一下,就能製造出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燧發槍。
發條打火槍雖然也不懼風雨,可發射前需要用小扳手上發條,會耽誤兩三秒的時間。不像燧發槍,把擊發機往後撥一下就可以待發。所以,怎麽看燧發槍都是優於發條打火槍的。
可是,馬林清楚地知道——燧發槍技術含量低,成本低,很容易被對手模仿。因此,即使知道燧發槍如何造,馬林也不打算推出燧發槍。因為,一旦推出,很容易被敵人模仿,然後用燧發槍打自己……
而發條打火槍不同,發條製造難度很大,成本很高。在別人沒有彈簧鋼的情況下,發條隻能靠手工打造,而且成品率極低。如此一來,別人製造發條打火槍成本很高,即使知道發條打火槍的結構和原理,仿製成功,但因為高昂的成本,也無法大規模列裝。反之,馬林因為擁有碳素彈簧鋼的技術,製造發條成本低、成品合格率高,製造速度也快,便於大規模列裝。
所以,馬林故意使用次一等的發條打火槍,就是希望通過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讓那些窮光蛋的對手們,無法做到大規模列裝。這樣,對方的火力肯定不如自己。
當然,別的國家也可以選擇列裝火繩槍。可火繩槍的缺點太明顯了——射擊密度低,遇到風雨就歇菜。所以,同樣使用火槍,火繩槍線陣肯定打不過發條打火槍的線陣。因為,使用發條打火槍的火槍手,可以肩並肩挨著,以對方線陣密度近兩倍的射擊密度向對方射擊。盡管滑膛槍射擊精度感人,但密度大了,蒙中對手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
不過,光是把火繩槍換成發條打火槍,麵對英軍,還是沒啥優勢的。為啥?因為對手的遠程火力也很強大啊……
雖然是弓箭,但實際上英格蘭長弓的殺傷力絕不在火槍之下。甚至,在雙方都不穿板甲的情況下,英格蘭長弓兵的殺傷力更強。因為,英格蘭長弓手的射速要快很多……
一般而言,英格蘭長弓兵的射速為每分鍾12支箭,萬箭齊發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分鍾15支箭。而使用火槍,不管是火繩槍,還是發條打火槍,因為裝填困難,都需要30秒才能開一槍,也就是每分鍾兩槍。當然,通過三段射擊法,可以提高到每分鍾六槍。但是,麵對對麵每分鍾12支箭的射速,還是大大地處於下風。
若是不穿板甲的話,麵對英格蘭長弓的箭雨,絕對會死傷慘重。即使穿了板甲,也會有一定的死傷。因為,不管哪個軍隊,都不可能給全軍都穿板甲的。畢竟,穿板甲也要很強的體力和耐力的。
馬林即使給前排的戰士都穿上胸板甲和鐵盔,給後排戰士都配備鐵盔,以及木片紮甲,但肯定還會有傷亡。畢竟,即使是前排戰士,下半身也沒穿板甲啊。若是倒黴,沒準腿部會中箭。而後麵的戰士,若是弓箭射到鐵盔上海沒事。若是透過鐵盔間的縫隙射到脖子上或者胸口,那也要完蛋的……
因此,單靠火槍,是沒太多優勢的,必須想想別的辦法……
……
馬林於是開始迴想英法百年戰爭的情節,最終,他想了起來——法軍之所以最後能翻盤,貌似主要靠兩樣東西——火炮和板甲……
板甲不用說,對於弓箭有足夠的防禦力。早期英軍之所以頻繁大勝,是因為14世紀板甲尚未出現,當時流行的還是鏈甲,自然擋不住英格蘭長弓。而到了15世紀,隨著板甲技術的發展,法軍也漸漸有了還手之力。在戰馬容易中箭的情況下,法軍騎士幹脆下馬當板甲步兵衝鋒,效果良好。
當然,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炮兵。因為遠程火力遠不如英軍,法國人在進入15世紀後,開始發展炮兵,以對抗英軍。
雖然當時火炮技術一般,射程隻有兩百多米。但是,這足夠了——因為,英格蘭長弓兵的射程也就兩百多碼。
而且,炮兵的殺傷力可比弓箭大多了。英格蘭長弓兵雖然能射200碼以上。但是,超過100碼的話,箭支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了,幾乎喪失破甲能力。
而火炮不同,那麽大個鐵球,即使砸出老遠,光是鐵球本身質量提供的動能,也能把對方砸出翔來。
不止如此,鐵球炮彈所過之處,隻要不打空,殺傷的絕不止一個人。一個三磅鐵球炮彈,飛過之處,碰到腦袋就把對方腦袋砸飛,碰到胳膊斷胳膊,碰到腿斷腿,碰到胸膛,直接砸個對穿的大血洞後繼續砸下一個倒黴蛋……若是往人群密集處打,一個鐵球炮彈總能帶走好幾個敵人……
法國人發狠,在戰爭後期調集了幾十上百門火炮參戰,百炮齊發,一次就帶走幾百名英格蘭長弓兵……
這下英格蘭人就虧大了,因為,英格蘭長弓兵培養極為困難。一個長弓兵,不但要有高大的身材(身高超過1米75),而且需要十幾年不間斷的練習。為了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練習射箭,英王宣布踢足球違法(因為年輕人踢足球會擠占練習射箭的時間)。
如此,經過很多年不間斷的練習,英王才從民間招募了大幾千長弓兵。如此難培養的長弓兵,被法國人一輪炮擊帶走幾百個,英格蘭人內心哪能不崩潰?
要知道,長弓手因為要求高,很難補充。所以,英格蘭的長弓兵越打越少。等到量變引起質變後,法國人在後期終於占了上風,並把英軍驅逐出了歐洲大陸。
馬林覺得法國人的思路很高明,值得借鑒。所以,馬林這一次,也決定以火炮為主要的攻擊手段,用密集的炮火,大量殺傷英格蘭長弓兵。
馬林本來就擁有50門前裝的三磅炮,加上在呂貝克戰役中繳獲了50多門薩克森的後裝青銅炮(佛朗機炮)。因此,馬林也有能力調集上百門步兵炮,來瘋狂轟擊英軍的長弓兵。
雖然那些從薩克森人手裏繳獲來的佛朗機炮射程和法國火炮一樣,隻有兩百多米,不像前裝三磅炮,有365米。但是,這也足夠大量殺傷英格蘭長弓兵了。隻要給炮兵船上板甲,就能充分抵擋英軍的長弓拋射。而英格蘭長弓兵,即使穿上了板甲,也擋不住鐵球炮彈的轟擊。隻要用百門火炮給英格蘭長弓兵造成足夠的傷亡,對方的士氣一定會大跌。到時候,全軍突進,完全可以擊敗英軍。
作為拿破侖的半個粉絲,馬林也崇尚“大炮兵主義”。實際上,後世的華夏共和國,也特麽奉行大炮兵主義。79年打越猴,華夏軍隊打掉了88萬多發炮彈,打得地動山搖。據說,某次一位首長懷疑某個山坳裏有越猴埋伏,於是讓炮兵往那山坳裏打了一萬發炮彈。事後,偵察兵過去發現——那邊有800多越猴兵死在坑道裏麵。而且,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連綿不絕的炮彈的爆炸衝擊波震死的,震得耳鼻喉齊冒血。用金大俠的描述來說——那是被內功震死的,震得七竅流血……
馬林其實非常推崇這種蠻不講理的打法,可惜,現在硝石有限,火藥不是特別充足。因此,隻能省著點用了。但等到以後開發了智利硝石,馬林決定——讓炮彈盡情飛,誰不服,就用上萬發炮彈將其砸成塵埃……
發條打火槍雖然也不懼風雨,可發射前需要用小扳手上發條,會耽誤兩三秒的時間。不像燧發槍,把擊發機往後撥一下就可以待發。所以,怎麽看燧發槍都是優於發條打火槍的。
可是,馬林清楚地知道——燧發槍技術含量低,成本低,很容易被對手模仿。因此,即使知道燧發槍如何造,馬林也不打算推出燧發槍。因為,一旦推出,很容易被敵人模仿,然後用燧發槍打自己……
而發條打火槍不同,發條製造難度很大,成本很高。在別人沒有彈簧鋼的情況下,發條隻能靠手工打造,而且成品率極低。如此一來,別人製造發條打火槍成本很高,即使知道發條打火槍的結構和原理,仿製成功,但因為高昂的成本,也無法大規模列裝。反之,馬林因為擁有碳素彈簧鋼的技術,製造發條成本低、成品合格率高,製造速度也快,便於大規模列裝。
所以,馬林故意使用次一等的發條打火槍,就是希望通過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讓那些窮光蛋的對手們,無法做到大規模列裝。這樣,對方的火力肯定不如自己。
當然,別的國家也可以選擇列裝火繩槍。可火繩槍的缺點太明顯了——射擊密度低,遇到風雨就歇菜。所以,同樣使用火槍,火繩槍線陣肯定打不過發條打火槍的線陣。因為,使用發條打火槍的火槍手,可以肩並肩挨著,以對方線陣密度近兩倍的射擊密度向對方射擊。盡管滑膛槍射擊精度感人,但密度大了,蒙中對手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
不過,光是把火繩槍換成發條打火槍,麵對英軍,還是沒啥優勢的。為啥?因為對手的遠程火力也很強大啊……
雖然是弓箭,但實際上英格蘭長弓的殺傷力絕不在火槍之下。甚至,在雙方都不穿板甲的情況下,英格蘭長弓兵的殺傷力更強。因為,英格蘭長弓手的射速要快很多……
一般而言,英格蘭長弓兵的射速為每分鍾12支箭,萬箭齊發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分鍾15支箭。而使用火槍,不管是火繩槍,還是發條打火槍,因為裝填困難,都需要30秒才能開一槍,也就是每分鍾兩槍。當然,通過三段射擊法,可以提高到每分鍾六槍。但是,麵對對麵每分鍾12支箭的射速,還是大大地處於下風。
若是不穿板甲的話,麵對英格蘭長弓的箭雨,絕對會死傷慘重。即使穿了板甲,也會有一定的死傷。因為,不管哪個軍隊,都不可能給全軍都穿板甲的。畢竟,穿板甲也要很強的體力和耐力的。
馬林即使給前排的戰士都穿上胸板甲和鐵盔,給後排戰士都配備鐵盔,以及木片紮甲,但肯定還會有傷亡。畢竟,即使是前排戰士,下半身也沒穿板甲啊。若是倒黴,沒準腿部會中箭。而後麵的戰士,若是弓箭射到鐵盔上海沒事。若是透過鐵盔間的縫隙射到脖子上或者胸口,那也要完蛋的……
因此,單靠火槍,是沒太多優勢的,必須想想別的辦法……
……
馬林於是開始迴想英法百年戰爭的情節,最終,他想了起來——法軍之所以最後能翻盤,貌似主要靠兩樣東西——火炮和板甲……
板甲不用說,對於弓箭有足夠的防禦力。早期英軍之所以頻繁大勝,是因為14世紀板甲尚未出現,當時流行的還是鏈甲,自然擋不住英格蘭長弓。而到了15世紀,隨著板甲技術的發展,法軍也漸漸有了還手之力。在戰馬容易中箭的情況下,法軍騎士幹脆下馬當板甲步兵衝鋒,效果良好。
當然,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炮兵。因為遠程火力遠不如英軍,法國人在進入15世紀後,開始發展炮兵,以對抗英軍。
雖然當時火炮技術一般,射程隻有兩百多米。但是,這足夠了——因為,英格蘭長弓兵的射程也就兩百多碼。
而且,炮兵的殺傷力可比弓箭大多了。英格蘭長弓兵雖然能射200碼以上。但是,超過100碼的話,箭支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了,幾乎喪失破甲能力。
而火炮不同,那麽大個鐵球,即使砸出老遠,光是鐵球本身質量提供的動能,也能把對方砸出翔來。
不止如此,鐵球炮彈所過之處,隻要不打空,殺傷的絕不止一個人。一個三磅鐵球炮彈,飛過之處,碰到腦袋就把對方腦袋砸飛,碰到胳膊斷胳膊,碰到腿斷腿,碰到胸膛,直接砸個對穿的大血洞後繼續砸下一個倒黴蛋……若是往人群密集處打,一個鐵球炮彈總能帶走好幾個敵人……
法國人發狠,在戰爭後期調集了幾十上百門火炮參戰,百炮齊發,一次就帶走幾百名英格蘭長弓兵……
這下英格蘭人就虧大了,因為,英格蘭長弓兵培養極為困難。一個長弓兵,不但要有高大的身材(身高超過1米75),而且需要十幾年不間斷的練習。為了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練習射箭,英王宣布踢足球違法(因為年輕人踢足球會擠占練習射箭的時間)。
如此,經過很多年不間斷的練習,英王才從民間招募了大幾千長弓兵。如此難培養的長弓兵,被法國人一輪炮擊帶走幾百個,英格蘭人內心哪能不崩潰?
要知道,長弓手因為要求高,很難補充。所以,英格蘭的長弓兵越打越少。等到量變引起質變後,法國人在後期終於占了上風,並把英軍驅逐出了歐洲大陸。
馬林覺得法國人的思路很高明,值得借鑒。所以,馬林這一次,也決定以火炮為主要的攻擊手段,用密集的炮火,大量殺傷英格蘭長弓兵。
馬林本來就擁有50門前裝的三磅炮,加上在呂貝克戰役中繳獲了50多門薩克森的後裝青銅炮(佛朗機炮)。因此,馬林也有能力調集上百門步兵炮,來瘋狂轟擊英軍的長弓兵。
雖然那些從薩克森人手裏繳獲來的佛朗機炮射程和法國火炮一樣,隻有兩百多米,不像前裝三磅炮,有365米。但是,這也足夠大量殺傷英格蘭長弓兵了。隻要給炮兵船上板甲,就能充分抵擋英軍的長弓拋射。而英格蘭長弓兵,即使穿上了板甲,也擋不住鐵球炮彈的轟擊。隻要用百門火炮給英格蘭長弓兵造成足夠的傷亡,對方的士氣一定會大跌。到時候,全軍突進,完全可以擊敗英軍。
作為拿破侖的半個粉絲,馬林也崇尚“大炮兵主義”。實際上,後世的華夏共和國,也特麽奉行大炮兵主義。79年打越猴,華夏軍隊打掉了88萬多發炮彈,打得地動山搖。據說,某次一位首長懷疑某個山坳裏有越猴埋伏,於是讓炮兵往那山坳裏打了一萬發炮彈。事後,偵察兵過去發現——那邊有800多越猴兵死在坑道裏麵。而且,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連綿不絕的炮彈的爆炸衝擊波震死的,震得耳鼻喉齊冒血。用金大俠的描述來說——那是被內功震死的,震得七竅流血……
馬林其實非常推崇這種蠻不講理的打法,可惜,現在硝石有限,火藥不是特別充足。因此,隻能省著點用了。但等到以後開發了智利硝石,馬林決定——讓炮彈盡情飛,誰不服,就用上萬發炮彈將其砸成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