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水稻最要緊的就是秧田,原本北地氣溫偏低,三月天氣更是冷暖反複,變化無常,對種穀發芽生長就很不利,若是不趁著天氣晴朗,抓緊把種穀灑下田育苗,以後一年的收成都不能保證。
她家有十來畝水田,最少也要一分地的秧苗才夠,羅天都擔心氣溫變化無常,影響發芽率,便多開了半分地,一共一分半的秧田。她們家大約是整個秋水鎮唯一一戶種水稻的,不像玉米什麽的,要是少了幾棵苗,隨便去哪家,都能勻出幾棵來,秧苗要是育少了,插秧插到一半,沒秧苗了,就是出錢也沒地方買。
秧田選在靠近水塘這邊,先要用犁深耕一迴,再用耙細細地把土碾碎。水田不比旱地,最主要的是保證田麵平整,深耕耙田完畢,還要細細再耖一迴。
這些都是力氣活,自然仍是要羅白宿和方氏去做,兩人都沒種過水田,極不習慣,一分半的秧田,犁地耙田耖田就去了兩天,方才整完。
耖完的水田,羅天都看了一迴,覺得還算平整,畢竟秧田不大,就算是完全的生手,開整起來也不算很難。
方氏和羅白宿在水裏泡了兩天,好不容易把秧田整出個模樣來,以為這樣總算可以撒種穀育苗了,卻見羅天都又拿了自家的兩條扁擔,教羅白宿和方氏一人拿一頭,一壟一壟地,從田這頭一直平壓到另一頭,直壓得田麵光光的,這才算真正完成了。
羅天都便用石灰水將種穀浸泡了一迴,去掉秕穀,隻留下飽滿壯實的種子,均勻地撒散在秧田裏,撒了之後就全靠天氣好壞了。這裏又沒有塑料,不能搭溫棚,隻能祈禱憑老天爺開眼,天氣能一直暖下去,好讓種穀順利發芽。
此時山中積雪緩緩融化,山中那條沉寂的一冬的小溪又開始恢得往日的生機,清澈的溪水潺潺地流淌,途經羅家池塘,在那裏打了個輕緩的旋渦,又繼續蜿蜒向前。
羅天都便讓羅白宿將水塘外側開了個條不大不小的口子,蓄了滿滿一池塘的水,又讓自家水田進了滿田水,泡上兩天便能耕田了。
水田進水也很講究,進得太多,水太深了不好耕田;進得太少,田又耕不動。
如此泡了幾天的水田,終於可以耕作了。
全村隻有她家一戶開水田種稻子,其他村人早已就忙完了,閑著的耕牛不少。
羅天都再不想讓羅白宿用肩拉犁,磨得兩肩血肉模糊,便央了方氏出了錢,租了裏正家的黃牛來耕田,講好了三文錢一天。
村裏人對他家開水田的事,十分好奇,要知道北地素來都是種麥子,極少開水田,一時笑話的居多,都覺得羅大郎一家這迴開水田動靜這麽大,隻怕是要賠了夫人又折兵,人吃了虧不說,到時田裏顆粒無收才是天大的笑話。
隻有長輝家,因為羅白宿教小長輝識了一冬字,開了春,送到鎮上的學堂,雖說最後先生因為長輝實在太過年幼,並沒有收,但先生卻對長輝很是讚賞,已經記了名,隻說長輝要是能像現在這樣,基礎紮實,再過兩年,年紀大些,坐得住了,也能獨自上學放學迴家,便直接送到學堂來。長輝一家因此很是承羅白宿的情,又存了心思想等農閑了接著送長輝過來學字,便主動提出要幫忙。他家喂得有一頭黃牛,更是連牛也牽了過來。
長輝娘跟方氏要好,對羅白宿一家的家底更是了解,方氏分家出來後不到半年,又是置地又是榨烏桕油的,長輝娘對他們一家十分服氣。這迴羅家又要開水田,不管村裏人如何笑話,長輝娘卻是隱隱有些相信的。稻子價貴,且產量又高,長輝娘想著,若是羅家真的種成了稻子,他們家明年也跟著種,孩子他爹今年就當是跟著羅白宿學種水稻了,就是不成,也沒什麽大不了,隻不過多辛苦幾天而已,種莊稼人隻怕天公發怒,讓地裏收成不好,又有哪個怕辛苦惜著那兩把力氣的?
長輝爹和羅白宿都是種地的一把好手,可是對耕水田,那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
耕田的時候尚好,隻需趕著牛,扶好犁,翻來覆去,將田裏的土翻得深些便好了,若是耕得不勻,多耕兩迴也便是了。
耙田的時候,兩人都是生手,那是花樣百出。
耙田主要是將翻耕的泥塊耙碎,把田草等一起壓在碎泥裏肥田。耙田的時候,需要人站在耙麵上,以人為重力將田裏的碎泥塊壓碎。說起來耙田可謂輕鬆,站在耙麵上,隻需趕著牛就行了,可是對於羅白宿和長輝爹這樣的新手來說,要真正自如地站在耙上馭趕起牛來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這個活雖不需花太大的力氣,卻要求手、腳、甚至大腦協調統一。
在開秧田的時候,這個活羅白宿雖然也做過,但是耙一分多地和耙十來畝的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開秧田的時候,他甚至都沒有用牛,他在前頭拉著耙,方氏在後麵扶著,多耙幾次也就夠了。這迴其實算是他頭一迴真正耙大麵積的水田,光是注意讓自己能在扭動的耙在上站穩就很不容易了,不是光顧著把勁使在腳上,將自己的雙腳牢牢站穩在耙麵上,卻忘記去驅
趕牛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是隻顧著看牛,卻不注意腳下,時時跌下耙麵。
田裏灌了滿田的水,這一跌就是一身濕。兩人頭前還去換了衣裳,後來跌的次數多了,家裏也有沒有那麽多幹淨衣裳來換,索性就穿著一身的濕衣裳幹活。
三月的天,雖說開了春,仍有些冷,濕透的衣裳裹在身上,風一吹,格外地涼。
好在兩人都是種地的老把式,摔了兩迴,很快就掌握了訣竅,耙起田來也有模有樣了,花了四五天的功夫,到底把羅家那十來畝水田耙平了。
田耙完,就該耖田。耖田實質就是梳理泥塊,使水田麵更為平整。這一步十分重要,田耖得不好,直接影響到稻子的收成。羅白宿和長輝爹耖田的時候,羅天都幾乎是全程在邊上指導。
兩相比較之下,反而是耖田花的功夫最多。
耖完田,再拿寬寬長長的木板或是竹板,將田光麵一迴,便隻等著插秧了。
插秧的時候,索性連長輝娘也過來一起幫忙。
原本一行人中,羅天都插秧的技術應該是最好的,奈何她人實在太小,水田又深,下了田,幾乎半個身子都在陷在田裏,別說插秧,連行走都困難,隻得在家裏幫忙著燒飯做菜。
等到羅家的水田裏全種滿秧苗,已經進入了四月中旬。
長輝一家帶著牛幫著羅家又是耕又是耙的,連秧也幫著插下去了,足足辛苦了大半個月,還不要一文錢。如今水田種完了,方氏便想著要做一桌好菜,請長輝一家吃上一頓,算是感謝他家的幫忙。
所謂一桌好菜,也不過是去肉鋪稱了一斤新鮮肉兩根豬大骨,又有村裏的獵戶,打了兩隻野雁,方氏狠狠心,也買了一隻。
新鮮肉剁碎了,混著新鮮薺菜,包了一鍋餃子,用豬大骨熬了高湯,將野雁拔毛洗幹淨燉了,又將玉米麵稍稍摻些白麵,和勻了,煎了一鍋玉米餅,用來款待長輝一家,不光是做活的長輝爹,加上長輝娘和小長輝都請了來。
雖說過年的時候油水足,但是兩家都沒有殺豬,又舍不得花錢稱太多肉,開春時,家裏那點醃臘肉早就吃完了,再趕上春耕,忙得連吃飯歇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哪裏有那閑功夫認真做飯,因此方氏的這一頓倒是讓所有人都盼著。
長輝爹更是早就帶了小長輝過來,和羅白宿在屋子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長輝娘不好閑著,幫著方氏燒火。
方氏去年壘的那個土灶,
連著外麵搭的棚子,早就在過年的時候有一迴下大雪被壓垮塌了,如今又新壘了一個。
長輝娘看著這樣委實不方便,正說著什麽時候叫長輝他三伯過來幫著搭一間灶房,方氏雖然有些心動,但是想到如今手邊越用越少的錢,還是拒絕了。
她家比不得別人,就算這一季稻子種下去,等到收莊稼還要好幾個月,可是她家的糧食卻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手邊那三吊錢,既要用來購買全家幾個月的糧食,又要維持一家的開銷,委實有些不夠。
她原打算等種春耕完了,家裏又沒有別的進項,還打算托三叔公尋個路子,幫人家做點活賺幾個錢。羅白宿有個秀才身分,不好去做小工,她卻是無礙的。
說話間,飯煨熟了,原本也叫了羅老頭,可是羅老頭無論如何都不肯來,方氏隻好每樣各盛了一碗,讓羅天都端了去。剩下的自己一家和長輝一家三口都吃得十分香甜。
種完了水稻,田埂兩邊和池塘邊上也沒有空著,見縫插針地點上綠豆、黃豆、紅豆、芝麻,凡是這個時節適合種的作物,都種了一些,把個原本沒人要的窪地當塊寶地一般開發得淋漓盡致,真是一絲兒地方也不浪費。
【)
她家有十來畝水田,最少也要一分地的秧苗才夠,羅天都擔心氣溫變化無常,影響發芽率,便多開了半分地,一共一分半的秧田。她們家大約是整個秋水鎮唯一一戶種水稻的,不像玉米什麽的,要是少了幾棵苗,隨便去哪家,都能勻出幾棵來,秧苗要是育少了,插秧插到一半,沒秧苗了,就是出錢也沒地方買。
秧田選在靠近水塘這邊,先要用犁深耕一迴,再用耙細細地把土碾碎。水田不比旱地,最主要的是保證田麵平整,深耕耙田完畢,還要細細再耖一迴。
這些都是力氣活,自然仍是要羅白宿和方氏去做,兩人都沒種過水田,極不習慣,一分半的秧田,犁地耙田耖田就去了兩天,方才整完。
耖完的水田,羅天都看了一迴,覺得還算平整,畢竟秧田不大,就算是完全的生手,開整起來也不算很難。
方氏和羅白宿在水裏泡了兩天,好不容易把秧田整出個模樣來,以為這樣總算可以撒種穀育苗了,卻見羅天都又拿了自家的兩條扁擔,教羅白宿和方氏一人拿一頭,一壟一壟地,從田這頭一直平壓到另一頭,直壓得田麵光光的,這才算真正完成了。
羅天都便用石灰水將種穀浸泡了一迴,去掉秕穀,隻留下飽滿壯實的種子,均勻地撒散在秧田裏,撒了之後就全靠天氣好壞了。這裏又沒有塑料,不能搭溫棚,隻能祈禱憑老天爺開眼,天氣能一直暖下去,好讓種穀順利發芽。
此時山中積雪緩緩融化,山中那條沉寂的一冬的小溪又開始恢得往日的生機,清澈的溪水潺潺地流淌,途經羅家池塘,在那裏打了個輕緩的旋渦,又繼續蜿蜒向前。
羅天都便讓羅白宿將水塘外側開了個條不大不小的口子,蓄了滿滿一池塘的水,又讓自家水田進了滿田水,泡上兩天便能耕田了。
水田進水也很講究,進得太多,水太深了不好耕田;進得太少,田又耕不動。
如此泡了幾天的水田,終於可以耕作了。
全村隻有她家一戶開水田種稻子,其他村人早已就忙完了,閑著的耕牛不少。
羅天都再不想讓羅白宿用肩拉犁,磨得兩肩血肉模糊,便央了方氏出了錢,租了裏正家的黃牛來耕田,講好了三文錢一天。
村裏人對他家開水田的事,十分好奇,要知道北地素來都是種麥子,極少開水田,一時笑話的居多,都覺得羅大郎一家這迴開水田動靜這麽大,隻怕是要賠了夫人又折兵,人吃了虧不說,到時田裏顆粒無收才是天大的笑話。
隻有長輝家,因為羅白宿教小長輝識了一冬字,開了春,送到鎮上的學堂,雖說最後先生因為長輝實在太過年幼,並沒有收,但先生卻對長輝很是讚賞,已經記了名,隻說長輝要是能像現在這樣,基礎紮實,再過兩年,年紀大些,坐得住了,也能獨自上學放學迴家,便直接送到學堂來。長輝一家因此很是承羅白宿的情,又存了心思想等農閑了接著送長輝過來學字,便主動提出要幫忙。他家喂得有一頭黃牛,更是連牛也牽了過來。
長輝娘跟方氏要好,對羅白宿一家的家底更是了解,方氏分家出來後不到半年,又是置地又是榨烏桕油的,長輝娘對他們一家十分服氣。這迴羅家又要開水田,不管村裏人如何笑話,長輝娘卻是隱隱有些相信的。稻子價貴,且產量又高,長輝娘想著,若是羅家真的種成了稻子,他們家明年也跟著種,孩子他爹今年就當是跟著羅白宿學種水稻了,就是不成,也沒什麽大不了,隻不過多辛苦幾天而已,種莊稼人隻怕天公發怒,讓地裏收成不好,又有哪個怕辛苦惜著那兩把力氣的?
長輝爹和羅白宿都是種地的一把好手,可是對耕水田,那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
耕田的時候尚好,隻需趕著牛,扶好犁,翻來覆去,將田裏的土翻得深些便好了,若是耕得不勻,多耕兩迴也便是了。
耙田的時候,兩人都是生手,那是花樣百出。
耙田主要是將翻耕的泥塊耙碎,把田草等一起壓在碎泥裏肥田。耙田的時候,需要人站在耙麵上,以人為重力將田裏的碎泥塊壓碎。說起來耙田可謂輕鬆,站在耙麵上,隻需趕著牛就行了,可是對於羅白宿和長輝爹這樣的新手來說,要真正自如地站在耙上馭趕起牛來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這個活雖不需花太大的力氣,卻要求手、腳、甚至大腦協調統一。
在開秧田的時候,這個活羅白宿雖然也做過,但是耙一分多地和耙十來畝的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開秧田的時候,他甚至都沒有用牛,他在前頭拉著耙,方氏在後麵扶著,多耙幾次也就夠了。這迴其實算是他頭一迴真正耙大麵積的水田,光是注意讓自己能在扭動的耙在上站穩就很不容易了,不是光顧著把勁使在腳上,將自己的雙腳牢牢站穩在耙麵上,卻忘記去驅
趕牛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是隻顧著看牛,卻不注意腳下,時時跌下耙麵。
田裏灌了滿田的水,這一跌就是一身濕。兩人頭前還去換了衣裳,後來跌的次數多了,家裏也有沒有那麽多幹淨衣裳來換,索性就穿著一身的濕衣裳幹活。
三月的天,雖說開了春,仍有些冷,濕透的衣裳裹在身上,風一吹,格外地涼。
好在兩人都是種地的老把式,摔了兩迴,很快就掌握了訣竅,耙起田來也有模有樣了,花了四五天的功夫,到底把羅家那十來畝水田耙平了。
田耙完,就該耖田。耖田實質就是梳理泥塊,使水田麵更為平整。這一步十分重要,田耖得不好,直接影響到稻子的收成。羅白宿和長輝爹耖田的時候,羅天都幾乎是全程在邊上指導。
兩相比較之下,反而是耖田花的功夫最多。
耖完田,再拿寬寬長長的木板或是竹板,將田光麵一迴,便隻等著插秧了。
插秧的時候,索性連長輝娘也過來一起幫忙。
原本一行人中,羅天都插秧的技術應該是最好的,奈何她人實在太小,水田又深,下了田,幾乎半個身子都在陷在田裏,別說插秧,連行走都困難,隻得在家裏幫忙著燒飯做菜。
等到羅家的水田裏全種滿秧苗,已經進入了四月中旬。
長輝一家帶著牛幫著羅家又是耕又是耙的,連秧也幫著插下去了,足足辛苦了大半個月,還不要一文錢。如今水田種完了,方氏便想著要做一桌好菜,請長輝一家吃上一頓,算是感謝他家的幫忙。
所謂一桌好菜,也不過是去肉鋪稱了一斤新鮮肉兩根豬大骨,又有村裏的獵戶,打了兩隻野雁,方氏狠狠心,也買了一隻。
新鮮肉剁碎了,混著新鮮薺菜,包了一鍋餃子,用豬大骨熬了高湯,將野雁拔毛洗幹淨燉了,又將玉米麵稍稍摻些白麵,和勻了,煎了一鍋玉米餅,用來款待長輝一家,不光是做活的長輝爹,加上長輝娘和小長輝都請了來。
雖說過年的時候油水足,但是兩家都沒有殺豬,又舍不得花錢稱太多肉,開春時,家裏那點醃臘肉早就吃完了,再趕上春耕,忙得連吃飯歇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哪裏有那閑功夫認真做飯,因此方氏的這一頓倒是讓所有人都盼著。
長輝爹更是早就帶了小長輝過來,和羅白宿在屋子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長輝娘不好閑著,幫著方氏燒火。
方氏去年壘的那個土灶,
連著外麵搭的棚子,早就在過年的時候有一迴下大雪被壓垮塌了,如今又新壘了一個。
長輝娘看著這樣委實不方便,正說著什麽時候叫長輝他三伯過來幫著搭一間灶房,方氏雖然有些心動,但是想到如今手邊越用越少的錢,還是拒絕了。
她家比不得別人,就算這一季稻子種下去,等到收莊稼還要好幾個月,可是她家的糧食卻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手邊那三吊錢,既要用來購買全家幾個月的糧食,又要維持一家的開銷,委實有些不夠。
她原打算等種春耕完了,家裏又沒有別的進項,還打算托三叔公尋個路子,幫人家做點活賺幾個錢。羅白宿有個秀才身分,不好去做小工,她卻是無礙的。
說話間,飯煨熟了,原本也叫了羅老頭,可是羅老頭無論如何都不肯來,方氏隻好每樣各盛了一碗,讓羅天都端了去。剩下的自己一家和長輝一家三口都吃得十分香甜。
種完了水稻,田埂兩邊和池塘邊上也沒有空著,見縫插針地點上綠豆、黃豆、紅豆、芝麻,凡是這個時節適合種的作物,都種了一些,把個原本沒人要的窪地當塊寶地一般開發得淋漓盡致,真是一絲兒地方也不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