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設備關鍵技術項目組雖然被外星人的生產方式給整沉默了,還好他們一開始也沒指望能完全“借鑒”外星人的生產鏈,來生產那些讓各團隊和廠家都頭疼的定製設備。


    不過也的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3d打印就算了,雖然用來生產一些生活用品還可以,但涉及到加工設備、航天部件,現有的3d打印技術完全不夠看。


    土球的3d打印,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成果,是參與到大零件的模具生產……的第一步,沙型,都沒到模具本身。


    3d打印存在的問題太多,打印金屬,塑形過程中就自然冷卻了,淬火什麽的都做不了,因此性能稀碎。打印塑料好一些,不過一些對微觀結構有要求的塑料,也隻能做出次品。更不用說複合材料、碳纖維等。


    粉末灌注比較陌生,想來應該和粉末冶金差不多。而土球上的粉末冶金,是一種燒結技術,類似於燒陶瓷的概念,航天係統實用的很多零件在怪獸危機前用這種技術生產,現在隨著發射頻率越來越高,采購零件數量上去了,早都改成更成熟的模具生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生產力短期內不可能無限拔高,項目組討論下來,隻有在標準化和數據庫方麵下功夫。


    標準化不是什麽新詞,但土球所謂標準化,也就比概念強那麽一點。


    而在外星人那,生產飛機零件的專化設備,也能生產坦克中相似零件,其本質沒有差別,都是生產相似結構的零件。


    轉到土球上舉個例子,曲軸生產,這是考驗工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船用曲軸那種大家夥且不論,隻討論車用。


    工業比較初級的,采用車床、人力一點點來;稍微好點的用五軸機床來加工。


    但要同時獲得加工速度、精度、良品率的全麵優勢,必須上專用機床。它生產出來就隻為加工曲軸而存在,那它是不是可以生產更大的曲軸呢?毫無疑問,甚至都不需要重新設計,隻在其中預留機械運動的空間餘量,多準備點刀頭,就能實現更大或更小曲軸的生產。


    當全部的零部件,都以專用機床來生產時,可想而知設備的通用性會拔高到什麽程度,生產十噸和五十噸的飛機可以用同一條生產鏈。


    數據庫也舉個例子,某設備需要一個扭四個彎的蛇形零件,a工廠沒做過,隻能從頭開始,先上高級師傅手工去做,再想辦法程序化、精密化,哪怕24小時加班,在保證最終精度的前提下很難壓到二十天以內。


    可c國工業量如此大,保不齊那裏就存在一個廠子b,曾經因為某種奇葩需求,生產過這種結構的東西,交給這家直接就上自動機床了,效率成本都會大幅度改善。


    搜集和整理各廠家數據不太現實,部分廠家肯定會以商業機密之類的理由搪塞。


    但標準化和數據庫綜合起來,可以引申出一條新路子。


    咱們規劃出五千個標準零部件,以後航天口的新型加工設備,不能隨意超出五千個標準件的框架,如果必須要新增,也要拿出足夠的理由能說服同行專家。


    把這些標準零件攤派給各個廠家,讓它們去研究加工工藝,建立數據庫,達到能夠快速生產各尺寸標準零部件的要求。


    等各種航天加工設備的量逐漸上去,成本很自然的就降下來了啊,雖然永遠也比不了那些量產機械,至少比現有的航天采購係統要省下很大一筆錢。


    航天口對成本不怎麽敏感,可他們更關心的效率也得到了解決。


    但話說得容易,幾千個標準零件的數量能夠滿足多少類型的設備?要不要再加幾萬?形狀怎麽定?如何照顧到各種月表開發的需求?都需要團隊一個個調研,認真的論證,時間、工作量都十分龐大。


    哪怕組個千人團隊,一兩年都夠嗆,但如果有計劃的去做,幾個月後,或許能先組幾套設備先用著。


    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有,但是隻有一點點用,與標準件方案差太遠。


    重點現階段的很多設備都有一定的試水性質,談不上訂購多少多少套,絕大多數設備哪怕包括地麵備份在內,也不會超過三套。現有框架內,如果不集中超大規模的團隊,效率高不起來,可哪有那麽多重點項目能胡亂用人呢。


    標準件方案的優勢在於,它通過限製零件,將真空工業設備的設計也一並標準化,把原本針對任務設計的特殊結構,變成有一定產量的常用件,同時在設計、生產段節約大量時間,並以此降低成本。


    初步的討論報告被提交上去。


    糾結了一番,還是決定,做!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統一零部件標準,說不定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能做的最優選擇。


    這件事受益的也不僅僅是航天口,到時候標準出來效果還行的話,完全可以另推一套大氣內使用的設備零件新標準嘛,甚至不需要另推,直接在航天標準上延申即可。


    例如機床的刀具機械臂,根據需求被設定成幾個標準型(大小可調整),當產量足夠高,成本降下去了,自然就可以稍作簡化,取消掉為零重力、低重力、真空環境服務的設計,引入民用領域。


    時間走到一月下旬,被地表稱作“怪獸克星”的死亡權杖二號機就位。


    二號機的變化,嚴格來講很難算升級。


    比如一號機的瞄準具,采用rcs驅動來實現瞄準。


    二號機的瞄準具也配有rcs單組元推進係統,但是推力隻有一號機的十五分之一,僅僅能進行微調,角度稍微大一點就需要通過安裝在主機上的機械臂來輔助調整姿態。


    主機也是一樣的,依賴機械臂實現了與鯤鵬空間站的連接和分離,rcs推進機構推力降低,推進嘴分布做了調整,進一步強調了連續射擊時的防止擺動等需求。


    另外供彈機構也有較大改變,原設計圖的左輪式,被改成了雙彈艙,拋棄了物理打擊彈丸,隻留下射線彈和核彈兩種,簡化後,把彈艙也改成電磁懸浮供彈係統,能大幅度提高連續射擊的精度。


    物理打擊彈丸有用,但更適合轟大樓,打怪獸用處不大,吵了幾次架,才決定拋掉這個部分。


    二號機針對連續打擊精度做了很多改動,減少了備彈量、燃料層級的續航力,增加了電容、電池總容量,不過二號機是放在鯤鵬空間站上用的,沒有補給延遲的問題。


    提到續航,二號機的能源除原本的電池、電容係統,還新增了激光電能轉換裝置,直接從鯤鵬空間站獲取能量,以支持連續射擊的能量消耗。


    就位後,第一件事還是試射,看看升軌機動有沒有影響到精度。


    試射的目標點,在c國東南某島東麵的a國j國聯合艦隊門口。


    某島正常化讓a國很沒有麵子,尤其影響其軍工複合體的利益,所以在這幫家夥的攛掇下,有了這麽一次“演習”。


    看起來似乎是針對大員島,其實是在警告旁邊宣布迴歸朝貢核心的phl,以及其他幾個大中洋西部態度越發搖擺的國家。


    c國對玩霸權那套沒有興趣,維持成本太高,心疼小錢錢。可也對跑到家門口來耀武揚威的行為感到惱火。


    為了達到威懾目的,並且不進一步引發敵對動作,在二號機完成一次機器人艙外校正後,選擇在對方演習了兩天後的現在玩一玩試射。


    效果很好,兩發射線彈下去,演習艦隊急忙忙退出專屬經濟海域。


    射線彈不是直接瞄準艦隊的,不然以現代艦船皮薄餡大的形態,一發就會打成漏勺。但射線彈的特殊性,使得它能在很遠的地方,威脅到人員的視覺安全。


    c國不按套路來,a國很惱火,又不敢真的開打,艦隊撤離專屬經濟區不到兩小時,大中洋戰區司令部發表聲明。幾裏哇啦一通,大意還是老一套,反正隻要c國存在在那裏,就威脅到世界安全了。


    c國外交口迴應稱:先把自己家門口的怪獸清理幹淨了再說這些有的沒的吧。


    其他東盟成員則表示:別來問我,問就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無法發表看法。


    可私下裏,一個個卻加大了與c國的接觸頻率和層級。


    畢竟大家都想活啊。


    黑洲安全事務部(暫行)已經公布了怪獸克星的部分資料,哪怕是瞎子,聽專家叨咕幾句就會明白,這東西對比現代武器最大的優勢,是反應速度。


    隻要算力、大氣監測能力能跟上,怪獸克星可以在七分鍾內對半徑數千公裏的範圍實行精確打擊,比導彈的速度快多了。


    另一個重點在於各國的武器裝備產自不同的國家,各裝備的年代、通訊機製也互有區別,實時信息傳遞的基礎有問題,而且為自身信息安全考慮,也不想完全開放給鄰國。這使得當地軍隊與別國導彈係統配合度不行,信息交換還得通過外事部門,會耽誤很多時間。


    但怪獸克星有通訊衛星的功能,隻要想辦法把包含經緯度、大氣溫度、濕度、風向風力等信息,按標準格式發送去通訊衛星,剩下的交給c國去弄就行,操作起來容易得多。


    a國正在玩傳統套路,xx24年二月剛到,家裏後院起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防戰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酒杯中的胖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酒杯中的胖子並收藏塔防戰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