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小院,想著是不是把這兒也放把火燒了?圍著院外看了看,見很容易引起山火,秦月打消了這個念頭。
秦月往出走,剛走出小路,碰上了來接應她的車。秦月說了看到的情況,也說了自己的想法,幾個人也都覺得秦月的話有道理。
譚五看了看天,“月兒,你這一趟可不算白跑,這天馬上就黑了,你不是說裏邊有房子嗎、不是正好可以住一宿嗎?”
長貴和小梅都表示讚成,秦月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車是進不去了,把需要帶的東西放到馬背上,糧食等蓋上油布,將車藏到路旁樹的隱蔽處。其實,是沒有必要藏的,這樣的地方誰來?
幾個人牽著馬進到裏邊,馬料,糧食、菜和鍋灶倒都是現成。房後就有個溪流,水很幹淨。小梅和長貴張羅著做飯,譚五和秦月張羅著喂馬。
房間也用不完,秦月和小梅住一個房間,譚五和長貴住一個房間。累了一天了,大家都睡得很早。
譚五在睡前又將四周巡視了一遍,所謂小心無大錯。
秦月在這種地方,警覺性是極高的,睡著和醒著幾乎沒什麽兩樣。睡到半夜時,秦月聽到了聲響。很快就聽出,是人走路的聲音。她很納悶,除了這夥強人,誰還能來這裏?如果是對自己這幾個人來的,他們怎麽會知道自己這幾個人又迴到並住在這裏,難道是一直跟蹤嗎?
小梅在沉睡,秦月不想驚動她。躡手躡腳的從屋子裏出來,輕輕地朝聲音發出的地方移步。晚上的月光很明亮,一個身影正朝秦月的方向走了過來。走的很慢,腿腳明顯不好,一瘸一拐的。
秦月計算著距離,伏在陰影裏不動。來人好像沒防備什麽人,也沒想躲什麽人。
走近了,已經到了秦月的最有把握的距離。對方還沒看到人影,已經被秦月按住。
“救命!救命!……”是女人的聲音。
這樣的地方喊救命有用嗎?不過是求生的本能。
秦月快速點了這人的啞穴。這救命的喊聲肯定能驚動同夥,秦月怪自己大意了。注意聽四周,沒有別的動靜,秦月很納悶。
“月兒,怎麽迴事?”喊聲驚動了譚五。
“抓住了一個,我點了啞穴,您先帶迴屋去。好像就一個人,我在附近查一下,看有沒有同夥。
“月兒小心。”譚五把人扛在肩上。
所有的房間,院內院外,秦月查了個遍,沒有發現。
為了不驚動睡著的長貴和小梅,譚五把人帶到了一個空房間,點起了蠟燭。秦月看到光亮,進到了房內。
“好像是個良善之人。”譚五對秦月說。
燭光下,打量一下抓到的人,竟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正用驚恐的眼睛看著秦月和譚五。
秦月點開了婦女的啞穴。
“好漢饒命,我以後再也不跑了,一定好好在這裏幹活。”中年婦女跪在了地上。
“大嬸,不用怕,我們不是這山寨的壞人。”秦月將中年婦女扶起。
經過詢問得知,中年婦女是前不久,與本村的幾個人結伴去澤州走親戚,結果在這裏被這夥強盜劫了。雖然都是窮人,但這夥強盜也雁過拔毛,身上值點錢的東西都被搜走了。別人都放了,唯獨留下了這個中年婦女,給他們幹雜活。
中年婦女對這些強盜的事知道得不多,隻知道這兒是大寨主平日住的地方,也是他尋歡作樂的場所。
中年婦女一直想逃,但這裏看得很緊,一直沒找到機會。今天,看到大寨主帶著幾個人和車馬,慌慌張張的離去,這裏一個人也沒留,覺得機會難得就跑到樹林中。想先藏起來,再找機會逃跑。不幸跑得太急,被一個樹墩絆倒,把腳脖扭傷。傷得很重,很難走路。夜裏實在是餓得不行,忍著痛想摸迴來找點吃的。
譚五趕緊去灶房為中年婦女做了碗麵湯。中年婦女看到譚五和秦月麵和心善,情緒很快安定下來。秦月問她的家在什麽地方?中年婦女說是在和濟源交界的,澤州下屬的陽城邊緣的一個小村子。
秦月說,他們幾個去濟源,正好路過陽城,可以將其送迴家。中年婦女高興得又要給秦月下跪,被秦月攔下。
第二天,長貴和小梅起床後才知道昨晚發生的事。都是懂事的年輕人,也都同情受苦受難人的遭遇。問明中年婦女夫家姓黃後,兩個人都親熱地叫中年婦女為黃大嬸。見黃大嬸行走不便,好心的小梅主動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
黃大嬸家住的小村離去陽城的路不遠,一條鄉間的路可以走馬車。傷筋動骨一百天,過了一天,黃大嬸的腳脖腫得更厲害了。不想給這幾個好人再添麻煩,強烈要求她留在路邊。說在這裏很容易遇到熟人,通知家裏人來背她。幾個人當然不答應,堅持將其送到家。
人不見了,黃大嬸的兒女們都出去找人了,隻有黃大叔在家。正為找不到妻子而心急如焚,沒想到喜事從天而降,人被送到了家。
把人送到了,幾個人本來是要即刻趕路的,但老二口怎麽會答應?雖然,這也是戶窮人家,但殺雞宰鵝也要招待恩人。人同此心,盛情難違,隻是,幾個人走的時候,把從山寨帶出來的幾大袋糧食硬留了下來。
這樣一耽擱,這天晚上,幾個人隻能在陽城落腳了。
陽城,地處太嶽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遊的西岸,古稱濩澤。康熙、雍正年間,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
這裏,同樣曆史悠久。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濩澤邑。
幾個人安頓下來後,有人對他們說,到了陽城,九女仙湖是必遊的。那裏處處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於水中如中流砥柱的陽城古八景之一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甕,深不可測,被稱為“海眼”的棲龍潭;有雲蒸霞蔚,懸崖垂掛的白雲洞、娘娘廟; 有尖擔印、三麵鑼、三圪堆、牛皮洞……
再一打聽,去九女仙湖是澤州方向,等於是走迴頭路。但是,想到再來這裏,不知何年何月,幾個人一商量,還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這樣,第二天,他們便來到了離縣城三十多裏地九女仙湖。
他們先來到了九女仙台。通曉古今的譚五說,明代詩人宋之範有詩讚賞這裏,謂之;太行多勝境,無乃此為尤。獨立眾山內,惟餘一徑幽。雲房盈絕頂,簷溜落中流。傳道九仙女,燃燈到上頭。
大意是:太行山有很多風光秀麗的地方。但是,沒有比九女台的景色更優美的了。這裏群山屏環,綠水交流,險峻挺拔的九女台孤峰獨立於眾山之內,碧波之中,隻有一條曲折盤旋的小道可以通往台頂,上麵建有九女仙祠,殿宇層疊,翎翼懸空,若遇天雨,房簷流下的雨水能直接落到台下的河水中,真是奇妙極了。據說祠中供奉的九女神十分靈驗,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常常在台上顯現靈光。
譚五又說,明代還有一位詩人叫俞時,也有詩吟詠這裏:元女在何處,碧台今尚存。山環拄天柱,水繞跨河輪。汗漫遊仙島,岹嶢覽佛門。高朋逢二妙,物外有清論。
說得是:常在台頂傳經布道消災救難的九位女神不知道到什麽地方雲遊去了,隻留下風姿綽約的九女仙台默默矗立在沁河峽穀中,還有那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在民間娓娓傳唱。群山環抱之中,九女仙台一峰獨峙,高聳挺拔,宛如一根擎天大柱,直插九霄雲外;台周碧水環繞,波濤滾滾,它又像一艘渡河的大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幾個人登上高高的台頂,在九女祠中拜神焚香,隨意遊賞,一個個興致勃勃,瀟灑自怡,心情格外舒暢。
遊完了九女仙台,他們來到了棲龍潭,秦月隨口問:“五爺,這裏有沒人名人留下的詩章?”
譚五說:“還真有,這人本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岩、午亭,就是陽城縣人的本朝一代名相,學者、詩人—— 陳廷敬。”
此人有詩雲:斷峰臨巨壑,開辟意何雄。石口排雲黑,潭心浴日紅。人傳是海眼,天遣作龍宮。萬象蒼茫裏,風雪起澗中。
說的是:將那峭拔險峻的斷壁奇峰置於淵深幽暗的巨壑之上,雖然讓人觸目驚心,但是這樣的創意是多麽雄奇豪壯啊!洶湧的激流從山崖斷口注入深潭,黑雲翻滾,濃霧彌漫,浪花飛濺,響聲震天,陽光在粼波中紅光閃耀,真是奇觀!人們稱它為海眼,說明其深不可測,又說是天造地設的龍宮,蛟龍在此潛伏,隨時都會興風作浪的。萬千氣象都包藏在這蒼茫的景色裏,讓人聯想到大千世界的風雪也可能出自這裏的山澗之中。
置身深不可測的棲龍潭,幾個人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胸襟。?
秦月往出走,剛走出小路,碰上了來接應她的車。秦月說了看到的情況,也說了自己的想法,幾個人也都覺得秦月的話有道理。
譚五看了看天,“月兒,你這一趟可不算白跑,這天馬上就黑了,你不是說裏邊有房子嗎、不是正好可以住一宿嗎?”
長貴和小梅都表示讚成,秦月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車是進不去了,把需要帶的東西放到馬背上,糧食等蓋上油布,將車藏到路旁樹的隱蔽處。其實,是沒有必要藏的,這樣的地方誰來?
幾個人牽著馬進到裏邊,馬料,糧食、菜和鍋灶倒都是現成。房後就有個溪流,水很幹淨。小梅和長貴張羅著做飯,譚五和秦月張羅著喂馬。
房間也用不完,秦月和小梅住一個房間,譚五和長貴住一個房間。累了一天了,大家都睡得很早。
譚五在睡前又將四周巡視了一遍,所謂小心無大錯。
秦月在這種地方,警覺性是極高的,睡著和醒著幾乎沒什麽兩樣。睡到半夜時,秦月聽到了聲響。很快就聽出,是人走路的聲音。她很納悶,除了這夥強人,誰還能來這裏?如果是對自己這幾個人來的,他們怎麽會知道自己這幾個人又迴到並住在這裏,難道是一直跟蹤嗎?
小梅在沉睡,秦月不想驚動她。躡手躡腳的從屋子裏出來,輕輕地朝聲音發出的地方移步。晚上的月光很明亮,一個身影正朝秦月的方向走了過來。走的很慢,腿腳明顯不好,一瘸一拐的。
秦月計算著距離,伏在陰影裏不動。來人好像沒防備什麽人,也沒想躲什麽人。
走近了,已經到了秦月的最有把握的距離。對方還沒看到人影,已經被秦月按住。
“救命!救命!……”是女人的聲音。
這樣的地方喊救命有用嗎?不過是求生的本能。
秦月快速點了這人的啞穴。這救命的喊聲肯定能驚動同夥,秦月怪自己大意了。注意聽四周,沒有別的動靜,秦月很納悶。
“月兒,怎麽迴事?”喊聲驚動了譚五。
“抓住了一個,我點了啞穴,您先帶迴屋去。好像就一個人,我在附近查一下,看有沒有同夥。
“月兒小心。”譚五把人扛在肩上。
所有的房間,院內院外,秦月查了個遍,沒有發現。
為了不驚動睡著的長貴和小梅,譚五把人帶到了一個空房間,點起了蠟燭。秦月看到光亮,進到了房內。
“好像是個良善之人。”譚五對秦月說。
燭光下,打量一下抓到的人,竟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正用驚恐的眼睛看著秦月和譚五。
秦月點開了婦女的啞穴。
“好漢饒命,我以後再也不跑了,一定好好在這裏幹活。”中年婦女跪在了地上。
“大嬸,不用怕,我們不是這山寨的壞人。”秦月將中年婦女扶起。
經過詢問得知,中年婦女是前不久,與本村的幾個人結伴去澤州走親戚,結果在這裏被這夥強盜劫了。雖然都是窮人,但這夥強盜也雁過拔毛,身上值點錢的東西都被搜走了。別人都放了,唯獨留下了這個中年婦女,給他們幹雜活。
中年婦女對這些強盜的事知道得不多,隻知道這兒是大寨主平日住的地方,也是他尋歡作樂的場所。
中年婦女一直想逃,但這裏看得很緊,一直沒找到機會。今天,看到大寨主帶著幾個人和車馬,慌慌張張的離去,這裏一個人也沒留,覺得機會難得就跑到樹林中。想先藏起來,再找機會逃跑。不幸跑得太急,被一個樹墩絆倒,把腳脖扭傷。傷得很重,很難走路。夜裏實在是餓得不行,忍著痛想摸迴來找點吃的。
譚五趕緊去灶房為中年婦女做了碗麵湯。中年婦女看到譚五和秦月麵和心善,情緒很快安定下來。秦月問她的家在什麽地方?中年婦女說是在和濟源交界的,澤州下屬的陽城邊緣的一個小村子。
秦月說,他們幾個去濟源,正好路過陽城,可以將其送迴家。中年婦女高興得又要給秦月下跪,被秦月攔下。
第二天,長貴和小梅起床後才知道昨晚發生的事。都是懂事的年輕人,也都同情受苦受難人的遭遇。問明中年婦女夫家姓黃後,兩個人都親熱地叫中年婦女為黃大嬸。見黃大嬸行走不便,好心的小梅主動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
黃大嬸家住的小村離去陽城的路不遠,一條鄉間的路可以走馬車。傷筋動骨一百天,過了一天,黃大嬸的腳脖腫得更厲害了。不想給這幾個好人再添麻煩,強烈要求她留在路邊。說在這裏很容易遇到熟人,通知家裏人來背她。幾個人當然不答應,堅持將其送到家。
人不見了,黃大嬸的兒女們都出去找人了,隻有黃大叔在家。正為找不到妻子而心急如焚,沒想到喜事從天而降,人被送到了家。
把人送到了,幾個人本來是要即刻趕路的,但老二口怎麽會答應?雖然,這也是戶窮人家,但殺雞宰鵝也要招待恩人。人同此心,盛情難違,隻是,幾個人走的時候,把從山寨帶出來的幾大袋糧食硬留了下來。
這樣一耽擱,這天晚上,幾個人隻能在陽城落腳了。
陽城,地處太嶽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遊的西岸,古稱濩澤。康熙、雍正年間,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
這裏,同樣曆史悠久。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濩澤邑。
幾個人安頓下來後,有人對他們說,到了陽城,九女仙湖是必遊的。那裏處處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於水中如中流砥柱的陽城古八景之一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甕,深不可測,被稱為“海眼”的棲龍潭;有雲蒸霞蔚,懸崖垂掛的白雲洞、娘娘廟; 有尖擔印、三麵鑼、三圪堆、牛皮洞……
再一打聽,去九女仙湖是澤州方向,等於是走迴頭路。但是,想到再來這裏,不知何年何月,幾個人一商量,還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這樣,第二天,他們便來到了離縣城三十多裏地九女仙湖。
他們先來到了九女仙台。通曉古今的譚五說,明代詩人宋之範有詩讚賞這裏,謂之;太行多勝境,無乃此為尤。獨立眾山內,惟餘一徑幽。雲房盈絕頂,簷溜落中流。傳道九仙女,燃燈到上頭。
大意是:太行山有很多風光秀麗的地方。但是,沒有比九女台的景色更優美的了。這裏群山屏環,綠水交流,險峻挺拔的九女台孤峰獨立於眾山之內,碧波之中,隻有一條曲折盤旋的小道可以通往台頂,上麵建有九女仙祠,殿宇層疊,翎翼懸空,若遇天雨,房簷流下的雨水能直接落到台下的河水中,真是奇妙極了。據說祠中供奉的九女神十分靈驗,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常常在台上顯現靈光。
譚五又說,明代還有一位詩人叫俞時,也有詩吟詠這裏:元女在何處,碧台今尚存。山環拄天柱,水繞跨河輪。汗漫遊仙島,岹嶢覽佛門。高朋逢二妙,物外有清論。
說得是:常在台頂傳經布道消災救難的九位女神不知道到什麽地方雲遊去了,隻留下風姿綽約的九女仙台默默矗立在沁河峽穀中,還有那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在民間娓娓傳唱。群山環抱之中,九女仙台一峰獨峙,高聳挺拔,宛如一根擎天大柱,直插九霄雲外;台周碧水環繞,波濤滾滾,它又像一艘渡河的大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幾個人登上高高的台頂,在九女祠中拜神焚香,隨意遊賞,一個個興致勃勃,瀟灑自怡,心情格外舒暢。
遊完了九女仙台,他們來到了棲龍潭,秦月隨口問:“五爺,這裏有沒人名人留下的詩章?”
譚五說:“還真有,這人本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岩、午亭,就是陽城縣人的本朝一代名相,學者、詩人—— 陳廷敬。”
此人有詩雲:斷峰臨巨壑,開辟意何雄。石口排雲黑,潭心浴日紅。人傳是海眼,天遣作龍宮。萬象蒼茫裏,風雪起澗中。
說的是:將那峭拔險峻的斷壁奇峰置於淵深幽暗的巨壑之上,雖然讓人觸目驚心,但是這樣的創意是多麽雄奇豪壯啊!洶湧的激流從山崖斷口注入深潭,黑雲翻滾,濃霧彌漫,浪花飛濺,響聲震天,陽光在粼波中紅光閃耀,真是奇觀!人們稱它為海眼,說明其深不可測,又說是天造地設的龍宮,蛟龍在此潛伏,隨時都會興風作浪的。萬千氣象都包藏在這蒼茫的景色裏,讓人聯想到大千世界的風雪也可能出自這裏的山澗之中。
置身深不可測的棲龍潭,幾個人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