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看過了悲劇,就這樣披星戴月,落荒而逃,離開了日本,迴到中國。那個為情投水的女子,從此,成了日本一個淒美的傳說。後來,經過無數人的傳唱,她就像中國一種叫杜鵑的鳥,在海邊癡守一段愛情,日日啼叫,魂兮歸來。蘇曼殊卻成為一個薄情負心之人,隻因他沒有和愛人同生共死,在最後一幕選擇潛逃。

    真的是蘇曼殊懦弱嗎?這個對櫻花許諾過愛情的男子,沒有守住盟約,演繹了一場深情的悲劇就匆匆收場。當愛情在一夜之間成為往事的時候,他其實早已將所有的真心雙手捧出,根本沒想過要絲毫的歸還。是眼前的滄海,成了無盡的桑田,讓他心痛難當,才決意遠離。蘇曼殊走的時候,不在乎世人是否會給他一個清白,因為堅忍的他,清楚地知道,沒有誰會相信,他將為這段萍水相逢的戀情,付出怎樣的代價。

    有人說,蘇曼殊因為菊子的死萬念俱灰,迴到中國就去廣州蒲澗寺出了家,從此,他將袈裟披身,開始他風雨漂泊的一生。仿佛蘇曼殊注定不能平凡,注定是飄零孤雁。那是個收藏靈魂的地方,是禪定修行的居所,多少人,拋棄紅塵一切誘惑,隻為了遁入空門,修煉涅槃的境界。他放不下有情的過往,放不下貪嗔癡欲,可是他卻有著超絕的智慧和非凡的悟性。他不想成佛,但佛門卻一直為他敞開。

    也有人說,蘇曼殊迴到中國,並沒有直接選擇出家,而是應留日蘇州籍學生吳秩書、吳綰章兄弟之邀,前往蘇州吳中公學講學。這是夢裏的江南水鄉,他的心因為江南的溫婉柔情而更加疼痛。多少次午夜夢迴,他聽到菊子在遙遠的海邊哭泣,那聲音穿越萬水千山,與他仿佛隻隔一道音牆。那麽悲戚,似有無限哀怨,卻欲說還休。蘇曼殊隻希望,人間有一座鵲橋,可以讓他飛渡,這樣就可以免去菊子的孤單。他承認自己是懦弱的,因為他不敢和那場櫻花一同奔赴死亡。

    石橋楊柳,煙雨梅花,江南的風情和日本似乎完全不同。江南水鄉的美,讓人心醉,而日本櫻花的美,卻讓人神傷。青瓦白牆,烏衣長巷,總是有結著丁香愁怨的姑娘,會不經意的從他身邊經過,拂起他心底深深的悲傷。蘇曼殊不敢再尋找一段愛情,來打理他蒼白脆弱的流年。他的愛,給了日本的菊子,他是帶著罪惡而迴的,一個背負著罪惡和愧疚的人,又該拿什麽再去重新開始一段戀情?但他這樣一位風流才子,生命裏注定不會隻有一個女人。

    在江南的蘇曼殊,沉默寡言,不輕易與人談笑。平日裏,獨自一人在小屋裏作畫,他有著畫畫

    的天賦,隨意的塗鴉都傳神靈動。他將過往的記憶落筆在徽宣上,深深淺淺,刻下的都是傷痕。這些傷痕也烙在他的心裏,永難磨滅。蘇曼殊不僅有著繪畫天賦,還有著文學天賦,他的詩自然流暢,寫盡了太多的人生況味。

    亦是因了他斐然的才華,和骨子裏不羈的個性,到後來,就算他遁入空門,也無法平靜。世人給了蘇曼殊特別的評價——情僧、畫僧、詩僧、革命僧,這是榮耀,也是孽債。他一生背負著這些虛名,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痛苦糾纏,直到死也不能解脫。倘若不是如此,蘇曼殊這個名字,也不過隱沒在某間古刹的名冊裏,無聲無息。

    不知是誰說的,如果要不起,不如遠離。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一縷清風,一朵白雲,一簾煙雨,都在誘惑蘇曼殊薄弱的靈魂。但他最終還是割舍了這個詩意的夢境,弱水三千,他隻能取一瓢飲。可曾經滄海,覆水難收,他又如何可以力挽狂瀾?結束一個故事,意味著開始另一個故事,卻為何,那個結束的故事,不能如雲煙過眼,反而日夜將他啃噬?在陽春白雪的意境裏,感受落雁平沙,他不敢迴視自己的內心。

    蘇曼殊從來都沒有忘記,他是一隻飄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個地方長久地棲居。哪怕是江南的深院古宅,那些尋常的人家,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建巢築夢,他的心也終不得安定。一趟江南的遊曆,他依舊一無所有,背著空空的行囊走來,背著空空的行囊離去,甚至跟這座水鄉說別離的勇氣都沒有。這個襟懷寬廣的熱血男兒,內心深處有著不為人知的懦弱和柔軟。

    每當蘇曼殊靜坐之時,他總會想起幼小的他在古廟度過的一段光陰。當年蘇曼殊孤苦無依,是悲憫的佛收容了他。佛用慈和的目光撫慰了他心底的創傷,教會他容忍平靜,也教會他隨緣放下,隻是那時的他還不懂世事,不明白深沉的禪意。如今千帆已過,他愈發地懷念那深山古廟和青苔覆蓋的石階,還有古木的檀香,空靈的梵音,甚至懷念飄逸如風的袈裟,以及幾碟野菜的清香。蘇曼殊明白,人生是一種交換,他留戀五味雜陳的煙火,就要舍棄菩提明鏡的清寧。

    蘇曼殊在矛盾的思想中掙紮,幾番飄零,幾度輾轉,胸藏萬丈煙霞,心卻隨塵寂滅,最終他在避無可避、心意涼卻之時,選擇再次出家。蘇曼殊的父親蘇傑生,為他在家鄉選聘了妻子,親自去尋他,要他迴鄉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他厭惡這種封建禮教包辦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他恨他的父親,恨與那個家族相關的一切。這事之後,他決意遁入空門,不與紅塵往

    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一入佛門,萬境皆空。每日晨鍾暮鼓,他的世界應該隻有佛祖、木魚、檀香、梵音、蒲團、青燈,以及那一冊冊厚厚的經卷。

    據說,後來蘇傑生沉屙纏身,臨終前期待可以和蘇曼殊見上最後一麵,卻不想,蘇曼殊拒絕迴鄉。蘇傑生去世後,蘇曼殊甚至拒絕奔喪,父子之情薄涼至此,實在令人感歎。佛說,父母恩最重,無論父母犯下怎樣不可以饒恕的過錯,做子女的都要原諒,並且要懂得孝順尊重。蘇曼殊後來雖然出家為僧,但是不守清規之事數不勝數。或者,他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半僧半俗、半俗半僧之人。

    這隻飄零孤雁,在倦累時需要尋找一個巢穴,避完風雨後,也許他又要遠行。他去了廣州蒲澗寺,當他跪在佛前的蒲團上再次剃度時,這次出家比之從前有了更深一重的境界。佛告訴他,舍得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放下才能自在,放不下就不能自在。世間萬物,因緣而起,也因緣而滅。在千盞蓮燈下,那一刻,蘇曼殊將所有紛蕪往事都放下,心空,性空,意空。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淨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為自己的選擇感到不悔,他不知道,這簡陋的古刹是否給得起他一生的寧和安穩。至少現在,他紛亂的心靈在佛的目光裏漸次地平靜。他住進了禪房,簡潔的屋子裏,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一方木魚。桌案上,幾卷泛黃的經書訴說著佛陀往生的從前。還有一盞搖曳的青油燈,在舊窗下,為那些迷失在塵網的世人招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恨不相逢未剃時:情僧蘇曼殊的紅塵遊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落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落梅並收藏恨不相逢未剃時:情僧蘇曼殊的紅塵遊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