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止於智者,可這個世界上智者畢竟隻是極少數,大多數都隻不過是人雲亦雲的愚民,因此各種各樣的流言版本開始迅速流傳。
隻不過在各種描述中,蕭逸飛無不被塑造成了大忠大勇的忠臣,而武王則不過是一個不能容人的陰險小人。
尤其是那些以前在蕭逸飛麾下得了不少好處、後來或被屠殺、或被分化、或被解散的雇傭軍們,更是傳的不亦樂乎。
這種流言終於擴散進入了武國本州,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眾無不議論紛紛。另外的一種說法也是甚囂塵上,那就是武威侯蕭天已經準備暗中為蕭逸飛報仇,並把自己的大兒子蕭品拙捧上至尊王位。
於是又引出一種說法,武王讓李錯當上大元帥,就是準備對本國的王族動手,他絕不讓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寶座,等征服明國,他就會對內開刀雲雲。
無論哪種,都是傳的有鼻子有眼,一個個都像是親眼所見一般。一時間,非但武國國內人心惶惶,甚至影響到了正在對明國前線作戰的普通士兵。
對他們來說,從來都把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不留一分並且帶領自己不斷打勝仗的蕭逸飛,絕對是他們最尊敬的統帥。如果蕭大元帥當真是被大王所逼迫而死,那大王做的——就是錯的。
很大一批受過蕭逸飛恩惠的士兵,希望能夠派出一個中立的調查組調查真相,而在真相出現前,他們甚至拒絕與明國人交戰。
並且有流言稱,如果蕭大元帥真的是大王逼迫而死,他們將立刻選擇退伍,哪怕迴家種田,也絕不再為陰殺大臣的武王作戰。
對於前方作戰軍團表現出的軍心不穩狀況,武王隻是微笑著說了句“胡鬧”。第二天,他就親自下了旨意,重申了對蕭逸飛大元帥的尊敬與喜愛,並告訴大家安心作戰,這隻不過是明國間諜散布的謠言,希望大家能夠平心靜氣,不去聽信、散播謠言。
旨意很溫和,但是行動很暴虐。幾乎一夜之間,武國各大監牢之中,就塞滿了傳播流言的人,許多人都是被當成明國的間諜折磨至死,就是不死的,家中也是破了大財。
不過這樣的舉措,除了受到那些大發橫財的守備軍的歡迎外,受到了武國民眾的一致抵製,而流言也終於從人們的口中,進入了人們的心裏。
而南方正在作戰的兵團中卻並沒有發生大的清洗,而是由各級軍官去做各個部隊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做不通的,才會被調入左右屯衛,也就是罰去看守糧草。
而軍中又有一些流言出現,說武王已經對南征軍下了大清洗令,隻是全部被李錯和蕭善長兩個人抗了下來,否則這兩天,軍中至少要以“動搖軍心罪”砍掉一萬人的腦袋。
這個流言一起,騷動聲逐漸平息了下來,但是鋒線的攻擊力卻是愈發的疲軟,許多武軍士兵都是出工不出力,如果身後的軍法官逼迫的緊了,他們還出現了狼一樣的眼神,看的軍法官們個個都是心裏發毛。
如此一來,原本就算不上快的攻擊節奏就更慢了。以前一個月還能攻克三座城,依照現在的速度,隻怕三個月最多也就能攻克一座明國的城池。
無法,李錯隻能下令停止進攻,並上奏武王,申請讓十萬左右屯衛參與翔國之前荒廢土地的耕種工作,否則糧草就無法支撐長時間作戰。
以前蕭逸飛作戰,糧草輜重基本都能自己解決,很大一部分還能上繳國庫。為什麽其他將領一上來,原本異常充盈的國庫怎麽一下子就入不敷出了?
武王這時才知道蕭逸飛對自己有多麽的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做了,就沒有辦法再迴頭了。此時此刻,他更希望蕭逸飛已經死了,因為蕭逸飛如果沒死,那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大麻煩。
但是他不知道蕭逸飛沒死,可是沒死的蕭逸飛,真的已經把仇恨放下了,他隻想平平淡淡地活下去。
尤其是他成為了父親之後。
新紀元一零二七年一月一日,李菲正式生下了一男一女龍鳳胎,而蕭逸飛也終於成為了父親。
在那萬象更新的一天,蕭逸飛的感覺從來沒有這麽好過。他感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而這種責任,讓他無比的幸福,也無比的充實。
男孩的名字是林安,女孩的名字是林琳。
兩個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長大,就是他內心中最深切的希望。
雖然在上次馬蘇前來挑釁之後,體內的神聖之力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增長,但是蕭逸飛發現自己的精神力在慢慢恢複,對元素的控製力也在逐漸增強,依照他的估計,隻要他能夠堅持十年,他的實力非但能夠完全複原,甚至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次因禍得福,算是肯定的了。
這福氣不在於實力的增長,而在於能夠過上這無憂無慮的平淡日子。
雖然李錯帶領的南征軍就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頭頂,但他發現明軍統帥呂正心也具有成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名將潛質,這場戰爭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結束。
既然如此,那自己還是在福田村好好的生活下去吧。
這一年多的日子,是蕭逸飛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可惜這樣的日子,很快就要結束了。
畢竟李錯跟在蕭逸飛身邊學習的時間很長,而李錯學到的東西,根本不是呂正心這個半調子可以相比的。
當他得知呂正心學習左武衛般,想要建立指導員製度時,他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李錯其實也想用指導員製度,但是牽涉太大太廣,不得不放棄。而現在呂正心犯下了之前蕭山一模一樣的錯誤。那就是照搬照抄,完全沒有顧及自身的實際情況。
之前武王之所以允許蕭逸飛在左武衛裏搞“指導員製度”,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對蕭天有著那麽一份愧疚,另外左武衛地處西邊邊疆,又剛遭大敗,並且左武衛編製隻有五萬人,在武國的軍隊比例中,隻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叛亂,前任武王也有信心翻掌間就滅了左武衛。
而呂正心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他掌握了幾乎明國一半的軍隊,亂改祖製,影響太大;其次,他隻不過是副統帥;最後,明王是以貪圖享樂聞名天下,而不是胸懷若穀。
於是李錯就采用了和呂正心同樣的方法,那自然就是“離間”,隻是之前呂正心的留言還算得上是“空穴來風”,而他編造的留言最多隻能算是“捕風捉影”。
可在生死鬥爭中,有沒有證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讓他相信的人,他最後有沒有相信。
之前武軍相信了,所以呂正心達到了目的,武軍停滯不前,兩軍再次形成了對峙。
而對於在永樂城出現的呂正心“意欲”自立為王的消息,明王將信將疑。
而呂正心畢竟是一個年輕人,麵對如此險境,他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那就是他沒有立刻停止這項製度,並立即向明王請罪,而是選擇公開上表,詳細地解釋了“教導員製度”的來龍去脈,以及對軍隊產生的深遠影響,最後得出結論,“教導員製度”能夠極大的提升明軍的戰鬥力。
當真是雞同鴨講。
明王在乎的不是“教導員製度”本身,而是擔心你謀反。
如果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應該是立刻服軟,並上表請罪,甚至以退為進,放棄軍權。如果真這麽做,明王至少覺得忠心,那樣呂正心別說搞“教導員製度”,就是再加一個“輔導員製度”,“飛行員製度”都沒有人來管。
可呂正心自認自己沒錯,當然不會認錯。可他這次公開上表,卻是確確實實地做錯了。
據傳明王才聽了一半,就勃然大怒,要求呂正心立刻迴永樂城述職。
可是這時李錯卻是開始頻繁調動部隊,卻又沒有發動任何進攻。
這讓呂正心異常迷惑。因為他看不懂,他完全不知道李錯這樣胡亂調動部隊有什麽用。
但他相信李錯絕不是低能兒,如此浪費軍力來戲耍部下,唯一的解釋就可能是李錯正在執行一個驚天大陰謀。
在如此的情況下,他隻能命令三軍戒備,並不斷的搜集資料,希望能夠通過種種蛛絲馬跡,推斷出李錯的真正目的。
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呂正心自然不能接受迴永樂城述職的命令。
他卻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就是李錯頻繁調動軍隊的最終目的。
李錯就是希望呂正心能夠違抗王命。
之後明王又連下了三道命令,急召呂正心迴永樂城述職。但都是被呂正心以武軍行為異常,恐有大規模進攻拒絕了。
“異常異常,武軍又沒有大舉進攻,異常你妹啊!”明王大怒,甚至不顧王者風範,爆出了粗口,如果之前他隻是想敲打敲打呂正心,現在他是真的考慮起呂正心謀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這時,李錯停止了兵馬調動,甚至還把兵鋒後撤了三十裏,做出了一副人畜無害的姿態。
雖然不知道李錯在搞什麽鬼,但是呂正心也終於有時間迴永樂城,他相信即使李錯再度進攻,他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傳送陣第一時間迴到前線。
可是呂正心剛剛在傳送陣出現,馬上就為等候多時的監察廳士兵抓了起來,甚至還沒有見到明王,就直接被投入了大牢。
這可和自己預想的事情完全不一樣!對於監察廳安在自己腦袋上的謀反大罪,呂正心隻是感到了又好氣又好笑。他可以對天發誓,他從來沒想過要背叛自己的國家。
但還是那句話,事情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沒有做過,而在於最重要的那個人相信不相信。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雖然呂正心違抗自己的命令,幾次抗命不歸,極大地削了明王的麵子,但是到這時,明王依然沒有殺人的想法。
直到為呂正心辯護和求情的報告如雪片般飛來,以及聽到北方的軍隊幾乎嘩變,明王才真正下了決心。
這呂正心,不殺不行。
才這麽短時間,就籠絡了軍心,而且還和永樂城的朝臣如此不清不楚,即使他現在還不想叛變,可真等到他叛變的那一天,隻怕就來不及了。
毫無疑問,這就是傳說中的“捧殺”。而那些上表的朝臣之所以會要求釋放呂正心,一部分是真正出於公心,可更大的部分,卻還是因為收受了武國人或者說是李錯的大量賄賂,以及城破後不殺的承諾。
眼見武國勢大,早已懷有二心與武國眉來眼去的明國大臣,絕對不在少數。
而北方軍心不穩甚至要進永樂城為統帥求情的消息,自然就是李錯派人放出的流言。
呂正心利用蕭逸飛之死的疑點降低了武**隊的士氣,延緩了對方的進攻;李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過他這次要的是呂正心的命。
毫無疑問,呂正心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可惜他不是一個老辣的政治家。他的死完全可以說是由於其稚嫩的政治嗅覺所導致,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於李錯的不斷落井下石。
很快在北方的明**中,出現了另外一種消息,那就是呂正心要被明王處死。
呂正心因為連打勝仗,在軍中威望極高,加上教導員製度,更是讓他在士兵心中成為了神一般的存在,現在他就要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明軍數十萬將士,無不群情激奮。
而這時李錯又給了他們一個好的動機。
“一支數千人的武**隊,正翻山越嶺,通過小路奇襲永樂城。”
對於這個消息,任何有點常識的人都會嗤之以鼻,數千人襲擊永樂城,除了一頭碰死在城牆之下,根本沒有其他出路。
但明軍考慮的不是其中的合理性,他們需要的隻不過就是一個借口,一個能讓他們迴到永樂城的借口。
於是五萬北方明軍不顧清醒者的勸阻,毅然決然快馬馳向永樂城。他們相信,大王會考慮自己的意見,或者說就是迫於自己的壓力,釋放有功無過的統帥。
這一舉動,徹底葬送了呂正心所有的生路。
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一個大王會不殺獲得士兵擁戴超過自己的臣子。
(感謝書友“悠悠的風”再次投出的5朵紅花,謝謝您的支持!)
隻不過在各種描述中,蕭逸飛無不被塑造成了大忠大勇的忠臣,而武王則不過是一個不能容人的陰險小人。
尤其是那些以前在蕭逸飛麾下得了不少好處、後來或被屠殺、或被分化、或被解散的雇傭軍們,更是傳的不亦樂乎。
這種流言終於擴散進入了武國本州,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眾無不議論紛紛。另外的一種說法也是甚囂塵上,那就是武威侯蕭天已經準備暗中為蕭逸飛報仇,並把自己的大兒子蕭品拙捧上至尊王位。
於是又引出一種說法,武王讓李錯當上大元帥,就是準備對本國的王族動手,他絕不讓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寶座,等征服明國,他就會對內開刀雲雲。
無論哪種,都是傳的有鼻子有眼,一個個都像是親眼所見一般。一時間,非但武國國內人心惶惶,甚至影響到了正在對明國前線作戰的普通士兵。
對他們來說,從來都把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不留一分並且帶領自己不斷打勝仗的蕭逸飛,絕對是他們最尊敬的統帥。如果蕭大元帥當真是被大王所逼迫而死,那大王做的——就是錯的。
很大一批受過蕭逸飛恩惠的士兵,希望能夠派出一個中立的調查組調查真相,而在真相出現前,他們甚至拒絕與明國人交戰。
並且有流言稱,如果蕭大元帥真的是大王逼迫而死,他們將立刻選擇退伍,哪怕迴家種田,也絕不再為陰殺大臣的武王作戰。
對於前方作戰軍團表現出的軍心不穩狀況,武王隻是微笑著說了句“胡鬧”。第二天,他就親自下了旨意,重申了對蕭逸飛大元帥的尊敬與喜愛,並告訴大家安心作戰,這隻不過是明國間諜散布的謠言,希望大家能夠平心靜氣,不去聽信、散播謠言。
旨意很溫和,但是行動很暴虐。幾乎一夜之間,武國各大監牢之中,就塞滿了傳播流言的人,許多人都是被當成明國的間諜折磨至死,就是不死的,家中也是破了大財。
不過這樣的舉措,除了受到那些大發橫財的守備軍的歡迎外,受到了武國民眾的一致抵製,而流言也終於從人們的口中,進入了人們的心裏。
而南方正在作戰的兵團中卻並沒有發生大的清洗,而是由各級軍官去做各個部隊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做不通的,才會被調入左右屯衛,也就是罰去看守糧草。
而軍中又有一些流言出現,說武王已經對南征軍下了大清洗令,隻是全部被李錯和蕭善長兩個人抗了下來,否則這兩天,軍中至少要以“動搖軍心罪”砍掉一萬人的腦袋。
這個流言一起,騷動聲逐漸平息了下來,但是鋒線的攻擊力卻是愈發的疲軟,許多武軍士兵都是出工不出力,如果身後的軍法官逼迫的緊了,他們還出現了狼一樣的眼神,看的軍法官們個個都是心裏發毛。
如此一來,原本就算不上快的攻擊節奏就更慢了。以前一個月還能攻克三座城,依照現在的速度,隻怕三個月最多也就能攻克一座明國的城池。
無法,李錯隻能下令停止進攻,並上奏武王,申請讓十萬左右屯衛參與翔國之前荒廢土地的耕種工作,否則糧草就無法支撐長時間作戰。
以前蕭逸飛作戰,糧草輜重基本都能自己解決,很大一部分還能上繳國庫。為什麽其他將領一上來,原本異常充盈的國庫怎麽一下子就入不敷出了?
武王這時才知道蕭逸飛對自己有多麽的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做了,就沒有辦法再迴頭了。此時此刻,他更希望蕭逸飛已經死了,因為蕭逸飛如果沒死,那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大麻煩。
但是他不知道蕭逸飛沒死,可是沒死的蕭逸飛,真的已經把仇恨放下了,他隻想平平淡淡地活下去。
尤其是他成為了父親之後。
新紀元一零二七年一月一日,李菲正式生下了一男一女龍鳳胎,而蕭逸飛也終於成為了父親。
在那萬象更新的一天,蕭逸飛的感覺從來沒有這麽好過。他感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而這種責任,讓他無比的幸福,也無比的充實。
男孩的名字是林安,女孩的名字是林琳。
兩個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長大,就是他內心中最深切的希望。
雖然在上次馬蘇前來挑釁之後,體內的神聖之力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增長,但是蕭逸飛發現自己的精神力在慢慢恢複,對元素的控製力也在逐漸增強,依照他的估計,隻要他能夠堅持十年,他的實力非但能夠完全複原,甚至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次因禍得福,算是肯定的了。
這福氣不在於實力的增長,而在於能夠過上這無憂無慮的平淡日子。
雖然李錯帶領的南征軍就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頭頂,但他發現明軍統帥呂正心也具有成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名將潛質,這場戰爭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結束。
既然如此,那自己還是在福田村好好的生活下去吧。
這一年多的日子,是蕭逸飛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可惜這樣的日子,很快就要結束了。
畢竟李錯跟在蕭逸飛身邊學習的時間很長,而李錯學到的東西,根本不是呂正心這個半調子可以相比的。
當他得知呂正心學習左武衛般,想要建立指導員製度時,他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李錯其實也想用指導員製度,但是牽涉太大太廣,不得不放棄。而現在呂正心犯下了之前蕭山一模一樣的錯誤。那就是照搬照抄,完全沒有顧及自身的實際情況。
之前武王之所以允許蕭逸飛在左武衛裏搞“指導員製度”,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對蕭天有著那麽一份愧疚,另外左武衛地處西邊邊疆,又剛遭大敗,並且左武衛編製隻有五萬人,在武國的軍隊比例中,隻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叛亂,前任武王也有信心翻掌間就滅了左武衛。
而呂正心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他掌握了幾乎明國一半的軍隊,亂改祖製,影響太大;其次,他隻不過是副統帥;最後,明王是以貪圖享樂聞名天下,而不是胸懷若穀。
於是李錯就采用了和呂正心同樣的方法,那自然就是“離間”,隻是之前呂正心的留言還算得上是“空穴來風”,而他編造的留言最多隻能算是“捕風捉影”。
可在生死鬥爭中,有沒有證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讓他相信的人,他最後有沒有相信。
之前武軍相信了,所以呂正心達到了目的,武軍停滯不前,兩軍再次形成了對峙。
而對於在永樂城出現的呂正心“意欲”自立為王的消息,明王將信將疑。
而呂正心畢竟是一個年輕人,麵對如此險境,他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那就是他沒有立刻停止這項製度,並立即向明王請罪,而是選擇公開上表,詳細地解釋了“教導員製度”的來龍去脈,以及對軍隊產生的深遠影響,最後得出結論,“教導員製度”能夠極大的提升明軍的戰鬥力。
當真是雞同鴨講。
明王在乎的不是“教導員製度”本身,而是擔心你謀反。
如果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應該是立刻服軟,並上表請罪,甚至以退為進,放棄軍權。如果真這麽做,明王至少覺得忠心,那樣呂正心別說搞“教導員製度”,就是再加一個“輔導員製度”,“飛行員製度”都沒有人來管。
可呂正心自認自己沒錯,當然不會認錯。可他這次公開上表,卻是確確實實地做錯了。
據傳明王才聽了一半,就勃然大怒,要求呂正心立刻迴永樂城述職。
可是這時李錯卻是開始頻繁調動部隊,卻又沒有發動任何進攻。
這讓呂正心異常迷惑。因為他看不懂,他完全不知道李錯這樣胡亂調動部隊有什麽用。
但他相信李錯絕不是低能兒,如此浪費軍力來戲耍部下,唯一的解釋就可能是李錯正在執行一個驚天大陰謀。
在如此的情況下,他隻能命令三軍戒備,並不斷的搜集資料,希望能夠通過種種蛛絲馬跡,推斷出李錯的真正目的。
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呂正心自然不能接受迴永樂城述職的命令。
他卻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就是李錯頻繁調動軍隊的最終目的。
李錯就是希望呂正心能夠違抗王命。
之後明王又連下了三道命令,急召呂正心迴永樂城述職。但都是被呂正心以武軍行為異常,恐有大規模進攻拒絕了。
“異常異常,武軍又沒有大舉進攻,異常你妹啊!”明王大怒,甚至不顧王者風範,爆出了粗口,如果之前他隻是想敲打敲打呂正心,現在他是真的考慮起呂正心謀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這時,李錯停止了兵馬調動,甚至還把兵鋒後撤了三十裏,做出了一副人畜無害的姿態。
雖然不知道李錯在搞什麽鬼,但是呂正心也終於有時間迴永樂城,他相信即使李錯再度進攻,他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傳送陣第一時間迴到前線。
可是呂正心剛剛在傳送陣出現,馬上就為等候多時的監察廳士兵抓了起來,甚至還沒有見到明王,就直接被投入了大牢。
這可和自己預想的事情完全不一樣!對於監察廳安在自己腦袋上的謀反大罪,呂正心隻是感到了又好氣又好笑。他可以對天發誓,他從來沒想過要背叛自己的國家。
但還是那句話,事情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沒有做過,而在於最重要的那個人相信不相信。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雖然呂正心違抗自己的命令,幾次抗命不歸,極大地削了明王的麵子,但是到這時,明王依然沒有殺人的想法。
直到為呂正心辯護和求情的報告如雪片般飛來,以及聽到北方的軍隊幾乎嘩變,明王才真正下了決心。
這呂正心,不殺不行。
才這麽短時間,就籠絡了軍心,而且還和永樂城的朝臣如此不清不楚,即使他現在還不想叛變,可真等到他叛變的那一天,隻怕就來不及了。
毫無疑問,這就是傳說中的“捧殺”。而那些上表的朝臣之所以會要求釋放呂正心,一部分是真正出於公心,可更大的部分,卻還是因為收受了武國人或者說是李錯的大量賄賂,以及城破後不殺的承諾。
眼見武國勢大,早已懷有二心與武國眉來眼去的明國大臣,絕對不在少數。
而北方軍心不穩甚至要進永樂城為統帥求情的消息,自然就是李錯派人放出的流言。
呂正心利用蕭逸飛之死的疑點降低了武**隊的士氣,延緩了對方的進攻;李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過他這次要的是呂正心的命。
毫無疑問,呂正心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可惜他不是一個老辣的政治家。他的死完全可以說是由於其稚嫩的政治嗅覺所導致,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於李錯的不斷落井下石。
很快在北方的明**中,出現了另外一種消息,那就是呂正心要被明王處死。
呂正心因為連打勝仗,在軍中威望極高,加上教導員製度,更是讓他在士兵心中成為了神一般的存在,現在他就要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明軍數十萬將士,無不群情激奮。
而這時李錯又給了他們一個好的動機。
“一支數千人的武**隊,正翻山越嶺,通過小路奇襲永樂城。”
對於這個消息,任何有點常識的人都會嗤之以鼻,數千人襲擊永樂城,除了一頭碰死在城牆之下,根本沒有其他出路。
但明軍考慮的不是其中的合理性,他們需要的隻不過就是一個借口,一個能讓他們迴到永樂城的借口。
於是五萬北方明軍不顧清醒者的勸阻,毅然決然快馬馳向永樂城。他們相信,大王會考慮自己的意見,或者說就是迫於自己的壓力,釋放有功無過的統帥。
這一舉動,徹底葬送了呂正心所有的生路。
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一個大王會不殺獲得士兵擁戴超過自己的臣子。
(感謝書友“悠悠的風”再次投出的5朵紅花,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