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節
男主高攀不起,告辭(穿書) 作者:落雨秋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宮家那片希望之田收割的時候,為了方便來年春季稻穀新式插秧法的推廣,從全國各地征集了一些在本地有善行美名的良民進京參觀。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看到希望之田以及整個京城郊區田地都是沉甸甸的稻穗,見到的人都信了這新式插秧法能增產。
如今全國多地百姓都翹首以待呢。
就在這時候,有流言傳出,涼王在涼州欲反。
百姓們聞言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喜,民心全都站在大梁這邊。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在大梁雖然沒有這句話,但無論是皇上還是臣工還是普通的老百姓,自上而下,都知道戰爭是銷金窟。
能擒住禍首或者通過小規模的戰役就能解決掉涼王的話,是最好的,這是泰昌帝最樂觀的想法。
但他卻不會因為有這樣的想法,而什麽都不做。
皇帝暗中下令陳兵涼州,東南兩路大軍都有調動的跡象。他積極地預防應對著可能會發生的戰事。
虞國公府彌漫著一股低氣壓,涼王欲反的事,虞國公府的主子們知道得比外麵的人都要早。
這日,虞國公府一迴府就被請到老太君跟著。
“咳咳,涼州太危險了,不行的話讓他們夫妻二人迴來吧。政績名聲什麽的,都是其次,總得有個前提,那就是活著。”這是老太君見到他的第一句話。
宮曜靜靜地聽著,哪有那麽容易?
有時候滿門的榮耀,就是鮮血和人命換來的。
宮令箴在涼州,已經身陷局中,退無可退,要麽生,滿身榮耀歸來,要麽死,為了君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但他不能這麽說,老太君的身體受不得刺激,所以他隻說自己會努力斡旋。
自入冬以後宮老太君身體就一直不大爽利,精神頭也不太好,請了太醫來看,隻說人老體質虛,讓好好將養。後來國公爺宮曜又請了幾位有名望的大夫,都沒看好。
最後連泰昌帝都驚動了,派了禦醫來探望,禦醫也隻是開了一些榮養的藥丸。
迴宮之後,禦醫告訴泰昌帝宮老太君是天命快到了,身體各個髒腑老化,實非人力所能及。
為著老太君的病體,這些日子,虞國公宮曜一直都在發愁。
恰巧張國師見了,主動登門。去看過宮老太君之後,告訴虞國公,鬆鶴院這個名字太過陽剛了,不利於女性居住,讓他們還是改個名或者遷居,能對老太君有利。
鬆鶴院是當初老國公還在在的時候起的,這些年老太君一直舍不得換名字。
對於張國師的提議,宮老太君最終隻同意遷居。
涼州
涼州主城的氣氛也是極為壓抑的,老百姓們也不知道為何,心裏總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
這一日在涼州主城的一座鄰近集市的茶棚裏,一個穿著體麵的中年胖子坐在茶棚裏喝茶。
不少相熟的人見了他都和他打招唿,說著說著就提到了他此次京城之行。
“陳老爺,你不是去了你京城表姑家迴來嗎?和我們說說京城老百姓們過的日子唄。”
京城的老百姓們,算是住在皇城根下了。
在普通人的認知裏,京城的人即使是普通農民,都過得比別處要好。
陳喬便是他們口中的陳老爺,他是當地的鄉紳,為人和善,和周圍的人的關係都處得不錯。
陳喬笑笑說道,“京城老百姓的日子啊,過得不比我差呢。”
他這樣說,一聽就不可信,覺得他吹牛。
陳喬少不得將京城的見聞和變化詳細地說了說。
眾人聽了羨慕得很。
當下就有人連著發問:
“京城的老百姓們經常能吃到肉嗎?”
“他們買來的煤炭,比木炭還要好用嗎?還那麽便宜?”
“他們在冬天裏也能吃上青菜嗎?”
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是的,京城的老百姓們口袋的糧食足足的:冬天裏住的屋子也是暖暖的:冬天的青菜三五天能吃上一迴,舍不得吃的還能拿出去換錢:京城的豬肉也好吃,我這迴還特意帶了一些臘味迴來呢。”
京城的老百姓真幸福。
“京城和以前真的不一樣了,以前京城的老百姓們雖說過得比咱們強一些,但也是有數的。可才一年多時間啊,變化就那麽大。你們可知道這一切改變誰是先驅帶頭者?”
“是誰啊?不是皇上和朝廷的大人們嗎?”
“皇上和大人們當然也是努力想讓咱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但帶來這一切變化的帶頭者還真不是他們。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咱們涼州左州丞宮大人啊。當然,咱們皇上是極力地支持宮大人所做的一切改善民生的措施的。”
“原來是宮大人啊。”
“當初涼大人自請來涼州,就是聽說了咱們這的老百姓日子過得苦,要來咱們這裏好好改善民生的。他是抱著極大的誠意來的,聽說還組織了虞國公府的藥劑團隊,研發了幾種藥劑,是針對棉蚜、棉鈴蟲等等的棉花蟲害的。”
在場的百姓們都認真地聽著,聽到後麵這段,他們無一不動容。
涼州是棉花種植大省,除了高粱小麥這些糧食之外,就屬於棉花種得最多。而棉花又是最招蟲子的,此時陳喬竟然說宮大人為了提高棉花的產量和質量私下裏做了那麽多事,他們真的太感動了。
“可惜事與願違,宮大人到了涼州之後,根本沒有時間來做這些事。如今更是自顧不暇,否則用不了幾年,咱們涼州的老百姓們也能過上京城老百姓們的生活了,再不濟,也能比現在好上幾倍。”說著,林喬一臉遺憾地搖頭。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看到希望之田以及整個京城郊區田地都是沉甸甸的稻穗,見到的人都信了這新式插秧法能增產。
如今全國多地百姓都翹首以待呢。
就在這時候,有流言傳出,涼王在涼州欲反。
百姓們聞言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喜,民心全都站在大梁這邊。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在大梁雖然沒有這句話,但無論是皇上還是臣工還是普通的老百姓,自上而下,都知道戰爭是銷金窟。
能擒住禍首或者通過小規模的戰役就能解決掉涼王的話,是最好的,這是泰昌帝最樂觀的想法。
但他卻不會因為有這樣的想法,而什麽都不做。
皇帝暗中下令陳兵涼州,東南兩路大軍都有調動的跡象。他積極地預防應對著可能會發生的戰事。
虞國公府彌漫著一股低氣壓,涼王欲反的事,虞國公府的主子們知道得比外麵的人都要早。
這日,虞國公府一迴府就被請到老太君跟著。
“咳咳,涼州太危險了,不行的話讓他們夫妻二人迴來吧。政績名聲什麽的,都是其次,總得有個前提,那就是活著。”這是老太君見到他的第一句話。
宮曜靜靜地聽著,哪有那麽容易?
有時候滿門的榮耀,就是鮮血和人命換來的。
宮令箴在涼州,已經身陷局中,退無可退,要麽生,滿身榮耀歸來,要麽死,為了君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但他不能這麽說,老太君的身體受不得刺激,所以他隻說自己會努力斡旋。
自入冬以後宮老太君身體就一直不大爽利,精神頭也不太好,請了太醫來看,隻說人老體質虛,讓好好將養。後來國公爺宮曜又請了幾位有名望的大夫,都沒看好。
最後連泰昌帝都驚動了,派了禦醫來探望,禦醫也隻是開了一些榮養的藥丸。
迴宮之後,禦醫告訴泰昌帝宮老太君是天命快到了,身體各個髒腑老化,實非人力所能及。
為著老太君的病體,這些日子,虞國公宮曜一直都在發愁。
恰巧張國師見了,主動登門。去看過宮老太君之後,告訴虞國公,鬆鶴院這個名字太過陽剛了,不利於女性居住,讓他們還是改個名或者遷居,能對老太君有利。
鬆鶴院是當初老國公還在在的時候起的,這些年老太君一直舍不得換名字。
對於張國師的提議,宮老太君最終隻同意遷居。
涼州
涼州主城的氣氛也是極為壓抑的,老百姓們也不知道為何,心裏總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
這一日在涼州主城的一座鄰近集市的茶棚裏,一個穿著體麵的中年胖子坐在茶棚裏喝茶。
不少相熟的人見了他都和他打招唿,說著說著就提到了他此次京城之行。
“陳老爺,你不是去了你京城表姑家迴來嗎?和我們說說京城老百姓們過的日子唄。”
京城的老百姓們,算是住在皇城根下了。
在普通人的認知裏,京城的人即使是普通農民,都過得比別處要好。
陳喬便是他們口中的陳老爺,他是當地的鄉紳,為人和善,和周圍的人的關係都處得不錯。
陳喬笑笑說道,“京城老百姓的日子啊,過得不比我差呢。”
他這樣說,一聽就不可信,覺得他吹牛。
陳喬少不得將京城的見聞和變化詳細地說了說。
眾人聽了羨慕得很。
當下就有人連著發問:
“京城的老百姓們經常能吃到肉嗎?”
“他們買來的煤炭,比木炭還要好用嗎?還那麽便宜?”
“他們在冬天裏也能吃上青菜嗎?”
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是的,京城的老百姓們口袋的糧食足足的:冬天裏住的屋子也是暖暖的:冬天的青菜三五天能吃上一迴,舍不得吃的還能拿出去換錢:京城的豬肉也好吃,我這迴還特意帶了一些臘味迴來呢。”
京城的老百姓真幸福。
“京城和以前真的不一樣了,以前京城的老百姓們雖說過得比咱們強一些,但也是有數的。可才一年多時間啊,變化就那麽大。你們可知道這一切改變誰是先驅帶頭者?”
“是誰啊?不是皇上和朝廷的大人們嗎?”
“皇上和大人們當然也是努力想讓咱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但帶來這一切變化的帶頭者還真不是他們。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咱們涼州左州丞宮大人啊。當然,咱們皇上是極力地支持宮大人所做的一切改善民生的措施的。”
“原來是宮大人啊。”
“當初涼大人自請來涼州,就是聽說了咱們這的老百姓日子過得苦,要來咱們這裏好好改善民生的。他是抱著極大的誠意來的,聽說還組織了虞國公府的藥劑團隊,研發了幾種藥劑,是針對棉蚜、棉鈴蟲等等的棉花蟲害的。”
在場的百姓們都認真地聽著,聽到後麵這段,他們無一不動容。
涼州是棉花種植大省,除了高粱小麥這些糧食之外,就屬於棉花種得最多。而棉花又是最招蟲子的,此時陳喬竟然說宮大人為了提高棉花的產量和質量私下裏做了那麽多事,他們真的太感動了。
“可惜事與願違,宮大人到了涼州之後,根本沒有時間來做這些事。如今更是自顧不暇,否則用不了幾年,咱們涼州的老百姓們也能過上京城老百姓們的生活了,再不濟,也能比現在好上幾倍。”說著,林喬一臉遺憾地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