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節
男主高攀不起,告辭(穿書) 作者:落雨秋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榜的成績剛張貼,及第的學子們尚且沉浸在高中的興奮之中。
當天夜裏一位落榜的舉人直接吊死在貢院門前,腳下用鮮血書鑄寫了八個大字:‘科場舞弊,不公不正’。
此案上達天聽,皇帝震怒,下令大理寺協同京兆府徹查此事。
皇帝全程關注此事,大理寺、京兆府等官員查起案子來速度也是是飛快。
沒多久就查到了相關的線索,他們很快查出來,京中有位名為柳葉先生的人以高價販賣押題試卷,實則是鬻賣今科春試的試題宗卷,此柳葉先生正是王太傅的幼子王博。
這下拔出蘿卜帶出泥,太傅王源作為京試的主考官以及出題者,也難逃瀆職對試題看管不利的責任,被皇上勒令停職,在家閉門思過。
而王博則沒那麽幸運了,作為主要的肇事者,自然被下了天牢。
還有買了他那套試題的學子,以及被他們帶著傳閱了的友人同窗,都一並被京兆府的人帶走了。
隨著審訊的進行,今科春榜榜上有名的進士不斷有人被抓走。
一時間,牽連者眾。
方琰和楊昶也被抓了,林則然不敢相信他們竟然參與了進去。他很著急,去找他那妹夫大人,卻隻得了一句讓他稍安勿躁的話,估計是覺得太過簡單不足以安撫他的憂心,後麵才補了四個字‘法不責眾’,暗示他方琰他們並無性命危險,至於其他,還需再看。
天牢裏,方琰楊昶同時被審問,兩人身上都是傷痕累累。
即使這樣了,審訊仍未停止,他們自認為該交待的都交待了。
“說,你還將這套卷子給誰傳閱了?”獄卒頭子手捏著馬鞭,指著他們問,“我勸你還是老實交待,不要嘴硬,因為你嘴再硬,也硬不過我手中的刑杖的。”
“大人,我們已經交待了,這套卷子就隻有我和楊昶看過。”方琰真的不知道這些人還要折磨他們多久,他們已經認罪了。
“還在嘴硬!我們查到你們還有一個很要好的同窗,叫林則然的,難道你們沒有將卷子給他看嗎?”
這樣的拷問,很有誘導之嫌疑。
方琰朝起頭,朝楊昶那邊看了一眼,然後忍著劇痛迴道,“沒有。這套卷子隻有我們兩個人看了,沒有旁人了。”
而楊昶則是遲疑不定。
“別以為你們不說就完了,來呀,再給我鞭刑伺候!”
接著,兩人又吃了一頓鞭刑,直抽得他們涕淚連連。
“我勸你們還是識時務地,將自己所隱瞞的都說出來,給你們一晚上的時間。你們要是再嘴硬,就不止是這樣的刑罰了,下次我們會上夾子。夾子你們應該知道它的厲害,這夾子一上,手筋基本都會廢掉,以後你們還想拿筆寫字,很難了,連拿筷子都會抖。仔細考慮吧,你們隻有一晚上的時間!”
科場舞弊案一出,京城一片烏雲密布。
之前就說過,現今科舉仍舊以察舉製為主,科舉製為輔。
所以被牽連的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京城的,外地的,總之寒門是鳳毛麟角。再說,寒門子弟也沒那幾百金去買那押題試卷啊,
能參加科考的,都是世家中的優秀子弟,而非混吃等死的紈絝。
這場科場舞弊案將許多世家牽扯了進來,多少人為此在奔走,各種托關係求情。
當然也有很多人求到虞國公府門前,與某些官員宅邸暗暗開門迎客不同,這些人無一不被國公府拒之門外。
為此不知道被人暗地裏罵了多少迴冷血見死不救。
這一日,是科場舞弊案案發第三日,宮令箴特意進宮麵聖。
泰昌帝的心情一如前兩日那般,烏雲蔽日。
宮令箴求見,泰昌帝見到他的第一句話,便是,“聽你說你的二舅子也差點被牽連進去了?他此次明經科考得不錯,好像是第八名吧?”
泰昌帝說名次的時候朝梁東海看了一眼,梁東海連忙點頭。
“寒門之中他考得最好,聽說進步神速啊。”泰昌帝的話裏帶了絲玩味。
“臣敢保證,臣的二舅子絕對沒有看過那套柳葉先生的押題卷的,這段時間,他都呆在府裏由臣給他開小灶惡補明經科呢。”壓根就沒出去。
泰昌帝也知道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林則然看了那套押題,否則京兆府不會毫無動作。
“宮愛卿也是本事,朕都忘了你當初是秀才科頭名出身了,難怪你那二舅子一經你教導,進步迅速,成績突飛猛進啊。”
泰昌帝心情不好,說話很不客氣。
梁東海同情地看著宮令箴,皇上的氣準得撒出來,無人可撒的話極有可能撒在他這奴才身上,現在宮大人頂風而上,直麵皇帝怒火,好人哪。
宮令箴靦腆地笑笑,“皇上過譽了,臣無非是針對王太傅和孔太師曆年來出題的規律與範圍,劃了部分重點給他罷了。”
“喲,想不到宮愛卿對王太傅還挺了解的嘛。”
宮令箴笑笑,“王太傅的出題習慣好多年未變了。”
泰昌帝聞言,神情若有所思,果然,這樣的考核方式並不能為大梁甄選出有用的人才來。
“皇上,臣今日進宮,其實是有一事稟告的。”宮令箴提起他此次進宮的目的,他當然不是來給皇帝當撒氣桶的,但前麵這一頓氣又不能不讓皇上撒掉一點。
“哦,何事?”此刻泰昌帝的心情好了一些了,倒生出了兩分好奇。
自己這幾日心情不好,眾大臣皆知的,所以他們這幾日,除非有事要麵聖,否則都不往他跟前湊的,
“是這樣的,臣之前和皇上說過,先前臣家中用暖房種青菜這事,是由臣這內子與二弟妹搗鼓出來的。後來她們受此啟發,打算試驗一種新的耕種糧食的模式。如果一切順利,可使糧食增產。今年,她們的試驗的對象是稻穀。”
泰昌帝敏銳地抓住這兩個字了,“增產,每畝地能增產多少?”
“如果在風調雨順之年,預估增產四五成吧。”這是他妻子告知他的數據。
當天夜裏一位落榜的舉人直接吊死在貢院門前,腳下用鮮血書鑄寫了八個大字:‘科場舞弊,不公不正’。
此案上達天聽,皇帝震怒,下令大理寺協同京兆府徹查此事。
皇帝全程關注此事,大理寺、京兆府等官員查起案子來速度也是是飛快。
沒多久就查到了相關的線索,他們很快查出來,京中有位名為柳葉先生的人以高價販賣押題試卷,實則是鬻賣今科春試的試題宗卷,此柳葉先生正是王太傅的幼子王博。
這下拔出蘿卜帶出泥,太傅王源作為京試的主考官以及出題者,也難逃瀆職對試題看管不利的責任,被皇上勒令停職,在家閉門思過。
而王博則沒那麽幸運了,作為主要的肇事者,自然被下了天牢。
還有買了他那套試題的學子,以及被他們帶著傳閱了的友人同窗,都一並被京兆府的人帶走了。
隨著審訊的進行,今科春榜榜上有名的進士不斷有人被抓走。
一時間,牽連者眾。
方琰和楊昶也被抓了,林則然不敢相信他們竟然參與了進去。他很著急,去找他那妹夫大人,卻隻得了一句讓他稍安勿躁的話,估計是覺得太過簡單不足以安撫他的憂心,後麵才補了四個字‘法不責眾’,暗示他方琰他們並無性命危險,至於其他,還需再看。
天牢裏,方琰楊昶同時被審問,兩人身上都是傷痕累累。
即使這樣了,審訊仍未停止,他們自認為該交待的都交待了。
“說,你還將這套卷子給誰傳閱了?”獄卒頭子手捏著馬鞭,指著他們問,“我勸你還是老實交待,不要嘴硬,因為你嘴再硬,也硬不過我手中的刑杖的。”
“大人,我們已經交待了,這套卷子就隻有我和楊昶看過。”方琰真的不知道這些人還要折磨他們多久,他們已經認罪了。
“還在嘴硬!我們查到你們還有一個很要好的同窗,叫林則然的,難道你們沒有將卷子給他看嗎?”
這樣的拷問,很有誘導之嫌疑。
方琰朝起頭,朝楊昶那邊看了一眼,然後忍著劇痛迴道,“沒有。這套卷子隻有我們兩個人看了,沒有旁人了。”
而楊昶則是遲疑不定。
“別以為你們不說就完了,來呀,再給我鞭刑伺候!”
接著,兩人又吃了一頓鞭刑,直抽得他們涕淚連連。
“我勸你們還是識時務地,將自己所隱瞞的都說出來,給你們一晚上的時間。你們要是再嘴硬,就不止是這樣的刑罰了,下次我們會上夾子。夾子你們應該知道它的厲害,這夾子一上,手筋基本都會廢掉,以後你們還想拿筆寫字,很難了,連拿筷子都會抖。仔細考慮吧,你們隻有一晚上的時間!”
科場舞弊案一出,京城一片烏雲密布。
之前就說過,現今科舉仍舊以察舉製為主,科舉製為輔。
所以被牽連的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京城的,外地的,總之寒門是鳳毛麟角。再說,寒門子弟也沒那幾百金去買那押題試卷啊,
能參加科考的,都是世家中的優秀子弟,而非混吃等死的紈絝。
這場科場舞弊案將許多世家牽扯了進來,多少人為此在奔走,各種托關係求情。
當然也有很多人求到虞國公府門前,與某些官員宅邸暗暗開門迎客不同,這些人無一不被國公府拒之門外。
為此不知道被人暗地裏罵了多少迴冷血見死不救。
這一日,是科場舞弊案案發第三日,宮令箴特意進宮麵聖。
泰昌帝的心情一如前兩日那般,烏雲蔽日。
宮令箴求見,泰昌帝見到他的第一句話,便是,“聽你說你的二舅子也差點被牽連進去了?他此次明經科考得不錯,好像是第八名吧?”
泰昌帝說名次的時候朝梁東海看了一眼,梁東海連忙點頭。
“寒門之中他考得最好,聽說進步神速啊。”泰昌帝的話裏帶了絲玩味。
“臣敢保證,臣的二舅子絕對沒有看過那套柳葉先生的押題卷的,這段時間,他都呆在府裏由臣給他開小灶惡補明經科呢。”壓根就沒出去。
泰昌帝也知道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林則然看了那套押題,否則京兆府不會毫無動作。
“宮愛卿也是本事,朕都忘了你當初是秀才科頭名出身了,難怪你那二舅子一經你教導,進步迅速,成績突飛猛進啊。”
泰昌帝心情不好,說話很不客氣。
梁東海同情地看著宮令箴,皇上的氣準得撒出來,無人可撒的話極有可能撒在他這奴才身上,現在宮大人頂風而上,直麵皇帝怒火,好人哪。
宮令箴靦腆地笑笑,“皇上過譽了,臣無非是針對王太傅和孔太師曆年來出題的規律與範圍,劃了部分重點給他罷了。”
“喲,想不到宮愛卿對王太傅還挺了解的嘛。”
宮令箴笑笑,“王太傅的出題習慣好多年未變了。”
泰昌帝聞言,神情若有所思,果然,這樣的考核方式並不能為大梁甄選出有用的人才來。
“皇上,臣今日進宮,其實是有一事稟告的。”宮令箴提起他此次進宮的目的,他當然不是來給皇帝當撒氣桶的,但前麵這一頓氣又不能不讓皇上撒掉一點。
“哦,何事?”此刻泰昌帝的心情好了一些了,倒生出了兩分好奇。
自己這幾日心情不好,眾大臣皆知的,所以他們這幾日,除非有事要麵聖,否則都不往他跟前湊的,
“是這樣的,臣之前和皇上說過,先前臣家中用暖房種青菜這事,是由臣這內子與二弟妹搗鼓出來的。後來她們受此啟發,打算試驗一種新的耕種糧食的模式。如果一切順利,可使糧食增產。今年,她們的試驗的對象是稻穀。”
泰昌帝敏銳地抓住這兩個字了,“增產,每畝地能增產多少?”
“如果在風調雨順之年,預估增產四五成吧。”這是他妻子告知他的數據。